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袁枚《赤壁》閲讀答案附賞析

來源:文萃谷 3.08W

赤壁

關於袁枚《赤壁》閲讀答案附賞析

清·袁枚

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

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雲。

江水自流秋渺渺,漁燈猶照獲紛紛。

我來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

1. 從題材來看,這是一首 詩。(1分)

2.下列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詩歌的第一句説一陣東風比百萬大軍還要強大。

B. 第二句是説赤壁一戰,決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勢。

C. 頸聯寫秋日高照,漁民在江上捕魚的歡快場面。

D. 這首詩歌讓我們自然聯想起蘇軾的《前赤壁賦》。

3. 請從情景關係的角度,對這首詩的最後一句進行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 詠史 懷古 記遊

2、C

3、詩歌的最後一句,“烏鵲”二字用典,通過赤壁之戰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裏的詩句,使讀者聯想起當年的古戰場(1分)。同時,他還通過烏鵲淒寒的叫聲反襯夜的寂靜,營造了一個淒涼傷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歷史和現實連接起來,抒發了蒼涼幽遠的懷古之情(1分)。語言表達(1分)

  賞析:

赤壁之戰是一次轟轟烈烈的戰事,是一段不朽的歷史。但是,再不朽的歷史也要歸於平靜,再偉大的英雄也要被歷史煙塵無情地埋沒。當詩人追憶這段往事的時候,滄海桑田的感歎湧上蒼涼的詩行。如袁枚的《赤壁》①:

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雲。//江水自流秋渺渺,漁燈猶照荻紛紛。我來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

袁枚乾隆十八年(1753)正式入主隨園,開始了恍如隔世的田園生活。因為這一時期清靜治學,遠離政治,他的處世心態和思想觀念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這種返璞歸真的出世心態促使他頻繁地出遊,甚至在六十九歲(1784)的時候,他也出行萬里,遠遊嶺南,即“花朝後三日,由其門生劉霞裳陪同,作嶺南之遊,作七律六首以留別隨園”②。袁枚一生的出遊多是以南京為中心的短遊,只有嶺南出遊是遠遊。這次出遊從鄱陽湖南下,遊歷嶺南粵桂一帶,再北入洞庭湖,進入湖北,然後順長江東下回到南京。這首詩正是這次歸途中,過洞庭湖湖口登臨赤壁所作。現有的史料並未記載該詩是寫於蒲圻赤壁還是黃州赤壁,但是詩人“入湖南、湖北境後,寫下了《瀟湘》《二妃廟》諸詩,遊覽了愚溪、鈷潭、衡陽的'回雁峯、衡山的祝融峯、嶽麓山等地,各有詩紀事、抒情,還寫了《柳子厚祠》《再題賈太傅祠》《息夫人廟》、《岳陽樓》、《黃鶴樓看雪》《禰衡墓》等詩”③,從《岳陽樓》和《黃鶴樓看雪》兩首詩的內容上看,詩人泊靠岳陽樓的時候是1784年深秋,而到武昌的時候已是飄雪的冬季。因此,詩人沿長江東下,途徑距離岳陽僅數十里的蒲圻的時候,應該還是深秋時節。而到達黃州的時候顯然是在武昌之後,也是那年冬季。從詩中的“秋渺渺”、“荻紛紛”、“烏鵲寒聲”等描寫內容可以看出,詩人登臨赤壁的時候是深秋時節,據此我們可以推斷,這首詩歌是寫作於蒲圻赤壁的。

這首詩浸透了時間流逝的滄桑之感。前四句用藝術化的筆墨,刻畫了赤壁之戰時驚心動魄的場面。“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明確指出詩人慕名登臨的赤壁,就是當年曹操的百萬雄師被擊潰的地方。“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雲”兩句,詩人站在擁劉貶曹的立場上,對火燒赤壁予以高度褒揚。但是詩人描寫百萬大軍廝殺的場面之後,卻感歎一切英雄和歷史都消逝了,都湮沒在山川當中,只剩下默默的東流水、漁船中昏暗的燈火和紛飛的荻花,詩人感慨往事消散如煙、時間流逝如夢。“我來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則表明心中陡生無限感慨,伴着秋日緩緩東流的“江水”和靜謐夜空中的“烏鵲寒聲”在靜靜地升騰。這首詩藝術上最大的特色是傾注着鮮明的個人意識,袁枚作詩論詩崇尚“性靈”,而“性靈”的審美價值的核心是彰顯獨特的個性,即“有人無我,是傀儡也”,在詩歌中體現有“我”的境界是他創作的基本風格,此詩中的“我來不共吹簫客”正是體現了濃厚的個性色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