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學聯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來源:文萃谷 2.82W

歷史大學聯考並不簡單,廣東的學生在備戰大學聯考的時候要重視歷史的複習,歷史內容比較多,需要花費比較多的精力來鞏固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知識要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廣東大學聯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

二戰後的世界

二戰後的歷史總的説來是在二戰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下的歷史。二戰後的歷史三個階段:第一是戰後初期兩極格局的形成(1944--1954);第二階段是60-80年代冷戰和世界的深刻變化(多極劃趨勢出現);第三階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鉅變後世界政治,經濟的新走勢。二戰後的歷史四條線索:其一是資本主義陣營的穩定,高速發展,不平衡到趨於多元;其二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改革,解體到劇變,曙光(曲折發展。);其三是民族解放大勝利,殖民體系大崩潰,第三世界興起;其四是國際關係領域兩極格局到美蘇爭霸,兩大陣營瓦解,再到冷戰結束後多極化的明朗。

1、雅爾塔體系形成的背景,體系的內容(處置法西斯;建立聯合國;劃分美蘇的勢力範圍)體系中的矛盾。體系的評價(積極為主--三個有利於;消極之處明顯。國際格局鉅變)。

2、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注意其國家。

3、深刻理解戰後美國採取冷戰政策的原因,表現,和影響。重點分析馬歇爾計劃的原因,特點,(兩個結合)作用。

4、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互相對峙的兩大集團歷史上共出現過三次:同盟國和協約國;軸心國和盟國;北約和華約。注意其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5、戰後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國家宏觀管理;安定環境;剝削落後地區。)1973年危機的原因,特點,啟示。

6、歐共體建立的原因,發展的趨勢,產生的影響(對歐洲,美國,世界)。

7、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的原因,表現(經濟,政治)。

8、蘇共二十大的內容和影響(對蘇,東歐,中國,資國,世界)。

9、東歐改革失敗的原因。對比東歐和西歐的經濟,政治,外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10、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雙方的態勢,成因。在爭霸的不同階段兩強和中國的關係變化。從兩強爭霸中得出的啟示。

11、亞洲新加坡、韓國等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潛在的隱患。

12、60-70年代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表現和成因,影響。

60-70年代世界政治多元化的表現和成因,影響。

60-70年代世界國際關係的四個突出特點和成因。

13、理解蘇東劇變的實質和原因。正確認識之。

14、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是總體政治和經濟形勢的特徵和表現。本次國際格局變動的特點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15、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現代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

16、注意近代物理學的突破,其他著名科學家的貢獻。牛頓,居里夫婦,愛因斯坦,拉瓦錫,門捷列夫等。

17、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原因、特點、影響。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

一、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農作物:水稻(南)、粟(北)(引進作物:玉米、番薯)

(2)生產工具的變革:

①原始農業:刀耕火種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戰國:鐵器和牛耕出現

④唐代:曲轅犁

⑤灌溉工具:三國翻車、唐代筒車

(3)水利設施的完善:

①春秋戰國:芍陂、都江堰、鄭國渠(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②漢代:漕渠、白渠、坎兒井、治理黃河

(4)生產方式的變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②自耕農經濟:

原因: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進步;私有土地出現

產生:春秋

特點: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規模小,難擴大再生產

二、古代中國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時期

實質: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確立:

形成:戰國時期

原因:私田逐漸私有;税制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商鞅變法從法律上確認土地私有

(3)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4)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土地兼併

三、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

(2)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3)“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

四、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和特徵

(1)金屬冶煉術的演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2)紡織技術:

①絲織技術:西漢中國被稱為“絲國”稱號‚唐代發明了緙絲技術

②棉紡技術:

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元明時期:江蘇成為棉紡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明代後期: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發明:新石器時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術:

東漢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時期:技術臻於成熟,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宋代:瓷都景德鎮,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體系

元代:創造了青花和釉裏紅,開始進入彩瓷時代

明代:創造了鬥彩和五彩瓷

清代:創造了粉彩和琺琅彩

③影響: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

(4)手工業經營方式的變化:

①官營手工業:

產生:西周時期

特點: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職業世襲;生產範圍廣、規模大、分工細緻;明代以前佔據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②私營手工業:

興起:春秋時期

發展:明中葉後取代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經營方式的變化:明中後期,孕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5)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①官營、私營、農民個體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發展;

②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

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分工細;

⑤手工業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⑥明清時期手工業生產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高中必修三歷史知識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的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説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於是,他們著書立説,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政治:社會大變革(宗法分封制和禮樂制崩潰、周天子權威喪失)和爭霸戰爭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歷史舞台。在階級關係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

經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旺,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文化:專業文化階層的形成、私學的興起、相對寬鬆的學術環境、廣泛的文化交流與碰撞,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爭鳴”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儒家

孔子

“仁”和“禮”;“為政以德”;私學,“有教無類”;

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的儒家學説後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説;

儒家學派重要奠基人,被尊為“亞聖”,並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荀子

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性惡論;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書是《墨子》兼愛、非攻

道家

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書是《老子》,又名《道德經》“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無為而治”

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

莊子

把世間萬物都看作相對的“齊物”;

法家

韓非子

以法治國;法、術、勢相結合,加強中央集權;主張變法革新。

是法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二、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仁”;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戰國時期初步發展: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賦,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還提出“三綱五常”,有利於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5)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説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2.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