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來源:文萃谷 1.5W

教學目標

高三語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知識傳授目標:

1.理解本文淺言深意的特點。

2.掌握文章開合自如,環環相扣的縝密思路。

情意目標:

1.啟發學生對人生境界的思考,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2.瞭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養目標:

熟練默讀文章並做出標記點評。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明確起、錄、轉、合的框架。

教學難點

對所謂覺解的理解和聖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區別在於哪裏。

教授方法

啟發引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齒脱落而陡生感慨,寫下?quot;人言齒之落,壽命難維持。我言生有涯,長短俱死爾的詩句。人我對齒落對生命的不同態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照。--悲觀,--豁達,表現出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書課題--人生的境界)

二、 介紹作者:

馮友蘭,著名哲學史,哲學研究家,北京大學教授,對中國哲學文化的研究頗有獨到之處,著作甚豐。

三、佈置默讀課文,提出默讀要求。

1.從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結構;

2.從文章內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題

3.默讀時對重點地方做出標註。

四、檢查學生默讀效果

提問:文章是怎麼開頭的'?

--以一句疑問句開頭,哲學的任務是什麼?

提問:這樣開頭的好處是什麼?

--吸引讀者,引起讀者關注,在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覺間引讀者進入作者所要闡述的人生的境界這一主題範圍。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內容做出回答)

提問:文章分為幾個自然段落?

(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迅速的做出回答。這一問題並不難,但學生由於往往沒有養成閲讀時隨手標註的良好學習習慣,對這一問題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結舌,繼而翻書去計算。要抓住這一有利的教學契機,對學生進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共分為12自然。

提問:這12自然段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思路?

(這一問題的提出,目的在於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結構,進而理解文章主題,隨着教師的提問分析,講解,列出板書)

五、分析文章思想內容:

着重分析對這四種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見的常態境界,在此基礎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昇華,則上升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見的境界是功利境界,這裏的功利,是個中性詞,並無貶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數的人,他們的人生境界在這個功利的範疇內,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色彩。注意作者所言--這並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導學生分析必?quot;二字的使用,文説明,對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並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絕對不道德,要提醒學生,充分認識這一點。

六、佈置研究討論的話題

古人云: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者,人所共仰的大聖人,但卻人人可以為之,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古人又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裏談的做人標準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

上述兩個問題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寫出發言提綱,以備討論課文用。

七、板書設計

課題:作者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分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種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職權、道德、天地。

(三)(7-11)對人生四種境界的分析。

(四)(12)對未來哲學,對中國哲學在滿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貢獻的展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