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2.68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通用10篇)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空氣是由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學會做分析空氣成分的實驗)和分析綜合能力(根據性質的差異,分析混合物的成分)。

過程與方法:

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基礎上,通過思維加工、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探究,做出解釋和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探究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通過研究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

材料和儀器:

1、分組實驗材料:水槽、玻璃片、集氣瓶、蠟燭、柴。

2、演示實驗材料:大玻璃杯、蠟燭、火柴。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二、演示實驗。

三、產生問題。

四、實驗探究。

五、總結。

六、課後延伸。

板書設計:

氧氣21%支持燃燒

空氣的成分

氮氣78%不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水蒸氣1%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並對空氣的成分有進一步的瞭解。

2、通過討論和分析,能主動與他人交流,對實驗觀察的結果能用文字、化學語言進行表述,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

3、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用探究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難點】

用探究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老師想請大家先來猜一個謎語:“説是寶,真是寶,動物植物離不了,看不見,摸不着,越往高處越稀少”謎底是什麼?

【學生回答】空氣。

【教師引導】對,謎底就是空氣。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所以人們對空氣的認識比較晚。17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一種單一成分的物質,18世紀才認識到空氣的複雜性。空氣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呢?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學習下。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閲讀空氣的`組成的相關資料,並回答以下問題: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成分分別是多少?

【學生回答】氮氣約78%、氧氣約21%、稀有氣體(主要成分氬氣,約0.934%)、二氧化碳約0.034%和其他氣體0.002%。

【教師補充】二氧化碳含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教師引導】在國小科學的課程中,我們已經知道空氣中約含1/5體積的氧氣。那怎樣通過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過渡性問題,不需回答。)

【教師提問】氧氣是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加熱或點燃的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氮氣是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的氣體,一般不與其它物質發生反應。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採取怎樣的方法來測定氧氣的含量?

【學生回答】燃燒一定量的空氣,測量消耗掉的氣體的體積即可。

【教師活動】據此我們設計了一個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圖。

【教師提問】有硫、木炭、磷、石蠟、銅等實驗材料,我們在消耗氧氣時,該選用哪種?為什麼?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而運用化學方法除去氧氣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可以選用磷、銅。因為硫、木炭和石蠟均可以與氧氣反應生成氣體,會影響要測量的氧氣的體積;而磷和銅在與氧氣反應時沒有氣體生成,直接測量即可。要選擇可以在空氣中燃燒,並且產物為固體的物質。

【教師提問】如何測量消耗掉的氧氣的體積?

【學生回答】在密閉裝置中,注射器前進的體積即為消耗掉氧氣的量。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觀看實驗探究4-1的演示實驗,並描述實驗現象。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回答】紅色物質逐漸變為黑色,注射器內的活塞往前移動了。活塞前移的體積為所用空氣總體積的1/5,即氧氣體積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此時需要老師提醒,所用空氣的體積包括硬質玻璃管的容器、氣球內氣體的體積及注射器內氣體的體積。

【教師提問】在這個實驗中發生的反應就是銅與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了氧化銅。那這一實驗中,反應的文字表達式該如何寫?

【教師介紹】這一反應可用文字表示如下:

【教師提問】其實拉瓦錫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而在我們的實驗中,氣體減少的體積小於1/5,原因是什麼?如何避免?請以化學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學生回答】原因:①銅絲量較少,氧氣未耗盡;②裝置漏氣;③加熱時間太短,反應不充分;④反應完畢後,沒有冷卻至室温便觀察讀數。

避免方法:①可以加入過量的銅絲;②實驗前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③給予充分的反應時間至固體顏色不再發生變化;④反應完畢後,冷卻至室温再讀數。

【教師提問】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實驗,能否證明空氣不是單一組分?

【學生回答】可以,因為反應消耗了氧氣之後還有氣體剩餘,所以空氣不是單一組分,是混合物。

【教師提問】請結合上述實驗過程及課本資料總結,我們是如何達到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目的的?

【學生回答】依據混合物中各組分性質的差異,利用化學反應,在不引入新的氣態雜質的前提下,將氧氣轉化為固態的氧化銅,從而達到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目的。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提問】哪些事實能夠説明空氣中含有下列成分:①氧氣;②水蒸氣;③二氧化碳。

【解析】①蠟燭可以在空氣中燃燒;銅絲在空氣中加熱會變成黑色。

②夏天從冰箱中拿出一瓶飲料,放在空氣中,外壁會潮濕;乾硬的餅乾在空氣中久置會變軟。

③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表面出現一層薄膜。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作業】通過閲讀科學家探究空氣組成的歷史,並寫一篇小論文。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3

活動目標:

讓幼兒初步感知空氣的特性:看不見、摸不着;到處都有;空氣能流動。

材料準備:

透明塑料袋若干個、積木玩具、每人一組圖標和一張記錄卡、鉛筆、牙籤、小棍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請來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問:它有什麼用呀?(裝東西用)

2、老師演示用袋子裝蘋果或玩具,讓幼兒説出癟袋子變鼓,並透過袋子可以看到裏面裝的東西是什麼。

3、老師變魔術:不裝東西,也能讓袋子變鼓(裝空氣,不要讓幼兒看見)

4、幼兒嘗試變魔術:不裝東西,讓袋子變鼓。提問:什麼原因?袋子裏裝的是什麼?(引出"空氣"這個概念)

二、幼兒用塑料袋捉空氣,證明空氣到處都有。

1、幼兒在教室裏捉到了空氣,猜一猜,在幼兒園什麼地方還有空氣,你能捉住它嗎。

幼兒邊説,教師邊展示圖標貼在黑板上。(如果幼兒説園以外地方,教師可引導幼兒下次去那些地方試試)

2、幼兒拿着袋子去圖標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氣,捉到後把圖標貼在記錄紙上,從而驗證空氣到處都有。

3、幼兒按圖標逐一實驗後,把幼兒的`記錄卡展示在黑板上,進行小結。

這個空氣朋友真淘氣,它到處都藏,可是小朋友們可聰明瞭,把它們從水房、廁所、樓道……都找出來了,空氣到處都有,有的小朋友還説在公園裏,在家裏等許多地方都有空氣,那小朋友回家以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氣朋友找到。

三、證明空氣是流動的。

我們的好朋友空氣説:"小朋友真聰明,我藏哪你們都能把我找到,你們把我裝在袋子裏,我可悶得慌了,我想出去親親你們的小臉蛋,還想和你們做遊戲。小朋友想想,你們不把袋子口打開,怎樣才能讓我(空氣)流出來親親你們呀?"(讓幼兒先猜用什麼辦法)

提示:用準備好的牙籤、鉛筆、小棍等幫忙,在袋子上扎個眼,然後把眼對準臉,就可以感覺到空氣流出來了。

四、聯繫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見過什麼東西開始是癟的,後來充上空氣,就變鼓了?(皮球、充氣玩具、輪胎等)

2、教師給癟皮球打氣。

3、幼兒到户外玩吹氣球的遊戲。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4

活動目標:

1、知道我們是生活在空氣中的,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2、知道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萌發科學探究的熱情,獲得懷疑和探究的勇氣。

活動重難點:

知道空氣對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沒有破損的塑料袋(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準備好)、扇子

2、經驗準備幼兒有被風吹的經歷,知道風吹在臉上和身上的感覺。

活動過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氣,知道我們的周圍存在着空氣中。幼兒分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過程中使塑料袋裏充滿空氣,然後收緊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裏鼓鼓的'就是空氣。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幼兒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隻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過觀察到塑料袋的擺動,知道風的形成。

教師向幼兒講解有關空氣與風的形成的關係:

(1)空氣是能夠流動的;

(2)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3、通過操作,知道空氣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兒捏住自己的鼻子,通過嘗試着不呼吸空氣,知道人離開了空氣是不能存活的。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大自然中的各種與空氣有關的現象,同時注意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5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裏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2、培養幼兒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和細緻觀察的能力,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3、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麼?空氣在哪兒?能用眼睛看到嗎?

二、嘗試活動:裝空氣

1、幼兒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動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氣。(告訴幼兒先張開塑料袋口,然後再捏緊袋口)

2、提問:你們在什麼地方抓到了空氣?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3、討論:想一想,你見過、用過、玩過的哪些東西里有空氣?

4、總結。

三、嘗試活動:手帕的變化

1、請幼兒每人拿一玻璃杯,讓他們看看杯子裏有東西嗎?(杯子裏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

2、請幼兒將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壓入水下,觀察發生了什麼現象?教師個別指導幼兒按要求進行操作,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討論:手帕為什麼沒有濕?水為什麼進不了杯了?杯子裏有什麼東西不讓水進去呢?

4、請幼兒將手帕放入杯底,然後將茶杯倒扣傾餘着放入水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同時提醒幼兒觀察手帕的變化,並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5、討論:第一次手帕為什麼沒濕?第二次手帕為什麼濕了呢?

6、總結。

四、活動延伸

將一隻昆蟲和一盆花分別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觀察它們的變化。

活動反思:

通過這一活動,幼兒都能很好地認識空氣並知道空氣的重要性,環節中粘鈎的運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動效果很好。本次活動圍繞目標進行,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遞進,從而激發幼兒保護空氣,保護大自然的意識。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6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空氣存在於我們周圍。

2.使學生認識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杯子、塑料袋、小降落傘、扇子、紙片。每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磚頭。

學生準備:每人一個塑料袋。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找空氣

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但它不容易被發現,我們先來做幾個實驗,找一找空氣。

實驗一

拿一隻“空”玻璃杯,讓學生觀察杯子裏裝了什麼東西,會有學生説:“杯子裏面什麼也沒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裏。

讓學生觀察:當玻璃杯一歪時,杯口發生了什麼現象?(許多氣泡從“空”杯子裏跑出來。)

組織學生討論:“空杯子裏怎麼會有氣泡跑出來?”

指導學生認識:空杯子裏並不空,杯子裏面有空氣。

實驗二

提問:誰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個實驗,來證明我們教室裏有空氣?

實驗:學生用塑料袋“兜捕”空氣,並用手壓裝滿空氣的塑料袋。

小結:癟的塑料袋鼓起來了,是因為它被教室中的空氣充滿了。

實驗三

提問:誰能做個實驗證明磚頭裏也有空氣?

實驗:學生把磚頭放入水槽中,從磚頭裏有許多氣泡跑出來。

小結:在磚頭的孔隙裏有空氣。

講述:證明我們周圍到處有空氣的實驗還有很多,例如,用手絹做“降落傘”從空中落下時,空氣能把“降落傘”撐得鼓鼓的。搧扇子時,頭髮會飄動,臉上會有空氣拂過去的感覺。(教師可邊講邊演示這兩個實驗。)

2.指導學生認識空氣是什麼樣的物體

(1)認識空氣是氣體。

提問:用塑料袋裝一袋空氣,然後把袋口打開,用手擠壓袋,會看到什麼現象?

學生實驗討論:塑料袋癟了,空氣跑了。

提問:點燃一枝蚊香,觀察它的煙如何飛散?

學生討論:煙向四面八方飛散。

講解:這兩個問題都説明,空氣會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像空氣這樣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的`物體叫氣體。

(2)認識空氣是無色、透明的。

提問:大家用眼睛觀察我們周圍的空氣是什麼顏色的?水是沒有顏色的,空氣呢?

學生討論。

板書:沒有顏色。

提問:大家能通過空氣看到前面的黑板和我嗎?這説明空氣是怎樣的?

把筷子放在水裏,可以看見筷子,隔着空氣能看見黑板,想一想空氣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

板書:透明。

(3)認識空氣是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

提問:大家再用鼻聞、舌嘗的方法觀察空氣的氣味和味道?

學生觀察討論。

板書:沒有氣味,沒有味道。

(4)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空氣是氣體,又做了上面“一看、二聞、三嘗”的觀察,誰能綜合起來説一説空氣是一種什麼樣的物體?

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鞏固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了空氣這一課,知道了在我們周圍到處有空氣,我們可以用實驗的方法找到它。我們還知道了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大家在書中的橫線上填寫空氣是什麼樣的物體。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7

活動目標:

1、知道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抓不着,卻無處不在。

2、通過運用不同材料的多種方式感受空氣的存在。

3、樂意參加探索活動,體驗發現的快樂。

活動重點:

知道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抓不着,卻無處不在。

活動難點:

通過運用不同材料的多種方式感受空氣的存在。

活動準備:

氣球若干、塑料袋、包裝紙、吸盤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用吹起來的氣球來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並讓幼兒通過操作知道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抓不着,卻無處不在。

1、教師出示一個吹起來的氣球。

師: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氣球)小朋友想一想為什麼他是鼓鼓的呢?它的裏面有什麼?(引導幼兒説出裏面是空氣)。

2、教師將氣球裏面的空氣放出,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空氣排出的'過程。

師:現在氣球裏面還有空氣嗎?(沒有了,空氣跑出來了)

3、教師為每一位幼兒發一個氣球,引導幼兒通過實驗發現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抓不着的。

師:你們看到空氣了嗎?它是什麼顏色的?什麼氣味的?手能抓住空氣嗎?空氣排出的時候我們的皮膚能感覺到嗎?

教師小結:空氣看不見,沒有顏色,也沒有氣味,手抓不到,空氣從氣球裏出來的時候,皮膚感到像風吹一樣的感覺。

二、幼兒嘗試用塑料袋、包裝紙、吸盤感受空氣的存在。

1、師:這裏有一些東西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感受到空氣,看看都是些什麼?(塑料袋、紙、吸盤)

師:請你們玩玩這些東西,看能不能感受到空氣。

2、幼兒自由選擇材料,感知空氣的存在,教師觀察,及時引發幼兒思考。

3、幼兒交流發現,教師適時引導。

師:兩手抓住拎袋,揮動袋子抓空氣,迅速抓空氣,迅速封住塑料袋口,鼓鼓的袋子裏是什麼?

師:包裝紙放置在胸前,當快速奔跑時,包裝紙會怎麼樣?為什麼不會掉落下來?

師:吸盤為什麼會吸在光滑的地方?吸盤裏有什麼?

師:剛才我們用不同的方法感受到了空氣的存在,雖然空氣看不見、抓不到,可是它無處不在。

三、幼兒討論。

師:我們生活在空氣當中,如果我們離開了空氣會怎麼樣呢?

師:我們一起閉緊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試一試有什麼感覺,當你堅持不住的的時候就把小手拿下來。

師:為什麼會有難受的感覺呢?因為空氣不能進入到我們身體裏了,我們不能呼吸了,所以會覺得很難受。如果時間長了,人就會慢慢死去的。你説空氣對我們的作用重要嗎?(非常重要)。

四、結束活動。

“剛才小朋友在教室裏用感受到了空氣的存在,那讓我們去户外呼吸新鮮的空氣吧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8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知道空氣的特點,瞭解空氣的用處。

能力目標:能夠用塑料袋捕捉空氣,並且製作空氣小玩具。

情感目標:喜愛參加科學活動,體驗抓空氣的樂趣。

活動重點:

知道空氣的用處和特點,體驗抓玩空氣的樂趣。

活動難點:

能夠獨立用塑料袋等物品捕捉空氣製作空氣玩具。

活動準備:

塑料袋、夾子若干,彩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律動導入(邊唱邊做動作)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來,眼睛在哪裏?眼睛在這裏,用手指出來。

展開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師出示保鮮袋,並提問,這是什麼?

2、小口袋餓了,想吃飽,請幼兒們想辦法讓小口袋吃飽

三、教師示範,引導幼兒感知空氣

1、師用塑料袋捕捉空氣,向幼兒解説,小口袋吃飽飽了,小口袋吃了什麼呢?空氣是什麼樣子的呢,並且組織幼兒討論

2、進一步向幼兒提問,空氣是什麼樣子的呢,空氣在哪裏呢,有什麼作用呢

3、幼兒自由發言

總結:小口袋吃了很多空氣,變得的鼓鼓的.,胖胖的。空氣無色無味,存在在我們身邊的,比如電風扇吹出來的風就是空氣

四、幼兒嘗試裝空氣,感受空氣的流動

1、向幼兒解説如何用塑料袋裝空氣,鼓勵幼兒嘗試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請每組一個代表幼兒發言,説一説如何捕捉空氣,怎麼樣不讓空氣逃跑

4、打開口袋放走空氣,請幼兒説一説袋子為什麼不鼓了

小結:空氣寶寶很淘氣,喜歡跑來跑去(空氣是流動的)

五、自制空氣小玩具

1、出示彩紙、塑料袋,引導幼兒説出自己的創意,引發幼兒製作的熱情

2、幼兒分組進行製作“塑料袋風箏”,“先用彩紙裝飾,用馬克筆在塑料袋上繪畫,在裝滿空氣”

3、教師進行分組指導

結束:幼兒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解説

活動延伸:

延伸至户外,拿着自己製作的塑料袋風箏去户外遊玩吸水的?組織幼兒,活動結束。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9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徵及作用。

2、初步掌握做前思,多試試才知道的科學理念。

活動準備:

1、袋子人手一個,氣球,紙袋子,瓶子,吸管每組一份;

2、教室二維圖一張,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揭示空氣的存在。

1、出示食品袋,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張開袋口直接朝裏看,自問自答地:裏面有東西嗎?

2、迴應幼兒的跟從與參與:邊説“到底有沒有”邊慢慢收緊袋口。讓幼兒判斷。

3、針對幼兒不同看法採用不同的迴應策略:

對a:讓其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對b:有什麼?什麼樣?

揭示“空氣”這個詞:或順應幼兒,或告知幼兒。

二、找一找,抓一抓,進一步感受空氣的無所不在。

1、幼兒找空氣、捉空氣

“你認為還有空氣嗎?哪裏有?”

“到底有沒有,試試才知道。”

交代要求:到你認為有的地方去找、去捉。聽到提醒就上位。

2、交流:

①個別交流:捉到了嗎?在哪捉到的?

②集體交流:並在空間圖上作標註。

師:通過試試,現在來看看,哪裏有空氣?

③期間,穿插對“空氣會流動”特性的關注。

請兩名抓到和沒有抓到空氣的孩子上來演示,同他們動作的差異中發現“如果手不抓緊空氣就會從袋子裏跑出去一部分”,感知空氣的流動性。

三、做一做、玩一玩,進一步感知空氣的流動性。

介紹操作要求

師:空氣是會流動的,空氣在流動的時候還會發出聲音呢,想想看你有什麼辦法讓這些材料裏的空氣發出聲音。

幼兒操作。

引導幼兒通過擠一擠、吹一吹的'方法,讓操作材料發出聲音。

分享結果,教師小結。

①師:你是用什麼方法讓瓶子發出聲音的?(吹一吹)猜猜是哪裏的空氣流動起來發出聲音的?(瓶子裏的空氣)你有什麼辦法證明是瓶子裏面的空氣在流動,而不是瓶子外面的空氣在流動?(引導幼兒朝着瓶子外面和瓶口吹起來證明。)

②師:你是怎麼讓氣球發出聲音的?(幼兒示範放出氣球的氣)這又是哪裏空氣在發出聲音?

③師:這個紙袋子能發出聲音嗎,你是什麼做的?(引導幼兒用力將袋子壓扁)為什麼會發出“嘭”的一聲?

小結:我們做了這麼多的實驗發現空氣在很快流動起來的時候就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

四、延伸:

我們去科學角來用更多的材料和空氣玩一玩發聲音的遊戲吧。

自然《空氣的成分》教案 10

活動目標

1、喜歡關於空氣的實驗活動,積極探究空氣的祕密。

2、通過實驗操作和生活聯想,觀察力、探究力、説明性語言講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3、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的氣體。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重難點

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的氣體。

幼兒運用規範、準確、簡單明瞭的説明性語言講述空氣的特點。

活動準備

幼兒已有經驗:幼兒僅僅瞭解空氣的存在,但不能全面瞭解空氣的特點,也不瞭解空氣與我們生活的聯繫,更不能夠用規範、準確、簡單明瞭的語言講述空氣的特點。

物體材料準備:幼兒每人提前收集一袋空氣、餐巾紙、一盆水、一個大的透明的缸、10個玻璃杯、10個塑料杯、10支蠟燭,課件PPT。

活動過程

一、交流討論和實驗操作,使幼兒瞭解空氣的無處不在

師:我們小朋友每人收集了一袋空氣,請問大家是從哪裏收集的空氣?

除了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空氣,那空氣還會藏在哪裏呢?請大家看任老師拿來一個玻璃杯,杯子裏有什麼?(杯子裏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

1、老師操作,幼兒觀察。

將乾乾的餐巾紙塞入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着壓入水下,一會兒取出來,看看餐巾紙有什麼現象?

2、討論:杯中的餐巾紙依然是乾乾的?水為什麼進不了杯子?杯子裏有什麼東西不讓水進去呢?

師:活動結束後,老師會在區角里投放更多的材料,大家可以親自做一做這個實驗。

3、生活的環境中有空氣,杯子裏有空氣,哪裏還有空氣呢?

師:請一位小朋友將粉筆放入水中,大家一起觀察有什麼出現?(粉筆放水中,會有泡泡説明有空氣,衣服、包裏都有空氣)

師:空氣在我們周圍,在杯子、粉筆、衣服、鞋子裏,還有田野裏、天空中。許多地方都有空氣,請用一個詞語來描述空氣的存在。

教師小結: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環節評析:教師通過活動前引導幼兒自己收集空氣並表述出其收集來源的環節,讓幼兒直接體驗並感受到了“空氣無處不在”,教師的這種活動設計即巧妙又富有説服力。同時,教師在進行第一個“幹餐巾紙塞入杯子並將其垂直倒扣入水中”的實驗時,鑑於幼兒的操作經驗不足便為其進行了直接的示範與演示,這不僅保證且規範了實驗的準確性,也為幼兒接下來的親身實驗做了指導與鋪墊。)

二、交流討論,使幼兒進一步瞭解空氣的特點

師:空氣無處不在,那空氣是什麼樣子的呢?現在請大家把塑料袋裏的空氣放出來,看看空氣是什麼樣子的?什麼顏色?摸一摸?聞一聞?看一看?

小結:原來空氣不僅無處不在,空氣還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的。

(環節評析:教師在引導幼兒討論“空氣是什麼樣子的?”時針對幼兒表述經驗不足的實際,通過“摸一摸”“聞一聞”“看一看”的方式進行引導,以此幫助幼兒進行理解與表達,這也體現了教師別具匠心的引導方式,最大限度激發了幼兒的發散思維。同時,圖標的'出示更加深了幼兒對於空氣特點的進一步的瞭解與認知。)

三、互動遊戲和實驗操作,使幼兒瞭解空氣的用途

師:我們知道了空氣無處不在、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的氣體,那麼空氣有什麼用途呢?

(一)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

請幼兒閉緊嘴,捏住鼻子,問幼兒有什麼感覺?(有點兒憋氣,很難受。)為什麼?(不能呼吸到空氣。)

得出結論:人需要空氣,沒有空氣,人會窒息而死。

師:除了人類需要空氣,誰還還需要空氣?

(二)還有一種特殊的事物需要空氣。

教師做實驗:點燃蠟燭,用玻璃杯罩住燃燒的蠟燭,幼兒觀察。

師:蠟燭為什麼慢慢熄滅呢?用杯子將燃燒的蠟燭與外界的空氣隔離,空氣進不去,蠟燭就熄滅了。所以説明了誰還需要空氣?

得出結論:燃燒需要空氣。

幼兒分組做實驗,觀察火焰的變化。

師:大家想想做這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做實驗,要求仔細觀察火焰的變化,並用“火焰先……再……最後……”來講述火焰的變化。

師:杯子將燃燒的蠟燭與外界的空氣隔離,能使蠟燭熄滅,那如果我們家做飯時油鍋着火了,怎麼辦?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可以將安全小知識告訴自己的家人,但我們太小,不能自己獨立操作。

(環節評析:教師利用互動遊戲,使幼兒真實體驗到了空氣對人類的用途,接着引導和追問的方法,使幼兒進一步瞭解了動物和植物也需要空氣。教師還運用了具體形象的圖標來表示火焰的變化,使幼兒按一定的順序,較為規範、準確地講述火焰的變化。最後教師運用實驗來引導幼兒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充分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四、生活遷移

師:剛才提到空氣對於人類如此重要,可是請看圖片,因為個別人們垃圾亂堆亂放、大量砍伐樹木,汽車尾氣和工廠有害氣體排放,使我們的空氣被污染,那我們應該怎樣做?

教師小結:希望大家成為環境小衞士,時刻提醒周圍人們保護我們的環境,相信我們會生活在一個清新的環境裏。

(環節評析:本環節教師通過圖片引導幼兒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激發其保護環境的意識,這也真正實現了科學活動“學以致用”引導其利用科學經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即科學服務於生活的教育理念。)

活動延伸

1、幼兒每人拿一個塑料袋,到户外收集空氣,放飛“風箏”。

2、將杯子、蠟燭、火柴、水盆、毛巾投放在區域中,幼兒可以自主操作,進一步觀察、探究空氣的祕密。

3、幼兒作為環境小衞士,製作海報、標誌等呼籲人們保護環境。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