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學設計(通用6篇)

來源:文萃谷 1.53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通用6篇)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重點: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古詩

二、介紹相關文化常識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王維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與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派詩人。

三、分析本詩

1、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的景物?地點:山中。時間:秋天傍晚下過一場雨後。

2、作者為什麼要突出“新雨”呢?是為了突出秋雨之後山野間的明麗與清新,給人賞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蓮,漁舟。

4、蘇軾曾經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頷聯和頸聯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小組討論,用幾句話來描繪一幅畫面。

5、每一幅畫面就象電影中的一個鏡頭,把這些鏡頭連起來就是山中的整個景緻。這些景色給你什麼感覺?非常寧靜,清新,恬然。

6、我們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歸來時發出了喧鬧聲,漁舟經過時蓮花也隨之擺動,為什麼它們給你的感覺仍然是“靜”呢?以動襯靜。正因為有這些聲音,使得整個環境顯得更安靜。

7、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景?“明月鬆間照”是靜景,“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

8、詩的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怎麼理解?任憑春天的百花凋謝,山中的美景還是讓我留戀。

9、王國維曾經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了那麼美麗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簡單介紹王維的生平)所表達的是一種對於山水的留戀,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麼多美麗的景物,作者為什麼還稱這之為“空山”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思考。“空”字顯示了山野間的安靜與寬闊,這與作者希望遠離塵世與世俗的願望正好吻合。

四、翻譯全詩

五、分析格律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五言律詩。

2、對偶句有哪些?“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3、哪些字是押韻的?後,秋,流,舟,留。

六、作業設計:

1、翻譯全詩。

2、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的畫面。(200字)

七、板書設計:山居秋暝王維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詩佛”。“山水田園”派詩人。景物:明月,松林——靜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動景青蓮,漁舟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2

【創新設計】

一、教學目的

1、領悟詩的主旨,學習詩人潔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詩的意境和風格。

3、品讀同類詩歌,古為今用。

二、教學思路

1、用對比參悟的方法鑑賞詩歌。

2、活動:企業創意策劃。

三、創新意圖

在認真鑑賞的基礎上,組合同類詩歌,進行古為今用的創新實踐活動。

四、教學過程

(一)講讀參悟詩歌。

1、自讀課後練習一,給本詩劃分節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節奏和平仄規律朗讀這首詩,讀出抑揚頓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寫作背景和詩歌內容結合起來,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4、抓住頷聯、頸聯品味意境: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5、根據情感指出朗讀時應注意的語調、語速。

6、王維的詩與誰的詩風相近?誦讀類似的詩句。

7、認識詩中所體現出來的潔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業創意策劃活動。

1、提出假設:假如王維生活於改革開放、人盡其才的現代社會,他除了作詩外,最適合參與哪一項經濟活動?

2、明確活動方向及任務。

選擇職業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同時又要與社會經濟形勢相適應。王維是著名的山水詩人,現代社會旅遊業正蓬勃發展,因此他可以開一家有“歸隱”特色的旅遊公司。

3、完成企業創意書。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雙休遊”旨在讓遊客在緊張工作之後的雙休日裏,走進自然,走進農家,找到輕鬆、閒適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覺。

景區設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莊、山居、田園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莊(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園居、南山(第二天)。

具體景點設計:以“山居”為例:

①松林散步,傾聽天籟,體味自然。倘有月亮,會有“明月窺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現。

②清泉漂流,體會“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湖中泛舟採蓮,時有“驚起一灘鷗鷺”的情景再現。

④泉邊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會。

所有景點適當位置配古人詩詞歌賦。

企業人員:總經理、財務主管、公關人員、法律顧問、導遊(由深諳古文詩詞歌賦者擔任)。

經營方式:與中央電視台合作開發,或與其他影視機構合資開發,既作旅遊景點,又作影視劇外景基地。

讀詩文:《過故人莊》《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陋室銘》等。

(以上條目為創業計劃的框架,各條目的具體化設計僅供參考。)

【創意説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是在教學古典詩詞時,不僅要讓學生“學”,還要激發學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學生的“學”。

這節課的“企業創意”策劃活動是要求學生把已學過的同類詩歌與現代的經濟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進行創新設計。詩的學習,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讀,那樣既不易領悟,也會使學習的內容零散;詩也不能過多地拆解,那樣會沒有詩意。如果把同類詩歌放在一起品讀,可起到滲透效應,自然參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風格。景區設置就在於組合同類詩歌,而景點的具體規劃,如“山居”部分,更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意境,加深了“學”;其他部分的策劃也能夠訓練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靈活性,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個策劃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創新活動,這種創新活動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古典文學學習有用性的認識,增強了學習興趣,而且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新能力。可以説,有了教師的創新教學,才有學生的創新學習。整個創新活動中,教師是一個參與者、協作者,只需在必要時提出疑問,或對某些術語作出解釋,或提供相關案例,要留出足夠的時空,讓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出來。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3

一、課文説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寫。這是一首寫山水美景的名詩,全詩八行四句。本首古詩是節選前面的四行兩句,描寫了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

全詩四行兩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出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幽靜,天氣格外的涼爽。第二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寫明月透過鬆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麼美的秋天夜景圖哇!“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掌握新筆畫:橫折鈎,及“先外面,后里頭”的筆順規則。

2.朗讀並背誦這首古詩。

3.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新雨過後青山清新幽靜的自然美景。

三、教學準備

1.學生自己課外讀背幾首古詩

2.生字卡、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哪些小朋友會背古詩?指名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大詩人王維寫的古詩《山居秋暝》。(板書詩題)詩題稍作解釋。

3.指導學生讀一讀詩題。

(二)隨文識字。

1.教師範讀古詩,要求聽準每個字的字音。生領讀、跟讀。

2.生自讀古詩,畫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隨機指導學生識記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鬆,門—日→間,親—斤→新,

屍—古→居。

4.(出示生字卡)認讀,同桌互查,開火車。

(三)朗讀感悟。

1.四人小組合作,組內自讀互讀相結合。讀時思考:

(1)你讀懂了什麼?

(2)學生質疑,鼓勵學生互相答疑。

(適時播放課件)展示動態畫面: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清朗,明月透過鬆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在大石頭上叮咚流淌。老師點撥引導。

2.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感受詩的韻律節奏美,進一步理解詩意。

3.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一説自己所理解的詩境。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5.教師描述詩意,引導學生背誦。

(四)小結。

(五)課後活動。

在小組內比一比誰背的古詩多,推選代表。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背誦古詩。

2.(抽讀生字卡):空、新、晚、明、月、鬆、間、清、泉、石、後、門、有。

(二)學習生字。

1.學習新筆畫:橫折鈎。

(1)出示新筆畫,説明名稱,啟發學生説説書寫方法。

(2)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2.指導書寫生字。

(1)(出示:門、月、有、間、石、後)。

觀察:哪些字中有新學的筆畫“”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字形。注意區分“石”與“後”。

(3)指導書寫。

觀察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書空練寫筆順,重點是“間”,先外後內。

教師範寫,學生練寫,當堂反饋。

(三)課外活動。

詩歌背誦會——比比誰背的古詩多,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背誦。

板書設計: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詩歌意象,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學會聯繫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詩人的代表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

結合優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閲讀中國古代優秀詩歌,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領悟中華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瞭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繫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式教學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歷史悠久。如果從《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成詩歌。這些詩歌已經流傳了千百年。那麼,我們如何穿越時空去理解那些詩歌的內容和主旨呢?其實古人已經摸索和總結了很多的詩歌鑑賞理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詩歌鑑賞理論——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下面就讓我們試着用自己的心靈來感受中國古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理論指導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賞析方法介紹:

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

這也就是説,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説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②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把這種鑑賞方法運用到具體的詩歌鑑賞中呢?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下面一首詩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請同學們把這首詩歌有感情地齊讀一遍。

2、大家想想:這首詩歌體現的是詩人怎樣的願望?你是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這一點的?(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及時點評。)

參考:

①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詩人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淨的月夜:鬆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構成了一幅明麗的畫圖。

②此詩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雨後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鮮潔的環境特點構成了全詩的基調。詩情畫意中寄託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及對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蓮動,浣女歸舟,層次鮮明,因果清晰,且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構成一幅清晰和諧的雨夜秋山圖。

(以此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領悟:我們要正確把握一首詩歌的主旨,就得從正確解讀詩歌文辭入手。)

(幻燈顯示)解讀文辭,揣摩情意

3、歷來評者認為此詩“詩中有畫”,那麼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圖景讓詩人如此嚮往歸隱生活呢?試結合你的體驗和感受描繪出詩中的畫面。(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及時點評。)

以此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領悟:我們的人生體驗對於欣賞古典詩歌也很有幫助。在正確解讀詩歌文辭的基礎上,再結合我們的體驗去解讀詩歌,我們就能真正領會到詩中的情趣

(幻燈顯示)融入體驗,體會情趣

教師進一步引導:其實,正是因為我們不斷地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到詩歌當中,使詩歌獲得一種恆久的生命力。“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有的詩句還生髮出新的旨趣。如陸游《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總結歸納:

在欣賞這首詩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學到了欣賞詩歌的一種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來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萬章上》説:“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欣賞並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3、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內容講解《山居秋暝》。

教學步驟

一、課前引入、複習詩歌的知識。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我説它是'寓靜於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雲起、鳥啼、花發,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你看: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欒家瀨》)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傢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説不是有點奇怪嗎?照我看來,這就是人們把王維的優秀山水詩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區別開來,認為他的詩'豐縟而不華靡'的原因之一。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於秋色的描寫,説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在山中隱居的結論。

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説。這裏要着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

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庭風吹故葉,階露淨寒莎。'(雍陶)'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僧無可)'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比較豁達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杜牧)可是王維在這裏卻把'空山'的秋暝寫的如此熱鬧:'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見,下一句是所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看起來,這裏洋溢着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的幽靜基調並不牴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悽清的寒瘦詩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風格。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羣猴拾,林昏獨虎行。'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也許他認為這樣才算是'真實'地寫出雁蕩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靜看得過分死板了,認為只有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

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並不等於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反相成的關係,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在詩的結末裏,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願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説,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並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三、背誦這首詩歌。

四、體會自然之美,最強環保意識。

大自然充滿了和諧之美,人們瞭解自然,欣賞自然,從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現在我們缺忽視了對自然的保護,讓學生列舉人類破壞自然的例子: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孩子認識破壞生態環境引發的後果,才能為人類創建一個和諧的生活樂園。才能讓我們的後代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空間。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推敲詩意,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2、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風格特點。

3、培養學生探究、質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要求學生掌握“抓詩眼,品意境”,“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難點)

教學安排:

一學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作者簡介

由英文詩歌《紅豆》引出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歲為限分前後兩個時期。早年王維積極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詩筆寫愛情,如《紅豆》,寫親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十歲後,則清心寡慾,流連山水,寄情田園,於是有了“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他在長安東南置下宋之問的輞川別墅,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從此,暮鼓晨鐘,青燈黃卷,沉迷於佛法禪理當中。今天我們選學一個反映他後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課題)

二、教師範背或指名學生背誦默寫。

三、誦讀指導。(節奏停頓,語氣語調)

四、學生談初讀感受,自由評析,教師點評。

五、鑑賞全詩。(引導學生探究、質疑、批判。)

要點: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聯交代節令天氣,秋雨過後,羣山如洗,空明清幽。“空”為全詩之眼,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詩人晚年已經參悟世間萬相,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於寧靜。

2、頷聯起筆寫景,先高處着筆,神聖靜穆,展現畫面的高度。再低處收束,流動延伸,拓開環境的深度。這是一幅清泉映月圖:朗月如鏡,纖塵不染,照徹詩人靈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當為人生倥傯。一靜一動,一色一聲,和諧安適。“鬆、泉”兩象言歸隱之情趣,古人歸隱,均言埋跡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聯寫自然萬象,此聯起,寫人物活動。“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因要符合詩律,故用倒文,實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籟,尚有人籟。故詩人並不孤寂。“竹、蓮”均為高潔之物,浣女漁舟則寫出鄉居安適之氛圍。

4、最後一聯乃言志之語,自然萬物盛衰榮枯已不為詩人關心,“自可留”是自可隱,順應天性,恬然自適在結尾顯露無遺。

5、小結。法國藝術理論家凡貝爾説:“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詩歌亦如此。此詩之“意味”在於詩人心中埋跡山林,閒適自足之真性情。中國古代也有“歌詠言,詩言志”的説法,本詩之志又體現在詩的景和畫中,因此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

6、關於“空山”。《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空”不光寫出清幽安閒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質疑和批判。黃培芳在《唐賢三昧集箋註》評“寫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學生將此詩改寫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課堂遷移訓練。(見課件,從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