國小數學教案集錦5篇

來源:文萃谷 2.78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數學教案集錦5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一、 理念設計

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的圖形,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 教材、教學分析

本課是在以前學過的基礎上進行新授的,並且本單元要學的圖形都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這些幾何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在教學時,應注重把握好舊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學生能自然而然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射線,知道直線、射線和線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使學生認識角。

四、 教學流程

㈠、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出示動物百米賽跑圖)你知道跑道是由什麼圖形組成的嗎?

生:線段。

師:你會畫線段嗎?(指名板演)用什麼畫的?為什麼要用直尺畫呀?

(此過程自然而然導入線段的特徵,從而為後面要學的射線、直線作好準備)

師:線段是直的,這是線段的什麼呀?你還知道線段的哪些特徵。

生:有兩個端點,無限長(可以量出長度)

師:如果將線段的一端延長(或兩端都延長)那會變成什麼圖形呢?

㈡ 、認識射線、直線。

1、 自學課本第109頁

2、 比較線段、射線和直線,並從現實生活中舉事例。

師:它們各叫什麼名字呀?它們又與線段有什麼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學生回答。

師:你能應用這個知識解釋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線嗎?看誰説的多。

生:手電筒的光線。

生:探照燈射出的線。

(這一環節讓學生能把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和數學知識聯繫在一起,讓學生能應用數學知識瞭解社會,並使學生知道數學來自社會,也能用於社會。)

3、 做練一練第1題。

㈢、建立角的概念。

4、 出示一點,引出兩條射線,認識這個圖形

5、 學生動手畫角,説出畫法。

6、 揭示角的概念及角的`名稱。

師:這個點叫做角的什麼?這兩條射線呢?

生: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叫角的邊。

7、 角的符號與比較。

師:認識角的符號,它和我們學過的什麼符號很相似呢?

生:。

師:一樣嗎?

生:不一樣。

説明不同的地方,並注意區別。

8、 通過操作,,引導學生找出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學生用準備的兩個硬紙條做成的活動角,按住一個紙條不動,轉動另一個紙條,可以出現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角。

師: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呢?

學生得出:先使兩個角的一邊重合,再看另一邊,哪個角的邊在外面,哪個角就大,如果另一條邊也重合,説明這兩個角相等。

㈣ 、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你能説一説嗎?

㈤、綜合素質練習。

9、 按要求畫一條射線。

10、 過兩點畫一條直線。

11、 過一點畫一角。

12、 動手做一做,長方形剪一角,剩下幾個角?

13、 數一數右圖中有幾條線段;幾條射線;幾條直線?

14、 用三根小棒擺三個角。

(以上綜合練習是通過學生的畫、做、數、擺等各個方面進行的,讓學生能培養各方面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課題:

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 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刻度尺。

2、 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並對幾釐米的長度有感性的認識。

3、 學生學會用釐米作單位估測或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4、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空間想象的能力,通過活動提高學生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設想:

本節課採用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分觀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釐米。由於釐米這個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因此,課中安排的看一看、説一説、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關於釐米的風豐富表象,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從而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長。

一、 學前導學

1、前置作業:

你看見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了尺子?準備一把尺子,觀察並瞭解尺子上都有些什麼,各表示什麼。

2、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學習中,我們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長度,測量時有許多不方便,也不準確。在生活中,我們要用到統一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尺子,來測量。

二、探究活動

(一)獨立思考 解決問題

一、認識直尺

1、小組交流:你看見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了尺子?準備一把尺子,觀察並瞭解尺子上都有些什麼,各表示什麼。

2、全班彙報

二.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釐米:那麼你知道1釐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你認為還有從哪個數字到哪個數字之間是1釐米長?

2.感知1釐米的實際長度:

(1)把1釐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或我們身上哪些物品的長度是1釐米。

(3)用手勢表示1釐米的長度。

(4)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從刻度“0”到哪兒是2釐米長嗎?(從0到2)從刻度“0”到哪兒是3釐米長嗎?(從0到3)也就是説,從刻度“0”到幾,就是幾釐米。那麼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釐米?

(二)師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彙報:你們是怎麼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介紹:量物體的時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就長几釐米。

現在紙條的右端正好對着“5”,説明紙條長5釐米。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釐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釐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寬度是( )釐米。(取整數)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是( )釐米。(取整數)

三、自我檢測

課本第6頁練習一1——3題。

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麼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下量。

四、變式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麼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拿出不同長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圖填空

五、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課後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統計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願望,培養他們的統計意識。

2.能將表格進行完善,並能完成複式統計表,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新聞:8人動畫片:22人體育7人

電視劇: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一)嘗試製表

1.教師:要想製作成統計表,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學生:要考慮表應畫幾列和幾行。

根據節目類別和喜歡的人數應畫兩行;節目類別有5類,要畫5列,加上合計要畫6列。

2.學生動手畫一個2行6列的表。

3.填寫相關內容。

(1)寫上統計表的名稱。

(2)填寫表中的內容和數據。

4.檢查統計是否準確。

可將各類別人數之和與合計數、合計數與調查總人數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體重情況統計表

1.觀察表,説説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師:如果將兩張表交給班主任老師,老師想知道某個體重範圍內的男女生人數,就要看兩張表,挺麻煩的。

能不能想辦法將兩張表合成一張統計表,讓老師看起來更方便一些呢?

3.學生自主討論,完成複式統計表。

教師: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改進統計表?

(老師出示複式統計表)

介紹表頭:體重、人數、性別。

教師:你能將表格填好嗎?(學生嘗試完成)

反饋:展示學生做好的統計表。

教師:像這樣的表格我們叫它複式統計表。(課題:複式統計表)

教師: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麼?與剛才的兩張統計表相比,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張統計表?為什麼?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完成第95頁課堂活動。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的世界裏,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着變化,如温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物價的變化、季節的變化、身高體重的變化等。從數學的角度探索現實世界中的變化及變化規律,研究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了奧妙無窮的變量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認識現實世界、預測未來。

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函數的核心是把握並刻畫變化中不變其中變化的是過程,不變的是規律(關係)。函數的定義通常有兩種:即變量説和對應説,變量説便於從宏觀上動態地把握,對應説便於從微觀上靜態地認識;函數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語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圖像表示。函數思想在國小階段強調的是滲透,教師應創設變化的過程;激發學生探究的本性,讓學生於變中把握不變。

二、教學背景分析

1、 學習內容分析

變化的量是在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節準備課。函數是研究現實世界變量之間關係的一個重要模型,從數學的角度研究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預測未來,而本單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兩個重要函數。對函數的學習是中學階段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國際數學發展的趨勢表明:對於變量之間關係的探索、描述應從國小非正式的開始,豐富早期對函數的經歷是十分重要的。同時,研究現實世界中的變化規律也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了變量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變量,有些變量之間是存在着一定的聯繫的(一個變量隨着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教材在變化的量這一課中,設計了三個具體情境,使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體會變量與變量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嘗試對這些關係進行大致的描述,體會函數思想。

在正式學習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結合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變化的量,初步體會變量之間的關係,並嘗試對這些關係進行大致的描述,為後面學習正比例、反比例提供豐富的知識背景,使學生學習正比例、反比例時不再覺得抽象難懂,也有利於學生函數思想的形成。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函數內容的學習從實際背景和生活經驗開始,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並逐步向廣度和深度兩個方向拓展,國小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學逐步上升到嚴謹、抽象的數學概念。

2、 學生情況分析

其實以前學生學習的一些基本的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和單價、數量、總價等)、探索數和形的變化規律、字母表示數以及五年級和六年級上學期的看圖找關係,已經為學生積累了研究變量之間關係的經驗。本節課的目標之一要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對這些變化的量有一個整體的結構化的認識,知道可以多種形式表示變量間的關係,並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雖然學生有了一些變量的生活經驗,但是從數學的角度學生對具體情境中相互依存的兩個變量能感悟多少呢?為此,我對六(5)班37名學生做了前期調查問卷測試,結果分析如下:

問卷試題:在一次實驗活動中,小青記錄了一壺水加熱過程中水温變化的'情況,數據如下:

水加熱過程中水温變化記錄

時間(分)012345678910
水温(℃)2022

25



30405063758596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發生變化?

(2)説一説水燒開之前水温是如何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3)你還能舉出我們生活中變化的量的例子嗎?試着寫出幾個

測試結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個量變化的(2)不能描述水温隨着時間變化而升高的(3)舉例直説事物名稱沒有描述關係變化
8人8人15人
佔全班22%佔全班22%佔全班41%

從分析數據可以看出,正如開始我們所説,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的世界裏,學生能感受到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着變化,如温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物價的變化、季節的變化、身高體重的變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學生還不能從數學的角度探索現實世界中的變化及變化規律,不能感悟到很多變量和變量之間的相互依賴的關係。學生還沒有從常量的世界進入奧妙無窮的變量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3、 教學手段説明

分類思想是根據數學本質屬性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將數學研究對象分為不同種類的一種數學思想。分類以比較為基礎,比較是分類的前提,分類是比較的結果。數學中的分類思想,是根據數學對象本質屬性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將其分成幾個不同種類,進行研究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數學思想。它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更是一種重要的數學邏輯方法。本節課將在分類辨析中比較,使學生對變量之間相互依賴關係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體會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對這些變化的量有一個整體的結構化的認識,知道可以多種形式表示變量間的關係,並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藉助數據和圖像的深入分析,整體感知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情況,初步探究它們的區別和聯繫。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主動嘗試用數學的方法和語言進行交流和分析,體會函數思想。

教學過程:

1、導語:兒子過7歲生日時,我們為他點上了生日蠟燭,過了一會兒,我兒子突然喊起來:媽媽,我發現蠟燭越來越短了!我隨口説道:當然了,蠟燭燃燒的越多,剩餘的自然就越短。

這個情境中有沒有哪兩個量變化關係特別密切呢?

2、你能舉出一個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跟着變化的例子嗎?(讓學生説説生活中變化的量)

同學們都很善於觀察,發現在生活中有很多變化的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變化的量。(板書:變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變化的量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我們身邊變化的量的例子,請你看一看每一個情境中有哪兩種變化的量?它們又是如何變化的呢?先獨立觀察、思考,再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全班交流:請針對你感興趣的一個情景説一説。

 (二)整體感知,根據變化的趨勢分類

我們發現剛才的每個情境中都存在兩種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會隨着發生變化。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變化關係具有共同的特點,請你嘗試按照這樣的標準進行分類。先思考,再小組交流。將同類的序號填在表格內,並簡單寫寫每一類的特徵。

小組彙報,[板書分類序號、特點]

小結:小明的體重和年齡的變化實際是有規律的,只不過規律不明顯,受是知識和方法的限制,我們現在還研究不了,將來到了高中,我們可以繼續研究。駱駝的變化呈現週期性規律,1個週期就是24小時。

(三)深入研究遞減的變量間的聯繫和區別。

今天我們就按照這種分類方法繼續深入研究變化的量,你們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剛才,我們將1和2分成了同一類,雖然都是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就減少,但它們還是有區別的。

讓我們來一起深入研究一下這兩組(一增一減)變化的量,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學習材料(作業紙)小組合作,用你們喜歡的方法進行研究。再整體觀察分析,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

1.彙報交流。

學生預設:從表格和圖象兩方面闡述,

小結:從表格中的數據能看出,同樣是一增一減,燃燒長度和剩餘長度是和不變(課件)。分的杯數和每杯的量是乘積不變(課件)。

從圖象中也能看出這兩種關係(課件)。並且同學們還發現蠟燭燃燒是有盡頭的,圖象是一條線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圖象無限趨近橫軸,但不與橫軸相交。

看來在變化的量中,還有不變的量,這個不變的量,決定了兩個變化的量的關係,決定了他們的變化趨勢。

2.總結方法

我們剛才觀察兩種變化的量時,你們都採用了什麼方式進行的研究呢?他們有什麼優勢呢?(圖象直觀,便於觀察整體的變化趨勢,表格準確,可以藉助數據進一步計算深入分析)

三、機動:對同增類的分析

剛才在分類時候,大家都同意將34分成一類,認為兩個量的變化是同時增加的,你打算採用哪種方法進行研究呢?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研究材料,小組合作,你們有什麼發現嗎?

四、小結全課

1、這節課就要結束了,能談談這節課你的感受或問題嗎?

2、其實我們今天研究的這些變化的量,都是我們以前已經知道並應用過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長和長方形的面積都是是我們三年級學過的內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變量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今天我們從量的變化的角度出發,將數據和圖形結合在一起觀察分析,通過一次次的分類,發現在我們熟悉的這些規律中藴含着更多的奧祕。同學們,其實變化的量中還有更多規律等着你們去發現,去探索。

五、學習效果評價分析

課後學生是否能從具體情境中發現相互依存的兩個變量,並能用不同方式(語言、表格、圖像或關係式)來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頁、47頁例1及課堂活動第1題,練習九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4個方向,並能運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2.經歷辨別方向的過程,初步體驗方向的相對性,發展學生的方位感和空間觀念。

3.明確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單元主題圖、例1圖、中國地圖)。

教學過程:

一、拍手活動,引入課題

師生邊拍邊説: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後拍拍。 教師:我們剛才拍手時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詞語?

學生:上下、左右、前後。

教師:你知道還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詞嗎?

學生:東南西北。

教師:在生活中,我們常利用這幾個方向來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展示方向在生活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4個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學地圖上的`東、南、西、北

(1)出示書中第50頁中國地圖。

教師:在地圖上怎樣辨認東南西北呢?誰會看地圖?(會看地圖的學生舉手) (課件中內蒙古自治區整塊閃動)

教師:內蒙古自治區在我國的哪一方?誰知道?

學生:內蒙古自治區在我國北方。

教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我是看了電視後知道的。

教師:你的知識可真豐富,在內蒙古自治區有美麗的大草原(課件出示)。我們再來看看地圖下方的海南吧!(課件出示美麗的大海圖片)這裏有藍色的大海,氣候温暖,燕子和大雁都要到那兒去過冬呢!你知道海南在什麼方向嗎?

學生:南方。

教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1:海南有個南字。

教師: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中國的許多地方在命名的時候確實考慮到了方向這個問題。

學生2:南和北是相對的。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從這裏可以看出,地圖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書:南、北)想一想,地圖的左邊、右邊是什麼方向呢?

學生:左西右東。

教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1:我從書上看到過,況且我爸爸也告訴過我。

學生2:因為西藏在我國的西方,西藏在地圖的左邊,所以我想地圖上是左西右東。

學生3:我知道上海在我國的東方,被稱為東方之珠,所以我想地圖上是左西右東。

教師:同學們真能幹,能夠從生活中積累知識。人們規定,繪製地圖時,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邊表示西方,右邊表示東方,簡單地説,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今後同學們就可以根據這句話來判斷地圖上的方向了。(板書:東、西)

(2)介紹十字形方向標。

教師將黑板上的東西相連,南北相連,做成十字形方向標,學生快速記憶地圖上的方向。

(3)在課間活動中體驗東南西北。

①徒手操:全體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師一起邊做動作邊説:面向地圖,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東!

②遊戲:小小機器人,面向地圖指方向!(教師説地圖方向,學生用小手指出這個方向)

2.理解運用

(1)教師:請孩子們看書中47頁圖,這張圖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法繪製的嗎?你是怎樣發現的?

學生:地圖的右上角有一個箭頭和一個北字。

教師:這個叫做方向標,猜一猜它表示什麼意思?(學生:地圖的上方就是北方)你還能聯想到其他幾個方向嗎?(學生: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同學們在面向地圖,看地圖的時候,只要看見方向標,然後就可以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句話來判斷方向了。

(2)教師:請大家在書中的圖上標出東、南、西、北。

(3)説一説:以崗亭為中心,東、南、西、北各有什麼?然後和自己的小夥伴相互説一説。

教師:如果站在草坪、新華書店、紅光路轉盤、少年宮看,崗亭的方向又該怎樣説呢?(學生分別回答)

教師:崗亭沒動,為什麼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南、一會兒北呢? (小組討論,彙報)

學生:因為觀察地點不同,以草坪為觀察點,崗亭在草坪的東面;以新華書店為觀察點,崗亭在新華書店的北面

教師:物體所在的方位是相對的,觀察的地點不同,方向就可能不同。

(4)指導學生完成書中例1第(2)小題,然後再集體訂正。如果學生有難度,可借用十字形方向標。

三、解決簡單問題

出示課堂活動第1題的中國地圖。

教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重慶市,看一看,找一找,我們的家鄉重慶的東、南、西、北方各有哪些省(市)呢?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後集體彙報。

四、聯繫生活,拓展提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九第1題。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九第2題。(可以用學具擺一擺,代替軍艦,更形象直觀。)

五、反思小結,自我評價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