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設計(通用6篇)

來源:文萃谷 4.83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行》教學設計(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行》教學設計(通用6篇)

  《山行》教學設計1

  一、[教材簡介]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寫的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沒有一點深秋淒涼的景象,而是一幅濃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美麗油畫。

  二、[目標預設]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的意思,瞭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三、[重點、難點]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它們讀起來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營造的意境或美麗、或淒涼、或明快、或哀怨,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一直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 “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

  五、[設計思路]

1.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畫面想象,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自主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3)本課古詩教學把觀看圖象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對理解詩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課,簡介詩人,配樂欣賞詩文。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創作這些瑰寶的是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詩人?這節課,老師再為大家介紹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時,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寫下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放課件,教師配樂範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這麼美的詩,你們愛讀嗎?那就大聲的讀吧!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自由讀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出示掛圖)同學們,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提問:

(1)楓葉什麼時候會變紅的?

(2)楓葉被霜打過之後,就會變得特別紅,特別漂亮!你們看,即使是春天的鮮花,也不見得有它這麼美麗的紅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氣怎麼樣?

(3)尤其是山上,天氣更冷了!你們還看到了什麼?

2、那你們能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説説你在圖上看到了什麼?

3、師小結:你們看,這兒有火紅的楓林、彎彎曲曲的石徑、繚繞的白雲,多美啊!杜牧,看到這樣的美景,忍不住吟誦起來,寫下了這一首讚美秋天著名的詩。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4、楓葉如此紅豔,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湧,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指名讀。

(1)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歎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指導研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①、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5、(在反誦讀之後)誰來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之後,很快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而且對於古詩所描繪的秋色圖,在通過眼睛看,嘴巴讀,腦袋想之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誦讀詩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挑戰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2、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創作。

1、同學們,我們的校園也非常的美麗,現在請同學們把美術課上畫的校園一角的圖拿出來,請你也給自己的畫題一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嘗試作詩,教師不失時機地個別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山行》教學設計2

  目標預設:

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歌的意思,並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於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後,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

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雲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麼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遠處看到了什麼?這幾户人家在什麼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雲深處”。説説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雲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山行》教學設計3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瞭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詩人筆下的深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瞭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藴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像)

師:你們感覺這怎麼樣 這麼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麼做 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 (喜歡)我們怎麼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説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後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 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 (學生自由説)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説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1)讀一讀這首詩。(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説一説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為什麼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誰來讀第一句 通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裏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雲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説明那地方比較高。

②説一説第一句的意思 這些景物給了你什麼樣的感受

③誰來讀一讀 (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麼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麼呢 他看到什麼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①欣賞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 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麼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雲那樣鮮豔、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麼嬌豔。

……

②師:在作者的眼裏、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還要美。誰來説説、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鬥豔。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麼紅於二月花呢 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④還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⑤同學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 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⑥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麼、誰能看着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着畫面説)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後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後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麼記住這兩個字 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説説要注意什麼

3、教師範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設計】

1、回家給畫塗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裏。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 石徑

山 行 白雲 人家

(喜愛 讚美) 楓林 霜葉

  《山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寫好生字。

2、理解重點詞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注意:行的讀音是後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二、詩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大家自由讀古詩。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斜”在這裏應該讀xié,有人認為應該讀古音,但現在不提倡。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詩人描繪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學生自讀。

2、同桌互説。

3、指名説。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看文中插圖。

這幅插圖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什麼叫“寒山”“石徑斜”

[ 多媒體演示:小徑彎曲、人家在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歎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決關鍵詞“坐愛”“ 楓林晚” “於”的意思,先讓學生説,教師再點撥。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①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鞏固練習

1、找出古詩中要求寫的生字。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後找小夥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範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4、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雲 人家霜葉

情: 熱愛自然

  教後記:

發現的問題有:

1、課堂上教師的話比較多,而讓學生自己思考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讀詩還顯得不夠,特別是對於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似乎聽得一知半解。

2、古詩的每句話裏都有十分重要的詞語,只有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意,進而感悟情感。在教學每句詩時,應該更加紮實地讓學生知道詞語的意思,讓他們説説,進而用自己的話説説本據詩的意思,而不是蜻蜓點水式地想當然以為孩子們會知道,其實,真正不需要老師點撥學得好的學生是非常少的,老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

3、提問不夠整,沒有明確的主問題貫穿整節課,或者是備課時有這種想法,但課堂操作中卻被學生牽着鼻子走或是無法靈活應付,這也説明課前的預設還不夠充分,備課還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課是一門藝術,當我們設計某個教學環節時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設計這個環節目的是什麼?有效嗎?這個環節能達到本節課的目標嗎?如果熱衷於表面的熱鬧而變成低效的課堂,受害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學生們。

其次,對於知識點的講解一定要清楚明瞭,因為語文本身是個包羅萬象的科目,教師不要以主觀的臆想或感覺來告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讀課文,課前做做必要的習題,先考慮教什麼,再考慮怎麼教,這才是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

最後,教學時應該有貫穿全課的主問題,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麼?”來教學,找出景物,理解關鍵詞,初步感知詩意,配合圖片創設情境悟出詩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味道。

  《山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

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用具:小黑板,音樂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後人傳頌。

3.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徑”“飄”

2.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麼?

3.指名讀課文。

4.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2.為什麼稱為“寒山”?

3.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説説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遠處看到了什麼?

讀第二句。

理解“白雲生處”。

説説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説説。

4.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麼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麼?

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三句話的意思。

5.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於”。

紅葉比什麼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説説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説説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山行》教學設計6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説説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藴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練習説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説出它的名字並説一句説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讚美楓葉的)。看誰説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説説知道了什麼。讀了詩題,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着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三、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學生自己選擇想説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雲繚繞,飄着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讚歎;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説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繫?

3、既然我們已經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彙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

(生:遠上寒山石徑斜)哪個字寫出了石板路的特點?(斜)

(2)楓樹覆蓋的山頂上飄着縷縷炊煙。從詩中哪個詞看出人家在哪兒?(白雲生處)指導朗讀:白雲生處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楓葉,詩中説:霜葉紅於二月花,為什麼説紅於二月花呢?(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4)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5)從哪句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答: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6)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5、指導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練讀。指名讀。

(3)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4)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5)對呀,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讓學生融入了美麗的秋景中,而且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從讀中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五、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着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後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後指導背誦。

六、作業。

請你今天回去畫一幅秋景圖,然後配上這首古詩,並把古詩美美地背誦給父母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