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來源:文萃谷 6.71K

《岳陽樓記》寫於慶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寫此文時作者並未登臨岳陽樓,只憑藉此圖寫出了《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那麼在作者開闊的胸懷下,這篇課文《岳陽樓記》教案有了多種範文,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推薦最新《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要點

1.誦讀全文。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2.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設計

  (一)

一、解題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記”,古代一種無固定模式的文體,敍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且目的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操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在寫法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寓情理於事、景、物之中;一類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髮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本文屬於第二類。

二、朗讀 正音

謫守zhé 浩浩湯湯shāng 朝暉hui 遷客騷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潛形qián 檣傾楫摧qiáng jí 薄暮冥冥bó míng

岸芷zhǐ 汀蘭tīng 皓月hào 心曠神怡yí 寵辱偕志xié

三、學習第一段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1.[解釋]

政通人和:通,順利。和,和樂。 增其舊制:增,擴大。制,規模。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咐。以,來,表目的的連詞。

[翻譯]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務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展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和當代的賢士、名家的詩賦刻在上面,(並)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成語] 政通人和 百廢俱(具)興

2.理解

提問: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説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3.小結:寫作記緣由。着重説滕子京謫守後的政績,由此生髮出一篇之意。

四、學習第二段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解釋]

予觀夫巴陵郡勝狀:夫,那。勝狀,勝景,好景色。

在洞庭一湖:一,整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是。 南極瀟湘:極,最遠到達(某處) 得無異乎:得無,表猜度,怎能不會。

[翻譯]

依我看來,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它連接着遠方的山脈,吞噬着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或早或晚(一天裏)陰晴變化,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這些就是岳陽樓的壯麗的景象。前人已經描述得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此地)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湘,被降職外調的官員和不得志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他們觀賞景物時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成語] 氣象萬千

2.理解

提問:第2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麼?

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同“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説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麼?

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提問:“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怎麼理解?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一個“異”字,領出下文“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

3.小結: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五、學習第三段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1.[解釋]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國懷鄉:去國,離開國都。 滿目蕭然:蕭然,蕭條冷落的景象。

感極而悲者矣:感,感慨。極,到極點。

[翻譯]

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着,渾濁的浪翻騰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輝消失了,山嶽也隱藏在陰霾之中;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槳折斷;(特別是)在傍晚時分,湖上一片昏黑,(只聽到)老虎的長聲吼叫和猿猴的悲啼。這時人們登上這座樓來,就會產生被貶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到誹謗和諷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的景象,(必將)感慨橫生而十分悲傷的了。

2.理解

兩句話,前一句話寫景順序怎樣?

天氣→湖面景象→遠處景象→人物→動物

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極力渲染“悲”的氣氛。(描寫) 因己而悲。(抒情)

六、佈置作業

  (二)

一、檢查背誦

二、學習第四段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釋]

一碧萬頃:一,一片。 而或長煙一空:而或,有時。長煙,大片煙霧。一空,完全消散。一,完全。

此樂何極:極,窮盡。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把,持,執。臨,面對。洋洋,得意的樣子。

[翻譯]

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來臨),湖面平靜,天光和水色交相輝映,碧綠的湖水一望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展翅高飛,時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魚兒游來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綠。有時湖上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面上金光閃爍,月兒的影子猶如一塊璧,靜靜的沉浸在水底,漁夫的歌聲也響起來了,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人們登上這座樓來,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於是)在春風吹拂中舉杯痛飲,高興到了極點。

2.理解

兩句話,前一句話寫景順序怎樣?

天氣(白天)、湖面景象→動物→植物→夜晚、湖面景象→人物

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恰,寵辱偕忘”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3.小結:三、四兩段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鮮明對比。

二、三、四段合為第二部分。仍在“岳陽樓”三字上做文章,為全文的主體。“遷客騷人” 的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全借“登斯樓”一語道出,思路十分清晰。

三、學習第五、六段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心,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為 是進亦憂,退亦憂:是,這樣。進,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翻譯]

唉!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説的那兩種表現不同,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退處江湖就替君主擔憂。這樣看來,進朝廷做官也擔憂,退處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大概他們一定會説“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吧!啊!沒有這樣的人,我還能與誰同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成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理解

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勸之意。

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任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提問:文章最後一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點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3.小結:第三部分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上文敍事、寫景、抒情,均為此而設。

四、總結課文

回答下列問題,看看文章是怎樣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

1.岳陽樓的景色是怎樣的?第2段中哪句話引出下文的抒情?

全文共有三處寫到景色:①“銜遠山……氣象萬千”②“若夫霪雨霏霏……虎嘯猿啼”③“至若春和景明,……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第2段用“然則”引出“遷客騷人”,然後用“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引出下文的抒情。

2.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各是怎樣的?

一種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種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感情。

3.課文以詩一般精練的語言,描繪了不同天氣中的洞庭景色,又用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的方法,描繪了遷客騷人的種種“覽物之情”。想一想:古仁人為什麼會“異二者之為”?(探究·練習一)

遷客騷人的情緒受不同天氣景色的影響,而古仁人胸懷寬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憂國憂民,所以面對不同天氣景色,既不會“感極而悲”,也不會“喜洋洋”。

4.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主要觀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勸友人。文章先由敍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6.對偶句

7.成語

8.一詞多義。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防 而或長煙一空 有時

國恆亡 國家 或異二者之為 或許

則有去國懷鄉 國都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在 初極狹,才通人 通過

面山而居 居住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順利

居十日 停了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曉

則有心曠神怡 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寬廣

9.古今異義。

增其舊制 制 古義 規模 今義 制度

前人之述備矣 備 古義 詳盡 今義 準備

至若春和景明 景 古義 日光 今義 景物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嘗 古義 曾經 今義 品嚐

微斯人,吾誰與歸 微 古義 沒有 今義 微小

10.通假字。

百廢具興。 具,同“俱”,全,都

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同“囑”,囑咐

11.虛詞。

屬予作文以記之 來 其必曰 代詞 他,他們

不以物喜 因 其喜洋洋者矣 那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憑 必先苦其心志 代詞:他的

所以動心忍性 用來

五、佈置作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