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通用7篇)

來源:文萃谷 1.0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年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年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通用7篇)

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豐島海戰和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日軍旅順大屠殺;威海戰役;《馬關條約》;三國干涉還遼。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辯證唯

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比較,分析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

重危害,培養學生比較、綜合問題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標

1.學習鄧世昌等廣大愛國官兵反抗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愛國意識。

2.通過對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軍隊戰敗原因的分析,進一步認識社會制度腐

朽、軍事技術落後是近代中國捱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學重點:中國軍隊戰敗原因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課時:一課時

課型:講授新知識課

教法:多媒體電化教學、講練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法

教具:投影機、電視機、錄像機、板書設計投影片、小結投影片、材料和練習投影片、《黃海大戰》錄像帶、《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

板書設計:(另頁)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從古至今,兩國邦交友好幾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經先後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一是甲午中日戰爭;一是30年代全面侵華戰爭。(投影板書:第四章第二節甲午中日戰爭)日本一個區區小國,竟然那麼大膽對中國這樣一個央央大國發動侵略戰爭。究其根源是什麼?

2.講授新課

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進行了一場資產階級改革--明治維新。它對日本產生了什麼影響?(個別提問)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併成為亞洲唯一強國。由於資本主義本身具有擴張性,為了滿足資產階級的貪慾和轉移國內人民的鬥爭視線,在對外政策上,日本統治者竭力推行軍國主義,他們制定了所?quot;徵韓侵華"的大陸政策,要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朝鮮,再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所以,日本是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投影板書:根本原因: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那麼,這場戰爭能避免嗎?不。到19世紀末,清政府更加腐敗落後,落後就要捱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必然的。那麼,戰爭為什麼剛好爆發於1894年?(投影板書:直接原因:朝鮮問題)1894年朝鮮發生什麼大事?朝鮮政府無力鎮壓起義,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日本乘機出兵。起義平息後,日本不但拒絕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虜和囚禁朝鮮國王李熙,並以保護僑民為名,驅逐清軍。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運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投影板書:爆發:1894年)日軍早已準備,清軍被迫應戰。豐島海戰、牙山戰役失利後,直隸提督葉志超率軍一縷煙逃到平壤。戰爭爆發以後,中日雙方主要進行了四場交戰。(投影板書:主要戰役:平壤戰役、黃海大戰、遼東戰役、威海之戰)閲讀課本,結合課本練習題1進行思考:用史實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失敗的原因。(2-3分鐘)(播放錄像:《黃海大戰》)錄像後,提問:中國軍隊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具體表現在那裏?(先提問,後教師歸納)正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對外推行妥協投降政策導致中國軍隊在戰爭中的失敗。戰前,清政府不作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後,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萬餘名清軍滯留平壤,貽誤戰機。平攘戰役中,以慌報戰功反被提升的葉志超一戰即潰,棄城逃走;黃海戰役後,李鴻章為保存實力,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衞港內,不許巡海迎敵;遼東半島戰役中,北洋艦隊在威海衞坐視大連、旅順失陷;威海衞戰役中坐等捱打,致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秋,大搞萬壽慶典,不惜挪用海軍軍費,置國家危亡於不顧。

當然,在戰鬥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愛國官兵。如:左寶貴、鄧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戰役以後,清政府驚恐萬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談判,並完全按照日方意願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投影板書:結果:《馬關條約》1895年)《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為什麼?閲讀條約的主要內容,並思考課本P50思考題:將《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比較一下,説明《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為什麼大大加深了?(1分鐘)(投影板書:主要內容)教師結合《南京條約》講解《馬關條約》的內容,並分析其嚴重危害。得出結論:《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書: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小結:(另頁)

4.鞏固新課:歷史手冊P57第5、8、9題。

5.佈置作業:課本P50練習題。

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瞭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掌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瞭解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蹟;

2、通過了解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的英勇表現,學習他頑強抗敵、維護祖國利益的愛國精神,並能對他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

3、通過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異同,培養我們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訂的情況和主要內容;

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長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着多少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件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迴腸寸斷、動魂精心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

【自學指導】

一、黃海大戰

1、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2、這次戰爭為什麼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

3、閲讀課文了解黃海大戰的經過。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英雄是誰?

4、結果:日本控制了制海權。

二、《馬關條約》

1、北洋艦隊是如何全軍覆滅的?(能口述即可)

2、《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和雙方代表各是什麼?

3、《馬關條約》的影響

4、閲讀了解“三國干涉還遼”、台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內容。

精講透析

【思維拓展】

1、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

2、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當堂訓練】

1、完成同步訓練p11典型例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2、完成能力測試。

【學習心得】

(略)

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和過程、結果。知道《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本課內容,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軍隊失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社會制度的腐朽、軍事技術的落後是近代中國捱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為振興中華勤奮學習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教學難點:為什麼説《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聽歌曲《畢業歌》回憶學過內容,然後提問:

1、有哪些國土的淪喪?

(1)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2)俄國侵佔我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阿古柏佔領新疆。

2、掀起了哪些民族自救的巨浪?

(1)左宗棠收復新疆。

(2)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

學習新課

(一)戰前篇:戰爭起因。

1、根本原因:

(1)地理位置島國,領土少,資源缺乏。

(2)明治維新國力日強。

(3)用材料瞭解當時的日本。

材料一

開拓萬里之波濤,

宣佈國威於四方,

志在向海外擴張

——日本明治天皇

材料二

20年內建造100艘軍艦,增加海軍25000人;40年內建立起完成的紡織、煤炭,鋼鐵、機械、造船等工業。

——明治維新之“殖產興業”目標

由材料引出日本侵略中國的原因(結合課本):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由直接原因中的哪個詞可以得出本次戰爭的性質。(侵略)

師:甲午戰爭是一次侵略戰爭。

3、直接原因:

朝鮮東學黨起義(簡述其過程)

(二)戰中篇

1、戰爭經過:主要戰役——平壤戰役(陸)、黃海戰役(海)、遼東戰役(陸)、威海戰役(海)。

(1)平壤戰役:清軍執行李鴻章“先守定局、再圖進取”的命令,貽誤了戰機,使日軍佔領了平壤。

(2)黃海戰役:北洋艦隊雖受到損失,但主力尚存。但當時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衞海內,不許巡海迎敵,使得日本取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

(3)遼東戰役:日軍佔領大連、旅順。

(4)威海戰役:李鴻章下令不準出戰,“如違令出戰,雖勝亦罪”。日軍佔領威海衞,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四場戰役互有勝負之外,其餘均失敗。

2、進一步瞭解鄧世昌其人(利用材料和視頻)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請回答:

(1)假如你是此人,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會怎麼做?

(2)如何評價此人?我們應該學習他什麼樣的精神?

3、師:我們有如此勇猛的將領,有誓死追隨的士兵,那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用材料得出)

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敗與腐朽。

材料一:北洋艦隊子1888年建軍以來再也沒有增添任何船隻,艦齡老化,作戰時隨船炮彈攜帶不足。

北洋艦隊官兵可以攜帶家眷住在陸地上,把兵艦當作衙門,點卯應糧。

材料二:黃海大戰後,北洋艦隊實力尚存,但由於李鴻章的消極避戰,下令“如違令避戰,雖勝亦罪”。致使北洋艦隊失去戰機。

慈禧太后懼怕日本的武力威脅,又忙於自己的六十大壽慶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所以支持李鴻章的“求和”主張。

由材料得出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軍備落後,軍紀鬆弛;決策者的妥協退讓。

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與腐朽。

4、威海戰役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宣告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這是戰爭的結局。

(三)戰後篇

1、瞭解《馬關條約》內容是什麼?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嚴重的危害?(瞭解《馬關條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結合《南京條約》,以及《馬關條約》城市開放的圖片。)

利用表格對比引出《馬關條約》的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地化程度。

2、台灣人民的抗日自救運動。感悟台灣人民的愛國精神。(利用圖片和材料)

朝廷無力以衞吾台,能衞吾台者,吾民耳。眾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幹,願吾血隨吾台俱盡,吾頭與吾台俱碎,安知終不可有為耳?———許驤

課後小結

殤思甲午鏡鑑今天。

結合課件對本課內容的總結。

老師結語:同學們歷史已成過去,擦乾昨天的血和淚,吸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立足現在,好好學習,勇於擔當,相信咱們中國一定會永遠屹立於強國之林。

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瞭解左寶貴、鄧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蹟;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掌握美國“門户開放”政策的實質和影響

過程與方法以啟發和討論探究為主,運用史料分析問題,從中日兩國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歷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衞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而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認識到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國家統一,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重點難點】

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內容。

難點:《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門户開放”的實質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東南沿海背景地圖前展示聞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羣弟,我便是台灣。我胸中還氤氲着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甲午中日戰爭

1.教師展示地圖:出現清國、朝鮮、日本。

思考:19世紀的清王朝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回答: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從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國淪為任列強宰割的對象,中國已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教師指出:此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擺脱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還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的對外侵略的野心是什麼?

學生回答: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教師歸納: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這就是明治維新後日本確定的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

3.教師講解:1894年,夾在兩國間的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請求清政府“助剿”,處心積慮的日本尋找到了挑起戰爭的機會。這一年是舊曆甲午年,所以稱這次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

4.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結合地圖作相應的戰爭進程演示。

1894年豐島海戰,戰爭爆發

1894年9月,平壤戰役

黃海大戰,旅順大屠殺

1895年威海衞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教師展示圖片《日軍在旅順屠殺中國居民》,並讓學生談感想。

學生説出感想:日軍殘忍如禽獸,滿清腐敗無能,人民生靈塗炭;不忘國恥,落後就要捱打。

6.教師提問:1895年,日軍陸海軍進攻威海衞,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清政府與日本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目標導學二:《馬關條約》的簽訂

1.教師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分組討論《馬關條約》各條款內容對中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後回答: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領土主權,致使中國京津地區受到安全威脅;中國東南沿海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受到收縮和損害。

②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為了還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掠奪從沿海深入到內陸。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列強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2.教師指出: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標導學三:瓜分中國的狂潮

1.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簡單瞭解“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2.教師指出:“三國干涉還遼”之後,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範圍”的“瓜分”中國的狂潮。

3.教師展示《各國在華強租海灣和劃分“勢力範圍”情況表》

提問:當時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強國——美國,為什麼沒有在中國強租海灣和劃分“勢力範圍”呢?

學生回答:當時美國正在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

進一步提問:為爭奪中國市場,美國提出了什麼政策?這一政策的內容是什麼?

學生回答:“門户開放”。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各國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

4.教師指出:“門户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

三、課堂總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日本為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經過黃海海戰、遼東半島戰役、威海衞戰役,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着嚴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重點是對《馬關條約》的解讀,分析它使如何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的重要影響;通過啟發式教育,結合相關資料,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而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為代表的清軍將士浴血疆場和滿清統治者的腐朽無能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中充分注意挖掘,達到了對學生的啟發式教育。當然,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提高的地方,比如,提問要更加巧妙,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聯繫現實等能力的培養,進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保持一顆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這是試題調研的老師對諮詢求助的高三同學説的最多的一句話。

平常學習歷史時,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萬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礎知識的學習。歷史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慢慢根據自己的規律去學習,到最後讓我們厚積薄發,這樣才能使我們取得最後的勝利。

國中歷史知識點記憶方法總結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會考,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繫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一般來説,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説的是什麼問題,能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繫。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着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誌、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湧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干涉還遼;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2.能力要求:

(1)比較《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異同,説明《馬關條約》的簽定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影響。

3.情感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決定了中國海軍的命運,而且決定了此後近半個世紀中日關係的格局。

(2)愛國官兵的英勇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衞祖國的優良傳統。

二、教學重點

黃海大戰中民族英雄鄧世昌的英雄事蹟;《馬關條約》的內容與危害。

【教學難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危害。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近年來,中日兩國的南海爭端日益嚴重,從領土糾紛上升到了國家歷史恩仇的高度,隨着我們一直以來的歷史學習和同學們對於本課知識課前的預習,想必大家對於中日兩國從歷史到現代以來的關係,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那麼哪位同學來説一下,中日兩國爭端的起因發生在什麼時候?體現在什麼事件上?

學生踴躍回答,有的學生説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有的學生説是發生在晚清時期,中日兩國爆發甲午中日戰爭。無論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我們都要對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態度表示肯定,然後引出今天課上所講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和同學們一起去尋找中日兩國關係緊張化的歷史淵源所在。

(二)回顧甲午戰爭爆發前中日兩國現狀(展示課件)

1.晚清政府現狀: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2.日本國家現狀: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脱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鋭,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三)課程的深層學習和解讀

1、自主查找甲午戰爭爆發原因

(1)讓學生根據對於中日兩國現狀的回顧,結合教材內容,自己分點總結出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

(2)學生展示自己總結的戰爭原因,根據學生的總結和發言,指出不足之處,引導學生完成最終戰爭原因的查找

2、採取對話學習方式,深層梳理各個歷史知識點

這一環節,分為學生間的對話和師生間對話兩方面,在對話中加深對知識的學習。

(1)給3~5分鐘時間,學生閲讀教材內容,把中日兩國甲午海戰的過程進行充分學習,並能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出來。

(2)同桌之間互相分享自己對於戰爭過程的概述,學習對方的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

(3)學生間對話完成後,教師把《馬關條約》的內容寫在黑板上,給予學生重點的講解和分析。如:對外關係上:中國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領土主權上: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經濟上: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貿易上: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4)同學生一起在書上找出馬關條約的影響。即:

①台灣,遼東半島等大片土地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

②兩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進一步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為了償還賠款大舉外債,列強通過帶寬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③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新的通商口岸被迫開放,使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④允許日本在華投資開廠,其他列強引援“利益均沾”條款,爭相在中國開廠,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⑤《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需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5)學生在《馬關條約》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困難和問題,同老師對話交流。教師在同學生的對話中,引導學生學習丁汝昌英勇愛國、不怕犧牲的精神,養成居安思危的習慣。

(四)教師小結

在本課,我們學習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學習了《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強烈了愛國心。

(五)作業佈置

1.理解並背誦《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2.將《馬關條約》與之前學習到的《南京條約》進行對比,總結兩個條約的異同點

四、板書設計

中日甲午戰爭

戰爭爆發的原因:內因、外因

戰爭爆發的經過:北洋艦隊作戰,攻擊與被擊敗的過程

戰爭爆發的結果: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篇6

【情景創設】

老師説:“中日兩國是鄰中國的戰爭再次改變了中日兩國的關係。中日之間為何會發生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又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學習目標】

1、瞭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黃海大戰,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2、講述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的英雄事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

3、認識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鬆弛落後,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的內容。

難點: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自主學習】

一、 年,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發動了侵華戰爭,這一年是舊曆甲午年,因此,這次戰爭叫做“ ”,到 (時間),中國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結束。

二、1894年9月,在甲午中日戰爭 (戰役)中,致遠艦管帶 指揮艦艇衝鋒向前,迎戰日本軍艦,最後全艦官兵壯烈犧牲。請你簡述其主要事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精神?

三、日軍在遼東半島的 屠殺近2萬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山東半島的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戰敗。 四、 4月,中國 和日本首相 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內容:

1、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 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 兩;

3、允許日本在中國 ;

4、增闢 等。 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 程度。

【合作探究 】

1、我們的問題

2、師生共同解決的問題:

(1)同學們合作討論《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影響並完成下表: 內容 《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影響 割地 賠款 開通商口岸 其他 總體影響:

(2)、當時中國是大國,有四億人口,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小國,軍隊只有29萬,後方遙遠,供應不便,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為何最終清政府會失敗呢?

【達標訓練】

1、“我們從軍衞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們雖然犧牲了,但可以壯國家的聲威。”説這番豪言壯語的,是在中日黃海戰役中英勇犧牲的民族英雄( )

A.佟麟閣 B.鄧世昌 C.戚繼光 D.趙登禹

2、“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楫衝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根據所學歷史知識,判斷下列選項中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

3、與《南京條約》比較,中日《馬關條約》新增的內容是( ) A.割地 B.賠款 C.開通商口岸 D.外國人可在華開設工廠

4、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條約是( ) A.《馬關條約》 B.《南京條約》 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5、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棹衝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

材料二:在甲午海戰中,他指揮的致遠艦中彈沉沒後,他墜身入海,隨從遞給他救生圈,他堅決不接,決心與戰艦共存亡。他的愛犬飛速游來營救他,結果被他淹死,與所有官兵一起葬身大海。

(1)材料一描述了哪個歷史事件?它發生在哪一年?

(2)材料二中的“他”是誰?他所在的海軍名稱是什麼?

(3)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他?又應該學習他什麼樣的精神?

【反思總結】

1、本節知識結構

2、本節課學習的收穫,包括知識、方法和經驗

2教學過程

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確立依據

(一)課程標準要求及解讀

1、課程標準要求

列舉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史實,説明西方列強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沉重災難。概述甲午海戰、台灣人民反割台、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鬥爭事蹟。啟發學生歸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過程和階段性特點,注意通過不平等條約具體內容來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化不斷加深的過程。

2、課程標準解讀

第一,掌握西方列強發動這兩次大規模侵略中國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原因、目的和實質。

第二,掌握西方列強發動這兩次大規模侵略中國的經過和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史實,理解中國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強不斷侵略和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侵略的歷史。

第三,掌握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剖析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性,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是逐漸形成的。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兩個創深痛劇的不平等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一目,主要講述了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中國愛國軍民的抗日鬥爭也是本目的重點。

對於《馬關條約》的巨大危害,教師可引導學生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在領土方面:這是繼俄國割佔東北、西北地區大片領土以來的又一次大片領土的割讓,最為嚴重的是台灣省,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又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是前所未有的嚴重形勢。它不僅嚴重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同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從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次,在經濟方面:

①鉅額賠款相當於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緊搜刮人民,加重其負擔,另一方面大借外債。西方國家通過給清政府附帶有政治條款的貸款,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

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長江腹地,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深入到了內地。

③在華投資設廠被正式寫入條約文本,大開資本輸出的方便之門。

從此,西方列強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瓜分中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沉重地打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第三,《馬關條約》之後,使西方列強在華爭奪的矛盾鬥爭更加激烈、更加尖鋭。中國在西方列強的爭奪中,遭受更大的損害。所以説,《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它的簽訂標誌着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誌着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教師要剖析歷史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正確引導學生客觀、理性地評價歷史。應將重點放在分析兩次戰爭發生的原因及其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另外,學生已經學過了兩次鴉片戰爭,因此,在課堂最後,要將中國淪為兩半社會的過程做一個小結。此外,學生對於義和團不是特別清楚,但是本課不要求重點掌握,因此,分析下其發起的原因和分析評價下其口號即可。

二、教學目標

1、結合日本國情及課本知識,能夠分析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

2、通過閲讀課本,能夠列出戰爭過程的重大戰役。

3、通過與《南京條約》內容的比較,能夠分析出《馬關條約》的危害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4、通過合作探究,能夠分析出清政府戰敗的主要原因。

5、通過相同的方式完成對八國聯軍侵華背景、重大戰役,影響的探究。

三、評價設計

目標一:學生通過對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歸納甲午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同時通過個人研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過程以及老師的講解,學會材料題的做法。

目標二,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掌握甲午海戰的主要戰役,並通過課本圖片的方式進行識記,加強印象。

目標三:通過填寫圖表的方式歸納《馬關條約》所造成的影響,通過與《南京條約》的對比,採用學生自己總結的方式來完成圖表所有內容,完成目標三的學習。

目標四:通過兩則形成鮮明對比的材料,加上學生小組內的探究,完成對反思篇的學習。

目標五:採取圖片材料,表格,圖片,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對八國聯軍侵華這一部分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

1、材料教學法:通過提供不同樣式的材料,是學生在解讀的過程中體驗解讀的方法,領會並獲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同時逐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2、小組合作探究法: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合作學習學生在組內能夠相互啟發和幫助,一方面能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培養合作精神;另一方面鍛鍊了個人歸納與表達能力,使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徹。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一方面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靈活的遷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五、結束語

小結·感悟:

教師:觀看幻燈片,聯繫最近保釣運動中的“極端”愛國行為,同學們感悟一下中學生應該怎樣愛國?

學生回答,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

最後學生集體閲讀周恩來的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