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來源:文萃谷 2.8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每4年裏有3個平年,1個閏年。

師:每4年裏有3個平年,1個閏年,這些閏年的年份與4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師:按照這樣的規律請你推斷一下,下一個閏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閏年? 通過計算引導學生髮現“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 要判斷某一年是不是閏年,就可以用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數。 當學生按一般方法判斷2100年為閏年時,教師説2100年是平年。這是怎麼會是呢?

練一練:

1、判斷下列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1997後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

(2)北京承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年 月 日成立的,今年的 月 日是建國 週年紀念日。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判斷正誤。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個大月,4個小月。( )

(3)小華説:“我爸爸4月31日才從北京開會回來。”( )

(4)小明説:“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閏年。( )

2、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視頻)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如果你還想更進一步研究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你們還可以到網上去查找這方面的資料。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結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經驗,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係,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並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能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能力教學點: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學點:體驗年、月、日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養成自覺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發現並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有這麼多老師來聽我們上課,你們高興嗎?

師:老師和你們一樣,也非常高興!讓我們記住這難忘的日子(教師板書講課當天的日期)

師:我特意給你們帶來了一組精彩的圖片。你們想看嗎?

師:誰願意把你熟悉的圖片給大家介紹一下。

師:(出示賽跑的圖片)

生:賽跑

師:你跑100米大約用多長時間?

師:誰還願意給大家介紹介紹。(出示學生籃球比賽的照片)

生:這是一場籃球比賽。

師:你知道一場籃球比賽大約是多長時間嗎?

生:40分鐘 師:誰還想來?(出示春節聯歡晚會圖片)

生: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千手觀音的圖片。

師:你知道春節晚會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一場春節晚會大概經過多長時間?

生:春節晚會晚上8:00開始、12:30結束。一場春節晚會大概經過3個半小時。

師:你知道國慶節是在什麼時候嗎?

生:十月一日

師:你從上國小到現在經過了幾年?

生:三年。

師:這些圖片都跟什麼有關係?(時間)

師:我們學過那些時間單位?(時、分、秒)

師:其實年、月、日是比時、分、秒更大一點的時間單位,它在我們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年、月、日。

二、觀察年曆,探究新知

1、認識年曆。

師:關於年、月、日的知識,同學們可能已經知道了一些,誰願意把你知道的給大家講一講?

生:(自由發言)

師:是這樣子的嗎!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年的年曆卡片,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這些年曆卡片,看你們還能發現什麼?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學大月、小月。

師:習慣上,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書:大月)。

師: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個什麼名字? 師: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們應該給它起個什麼名字?

師:同學們數一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

師:怎樣才能很快地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呢?你們能自己想想辦法嗎?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老師告訴你們幾個巧妙的`記憶方法。 教師用課件出示左拳圖,介紹用左拳記憶的方法。

師:為了更容易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你們還可以記住下面的歌訣。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再把一日加。 (教師説明:這裏的“臘”是指十二月。)

師:我們還可以這樣來記: 7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後雙。

3、教學平年、閏年。

教師指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的天數很奇怪,有的時候是28天,有的時候是29天,這是怎麼回事呢?

師:我不用看年曆,你要你説出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誰來考考我?

生:自由説 師:我為什麼不用查看年曆就能準確地判斷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這裏面有什麼規律嗎?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學生將閏年的年份塗成紅色。

師:閏年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看能發現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每4年裏有3個平年,1個閏年。 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並發現規律,並能總結規律。即:每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學會正確解答簡單的有餘數問題,會正確的寫出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

3、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有餘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題

(1)、17個蘋果,每5個裝一盤,可以裝()盤,還剩()個。

(2)、每盒飲料4元,19元能買()盒,還剩()元。

看來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例5)

師:同學們,圖上這些小朋友在幹什麼?生:划船

師:從圖上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

師:最多坐4人,什麼意思,我有點不明白,誰能幫幫老師?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師:哦,謝謝你,解釋的很清楚,你們聽明白了嗎?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隻能坐4人

師:那這裏的數學問題是什麼?你找到了嗎?

生:問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你找的很對,你能幫老師解釋一下這裏的至少嗎?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師:哦,就是最少要租幾條船?現在誰能完整的説説這道題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條船安排1人,需要幾條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每條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師:那我們這裏每條船上應該安排幾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滿,也就是坐4人

現在請你用畫一畫或者寫一寫的`方式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1展示:我用了4個圓來代替4個人,共用了5條船還餘兩個人。

生2展示:我用一個大圓代替一條船,直接往裏面寫4,就代表坐了4人,還餘下2人。

生3展示:我用豎式算的,22個人,每條船坐5人,坐了20人,還餘下2人。

師:謝謝你們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解決方法!現在你們能根據她的方法來列算式嗎?

生:22÷4=5(條)……2(人)師:為什麼用除法?生:因為四個四個的分,就是求22裏面有幾個四,所以用除法?

現在我們已經用算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至少要租幾條船?生1:5條生2:6條

師:看來餘下的2人是關鍵!那麼餘下的2人應該怎麼辦?

生1:餘下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生2:我也認為餘下的2人要再租一條船!

師小結:餘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讓你去,你樂意嗎?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條船!所以我們要用5+1=6(條)

2、運菠蘿

師:划船劃累了,你口渴了嗎?王叔叔為我們準備了菠蘿,誰能讀一下?

生讀題。

生自由列算式!

學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師:為什麼要加1?生:因為剩下的3箱還得單獨再運一次。

師小結:像這種處理餘數時,給商加1,我們稱為進一法。

3、買麪包

師:同學們,王叔叔還給我們準備了肉鬆麪包。看圖你知道了什麼?

生:麪包3元一個。

師:出示問題。我拿10元錢最多能買幾個?請你列出算式並説説理由

生:10÷3=3(個)……1(元)因為剩下的1元買不了一個麪包

師:像這樣餘數對商沒有影響,直接去掉了,我們稱為去尾法。

4、對比總結

划船和買麪包這兩種情況對餘數的處理相同嗎?為什麼?

生:因為划船的餘下的2人也得去,而餘下的1元卻買不了一個麪包

師小結:也就是這兩個是不同的實際問題,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處理餘數。

三、鞏固練習

1、判斷(説明理由)

李阿姨縫製上衣,每件上衣釘7個釦子,38個釦子可以釘幾件上衣?

38÷7=5(件)……3(個)

5+1=6(件)

答:38個釦子可以釘6件上衣。()

2、下面各題是選“去尾法”還是“進一法”

(1)做一張牀單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幾張牀單?()

(2)50個奶油蛋糕,每8個裝一盒,至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3、旋轉木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幾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談談你的收穫嗎?

生1:我知道了對餘數的處理有“進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處理餘數時要考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

有餘數的除法

解決問題

22÷4=5(條)……2(人)

5+1=6(條)

答:至少要租6條船。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讓學生經歷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過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3、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方法:

啟發式和嘗試教學法

教具:

題卡、小黑板、掛圖

教學過程:

一、溝通舊知,建立聯繫

看卡片説得數(表內乘除法)

二、提出問題,引入新知

剛才的口算題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表內乘除法口算,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經常會遇到許多用除法解決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口算除法。(板書課題,提出目標。)

同學們請看黑板上的掛圖,你從圖中獲得哪些數學信息?(指名回答)

根據我們獲得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自己輕聲説一説)

師有重點地板書如下:

生1: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黃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運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約運多少箱?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提出了這麼多數學問題!

指第一個問題,會列算式嗎?(指名列式)

請問為什麼用除法計算?

會讀嗎?指名讀(順讀、倒讀)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們是怎麼算出來的呢?自己先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組選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擺小棒的方法來驗證。

方法四:6個十÷3=2個十=20。

小結:同學們的口算方法都不錯,説一説自己喜歡的方法。我們做題時不管採用哪種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對又快就行了。

4、生獨立解決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並與同桌説説第三題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師板書。強化兩種讀法。同時説出第三題的口算方法。

6、剛才我們所學的知識就在14——15頁,同學們看書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來。(4、5題下節課再研究)

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撐握了各種各樣的口算方法。下面我們就用這些方法進行練習,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四、活動體驗,鞏固運用。

1、做一做1、2題。

(1)題獨立完成。

(2)題獨立完成,指名説口算方法。再觀察一列(還可再加兩題),看看能發現什麼?

師生總結: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師:計算時,應根據題目條件靈活計算。

(3)學習“你知道嗎?”瞭解了什麼?有什麼想法?

讓生感受數學符號產生過程和數學家的智慧。同時讓學生查閲課外資料,瞭解一些有關除法史料以及對學生滲透數學文化。

2、看算式,寫得數。(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對,並選題説計算方法。

3、列式計算。

(1)、320裏有多少個4?

(2)、90除以3等於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數360,除數是9,商是多少?

獨立完成,指名核對。

4、在□填上合適的數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顧全課,暢談感受。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哪些哪些收穫?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姓名筆劃數統計表每人一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平均數作為統計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常用的一種“特徵數”。教材中所介紹的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二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於數學思想,後者屬於數學方法。對於本課我從統計的角度出發,在考慮這節課“教什麼”的問題時,根據教材特點,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在考慮“怎麼教”的問題時,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因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再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深刻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徵,並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願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説一説後,出示自己的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製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製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製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蒐集、選擇教學信息。學生完成後作簡單交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老師姓名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預設生(1)每個字筆畫數的多少?

(2)比多少?

(3)發現數字間的規律。

(4)求總數?(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師:知道了筆畫數的總數,你現在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預設生:可以求出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

師: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是怎麼得來的?

預設生(1)通過計算(7+5+9)÷3=7

(2)通過移多補少得到。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胡老師的姓名平均筆畫數7畫,這又表示什麼?

預設生(1)表示胡必泛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師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7畫與胡必泛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有關係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7叫做胡老師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蒐集有價值的信息。)

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蒐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一學生姓名兩個字,一學生姓名三個字,一學生姓名四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麼方法?

預設生(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組織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瞭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為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後組織交流。

師:比完後你有什麼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胡老師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麼比呢?

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文成縣實驗國小四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56人。

(2)四(3)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81分。

師:你猜這些數據是怎麼得來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處?

(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56是四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四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

(2)略

(三)嘗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釐米、142釐米、139釐米、141釐米、140釐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釐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並説説你的理由。

預設生的估計數在139--148之間,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則要組織討論所猜的數值為什麼不可能,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

學生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選一個學生板書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怎麼想的嗎?

預設生:我先求出這個小組5位同學的身高和,然後除以小組人數。

學生計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然後交流。

師: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個人先想一想,然後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彙報後,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説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景,經歷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

2、體驗小數大小比較的多種方法,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不同方法,並會比較小數的大小。教具準備:

投影片(P4的`情景圖)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文具店裏學到的數學知識,這節課,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裏走一走?(生:想)(師出示下圖)

師:圖片中告訴我們什麼?

生1:奇奇文具店中鉛筆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師:你能從中提出個數學問題嗎?生3:哪個文具店中的鉛筆盒便宜?

生4:要買書包應到哪個文具店去買???

師:同學們真棒,那麼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二、學習新知

1、師:同學們想一想,去哪個文具店中的買鉛筆盒便宜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師:誰能説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買,因為4.9元小於5.1元。師:你是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的呢?

(3)彙報交流。

生1:因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麼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淘氣有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

同學們説幫不幫?(幫)

師:小淘氣想買一塊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買,同學們幫他選一家,好不好?(好)

(1)學生自己比較大小。

(2)小組討論:你是怎樣比較的?(3)指名回答,教師小結。三、鞏固練習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組自己練習。

2、到哪個商店去買?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生1:我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數的大小比較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

貨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概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特徵,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你乘車買票嗎?六歲以前買票嗎?你對乘車是否買票這方面的常識瞭解嗎?我們把1.2米這條線叫“兒童乘車免票線”。看,就是這條線,經過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六歲以下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米。你知道怎麼去確定這個標準嗎?調查誰?如果數據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然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體會為什麼要學均數。)

二、探究新知,自主構建

(一)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上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隊活動,我班成立了三個小分隊:快樂隊、天使隊、陽光隊。

1、相同數據,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代表性。

出示快樂隊數據:寧寧12個,丁丁12個,冰冰12個。

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要表示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小結:快樂隊每人都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12能代表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

2、不同數據,深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出示天使隊數據:小紅12個,小蘭14個,小麗11個,小明15個。

你看到了什麼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現在,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據代表第二小隊每人的收集情況呢?14能代表嗎?12呢?(如果每人同樣多就好了)怎樣把他們的瓶子變成同樣多?

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具擺一擺。並在組內説一説你是怎麼把它們變的同樣多的。

交流彙報。

學情預設:

生1: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然後每個人就一樣多了。(剛才這些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生2:計算的方法(14+12+11+15)÷4=13,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先把四個人的瓶子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四個人)為什麼要除以4?除以3可以嗎?4表示什麼。括號裏的表示什麼?關係式:總數量÷份數。板書:先求和再平分)

總結: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3、追問中理解平均數的虛擬性。

繼續看天使隊的收集情況:13是小紅收集的數量嗎?是小蘭收集的數量嗎?是小明收集的`數量嗎?

13到底是什麼呢?是哪個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數量嗎?

小結:13是天使隊平均每人收集的數量。它代表天使隊收集礦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快樂隊每人收集12個,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數量;天使隊每人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代表呢?學生體會到:都不合適,如果和快樂隊一樣,每人同樣多就好了。通過移多補少或求和平分,用一個虛擬的13來代表。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平均數良好的代表性。在追問中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虛擬性特徵,以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出示陽光隊收集礦泉水瓶統計表。陽光隊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呢?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學情預設:

生1:快樂隊收集了36個,天使隊收集了52個,陽光隊收集了60個,第三小隊收集的多。

生2:他們人數不同,這樣不公平!

生3:人數不同,應該比較平均數。怎麼求陽光隊的平均數呢?

學生列式:(13+11+14+10+12)÷5=12(個)

12代表什麼?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

小結: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

平均數13能代表天使隊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樂隊、陽光隊的一般水平。(板書: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人數不等,哪個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清楚:比總數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每隊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從而加深對平均數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

如果陽光小隊的王林收集的瓶子變多了或變少了,平均數會怎樣呢?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平均數就是這麼敏感!這組數據中任何一個數發生變化,都能引起平均數的變化。

結合平均數觀察表格,平均數處於什麼位置呢?

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説,可以代表一組數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數在值和最小值之間,相信大家對平均數有了一定的認識。

(四)首尾呼應,引起共鳴。

相關部門是怎麼確定這個兒童乘車免票線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相關部門就是參照了平均身高確定免票線的。據統計:6歲男童平均身高119.3釐米,6歲女童平均身高118.7釐米。

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不小,連確定免票線的高度都可以參照它。

(五)聯繫生活,體會平均數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兒用到過平均數呢?出示平均數資料。如果學校訂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訂做可以嗎?平均數的用途很廣泛,可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應用拓展,鞏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嗎?

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則信息。

請選擇正確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別求的是什麼呢?

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較這兩個數據,你有什麼感受?

2、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釐米,小明身高130釐米,小明站在游泳池裏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四、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穫,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説一説。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課本第88、89頁例1

教學目標

1、會認、讀、寫小數,初步感知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2、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小數的現實意義,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3、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難點

會讀、寫小數,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小數

1、猜價格遊戲。

2、出示文具標價牌

書包45元文具盒18元圓珠筆 3.50元

鉛筆0.8元橡皮 1.52元日記本5元

(1)、區別整數與小數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文具的標價,你能不能把這些文具標價中的數分成兩類?怎樣分?

(2)反饋交流,引出小數

A、左邊的這組數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整數,右邊這組數有一個什麼特點?

B、像右邊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小數。其中這個小圓點我們把它叫做小數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數王國去認識小數。小數是怎麼來的呢?

一、認識小數

1、設疑:對於小數,你瞭解多少?

2、根據學生的回答,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試讀小數

A、根據已有經驗試讀

B、方法小結。讀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部分讀法來讀,(整數部分是0的讀作“零”),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順次讀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2)試寫小數。

A、請寫一個你最喜歡的小數

B、方法小結,強調小數點的位置。別看小數點小小的,圓圓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邊是整數部分,它的右邊是小數部分,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中間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數點的家了。

C、再寫出上面的其它小數。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數

A、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小數?(生自由説)

B、小結:同學們説了這麼多,看來大家平時真是善於觀察,其實生活中小數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老師也找到了一些小數,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C、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數,指名讀,齊讀。

3、認識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

(1)引入:同學們可真了不起!自己學會了讀、寫小數!那,這些商品又表示幾元幾角呢?

(2)獨立完成課本88頁的表格。

(3)反饋彙報,理解意義。

A、課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義:你知道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什麼意思嗎?(幾元)小數點右邊第一個數表示什麼意思呢?(幾角)小數點右邊第二個數表示(幾分)。

(4)舉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課件出示例1插圖:説説他們在幹什麼?

(2)自學例1要求:

A、自由閲讀,讀懂例題1的一、二部分。

B、獨立思考:130釐米=()米。

C、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饋交流演示評價

(4)聯繫實際,加深理解

課前老師佈置大家測量自己的身高,現在你能用剛才學的知識,把它換為用米作單位嗎?

一、實踐應用、拓展練習

第一關:猜謎語,我能行。

師説動物名稱,學生猜測後閲讀相關資料。

第二關:我會填。

1、做一做中的練習。

2、6釐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 )分米

第三關:配鑰匙

第四關:我創意,我做主

用0、1、2這三個數字和小數點組成小數,看誰寫得多!

二、總結延伸

1、時間過得可真快,不知不覺一節課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呢?

2、如果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滿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數為自己組的表現評分嗎?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時間:總第1課時

第一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

課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口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口算練習。學生計算,彙報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1頁例1(2)探究算法。

提問: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個?把算法説給同桌聽一聽。全班交流。(3)試一試。師小結:整十數乘整十數,只要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兩個0即可。

2.教學例2。

(1)出示教材第2頁例2。指名讀出例題表格中的數據。

師小結: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頭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約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頁“想想做做”第5題。

集體交流,指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分別把兩個乘數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數來計算。

三、反饋完善

完成教材第2頁“想想做做”第1題。

四、反思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時間:總第2課時

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會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自主探究的意識。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豎式計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餘學生獨立完成,指名説一説筆算過程。二、交流共享1.教學例3。

(1)出示教材第3頁例3主題圖。提出問題: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問:誰能估算一下大約需要多少個?你是怎樣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教師適時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組織小組交流。(4)歸納總結。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頁“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後交流彙報,教師展示一些典型的錯例,組織討論,糾正錯誤。提問:通過計算你認為應該注意什麼?

學生各自觀察題目,找到錯誤原因,在小組內交流。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教學時間:總第3課時

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方法。2.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經歷稍複雜的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頁例4。

提問:每箱迷你南瓜24個,53箱一共有多少個?該怎樣列式?追問:誰能説一説這個算式是什麼意思?2.探究算法。

引導學生通過計算髮現:和之前不同的是,計算時每一個乘數乘兩位數所得的積都要進位。

引導思考:我們在前面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要進位時,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回憶“乘積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法。

3.歸納小結。

4.檢驗算式。學生用豎式計算得出53×24=1272。完成後,讓學生先説一説具體的計算過程,再集體訂正。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頁“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並驗算。教師巡視,指名板演,集體交流。2.完成教材第6頁“想想做做”第3題、第4題。讓學生作出合理的假設,再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教學時間:總第4課時

課題:練習一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進行筆算,會用調換乘數的位置的方法來驗算乘法。2.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教學過程:一、知識再現

1.完成教材第7頁“練習一”第1題第2題。

出示題目,全班分為四組,每組計算兩題,學生獨立完成。評講:計算的正確率和驗算的方法.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7頁“練習一”第3題。

讓學生先閲讀表格,明確題意,再獨立填寫表格。

評講:怎樣填出“一共的枝數”,請歸納出本題的數量關係。2.完成教材第7頁“練習一”第4題、第5題、第6題、第7題。讓學生先讀題,説説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三、綜合練習

完成教材第8頁“練習一”第8題、第9題、第10題。讓學生獨立解決,集體交流,説説自己的思考過程。四、反思總結

這節課我們複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誰能説説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要注意什麼?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2、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師:每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師板書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師:每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研究一下.

(師邊説邊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師:課件出示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誰來説説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釐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釐米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開動腦筋,四人一小組動手操作一下。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小組彙報操作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在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0個,所以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釐米做單位是100平方釐米。

(教師出示一面畫有100個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們是用直尺去量

師:還有想法嗎?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換算成10釐米,那麼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釐米)

師:總結並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學生齊讀。

2、知識遷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仿照剛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於多少平方分米嗎?小組在一起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師巡視,生彙報。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書)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學生讀。

師:現在,誰來告訴我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師在黑板上貼字條) 去掉“相鄰”行嗎?為什麼?平方米和平方釐米相鄰嗎?它們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師板書:1平方米=10000平方釐米

師領讀生跟讀(正讀反讀這三個關係式)

3、根據進率,進行換算

師:應用這些關係,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嗎?你是怎麼想的`?(引導學生説出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2平方分米就是2個100平方釐米,也就是200平方釐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呢?

反過來8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麼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學着老師的樣子舉幾個例子嗎?(生舉例)

三、深化新知,鞏固練習

(一)、火眼金睛(下列説法對嗎?)

1米=10分米=100釐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

我們學校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釐米( )

(二)、神機妙算(你能很快説出答案嗎?)

6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36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釐米

(三)、大顯身手

一個正方形桌面的周長是360釐米,邊長是多少釐米?這個正方形桌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顧整理、總結生成

1、回顧一下我們今天所學內容,並把例題補充完整。

2、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穫呢?(生暢所欲言。)

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共同解決。

五、佈置作業

1、83頁做一做

2、練習二十第四題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闖關)

小紅家用邊長5分米的方磚鋪地,客廳正好用了96塊方磚,小紅家客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12頁例2、例3及“做一做”,練習三第3、4、7、8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交流討論活動中理解和掌握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方法,並能運用方法熟練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練掌握用一位數除的口算方法。

難點:提高一位數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課件出示例2。

(2)學生獨立列式,提示:120÷3等於多少呢?

學生先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

教師巡視指導,也可以讓學生先用小棒擺一擺。

(3)反饋學生的計算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三種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過擺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師結合擺小棒的過程引導學生理解算理。

2。教學例3。

(1)課件出示例3。

(2)鼓勵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也可以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過擺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來就是22根。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2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在教材上獨立完成,再指名彙報,指名彙報時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然後引導學生比較每組中上下兩題的異同,看能夠發現什麼。

2。完成練習三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計算,進一步鞏固口算方法,熟練口算技巧。

3。完成練習三第4題。

4。完成練習三第7、8題。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把握了以下兩點:

算法的多樣化。算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另外,無論是用哪一種方法計算,對學生後面的學習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學時特意對學生説明,計算時要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課堂上,學生學得輕鬆,又通過傾聽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評價。本節課我從計算的方法、計算的速度、學習態度以及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恰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目的:

⒈、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説理能力。

⒊、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麼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麼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於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為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為本組起一個名字。”

(很快,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遊戲入手,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佈“快樂隊”為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於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為: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為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為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佈:“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於是,我現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這一次我宣佈: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麼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説:“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幾個孩子脱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可愛的孩子一句“勻乎勻乎”,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為勝方。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並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麼?你怎麼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現了問題:“怎麼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着。

終於,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説:“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麼是平均數呀?”

生1:“就是把大數多的部分往小數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説,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裏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説:“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於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佈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遺憾?你認為應該給自己佈置什麼樣的作業?”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搭配(2)(教材第102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掌握尋找簡單事件的組合數並用符號表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養成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

3.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有序地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新課講授】

1.(課件出示)同學們,元旦快要到了,小紅代表我們學校去參加縣裏面舉辦的跳棋比賽。可是,小紅遇到了麻煩事,為穿哪套衣服而煩惱,她左選右選,還是拿不定主意,同學們你能幫幫小紅嗎?

2.(屏幕顯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兩條裙子、一條褲子)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小紅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會建議小紅穿哪套衣服呢?(學生自由説,請學生説)

3.你們提到了這麼多的穿法,同學們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話,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學生思考)

此時,不少同學心裏已經有了想法,我們不妨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都有怎樣的搭配方法?

同時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4.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5.彙報。(找學生來回答他們的搭配過程)

(1)先選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種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種不同的穿法,有2個3種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種不同的穿法。

(2)先選下衣,一件下衣分別與兩件上衣搭配,有2種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個2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種不同穿法。

請同學們回顧剛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數量和下衣的數量與有多少種搭配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思考回答)2×3=6(種)。(板書)

6.同學們真棒,剛才老師還給你們留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搭配的時候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學生回答)

剛才我們通過小組討論,觀察得出來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把學具卡片拿出來,現在我們有一張圖,在一幅圖中怎樣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連線)想一想連線時應注意什麼?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學生回答完再課件演示)

7.同學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數學廣角,剛才你們為小紅搭配衣服,就是運用了我們數學廣角的知識——搭配(板書課題)。

通過有順序的搭配可以為我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同學們可要做個有心人,説不定你還能在生活中發現並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呢?

剛才同學們為小紅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歡,老師代表小紅謝謝你們,選好了衣服,小紅該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幫她一次嗎?(生答)(課件出示)

同學們請看屏幕,早餐裏都有哪些飲料和點心?(生答)

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擇一種,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剛剛學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來。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教師強調,按一定的順序搭配)謝謝同學們的熱情幫助,為小紅解決了這麼多問題,下面我們來放鬆一下,一起到公園裏看看吧!(課件出示)

請看屏幕,公園裏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鳥園,數學樂園)

再仔細看看從猴山到百鳥園可以怎樣走?從百鳥園到數學樂園呢?我要從猴山先到百鳥園再到數學樂園呢?一共有幾種走法?

(1)先自己標一標。

(2)交流彙報。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表現的太優秀了,請把你們的另一個學具拿出來,拉一拉,看看還能組成哪些兩位數?記下來,也可以把數字換掉拉一拉。

【課堂作業】

教材第102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1.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4、6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3=6(種)

按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教學反思:

搭配這個知識學生比較熟練,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比較緊密,如何培養學生有順序的搭配是這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節課力爭從兩個方面進行教學重難點突破:一是教學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學生連線法。在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和感悟這兩種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遺漏。體會越深,前後感悟越矛盾,學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這個知識點。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一、 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國小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例如,用兩位數除多位數,每求一位商的步驟與用一位數除的步驟基本相同;又如,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學習小數乘法的必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併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和麪積兩個單元,這是這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形成辨認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探索並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這一冊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範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並通過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教材向學生介紹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看這兩種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學習平均數的含義和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實際應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個單元,專門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並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

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悦,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

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並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瞭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瞭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教學難點: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

四、教學進度表安排:

周次 時間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1 2、9—2、13 位置與方向 3

2 2、16—2、20位置與方向2+2

3 2、23—2、27 口算除法、筆算除法3+1

4 3、2—3、6筆算除法 4

5 3、9—3、13 筆算除法 4

6 3、16—3、20 整理和複習 2+2

7 3、23—3、27簡單的數據分析、平均數2+2

8 3、30—4、3 整理和複習、年、月、日2+2

9 4、6—4、10 整理和複習、口算乘法 2+2

10 4、13—4、17 口算乘法 1

期中複習考試3

11 4、20—4、24 筆算乘法 4

12 4、27—5、1 整理和複習、面積 2+2

13 5、4—5、8 面積 4

14 5、11—5、15 面積、整理和複習2+2

15 5、18—5、22小數的初步認識 4

16 5、25—5、29 小數的初步認識、解決問題 1+3

17 6、1—6、5 解決問題、數學廣角 2+2

18 6、8—6、12 總複習 4

19 6、15—6、19期末複習4

20 6、22-6、26 期末複習4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而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分數的理解:分數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數量關係的刻畫,分數是過程的記錄,並不只是結果,是分數關係的表徵,並不僅僅是對象的本身。

理念與策略:

1、找準起點。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走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為基本模型構建對分數意義的初步理解。

2、充實素材。應用了課件的優勢和學生手中的材料,讓學生折一折,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從不同角度體會把一個圖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這個圖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動。提供充分的實際操作時空,讓學生選一選、塗一塗、説一説等活動,讓學生充分理解幾分之一的數學意義,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4、開放選擇:習題拓展,讓各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數學參與。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幾分之一,會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通過操作、比較、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過程,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過程和操作過程。

教學準備:

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和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經驗

師:同學們小新想邀請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對,你們想去嗎?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師: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來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對,他們走進了蛋糕房,這有4個蛋糕,怎樣分給他們才公平了?你能用一個整數表示出一個人有多少塊蛋糕嗎?

生:每人兩個。用數字2表示。

師:像剛剛這種分法數學上我們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書:平均分)

師:這兩塊蛋糕平均分給他們,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個整數表示嗎?

師:這隻有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他們兩個每人分幾個?

師:那麼“半個”就是“一半”,半個蛋糕還能用整數表示嗎?

生:不能。

師:是的,當整數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請分數幫幫忙,這半個蛋糕我們可以用分數1/2來表示。(副板書:1/2)

師:讀分數時我們從下往上讀,為什麼能用1/2表示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認識簡單的分數幾分之一。(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導入環節,由學生所喜愛的動畫人物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回顧平均分,從整數過度到分數,初步感知分數產生的意義。“一半”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而“1/2”是生活數字化的結果。學生藉助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在“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架構起知識橋樑。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師:一個蛋糕應該怎樣平均分了?請你用課前老師發的圓片代替蛋糕試着分一分。

師:找一個同學上來分一分。

關注:學生操作的語言表達教師引導對摺重合,虛線描摺痕,為了能讓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師快速的塗色(斜線表示)

師:你們也是這樣分的嗎?那好,現在請孩子們把圓放進課桌裏面去。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圓,這個圓被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追問:這一份是誰的1/2?

師:老師也分了一次,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是怎樣分的?(PPT演示)

小結:分後的兩塊月餅大小完全一樣,這種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設計意圖:接下來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摺1/2,讓學生上台操作,把一個圓片平均分成兩份。全班一起説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認識後,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

三、認識幾分之一。

師:這個月餅被我們分成了幾份?怎樣分的?其中的一份是這個月餅的一半,這半個月餅就是?

追問:半塊月餅是誰的1/2。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話。

師:這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那這個2表示什麼?生:分成了2份。追問:怎樣分的?

師: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書:二份中的一份)誰能完整的説一説?

師:這根接力棒紅色的部分請你用一個分數表示。這條線段的紅色部分用分數表示為?

師:孩子們,不同的三個物品,為什麼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為都是平均分。

師:平均分成了幾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師:誰能完整的説一説。

小結;

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1/2。師:圓紅色的部分用一個分數表示,現在圓有什麼變化?紅色的部分怎麼表示?現在了?

師:為什麼大小不一樣的圓都能用1/2來表示?

生:因為是把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師:誰能像他這樣有條理的再來説一説?

師: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個圓。這個圓的陰影部分能用1/2表示嗎?

小結:看來要想用分數表示必須要平均分。

認識1/4

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寫作( )/( )為什麼填4。

認識1/3

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寫作( )/( ) 。

為什麼填4?為什麼填1,你是怎樣想的?

認識1/5

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塊,還有嗎?(這三個分數結合PPT講)思維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兩份是?設計意圖:學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後,我通過月餅、接力棒、線段三種不同物體、以及大小不同的圓強調平均分成兩份,理解分數意義。然後在理解1/2的基礎上認識1/3、1/4、1/5,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內化分數意義的理解。從分數意義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分數的讀、寫法。

四、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先寫分數線,表示把月餅平均分;

再寫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後寫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書:分數各部分名稱。)同桌間互相説一説1/2各部分的名稱。

五、動手摺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結:雖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1/4。

六、練習。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3、學習運用觀察、重疊、數面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直徑1釐米的圓,兩個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0頁的圖。

提問:從圖中看到了什麼?

2、引出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剛才觀察到的物體都有面,而且通過操作我們還發現面是有大小的,今天這節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就和麪的大小有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教師談話引入。説明:黑板面和國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

(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總結面積的意義。

提問: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麼呢?看看書上是怎麼説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教材第61頁例2。

引導: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來幫忙。

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是最合理的方法。解決了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認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教師翻開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個格,激起學生的疑問。

提問:這是什麼原因呢?你有沒有辦法來證明呢?

(3)帶着問題自學。

提問: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説説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是怎麼規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

④同桌兩人互相比畫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練習本。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如圖,每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釐米,用紅筆塗出8平方釐米的一個圖形,再用綠筆塗出面積為12平方釐米的另一個圖形。

2、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

(1)電視屏幕的面積是25()。

(2)一塊橡皮上面的面積是9()。

(3)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4)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

四、思維訓練

1、下圖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釐米,請你寫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動腦筋:先估算哪個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算一算。(單位:釐米)

板書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