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教學分析

來源:文萃谷 6.7K

教學目標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教學分析

l、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馬六甲海峽圖並做填圖練習,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範圍和國家,掌握聯繫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 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瞭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徵。並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説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業,人口分佈,城市的影響。

3、讀“新加坡各月氣温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温與降水兩的分配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瞭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徵和分佈。

4、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人地關係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並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徵,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羣島和國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徵打好基礎。用“東南亞的政區圖”來説明東南亞的國家組成和分佈。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兩大部分,共十個國家,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羣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羣島。課文中出現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裏盛產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教材用一個獨立的標題突出東南亞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運運輸的樞紐之一,在歷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對於這部分內容,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的原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關於東南亞的自然環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繫,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島由於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願意到這裏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

東南亞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共性是都處於熱帶,有兩種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用“新加坡各月氣温與降水的分配”與“曼谷各月氣温與降水的分配”,説明兩種氣候類型的特點。特別用“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介紹了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變化的情況。使學生對此種氣候的特點有較深的認識。

教法建議

建議本節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於本節出現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着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對於東南亞的範圍,國家和位置,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並指導學生填圖。首先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明確在世界和亞洲的部位,並説明“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由來。然後,在地圖上找出東南亞的十個國家,明確那些國家和中國相鄰,哪個是內陸國,説明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羣島國家。分析亞洲地形圖看東南亞所處的地理位置(南緯10°和北緯25°),與東亞相比有什麼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東亞位於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明確東南亞絕大部分位於熱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