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古典之殤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64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生古典之殤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生古典之殤讀後感

返回大曠野,這是高齡的托爾斯泰做出的選擇。

王開玲説,曾經當他大聲朗讀古典詩詞的時候,那些美麗的鄉土和自然風物、那些曾把人類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蕩然無存;現實的空間裏無法找到古人的精神現場,找不到對應物,連遺址都沒有……古詩詞,成了大自然的悼詞和殤碑。歎息、微笑、搖頭……五味雜陳的心緒不斷湧出,“人類生活史上最純真的童年風景、人與自然最相愛的蜜月時光,已揮茲遠去。”無數的故鄉被連根拔起,我們都成了故鄉的説謊者……

我想找回灑滿野花、遍地蛙聲的故鄉,也想找到可以漫步的城市,可想來,我失敗的徹底。揖別故鄉,闖入滿是遊客城市的.那一刻起,通向城市的柏油路便已剪斷了我在故鄉的記憶,我也成了無法尋覓歸途的遊客,只有在城裏失魂落魄的獨歌。

顯然,這不是生活。

奔向大曠野,托爾斯泰用他博愛的靈魂,衝破幽暗的人性,決然追趕生命的明朗和温暖。尼采追尋着年輕時代“那些充滿信任、歡樂,閃爍着崇高的思想異彩的時光──那些最深沉的幸福時光”來抵禦心理困擾。大自然以她的廣大深沉醫治着文明世界病痛中的人類,她建造一間木屋,梭羅就在木屋的湖邊漫步,有時獨坐在準備好的椅子上靜靜思考。你看“鄉下佬”惠特曼每逢遇到極為悲痛和苦惱的事,總是在夜晚走到户外星空下,以求得到無聲的滿足。

生命的繁重,是忘記生命本來的意義,太在意“人間邏輯”。走向大曠野,不是捨棄世俗的生活,你看托爾斯泰,他是想按照人民的樣式生活,追索道德律的嚴整。這就是即使托爾斯泰倒下了,仍呼喚着“農民”。而繁重的生命,怎能在物慾橫流的城市找到詩意的棲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