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説優秀教案(精選10篇)

來源:文萃谷 5.81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馬説優秀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説優秀教案(精選10篇)

馬説優秀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3.、指導朗讀,賞析課文。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藴涵的寓意。

教學難點:

掌握常用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大聲説成語“馬到成功”

2、作者介紹: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他25歲中進士後,長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書宰相,都沒有得到賞識。加上當時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説》

3、文體知識:文體:説,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馬説”即談馬、論馬。

二.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

2、朗讀課文

(1)、自由朗讀

(2)、女生讀第一段

(3)、男生讀第二段

(4)、齊讀第三段

3、對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補充下列詞語的讀音)

祗槽櫪石駢策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譯課文

三.合作探究

1、分析第一段

(1)、本段表達了作者什麼觀點?

明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

明確: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本段文字説明了什麼?

明確: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4)、我來背一背

2、分析第二段

(1)、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食不飽。

(2)、本段文字從側面諷刺了餵馬者的什麼?

明確:無知、無能、目光短淺。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明確: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4)、我來背一背

3、分析第三段

(1)、哪些語言能體現食馬者的無知和淺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哪句話能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

明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本段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

(4)、我來背一背

四、理解分析: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説“馬”嗎?這是種寫法叫什麼?

明確:託物寓意。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2、本文用“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明確:千里馬喻人才

伯樂喻賞識人才的人

食馬者喻愚昧無知的統治者

五、課堂小結

六、拓展遷移

如果你懷才不遇,你會學下列哪位古人?説出原因。

A.韓愈懷才不遇寫文學章

B.蘇秦懸樑刺股發憤成才

C.韓信另尋明主創大業

D.陶淵明歸隱田園其樂悠悠

七、大家談:

《馬説》中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如果你是千里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樂的賞識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八、我來寫一寫:

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請以《假如我是千里馬》或《我也是千里馬》為題,寫出你心中的想法。

馬説優秀教案篇2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見附錄)

這匹千里馬最終得到了伯樂的賞識,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馬都能被賞識,被重用呢?

學了韓愈的《馬説》,我們就知道了。

二、簡介作者、寫作背景及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學家,自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也就是中唐時期。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的遭遇也是這樣,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毛遂自薦,可惜不得重用。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但始終鬱郁不得志,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3、解題

請同學們看看標題,我們以前有學過與《馬説》這個標題相類似的文章嗎?(《愛蓮説》、《師説》)。

誰來説説“説”是什麼意思?

生:“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三、初讀課文

要求讀得流暢,注意語氣、重音和停頓,在朗讀中感知課文,

1、學生範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由朗誦,互讀(同桌之間互讀,指出彼此的好與不足)

3、老師範讀(注意有感情地朗讀)

4、全班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結合註釋、工具書,小組之間討論,共同翻譯。

2、分小組比賽,誰能提出問題把對方難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認為重要的問題來提問)

3、派代表來翻譯課文,其他同學指出翻譯不足的地方,並補充。

五、研讀課文,品味意境

1、小組討論以下五個問題(男女生展開競賽)

①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是怎樣的?(用原文回答)

②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為什麼作者要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③“食馬者”是怎樣對待馬的?(用原文回答)

④“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用原文回答)

⑤“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點明瞭文章的中心?

(老師讀題,板書:伯樂、千里馬、食馬者)

明確: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的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因此,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性的作用。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

2、小結

文章到最後,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了高潮,正是這些不知馬者、食馬者的愚昧無知,才造成了千里馬被埋沒。

六、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

1、結合寫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比喻人才。

2、全文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明確:本文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任,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的境遇的描敍表現出來的,這種寫法就叫託物寓意。(板書:託物寓意)

七、拓展延伸

討論:在韓愈那個時代,沒有伯樂,那我們這個時代呢?有沒有這種現象?假如你是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該怎麼辦?

明確: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過任何機會,並創造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八、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並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九、板書設計

馬説

韓愈

託伯樂

物千里馬

寓食馬者

馬説優秀教案篇3

教材分析:

《馬説》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23課的自讀課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論説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形象的寫出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揭示了伯樂不識馬的根本原因。與其説是寫千里馬的遭遇,不如説是寫人才的遭遇,表達作者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控訴。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國中文言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能疏通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大意的目的。我設置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自主翻譯,感知課文大意。

2,反覆誦讀、培養語感,能熟讀成誦。

3,會記筆記積累詞彙,瞭解文體把握託物寓意寫法。

4,感受千里馬的遭遇,深刻理解課文含義。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彙,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掌握託物寓意寫法,理解伯樂千里馬所象徵的含義。

學情分析:

農村中學的八年級學生雖然接觸了文言文,但基礎薄弱,還沒有學會積累文言字詞的習慣,很難順利的翻譯一篇文言文。所以,繼續加強文言字詞的基礎教學仍是國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因為文言字詞是讀懂讀通文言文的基礎之基礎。鑑於此,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方法。

1,文本賞讀法:學生誦讀,教師範讀,通過文本解讀文意。

2,問題探究法:教師引導,學生體悟,通過文意理解內涵。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第一節是自主學習課,學生提前預習為主;第二節是合作探究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完成。

教學過程:

導入以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切入,問一個適合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吊起學生的胃口,驅動學生髮自內心的學習。都説21世紀,是競爭人才的世紀。那麼請問什麼是人才?如何成為人才?這些都是我們同學需要思考的問題,為自己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做準備。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就讓我們懷着虔誠的心,打開課本向韓愈索解吧!

接下來,我將發揮班班通的優勢,運用多媒體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預習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訴學生文明接下來要幹什麼怎麼幹?這節省了時間,更是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

任務1:尋找《伯樂相馬》、《毛遂自薦》等或者與人才悲慘遭遇有關的故事。一方面運用故事熱身,貼近文本,為深度理解文本內涵做鋪墊;一方面是讓學生積累人文知識,活躍思維,充實大腦,激發興趣。

任務2:展示預習提示,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怎樣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識點,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

★瞭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説這種文體。

★你認為文中有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掌握?

★朗讀中哪些句子的節奏需要注意?並説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為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積累了哪些一詞多義的詞?並説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積累了哪些通假字?並説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譯需要注意?

如果時間允許,我還將這些知識點作為搶答題,讓同學們快速搶答,或者分組比賽,看哪一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電子文稿演示。這就是利用班班通網絡技術為語文學科重點內容的服務,高效的達成目標,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學會方法,培養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為下一節課的深刻理解文本內涵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是第一節課的自主學習課,第二節課是合作探究課,將採用朗讀法和問題探究法,達成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朗讀法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為熟讀成誦和深刻理解課文搭橋鋪路。問題探究法還是用班班通的展示準備好的演示文稿,學生快速瀏覽問題,然後儘可能多的留有時間充分思考問題。問題設置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邏輯演繹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樣示範,以有別於學生所熟悉的教輔資料,來組織教學,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讓學生陷入思維的泥沼欲罷不能。問題如下:

1,既然是議論文,那麼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點撥此問的目的也就是問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

2,當時的千里馬有什麼遭遇,或者説當時的社會現象是什麼?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4,由於食馬者不知馬,直接導致了馬的什麼後果?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6,作者的結論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僅僅是寫千里馬嗎?他們分別象徵什麼?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合作探究中,我將慢慢引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東西來點撥來啟發,慢慢展示課件,用圖片,用聲音,用光電來複圓情景。既觸及學生自身的關於人才觀問題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最主要的是達成了對課文託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馬暗喻人才,伯樂象徵識別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和控訴。

馬説優秀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點難點

1、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2、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鬆

欣賞歌曲《駿馬奔馳保邊疆》。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説説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2、展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着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

駢(pián)死於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這裏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這裏的“食”同“飼”,餵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這裏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裏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所以讀(xiàn)。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伕)

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本指小米,這裏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猶,尚且)(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麼,哪裏)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執策而臨之(握,拿)(面對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餵養)

食不飽(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餵養)

不以千里稱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雖有千里之能(的)

執策而臨之(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定語後置的標誌)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驅使)

執策而臨之(鞭子)

策勛十二轉(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故雖有名馬(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順承連詞,來)

4、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你的收穫是什麼?

2、推薦作業:

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鬆

欣賞歌曲《》。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

2、展示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後回答。

導學提綱: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麼?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4、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麼不同?

5、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並區別對待嗎?

6、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7、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10、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11、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9、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10、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11、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麼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麼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麼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説些什麼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願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後,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説:天下誰人不識我!

2、推薦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附板書:

教學反思

馬説優秀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生齊讀、教師正音、學習小組合作掃除字詞障礙,使學生讀準、讀懂課文。

(二)通過對課文內容“説、辨、議、想”的合作探究過程使學生感悟課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託物寓意的寫法。

(三)通過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使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通過對“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嘗試翻譯這篇課文。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教師講“知己”這個詞來源的故事(即伯樂在太行山相馬的典故)。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三)理讀課文,使學生做到讀準、讀懂課文

(板書:一、理讀1、讀準2、讀懂)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2.學習小組合作掃除字詞障礙。

(四)解讀課文的內容與主旨

(板書:二、解讀1、內容2、主旨)

1.説一説

(1)課文裏面有怎樣的千里馬?

你可以試着這樣説:這是一匹的千里馬,因為……

(2)又有怎樣的飼馬者呢?

你可以試着這樣説:我覺得他是的飼馬者因為……

2.辨一辨

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板書)千里馬喻指,伯樂喻指,食馬者喻指。

3.議一議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們來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過文章告訴我們什麼?

(教師適當補充寫作背景)

(五)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板書:三、品讀共鳴)

1.教師:品讀首先要和作者產生共鳴。比如説,我讀到什麼地方的時候和作者感到一樣,怎麼樣?説説看。

2.學生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六)學生背誦課文

(七)拓展延伸

1.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麼,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2.教師舉例: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鼓勵學生: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能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刻苦勤奮,努力學習,成為一匹千里馬。策馬揚鞭,馬到成功。

(八)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1.基礎題:完成“思考與練習”第二題。

2.拓展題: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馬説優秀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牢記“説”的文體知識。

3、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研(獨立)――初次解讀

(一)背景導入:《馬説》大約作於貞元11-16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它仍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和武寧節度使幕下,鬱鬱不樂。所以,常常有懷才不遇的感歎。在這種情況下,韓愈寫下了《馬説》,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文表達的是韓愈什麼樣的情感?――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

(二)對比導入:投影1:劉翔跨欄照片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記錄,取得男子110米欄冠軍,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除了個人努力以外,還要靠什麼?

教師引導:從兒時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長,從平庸的跳高選手到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劉翔,早已習慣了鮮花和掌聲,但在劉翔的背後,有那麼一位默默無聞的教練孫海平。連劉翔自己也説過:“除了自己的天賦外,師傅有很大的功勞。”孫海平就是能識劉翔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文章,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説》。

(二)疏通文字:

1、解詞

(1)、解釋下列劃橫線的詞語

然後有千里馬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駢死於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交流答案,教師適時對文中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千里”、通假字“見”“材”“食”“邪”和等加以總結

總結明確:

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才美不外見“見”同“現”,xiàn表現,顯現。

詞類活用

雖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詞活用為動詞,日行千里。“駢”“盡”

古今異義

然後故雖稱等安策道通臨是或

一詞多義

“食”“以”“雖”“其”“而”“之”“策”

虛詞

而之其以也

特殊句式

倒裝句:

①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③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2、釋義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進行翻譯,形式有三種:

(1)、給出原句,要求動筆翻譯並核對答案講解翻譯要點。

(2)、給出譯句,要求對照譯句默寫出原句。比照原文後明確字詞要點。

(3)、給出原句和不嚴謹的譯句,要求找茬評分。通過這種形式強化記憶句中重要字詞和句法。

3、自讀會意

學生兩人一組,一人讀原文,一人説譯文後互換任務。

(三)走近作者,通讀文本。

1.韓愈簡介:韓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後人稱“韓昌黎”。三歲而孤,勤奮苦學。24歲中進士後為官,官至吏部侍郎。為官的生涯中因為民説話指斥朝廷和諫唐憲宗迎佛骨而兩度貶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諡“文”,所以,後世又稱他為“韓吏部”和“韓文公”。

文學上: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開啟了一代文風,所以後世將他和柳宗元並稱為“韓柳”。

詩與孟郊齊名。散文內容複雜豐富,形式多樣,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一。著名的詩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馬説》《師説》《進學解》等。韓愈的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中。

後世評價: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

2.瞭解“説”的文體:

①以前我們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説》,還記得“説”這種文體嗎?請同學們説一説。

――“説”是古代一種文體,既可以説明事物又可以發表言論,還可以敍事抒情,但都是為了闡明一種道理。所以,由此可見,“説”在內容上偏重於議論,類似於現在的議論文。

②《愛蓮説》題目的含義是“談談關於對蓮花喜好的問題”,那麼《馬説》該怎樣翻譯呢?試着藉助本文的寫作背景來談談。

――表面意思是“談談關於如何發現千里馬的問題”。深層含義是“談談關於發現人才任用人才的問題”。

3.通讀文本

1、正字音:駢死、槽櫪

2、明停頓

(1)、明停頓的要求:

文言文領字或領詞之後有個短暫的停頓,可以用音調的延長讀出停頓。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

段與段之間停頓時間要稍長,文言文的詞尾“也”“邪”等虛詞要延長聲調讀。

其他根據句意稍作停頓讀,不要將意思讀破。

(2)、學生嘗試劃出文中的停頓並嘗試自由朗讀

二.演(合作)――初次體驗

(一)確立表演點:

1.辱於奴隸人之手,重在表現“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飼之”,三辱在“鳴之”,四辱在“臨之”。身體之辱,心靈之辱,能力之辱)。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作者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評(合作)――二次解讀

(一)藉助“評”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細節。

1.評出千里馬的內心世界:

策無道――痛

辱食不飽――苦駢死

鳴不通――冤

執策臨之――悲

2.評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痛惜)┑託

││物

馬説┝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憤怒)┥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嘲諷)┙意

3.評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徵意義和文本主旨。

物象象徵義

千里馬――懷才不遇的人才

伯樂――賞識人才的人情感:懷才不遇的憤懣

食馬者――埋沒人才的人/統治者

常馬――庸才

(二)評出表演傑出小組和三類傑出個人(語言設計傑出個人、情態設計傑出個人、情節設計傑出個人)。

(三)確立示範表演組。

四.誦(獨立中合作)――二次體驗

(一)音頻朗讀示範或教師範讀

(二)比賽讀: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讀,教師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強化重要字詞的讀音並點評停頓。

(三)自由誦讀,嘗試背誦。

(四)朗誦式背誦和計時背誦。

五.結(合作中獨立)――三次解讀

(一)主旨所在:首句議論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文中洋溢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暗示出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現力所在:內容對比(千里馬與常馬);排比反問設問修辭;漫畫描摹(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六.悟(獨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麼,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説能日行千里的馬才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領,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可聯繫實際來談,如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

七.練(獨立)――全面檢測

一、自主練習

⒈給加點字注音。

駢死()槽櫪()()

粟()外見()

食馬()祗()

⒉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⒊填空。

①韓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裏。

②本文中韓愈説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

二、閲讀延伸

(一)

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⒋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説。

偈陳碚卟恢其能千里而食也

謔鍬硪玻雖有千里之能

郯睬篤淠芮Ю鏌

芷湔嫖蘼硇?其真不知馬也

薟灰鄖Ю鋶埔

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通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含義:

通含義:

③其真無馬邪

通含義:

⒎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無馬邪?

⒏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注音並釋義。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飽,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⒐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麼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説説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オ(二)

lZ①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n②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③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樸④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⑤。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⑥,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⑨矣。苟能起,又不艾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選自《柳河東集》)

[註釋]①lZ(fùbǎn):一種黑顏色的小蟲。②n(án):高舉着頭。③困劇:勞累非常。④躓樸(zhìpū):跌倒。這裏是被東西壓倒的意思。⑤負:作名詞,指背的東西。⑥上高:往高處爬。⑦嗜(shì)取者:這裏指貪得無厭的人。⑧累:負擔。⑨病:疲憊。⑩艾(yì):停止,悔改。―G爸死亡:指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

⒓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輒持取()

②人或憐之()

③苟能行()

④又持取如故()

⑤又不艾()

⑥亦以病矣()

⒔選出加點詞用法不同的一項()

A以厚其室B為去其負

C日思高其位D大其祿

⒕選出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AlZ者,善負小蟲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澀

極其力不已

Cn其首負之

人或憐之

D雖困劇不止也

雖其形魅然大者也

⒖翻譯畫線的句子。

①行遇物,輒持取,n其首負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オオオ

⒗這則寓言寫法上有什麼特點?主要寓意是什麼?

《馬説》全面檢測答案

一、自主練習

⒈piáncáolìs”xiànsìzhǐ⒉①只是②並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⒊①退之唐文學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⒋①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②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③表示反詰語氣,凝聚着作者憤慨之情;④表示感歎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⑤表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

馬説優秀教案篇7

《馬説》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議論文。全文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論點,從而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怨憤。請仔細品味——

1.本文篇幅較短,反覆誦讀,理解文意。

2.學習並積累重點詞語。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説”這種古代文體的相關知識。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裏。

韓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難,因而寫了《馬説》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裏的《雜説》,《雜説》共四篇,題目是後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體解讀

開門見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

強調了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着重描寫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運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問句,譴責了那些昏庸的“食馬者”由於無知而埋沒千里馬的罪過。這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極大憤慨。

揭露了“食馬者”的愚蠢無知。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二、問題研討

1.仔細閲讀本文之後,你認為作者的看法全是對的嗎?有沒有不足之處?請加以説明。

作者的看法並不是都對,它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如“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就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歧視。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作者還是把認識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託在封建統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斥責那些不識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論斷。

3.本文的寓意是什麼?

本文託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三、名句鑑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作者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表達了對人君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現實的痛惜,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同時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

四、靚點點擊

1.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通篇沒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們能夠從流暢、精練的語言中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文章的邏輯性強,內涵深刻豐富。

2.排比反覆句式的運用,使語言酣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識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表現。)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餵養。)

③其真無馬邪?(“邪”通“耶”,呢,嗎。)

馬説優秀教案篇8

【設計思想】

本文通篇設喻,託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闡明瞭不遇伯樂千里馬會被埋沒的道理,藉此諷喻了不能識別和選拔人才,致使眾多有識之士埋沒於世的當時統治者,表達了作者對懷才不遇的憂憤。

學習本文的文言字詞及順暢理解課文是教學的重點,理解託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學的難點。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由學生彙報自學所得,教師適時點撥並利用多媒體檢測自學效果,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難點部分。

【學習目標】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詞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導學生學活動目標媒體應用及分析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師導入聽、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聽,朗讀課文

聽感知課文、激發興趣課件(感知課文激發興趣)學習課文

教師適時點撥

適時演示幻燈片交流學習內容。

看老師展示應學相關內容。培養自學能力

通過學習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程度得發展課件(檢查自學效果,熟知應學內容)逐段翻譯課文

教師適時點撥、講解

適時演示幻燈片討論、交流學生學會翻譯本文課件(助教、助學)深入理解課文教師設問、適時點撥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伯樂指的是什麼?(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識人才的人。)

2、分別理解第二、三段思考、回答學生理解課文深層意思課件(助教、助學)作業

思考課外拓展課件(助學)結論

與反思1、限於學校具體情況,課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學生做好預習的基礎上來上此課,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可有選擇地進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為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反饋。

3、此課件也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但略顯單薄,還需配備其他資料。

馬説優秀教案篇9

複習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一、複習導航

1、韓愈,字,朝著名文學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韓愈、元、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馬説》是其《》中的第四篇。我們曾學過他的詩<<>>,默寫此詩:

2.對照註釋鞏固重點詞釋義。

(1)故雖有名馬(2)駢死於槽櫪之間(3)才美不外見

(4)策之不以其道〔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執策而臨之

(7)一食或盡粟一石(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關馬的成語: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1.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説“馬”嗎?

3.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4.本文的中心論點句是:,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閲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1.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5.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6.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歎息的語句是:

7.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8.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歎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閲讀: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①介:披上戰甲。②褫(chǐ):解除。(節選自岳飛《論馬》)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比行百餘里()

2、翻譯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寫作者的馬“才美”“外見”的句子是:

4、這兩文表面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都闡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四、課堂檢測

1.翻譯下列句子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馬説優秀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對照註釋初讀課文,也可以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2.學生查找有關馬的成語,並作解釋。

3.教師準備一個關於千里馬的故事,有關伯樂相馬知己等詞的來歷。

設計思路

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註釋,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於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説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閲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

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資料鏈接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跟《馬説》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説》(即《雜説一》)。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説,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説》的姊妹篇。

二、關於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