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來源:文萃谷 1.49W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從古至今,兩國邦交友好幾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經先後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一是甲午中日戰爭;一是30年代全面侵華戰爭。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的是歷史課文《甲午中日戰爭》教案範文,希望對老師們備考有幫助!

2017年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2.瞭解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威海戰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和結果。

4.掌握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5.瞭解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馬關條約》《南京條約》作比較,提高學生比較、綜合問題的能力,並理解《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通過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中所列的重要歷史資料和對課後材料解析題的回答,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歷史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中愛國將領的英勇鬥爭事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軍隊失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社會制度的腐朽、軍事技術的落後是近代中國捱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強學生為振興中華勤奮學習的責任感。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2.《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教學難點

為什麼説《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包括:“大陸政策”動態步驟,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甲午風雲》中“黃海海戰”的片斷)。

  ●教學方法

1.提問法:通過提問,學生閲讀教材回答,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2.講解法:針對教材中的關於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通過講解使學生明確主要在於清政府的腐*。

3.比較法:針對教材難點,通過比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既需要學生把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又要求學生進行較多的理性思維,因此,一定要注意課堂教學時間的合理安排。對於戰爭爆發的背景,要引導學生以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為中心展開講述,使學生把握整體結構;對於戰爭經過,要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宏觀地把握其過程;對於《馬關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要指導學生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來學習,對於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教師強調重要知識點,由學生自己來學習本子目。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中法戰爭,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中法戰爭的結局是什麼?(學生回答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教師總結]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的結局,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無能,列強看到清政府如此的軟弱可欺,更加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在事過十年以後,東方強盛起來的日本造成了對華侵略的新態勢,並發動了戰爭。這一節課我們來學習甲午中日戰爭。

[板書]第五節甲午中日戰爭

[教師講述]這一節課咱們要學習的第一個重點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大家經過預習已經明確教材具體詳細地講述了四個背景。為加深大家的認識和理解,咱們首先通過看投影來學習這一問題。

[板書]一、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n [投影顯示]

n 189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在第一屆國會會議上的施政綱領演説:“國家獨立自強之道有二:一曰守衞主權線;第二,保護利益線。主權線,指國之疆域;利益線,指與主權線的安危密切相關的區域。”山縣有朋認為,“僅僅防守主權線已經不能夠維護國家之獨立,必須進而保護利益線,經常立足於形勝之地位。”

[教師提問]上面這部分材料説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材料説明日本企圖侵略朝鮮和中國。

[教師總結]這部分材料實際講述的就是戰爭爆發的背景之一,也就是咱們要講的第一個背景。

[板書]1.日本的“大陸政策”

[教師講述]日本的強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維新,這場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但由於本身條件的限制(封建殘餘勢力的保留,市場的狹小,社會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從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為此制定了“大陸政策”。這一政策分為五步:一、侵佔中國的台灣;二、征服朝鮮;三、侵佔中國的東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國;五、侵佔亞洲,稱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國是它大陸政策是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教師提問]戰爭爆發的第二個背景是什麼?

[學生回答]列強的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板書]2.列強的默許或縱容

[教師提問]下面大家回憶國中世界史中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是什麼?

[學生回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它們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

[教師總結]列強隨着自己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對世界領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斷擴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擴張中同時造成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而在中國這個問題上,各國都默許和縱容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徑。下面咱們通過投影來了解列強和日本之間的關係。

[投影顯示]

[教師總結]以上咱們可以看出列強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現了不同的心態。他們對日本的這種態度為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師提問]戰爭爆發的第三個背景是什麼?

[板書]3.朝鮮東學黨起義

(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背景的認識,補充資料)

[投景顯示]

[教師提問]上述材料説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日本企圖佔領朝鮮。

[教師總結]朝鮮東學黨起義是一次反對本國腐朽封建統治和日本侵略者而進行的農民起義,作為友好鄰邦的清政府應朝鮮政府的邀請派援兵前往朝鮮鎮壓這場起義,日本也趁機出兵朝鮮實現它“大陸政策”的第二步,積極慫勇清政府出兵。當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鮮時,日本也趁機派軍隊開進朝鮮,為它實施第二步計劃創造了條件。當起義平息後,中日本應同時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並且還大派援兵,準備發動戰爭。

[教師過渡]面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清政府對此採取了什麼態度?下面我們來學習第4個背景。

[板書]4.清政府寄希望於各國的“調停”,而不認真備戰。

[教師總結]從前面咱們講的知識中可以得知:19世紀60年代中外反動勢力走上了公開勾結的道路,中法戰爭清政府不敗而敗,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奴顏卑膝的醜惡面目,在日本侵略中國的問題上,仍對列強抱有幻想,而沒有做戰前充分的準備,由此可以證明,戰爭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敗不可避免。

[教師過渡]以上我們學習瞭解和掌握了戰爭爆發的4個背景,下面咱們來學習戰爭的爆發和經過。

[板書]二、戰爭的爆發和經過

[出示甲午戰爭形勢示意圖]

[教師提問]下面請大家從形勢示意圖上找出戰爭爆發的時間和地點。

[板書]1.時間、地點

[學生回答]時間:1894年7月 地點:朝鮮豐島海面

[教師提問]當時戰爭是如何爆發的?由此可知戰爭的性質是什麼?

[板書]2.戰爭的性質

[學生回答]日本不宣而戰,由此得出戰爭的性質:日本發動的是侵略中國的戰爭。

[教師過渡]以上咱們學習了戰爭爆發的時間、地點,掌握了戰爭的性質,下面咱們來了解戰爭的經過。

[板書]3.戰爭的經過

[教師提問]下面同學們看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從上面找出戰爭發生的2個戰場,戰爭的兩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重要戰役。

[學生回答]兩個戰場:朝鮮與中國本土

戰爭的兩個階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戰爭中四場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

[教師過渡]以上我們學習了有關戰爭的基礎知識,為了便於大家熟記戰役可採用陸——海——陸——海的順序。下面的重要問題是分析各戰場的戰況及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板書]4.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態度

[教師提問]戰爭中的四場戰役的戰況如何?

[學生回答]平壤戰役:清軍執行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命令,貽誤了戰機。日軍佔領平壤。黃海戰役:北洋艦隊雖受到損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衞港內,不許巡海迎敵。日本取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遼東戰役:日軍佔領大連、旅順。威海戰役:李鴻章下令不準出戰,“如違令出戰,雖勝亦罪。”日軍佔領威海衞,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總之,四場戰役除黃海戰役互有勝負之外,其餘均失敗。

[教師提問]為什麼以失敗為多呢?

[學生回答]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態度造成的。

[教師分析]從四場戰役我們可以看出是由於李鴻章的避戰求和的態度造成的,那麼,是不是説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李鴻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他雖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一個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採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決定的,作為一國實際統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國家面臨危亡的時刻,仍免不了討列強的歡心,仍希望與日本和平了結,所以清政府的腐*無能助長了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決心。清政府的腐*成為這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而李鴻章為了保存北洋陸、海軍的實力,長期推行“避戰求和”的軍事方針,導致平壤戰役貽誤戰機,日本佔領平壤;在黃海戰役中根據教材對照表中中日雙方實力及損失情況可以看出中國艦隊完全有能力與日交戰,但李鴻章有意誇大戰敗程度,雖然出現了像丁汝昌、鄧世昌、林永升這些清朝愛國官兵,但仍挽回不了敗局,使日本取得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遼東一戰,清軍沒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軍順利佔領旅順、大連,並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給中國社會帶來沉重的災難和恥辱。威海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宣告了甲午戰爭中國慘敗。

由此可知,戰爭的結局是中國戰敗,從而為日本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提供了條件。

[教師過渡]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腐*最終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戰後,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麼要求呢?

[板書]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教師提問]《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和地點及雙方代表各是什麼?

[板書]1.時間、地點、雙方代表

[學生回答]1895年4月在日本馬關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

[教師提問]《馬關條約》的內容是什麼?請同學們閲讀教材。

[板書]2.《馬關條約》的內容

[教師提問]為了便於同學們熟記《馬關條約》的內容,下面大家回憶一下《南京條約》的.內容要點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回答]割地、賠款、開放口岸、協定關税

[教師總結]兩個條約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項要點相同,第四項不一樣,那麼《馬關條約》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投影顯示]

[教師分析]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相比,只有第四項,《南京條約》是協定關税,而《馬關條約》是關於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免交內地税。這是日本對中國進行的一種新的經濟侵略方式——資本輸出,這比列強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出的利潤高得多。什麼是資本輸出、商品輸出?請看投影。

[投影顯示]

[教師過渡]以上咱們通過比較法,學習了《馬關條約》的內容,下面咱們來分析條約內容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板書]3.《馬關條約》的影響

[教師講述]在講這個問時為了強化大家理解,我們仍採用比較法。大家可參照《南京條約》的影響來分析《馬關條約》的內容對中國社會的危害。

[學生回答]1.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2.賠款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3.開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強勢力的入侵;4.開設工廠掠奪了中國廉價勞動力,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教師總結]大家分析得還可以,下面咱們具體分析教材。

(1)割地: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俄國之後,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嚴重的掠奪。它迫使台灣與祖國隔離,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賠款:數額高達白銀2億兩,相當於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進一步加劇了勞動人民的負擔,即使人民被榨乾,清政府傾空國庫也無力償還,只好向列強貸款,這樣就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3)開放口岸:新增口岸的開放,可知口岸從沿海開到內地,西方列強援引“利益均沾”條款,獲得了同樣的權利。

(4)開設工廠:工廠的設立,使日本通過掠奪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榨取高額利潤,而且利用關税特權,嚴重排擠和摧殘中國的民族工業,阻礙着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馬關條約》使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的矛盾和鬥爭更加激烈,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歐美列強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條款,也都享有條約規定的特權。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師過渡]前面咱們講戰爭爆發的背景時,提到了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但西方列強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間也存在着尖鋭的矛盾。日本割佔遼東半島就受到了其他列強的反對,下面咱們就來學習這一問題。

[板書]四、三國干涉還遼

[教師提問]三國指哪三國?

[學生回答]俄、德、法

[教師提問]這三國為什麼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

[學生回答]因為日本割遼,影響了三國利益。

[教師總結]咱們具體來分析一下。沙俄早已企圖霸佔中國東北,日本割佔遼東半島侵害了俄國的利益,直接構成對俄國獨霸東北的威脅,俄國成為三國干涉還遼的策劃者。德國一方面想在遠東擴大侵略勢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結以減輕俄法同盟在歐洲對自己的壓力。法國是俄國的同盟國,對日本的干涉問題基本上以俄國立場為轉移。

[教師提問]三國干涉還遼的結局是什麼?

[學生回答]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給中國,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銀3000萬兩作為交換條件。

[教師過渡]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無能,與此同時,台灣大片領土的喪失,激起了台灣人民的憤怒,他們掀起了反割台鬥爭。

[板書]五、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教師説明]這一目內容,主要由學生自己來學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國人民對割地議和的態度,以及在反割台鬥爭中湧現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從而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課堂總結]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非常鮮明地體現了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特點。中國的戰敗,進一步説明了清政府的腐*。《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歐美列強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的條款,也都享有條約規定的特權。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之後,列強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資本輸出,並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