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方程式的有效教學措施分析

來源:文萃谷 3.3K

第一篇:《高中化學方程式有效教學論文》

化學方程式的有效教學措施分析

1問題的提出

化學方程式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工具,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和物質的化學性質。作為符號語言的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元素符號與客觀化學物質是一種間接的關係,需要以化學概念為中介,因此符號的表徵是學生學習化學方程式的一個難關。高中化學方程式教學普遍是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傳承輕創新,學生機械記憶,學習效果差,對學生化學成績的提高有很大影響。教師應深入解析高中化學方程式教學,從高中化學方程式的價值迴歸和認知內涵出發,進一步認識高中化學方程式教學的意義,改進教學策略,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幫助學生領悟思想方法,提高化學方程式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化學學習的良性發展。

2高中化學方程式的有效教學策略

2.1應用合理方法,多渠道、多途徑引導幫助學生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尋找規律與方法(如利用韻律語或順口溜)熟記並正確書寫元素符號,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打好基礎。化學式是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關鍵,教師應積極創設化學化學課堂情景,引導學生探究規律,加強方法的指導和規範化的書寫訓練,在應用中鞏固記憶,提高書寫技巧,學會書寫化學式,

第二篇:《淺談化學方程式教學的有效教學》

當今學生學習負擔繁重,我們應該學會向課堂要高效,向學習方法上要高效,擺脱題海,啟發學生運用先進的思維方式、科學的解題步驟學習。

自然界如此神奇,必然存在着能夠令學生更快、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通過把握事物本質去掌握知識。世界上有一些偉大的科學家,一生中能在非常多的領域有造詣,是因為他們有無限充沛的精力,或是優於常人的智商嗎?事實上,他們只是把握住了方法。他們瞭解事物的本質,或者説他們瞭解自然規律,而且能按照科學步驟做事,再加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何為自然規律?舉個例子:自然界百花齊放,物種繁多,從化學角度講,它們的組成會是怎樣呢?如石英的組成是SiO2,SiO2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硅原子和氧原子又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食鹽的主要成分是NaCl, NaCl,由Na+和Cl-構成,而Na+和Cl-又都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世界上所有物質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只不過因為數目與排列方式的不同,才會千變萬化。世界原是由簡單物質演變而來,這個演變過程中必有一定的規律。

書寫化學方程式也有它的科學步驟。一般是:判斷物質類別→確定物質性質→根據性質判斷反應類型→回憶此類型反應特點→完成方程式。下面就筆者在教學中的切身感受,分析幾例易錯方程式的掌握。

一、複分解反應中的相對強酸制弱酸

如:苯酚鈉+CO2+H2O→苯酚+NaHCO3,對這個方程式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先判斷苯酚鈉屬於鹽,CO2和H2O實為H2CO3屬於酸,酸性較強推知反應類型為複分解反應的相對強酸制弱酸。其反應特點是交換成分,最後完成方程式。在這個反應方程式中,生成的新鹽是NaHCO3,而不是Na2CO3,學生極易出錯。

課堂上筆者作如是處理:H2CO3作為二元酸,在溶液中分兩步電離,第一步:H2CO3≒H++HCO3-,第二步:HCO3-≒H++CO32-,其中第一步電離程度大於第二步。若把HCO3-當成一元酸的話,則酸性H2CO3>HCO3-。即酸性H2CO3>苯酚>HCO3-,當H2CO3第一步電離產生的H+與苯酚鈉作用生成苯酚時,生成的HCO3-的酸性已不夠強,故不能繼續與苯酚鈉反應制取苯酚。因此生成物不是Na2CO3而是NaHCO3,解釋的理由其實還是強酸能制弱酸,而弱酸不能制強酸。

與此相似,另一個強酸制弱酸的`反應: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在此反應中生成的則是Na2CO3,因為酸性:H2CO3>HCO3->Al(OH)3。當然在CO2過量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NaAlO2+CO2+2H2O=Al(OH)3↓+NaHCO3。生成NaHCO3,因為後續又發生反應Na2CO3+CO2+H2O=2NaHCO3。這個反應從形式上看是化合反應,但更應把它理解為相對強酸制弱酸:Na2CO3屬鹽,碳酸是酸,酸性H2CO3>HCO3-。

以上幾個方程式不盡相同,特別是在生成物到底是碳酸鈉還是碳酸氫鈉上更難判斷,但它們知識的落腳點幾乎一樣,都是相對強酸制弱酸,弱酸不能制強酸。但是在反應中

CuSO4+H2S=CuS↓+H2SO4中,卻是以H2S這種弱酸製得硫酸這種強酸,像是一種反常的例子。正是這種例子的存在,會讓部分學生產生“化學反應反覆無常,化學原理任憑老師一張嘴”的感覺,在相對強酸制弱酸這個前提下,能以弱制強,確實反常了。但如果變換角度,把硫酸和硫化氫的反應放在複分解反應這個背景下分析,則發現它滿足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生成了沉澱。也就是説這個反應是完全正常的。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背景下分析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一些規律是在特定背景下才能成立的。因此應該教會學生能在不同背景下看問題,學會換角度看問題。通俗地説,就是要教會學生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及所處背景,然後決定應用相應的知識點。老師在教會學生唱山歌的同時,還要讓他們知道該在什麼地方唱。

二、兩物質間存在多個離子反應類型

這一類型的特點是:反應物量比不同時產物不同。如:碳酸氫鈣和氫氧化鈉的反應,這類方程式書寫的掌握一直是個難點,也極易成為大學聯考中的失分點。對於這一類反應。應作如下處理,以碳酸氫鈣和氫氧化鈉的反應為例:

(1)先分析清楚共存在兩個離子反應:①HCO3-+OH-=CO32-+H2O ②Ca2++CO32-=CaCO3。

(2)搞清楚反應的先後順序:先HCO3-+OH-=CO32-+H2O後Ca2++CO32-=CaCO3↓。

(3)按不足的那個量來配比並分析產物:如少量碳酸氫鈣和足量氫氧化鈉反應,可設少量的碳酸氫鈣為1mol,因為少量會被反應完,所以可以確定出所需氫氧化鈉的量。1mol碳酸氫鈣中有2molHCO3-消耗2molOH-,即碳酸氫鈣和氫氧化鈉1∶2反應。在此基礎上再分析產物:2molHCO3-與2molOH-中和出2molH2O和2molCO32-,其中1molCO32-與1molCa2+生成1molCaCO3,其餘結合成Na2CO3,最後完成方程式。

學生若掌握了這種分析方法,就等於掌握瞭如下的一大類反應方程式的書寫:Ca

(HCO3)2和NaOH、Ca(OH)2和NaHCO3、Ca(OH)2和Ca(HCO3)2、Ba(OH)2和NaHCO3、Ba(HCO3)2和NaOH、Ba(OH)2和NaHCO3、Ba(OH)2和NaHSO4、Mg(HCO3)2和Ca(OH)2、Ca(OH)2和NaH2PO4、FeBr2和Cl2、FeI2和Cl2、FeI2和Br2。

第三篇:《化學方程式教學的有效教學》

當今學生學習負擔繁重,我們應該學會向課堂要高效,向學習方法上要高效,擺脱題海,啟發學生運用先進的思維方式、科學的解題步驟學習。

自然界如此神奇,必然存在着能夠令學生更快、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通過把握事物本質去掌握知識。世界上有一些偉大的科學家,一生中能在非常多的領域有造詣,是因為他們有無限充沛的精力,或是優於常人的智商嗎?事實上,他們只是把握住了方法。他們瞭解事物的本質,或者説他們瞭解自然規律,而且能按照科學步驟做事,再加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何為自然規律?舉個例子:自然界百花齊放,物種繁多,從化學角度講,它們的組成會是怎樣呢?如石英的組成是sio2,sio2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硅原子和氧原子又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食鹽的主要成分是nacl, nacl,由na+和cl-構成,而na+和cl-又都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世界上所有物質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只不過因為數目與排列方式的不同,才會千變萬化。世界原是由簡單物質演變而來,這個演變過程中必有一定的規律。

書寫化學方程式也有它的科學步驟。一般是:判斷物質類別→確定物質性質→根據性質判斷反應類型→回憶此類型反應特點→完成方程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