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靈澈上人》原文和賞析

來源:文萃谷 2.23W

【詩句】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送靈澈上人》原文和賞析

【出處】唐·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意思】荷笠: 揹負着斗笠。句意: 揹着斗笠,在夕陽的映照下,正獨自向着那青山深遠處走去。描繪出了高僧入山的瀟灑形象。

【鑑賞】靈澈戴着斗笠,伴着夕陽,獨自向青山走去,漸行漸遠。寺廟 應該就在山林之中,所以説“青山獨歸遠”。從“獨歸遠”三字能夠看出,詩 人一定是佇立良久,目送友人離去,依依惜別,道出不捨之情,由此可見詩 人與靈澈之間的深厚感情。此詩雖為送別詩,卻沒有一般送別詩的低沉 情緒,雖有深情,卻不纏綿,而是別有一番閒情逸致在裏面,表現出詩人淡 泊的胸襟,真可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全詩】

《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註釋】①靈澈:中唐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浙江紹興)人,出家於會稽山 雲門寺,元和十一年(816)卒於宣州,《全唐詩》存詩一卷。②竹林寺:在潤州(江蘇鎮 江),為靈澈遊方歇宿之處。③杳杳:深遠幽暗貌。屈原《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 靜幽默。”一作“渺渺”。

【全詩鑑賞1】這是一首送別詩。前二句“向晚”,點出時間是黃昏;疊字“蒼蒼”,寫出詩僧 靈澈所居之竹林寺掩映山林的情狀,給人以朦朧秀美的感覺;“杳杳”,寫報時的鐘聲遠 遠傳來,顯得深遠幽渺。此寫鐘聲,有催促靈澈歸山之意。後二句寫靈澈頭戴斗笠,身 披夕陽的餘暉,獨自向青山深處走去,愈行愈遠。“青山”呼應首句“蒼蒼”,“獨遠歸”, 顯出詩人佇立目送,有依依不捨之情。時大約在代宗大曆四、五年間(769—770),詩人 遭貶南巴已將近十年,惆悵鬱悶。而靈澈雲遊江南,詩名未著,亦不得意。故此詩含有 宦途失意之詩人與方外歸山之僧人在出世入世問題上的'相同體驗——共懷淡泊之心 境,可謂殊途同歸。此詩用語精煉,描寫景色,優美如畫,卻構成了一種閒淡的意境。其 構思精巧,樸素秀美,是中唐時期一首著名的山水小詩。

【全詩鑑賞2】

寫景鮮明,全是虛擬想象的送別詩。

且立片論 唐代詩人很喜歡與僧人、道士交往。其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名山僧佔多”,道院僧房都在清泉白雲山水之處,都在清幽之處。詩人愛山水自然,追求心境寧靜。二是能詩能文的僧道很多,可以尋求知音同道。加上佛理闡揚、宗教關心,對生命、人生、前程、價值、自然、宇宙等玄理的探索,是敏感的詩人最感興趣的。於是便多有了羣分類聚的交往。

這首詩是詩人送靈澈回寺,想象他所居住的環境和融入自然的超凡生活的情狀。竹樹青翠,寺廟空寂的鐘聲傳揚悠遠,令人神往。靈澈在山水自然中自由往來,沐浴在朝暉夕陽之中,盡情地享受上蒼的恩賜。當然,想象如此之美,是寄託了詩人的理想的,可以以此看出他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不僅這一首,劉長卿還寫了很多到寺廟道觀遊歷的作品,表達的思想都與本篇相同,還留下了不少名句。“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閒門”,“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等等

  【作者簡介】

劉長卿(?-789),字文房,宣州(今屬安徽)人,一説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後期進士。為人很自負,寫詩不署姓氏,只留“長卿”二字,自以為天下無人不知。靈澈:中唐著名詩僧。上人:唐人對僧人的尊稱。杳杳:這裏是悠遠的意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