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卵石是怎麼形成的》教案

來源:文萃谷 1.89W

  課型:

自然《卵石是怎麼形成的》教案

邏輯推理課

  教學要求:

1.通過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學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風化、搬運等地質作用下,是不斷變化着的。

2.培養學生根據自然變化結果,推測自然變化原因,想象自然變化過程的能力。

3.向學生進行自然界是永恆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教育。

  教學重點:

卵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都是光滑圓潤的。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錄像(按要求編輯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張);

3.卵石;

4.碎瓦(選個兒較小、稜角分明的);

5.帶蓋玻璃瓶;

6.盒子。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卵石的形態特點,藉此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大自然可以告訴我們無窮的奧祕。今天,教師帶你們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種形態奇特的巖石。在考察時,我們不但要積極動腦、動口、動手,還要互相合作,遵守紀律。能做到嗎?

讓我們跟隨着攝像機的鏡頭開始考察第一站,思考兩個問題:

你看到的巖石分佈在哪裏?形狀像什麼?

2.放錄像。

3.觀後交流。

小結:我們把這種像鳥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樣的巖石,叫做卵石。(板書:卵石)

4.卵石有什麼特點呢?

請小組長打開1號盒子,每一個同學取一塊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點──光滑圓潤的。大自然──這位偉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這就是我們這堂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十九 卵石是怎麼形成的。(板書課題)

  二.卵石的分佈情況。

1.卵石是怎麼形成的,這裏面的學問可大了,為了弄懂這個問題,仍然得到“實地”考究一下。在“出發”前,我們先來看一份考察表。這份考察表要求我們考察些什麼?

2.放錄像。

3.觀後交流。

小結(邊小結邊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巖石的特點是:個兒大,稜角分明;中游:個兒中等,光滑圓潤;下游:個兒細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巖石分佈是有規律的:從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塊越來越小,形狀越來越圓。

4.啟發學生質疑:

你從上面這些現象中,想到了哪些問題?

  三.卵石的成因。

1.剛才同學們提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兩個問題。(出示投影片)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還要到河道兩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發”前,我們一起把P66-P67的三小節課文讀一下。

3.放錄像。

4.學生交流,老師擇要板書。

⑴河道中的巖石是從哪裏來的?

温 差

風化作用 冰

植 物

(我們把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壞巖石的作用,叫做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是長期的、緩慢的,各種風化作用是同時進行的。山腳下堆積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長期風化作用的產物。)

那麼,堆積在山腳下的碎石、砂、粘土怎麼會到河道中去的呢?

山 洪

搬運作用

雨 水

⑵河道中的巖石為什麼越來越圓?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實驗】

A.請小組長打開2號盒子,看一看裏面是什麼? (碎瓦)

B.留二塊碎瓦,把其餘的小心地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裏事先放了一層砂),蓋緊瓶蓋。然後用力搖晃瓶子。(老師示範)

C.學生實驗(每個學生輪流做),老師巡視指導。

D.請小組長打開瓶蓋,用鑷子取出碎瓦,放在瓶蓋裏。

請同學把實驗前後的兩種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較一下碎瓦形狀有什麼變化? 為什麼有這種變化?

E.如果不停地搖晃瓶子,結果怎樣? 對你有什麼啟發?

(碎石在搬運過程中,長期受到水流的衝擊和互相磨擦,逐漸失去了稜角,這個作用叫磨圓作用。)

5.總結卵石的成因。

現在請你總結一下,卵石是怎麼形成的?

(高山上的巖石經温差、冰、植物等的風化作用,掉到山腳下,崩塌下來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衝到河裏,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受水的衝擊和互相磨擦,變得越來越圓,最後形成了卵石。它經歷了長時間的變化和地理位置的變遷。)

  四.課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瓏圓潤的身軀向人們訴説着大自然的偉力。風化作用、搬運作用總是在不停地進行,因此,地球表面總是在變化着。請同學們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遙遠的將來可能會怎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