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詳細教學計劃全冊

來源:文萃谷 2.74W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實效,務必先從自身的工作計劃開始。有了計劃,才不致於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您準備了浙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詳細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浙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詳細教學計劃全冊

 一、教材分析 ㈠教科書的特點

為了實現《標準》的課程目標,教科書力圖突出如下態特點:

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構築起點。為了實現《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教科書提供了大量數學活動的線索,成為供所有學生從事數學學習的出發點。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教科書所提供的學習情景中,通過探索與交流等活動,獲得必要的發展,達到《標準》所設立的課程目標。

向學生提供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所有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景引入學習主題,並展開數學探究。因此,教科書中創設了豐富的問題情景,引用了許多真實的數據、圖片和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並提出了眾多有趣而富有數學含義的問題。這將有助於展現數學與現實及其其他學科的聯繫,突出“數學化”的過程。

為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為此,教科書在提供學習素材的基礎之上,還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設立了“做一做”、“課內學習”、“作業題”、“合作學習”等欄目,以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識,包括歸納法則與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時,章後的小結、目標與評定也以問題形式出現,以幫助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梳理所學的知識,建立符合認知特點的知識結構。

展現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將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教科書力圖採用“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所有新知識的學習都以對相關問題情景的研究作為開始,它們是學生了解與學習這些知識的有效切入點。隨後,通過對一個個問題的研討,逐步展開相應內容的學習,這些有助於學生經歷真正的“做數學”和“用數學”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領會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數感、空間概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等。

滿足不同學生髮展的要求。教科書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同時,也為有更多數學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閲讀材料”欄目提供了有關數學史料和背景知識介紹、數學在現實世界和科學技術中應用實例、有趣的或有挑戰性的問題討論、有關數學知識延伸的介紹等,目的在於給學生以更多瞭解數學、研討數學的機會。教科書中的習題分為兩類:一類面向全體學生,為他們熟悉、鞏固新學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加深對相關知識和方法的理解所設;另一類“設計題”則僅僅面向有特殊數學學習需求的學生,不要求全體學生都嘗試去完成它們。

 ㈡教學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當從學

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進一步使學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與態度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和所學知識的特徵,靈活採用多種教學形式,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應要求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藉助計算器(有條件的地區鼓勵使用計算機),培養他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藉助新技術去學習數學、解決較為現實的問題,並免於從事大量繁雜、重複的機械性操作活動,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探索性活動中去。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儘可能地使用不同的教學媒體,包括模型、掛圖、投影片、錄音(像)帶、軟件等,以豐富學生感性認識對象的途徑,促使他們更加樂意接近數學、更好地理解數學、在數學學習上獲得更多的成功。

 ㈢學習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應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首先要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和行為表現、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等。對學生數學思維過程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獨立思考,而且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數學思維策略、水平和思維品質。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包括考察他們能否結合具體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能否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否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能否清楚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解釋結果的合理性;能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並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問題情景,隨時瞭解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自信心、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和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應着重考察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應用,而不是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和過分的技巧性要求。應當強調的是,《標準》所列的教學目標是本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目標,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在相應內容學習之後立即達到,應允許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

要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書面考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觀察、課後訪談 、建立數學成長記錄、撰寫小論文和活動報告等,準確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在採用書面考試時,教師要按照《標準》的要求,控制難度與次數,控制客觀題型的比例,避免偏題、怪題和死記硬背的題目。對於課題學習,學生需要一定的操作和思考時間,還需要和同伴進行討論與交流,很難在一次書面測驗中完成。因此,教師應注重評價學生課題學習的過程,不宜把它納入書面考試(測驗)的範圍之中。

在呈現評價結果時,應重視定性評價的作用,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評價

可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掌握了什麼,有哪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等。以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㈣幾個注意點

準確地把握與遵循《標準》的精神是有效使用教科書和教師用書的前提。因此,教學中在遵循《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本書,如改變或替換 教科書中的例(習)題;因地制宜地創設一些學習情景、學習素材和教學用具。

教科書中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包括歸納法則(方法)、描述概念(定義)、總結所學內容結構等。應首先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給出各自的答案,教師則在學生充分活動的基礎之上介紹規範的表述,但不要求學生機械記憶規範的表述,應提倡在瞭解不同答案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教科書的“讀一讀”目的在於給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以更多瞭解數學、探究數學的機會,是教學中“彈性”的一種表現。教學中應明確: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相關材料閲讀、思考,教師有義務給他們提供必要的進一步幫助。習題中的“試一試”僅僅面向部分學生,以滿足他們進一步理解和研究有關知識與方法的需求,是體現教學“彈性”的另一個方面,屬於高要求,不應要求全體學生都嘗試去完成它們。 二、單元分析

 第一章 從自然數到有理數

本套教材以“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三條主線,並根據本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習經驗、認知規律和各領域數學知識自身的邏輯體系展開。三條主線之間既有聯繫,又相對獨立。第三學段從“數與代數”開始,其目的是充分考慮與第二學段、第一學段的銜接,從新梳理數的發展過程,使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探索由於需要而再次擴充數系的必要性。

第一章安排了“從自然數到有理數”。本章的主要內容有:回顧前兩學段學過的關於“數”的知識,進一步理解自然數、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實際背景,通過學生身邊的例子體驗自然數與分數的意義和在計數、測量、排序、編碼等方面的應用;從相反意義的量的表示,理解有理數產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學習有關有理數、數軸、相反數、絕對值等知識,初步理解有理數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數在大小比較是今後學習不等式的重要基礎,數軸在各個數學領域裏都有重要的應用。

正數、負數的概念對有理數概念的建立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數軸不僅能直觀解釋其餘的相關概念,而且是解決許多數學問題的重要工具。因此,正數、負數及數軸是本章才學中的重點。正數、負數概念的建立需要一個學生從未經歷過的數學抽象過程,數軸涉及數和形兩個方面,絕對值涉及較複雜的符號問題,這些是本章教學中的難點。

本章教學時間約需9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1.1 從自然數到分數 2課時 1.2 有理數 1課時 1.3 數軸 1課時 1.4 絕對值 1課時

1.5 有理數大小的比較 1課時 複習評價2課時,機動使用1課時, 合計 9課時 一、教科書內容和課程教學目標 (1)本章知識結構框圖如下:

(3)本章教學要求

①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②初步瞭解自然數的各種應用及從自然數、分數擴充到有理數是來源於生活實踐。③在具體情景中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含義,會用有理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感受用有理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時,規定正、負的相對性。

④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藉助數軸理解相反數、絕對值及比較有理數的大小,體會從數與形兩個方面考慮問題的方法。

二、本章編寫特點

(1)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素材與學生現實緊密結合

從學生身邊的現實例子説起,外出乘車、購買彩票等是學生親身經歷、感受過的,比較親切、容易接受。這些素材來源於現實,且經過提練,體現了一定的教育價值,體現了數系擴充的必要性。月球表面温度的變化、關於跨海大橋的報道、5個城市氣温的比較等無一不是學生所熟悉和感興趣的,使新知識的引入有了比較紮實的基礎。從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而促進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重視內容承上啟下,突出知識形成與應用過程

為了引出有理數的概念,教材從新回顧了自然數、分數的產生過程,起到與前兩個學段銜接的作用,也進一步説明了數的產生與發展是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由於記事、測量與分配物品的需要,人類發明了自然數與分數。人們為了要表示相反意義的量引入了負數。但這又不是簡單的重複,在新學段學習時賦於了新的內容。如自然數在計數、排序、編碼方面的應用。

(3)關注數形結合思想,鼓勵師生互動突破重難點

在本章教材編寫中,充分注意到利用數軸的直觀性來分析、解答一些數學概念和問題,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在原點兩側,關於原點對稱的兩點直觀描述了兩個互為相反數代表的點的位置關係。把數軸上的點到原點的距離作為絕對值的概念,也是先讓學生體驗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再從此定義得出絕對值的求法,脈絡比較清楚。利用數軸規定有理數的順序,幫助我們分析比較有理數的大小,既直觀又形象涵蓋了的理數大小比較的所有情況,有利於幫助我們突破難點重點。在教學中要強調數軸也是從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的數學模型,突出數軸的三個要素,多讓學生動手畫數軸,在數軸上表示各種實際量,包括較大的數和較小的數。

三、教學建議

(1)章前圖、正負數的引入

本章章前圖中是著名的珠穆朗瑪峯頂峯雄姿和盛產葡萄的吐魯番盆地。在學生欣賞照片,感受我國地大物博,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同時,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關注到兩地的氣温和海拔高度上來。因為氣温有零上、零下;海拔有高於海平面的高度和低於海平面的高度。為了準確的刻畫這些量,就要引進新的數。這就是本章學習的主要內容。具體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身邊熟悉的事物舉一反三,列舉用正負數表示的量,進一步使學生體會到負數的引入的確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感受到有理數應用的廣泛性。 (2)合作學習初步體驗

合作學習是針對課文中提出的問題,要求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歸納、

推理、概括等方法,組織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交流,以面對面互動的形式,分工合作探索或完成某一學習任務。這種形式的學習方法,同學不一定很習慣,培養良好

的與人合作精神也不能一蹴而就。教師在第一次應該下功夫,作充分的準備。先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入手,儘量多説出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遇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零上、零下;向東、向西;升高、降低;盈利、虧損等等。學生也可能把“相反意義”與“意義不同”混淆起來,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他認為是相反意義的量,譬如上升3度與零下3度;盈利3萬元與支出3萬元等。應該讓學生充分討論,重要的不是結論的得出,而是得出結論的過程,不要因為可能影響教學進度而教師取而代之。通過討論激發學生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和積極參與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學習熱情。其次討論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討論互相啟發,互相促進。不可忽視討論過程,可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通過具體例子尋找結論,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集體的力量。 (3) 關於設計題

本章中的設計題要求學生到圖書館或上英特見網查閲資料,撰寫“數的發展與由來”的小論文,主要是讓學生體會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中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的機會。應該告訴學生到圖書館查閲資料及搜索網站的方法。如用google搜索,怎樣打入關鍵詞,能找到什麼資料,怎樣下載,對下載的資料怎樣進行裁剪等等。可以單獨一個人撰寫,也可以多人合作。因為他們是首次完成這樣的任務,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後可採取多種形式在班上交流,交流範圍不限於文章內容,也可以交流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方法

第二章 有理數的運算

本章是繼第一章把數從自然數擴展到有理數,初步形成有理數的概念後,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運算,是第一章的延續和發展。本章的主要內容是有理數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運算(包括用計算器進行計算),以及與乘方和有理數運算密切相關的科學記數法、近似數和有效數字等。

數從自然數、分數擴展到有理數後,數的運算從內涵到法則都發生了變化,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這種數的運算法則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負數的概念。而到學了第三章實數,數系擴展到實數後,數的運算的內涵和法則(包括運算律)並沒有多大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有理數的運算是實數運算的基礎和依據,也是代數式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章內容在第三學段的數學教學中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準確數和近似數、計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學內容,它是應用有理數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的。尤其計算器的使用,是《標準》所倡導的重視數學技術的標誌之一。本套教材將計算器取代了傳統教材中的全部查表內容,不僅給學生學習帶來方便,減輕學生負擔,也給學生探索數學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都產生良好的影響。

有理數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有理數的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因此,減法和除法可以轉化為加法和乘法,而乘方可以看做乘法的特殊情況,所以本章教學的重點是有理數的加法和乘法運算。有理數的混合運算需要運用多種法則,較複雜的符號判別和運算順序是本章教學的主要難點。

本章教學時間約需16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2.1 有理數的加法 2課時 2.2 有理數的減法 2課時 2.3 有理數的乘法 2課時 2.4 有理數的除法 1課時 2.5 有理數的乘方 2課時 2.5 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1課時 2.6 準確數和近似數 1課時 2.7 計算器的使用 1課時 複習、評價3課時,機動使用1課時,

合計 16課時。 一、教科書內容和課程教學目標

(3)本章教學要求

① 掌握有理數的加法和減法及簡單的混合運算,理解有理數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並能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運算。② 掌握有理數的乘法和除法及簡單的混合運算,理解有理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並能運用乘法運算律簡化運算。

③ 理解乘方的意義,掌握有理數的乘方運算。

④ 掌握有理數的加、減、乘、除以及乘方的簡單混合運算(以三步為主) ⑤ 能綜合運用有理數的運算解決簡單的問題

⑥ 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較大的數,能對含有較大數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

⑦ 瞭解近似數與有效數字的概念,會根據預定精確度取近似值。

⑧會用計算器進行加、減、乘、除和乘方運算,以及一些簡單的混合運算。 (四)本章教材分析

1.教科書首先從建築工地倉庫進出貨記錄為例,直觀得出有理數加法法則,之後又通過例2,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的加法運算,這一方面是通過數軸直觀驗證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另一方面又充分體現數軸的作用,展示數形結合的思想。然後通過合作學習,在圖案內填數這種遊戲方式,讓學生探索有理數加法的運算律——交換律和結合律。

2.有理數減法的核心是將減法轉化為加法。教科書以氣温為例,直觀探索有理數的減法法則。

3.有理數乘法法則中,“負負得正”的導入和理解是本章教學的難點,教科書採用乘法與加法的聯繫,首先把兩個正有理數及一個正有理數和一個負有理數的乘法看成幾個相同因數的和,並用數軸直觀表示運算的過程和結果,由此引入兩個正有理數及一個正有理數和一個負有理數相乘的方法。之後又以實驗室中的温度變化為例,直觀得出兩個負有理數相乘的方法。這樣將抽象概念進行了形象化的處理,既使學生體驗有理數乘法法則的由來,又使學生體會有理數乘法法則規定的合理性。

4.教科書從除法與乘法的逆運算關係導出除法的運算法則,並且根據乘法與除法的逆運算關係,還介紹可以將除法轉化為乘法來進行。

5.乘方是幾個相同因數的乘積,可以用乘法運算解決。科學記數法與乘方有關,是為簡化記數方法而引進的。本章先引入大數用10的乘方來表示的科學記數法(對小數用10的負整數次冪表示的內容在七年級下冊整式的乘除一章裏引入),並且在對大數的科學記數法的介紹中,教科書通過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飛行的行程,全國1年需要糧食的估計等情景的創設,讓學生感受大數,並對含有較大數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

6.有理數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碰到的,進行有理數混合運算的關鍵是按有理數混合運算的法則依次進行運算。

7.準確數和近似數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類數,近似數在實際問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並且當一個大數的近似數的精確度用有效數字表述時,就需要採用科學記數法,因此近似數的內容與乘方也有一定的關係,故而放在本章學習。

8.本章的最後一節是計算器的使用,着重介紹使用計算器進行有理數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運算,繁瑣的運算可以用計算器解決,藉助計算器還可以探索某些數的規律。

二、本章編寫特點

(一)將數學的抽象內容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繫

1.在章前圖和節前圖中提供了有理數運算的實際背景,在章前語和節前語中用實際問題引入本章或本節的內容。例如,章前語介紹了有理數運算的作用,以及提出可以用有理數運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水庫泄洪時,水位以每時2cm的速度下降,3時候後水位下降多少 ?利用有理數運算可以確定往返在各條交通線上的列車的位置,以及瞭解企業經營中的盈虧狀況等。

2.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入有理數的運算。如從建築工地倉庫水泥進出貨的合計計算中出現(+5)+(+3)和(-2)+(-4),由此引入同號兩數相加;從水泥的庫存變化計算中出現(+5)+(-2)引入異號兩數相加。

從廈門的最高氣温比哈爾濱高多少攝氏度的計算中出現9-(-7),引入有理數的減法。 從3時前實驗室的温度計算中出現(-2)×(-3),引入兩個負數相乘等等。 3.重視運用有理數運算的有關內容解決實際問題

有理數加法學習後設置例4,用有理數的加法運算確定玩具賽車的位置;有理數減法學習後,設置例2,用有理數減法運算比較我國吐魯番盆地與死海的海拔高低;設置例3,

運用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解決儲蓄所的現款變化問題;在科學記數法的學習中,設計例4,估算全國每天、每年大約需要多少糧食;在計算器使用的學習中,設計例2,解決增長的百分比問題等等。

(二)運用數軸表示有理數的加法運算。

數軸的運用,一方面可以通過數軸的直觀形象,加深對有理數加法運算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充分運用數軸,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吸納了國際上的成功經驗。

(三)重視合作學習的設計,讓學生在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中探索、歸納有理數的運算法則、運算律等。

1.在有理數加法運算律的學習中,讓學生通過在圖案內填數這種遊戲方式,探索有理數加法的運算律,要求學生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歸納、發現規律。這一探究是在前兩學段已學過加法運算律的基礎進行,學生能夠得出結論。

2.在有理數減法法則的學習中,設計通過怎樣的計算來比較廈門和哈爾濱兩地氣温高低的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温度計上顯示的温度之差來體會有理數的減法法則。

3.在科學記數法的學習中設計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與同伴合作中感受大數,並對含有較大數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同時體會書寫大數中引入科學記數法的必要性。

4.在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中設計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與同伴的合作中探索有理數混合運算的法則,同時感受有理數運算的應用。

(四)重視探究活動的設計,讓學生的知識和數學學習方法得以引申和拓展 1.在有理數加法的學習後,設計了前兩個學段學過的兩個結論:“若兩個數的和為0,則這兩個數都是0”和“任何兩數相加,和不小於任何一個加數”。當數擴充到有理數後,這些結論是否還成立?通過這個探究活動可以加深對有理數加法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2.在有理數乘法的學習後,設計了若干個數相乘其積是負數與乘數中負數個數關係的探究,以此加深對有理數乘法符號法則的進一步理解。

3.在有理數乘方的學習後,設計了一張紙對摺若干次後厚度的探究,讓學生體驗數學探究的方法及感受乘方運算中數的快速增大。

4.在計算器使用的學習後,設計了用計算器按流程操作探索數的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程序思想及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同時體驗數學的神奇,激發求知慾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建議

(一)注意與第一章及前兩個學段所學知識的聯繫和銜接

有理數的運算與第一章的絕對值,及前兩個學段所學的數的運算聯繫緊密。有理數的運算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絕對值的運算,二是符號法則。絕對值的運算是前兩個學段已解決的問題,因此有理數運算教學中要注意與第一章的絕對值及前兩個學段學過的數的運算相銜接,並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符號法則。

(二)注意把握教學要求

有理數運算的學習重點在於掌握有理數運算的算理和運算結果符號的確定,這是今後式的運算的重要基礎,是計算器所不能替代的。但運算中涉及的數應簡單,繁瑣的帶分數儘量少出現,混合運算一般控制在三步及以內。如果涉及的數比較複雜可以利用計算器解決。

(三)重視有理數運算的實際問題背景設計和有理數運算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數學來源於生產生活實際,反過來又應用於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對有理數運算的實際問題背景的設計,注意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入有理數運算,並通過實際問題的直觀解決,歸納出有理數運算的法則。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感受引入有理數運算的必要性和體會有理數運算法則的合理性。

(四)注意計算器的適度使用

一方面,用計算器可以進行有理數的運算,因此沒有必要讓學生進行復雜的筆算,複雜的計算可由計算器完成,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運用有理數的運算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有理數運算的基本要求仍然不能削弱,因此計算器的使用要在學生掌握了有理數的基本運算後進行,並且簡單的、基本的運算還是要求學生用筆算,特別要求學生會運用運算律優化與簡化計算過程。

第三章 實數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有理數的開方、平方根、立方根、無理數和實數及其運算。從有理數到實數是數的第二次擴展。經過本章的學習,第三學段所應學的數系擴展已完成,從本章開始,今後所遇到的問題(除特別説明)都將在實數範圍內討論,這給教學帶來許多方便。數系從有理數擴展到實數後,數的運算法則和運算律都沒有發生變化,本章的內容避開涉及二次根式的內容,所有運算都轉化為有理數的運算。

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對實數概念的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應用非常普遍。實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直觀地反映了數的擴展狀況,這種數與點的一一對應關係,使數軸成為解釋和解決許多數學問題的有效工具,也是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據。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實數與數軸上點的一一對應關係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平方根的概念是通過逆運算來建立的,而且有多種不同情況,這是學生從未經歷過的。無理數

的概念比較抽象,它是一個確定的數,卻不能把它完全直觀地表示出來。平方根的概念、無理數的概念是本章教學中的主要難點。

本章教學時間約需8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3.1 平方根 1課時 3.2 實數 1課時 3.3 立方根 1課時 3.4 用計算器進行數的開方 1課時 3.5 實數的運算 1課時 複習、評價2課時,機動使用1課時, 合計 8課時 一、教科書內容和課程教學目標 (1)本章知識結構框圖如下:

(3)本章教學要求 ① 瞭解平方根、算術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與表示。

② 認識開平(立)方與平(立)方之間的聯繫,會用平(立)方運算求平(立)方根,會用計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 瞭解無理數和實數的概念,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 ④ 能用有理數估計一個無理數的大致範圍。

⑤ 瞭解近似數與有效數字的概念;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用計算器進行近似計算,並按問 題的要求對結果取近似值。 二、本章編寫説明

(1)教材由實際計算需要引出平方根的概念。隨着根號2這些數的出現,就必須建立新的數的概念----無理數。無理數的概念的建立,為數從有理數擴展為實數奠定了基礎。

(2)立方根也是由於人們生活和生產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數的概念。雖然這一節在實數一節之後,但仍起着加深對實數的認識的作用。在實數範圍內進行開立方的運算,無論從認知的角度,還是從表述的角度,都較為方便。

(3)隨着數集的擴展,數的運算也必須隨着擴展。這不僅是實際計算的需要,也是數發展自身的需要。沒有擴展數的運算,數系的擴展就沒有意義。實數部分新增的運算是開方運算,在本章中,開方運算主要是利用計算器來進行,也就是通過近似計算,把實數的運算化歸為有理數的運算。

三、本章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重視從有理數到實數的發展過程的教學。要充分運用實際例子克服這一數的擴展過程中的抽象性,使學生體驗到平方根、無理數、實數等概念是由於人們生活和生產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在我們的周圍普遍存在着。通過實際例子幫助學生了解這些抽象概念的實際意義,並學會在實際情境中使用它們。

(2)要從全套教材的結構來認識本章的地位,並把握好要求。注意不能增加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和二次根式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將在八年級下冊繼續學習。

 第四章 代數式

在完成了國中有理數、實數數集的擴充後,第四章學習代數式。從數到式是學生學習上“質”的第一次飛躍。學習了式以後,客觀世界中的數學規律變得簡捷明瞭,數量關係變得清晰,有一大部分運算更具有普遍意義。但是學生要完成這個質的飛躍,必須先從大量的實例中體會、領悟,需要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剛進入國中的學生對這種認識和飛躍沒有心理準備,他們感到好奇,又感到難於理解,教師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義教版教材對這一內容的處理方式是“先分散,再集中”,將整式內容分散於一元一次方程中,即先學一次式,緊接着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目的是加強一次式與方程的有機聯繫,使整式的學習目的性明確,且分步到位。體現適當降低要求,減緩坡度的意願。這樣的安排各有利弊,弊病是使整式內容顯得支離破碎,限制了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代數式運算的不熟練也直接影響到學生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另外,與原大綱比較,課標對整式運算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我們覺得還是相對比較完整學習了整式的運算後再學一元一次方程,更有利於學習較系統掌握,更符合學習的認知規律。

本章的主要內容有:用字母表示數、代數式、整式和整式的加減。在國小階段,學生雖然已初步接觸過用字母表示數,但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認識是非常膚淺的。本章不僅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還要理解字母可以與數一起參與運算,可以用數、字母、運算符號組成的代數式表示具有某種普遍意義的數量關係。本章可以説是“代數”之始,是今後繼續學習方程、不等式、函數等代數知識的必要準備。

本章教學時間約需11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4.1 用字母表示數 1課時 4.2 代數式 1課時 4.3 代數式的值 1課時 4.4 整式 1課時 4.5 合併同類項 1課時 4.6 整式的加減 2課時

複習、評估3課時,機動使用1課時,合計11課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