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傳統的閲讀教學

來源:文萃谷 3.59K

導語:閲讀題佔據語文考試的重要比重,因而閲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下面小編將為大家分享關於語文傳統閲讀教學以及細不可改下的語文閲讀教學的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閲讀。

語文傳統的閲讀教學

  文化經典與語文傳統閲讀教學

[關鍵詞]: 傳統經典 閲讀教學

《新課標》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閲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索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閲讀地位,用心靈去解讀文本,學會發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 因此, 語文閲讀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經典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人文因素、情感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撼、感染和薰陶,從而樹立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承載着我們民族的修為、精神與氣質,是灌溉代代民風民魂的最清澈的溪水,即使滄海桑田,海枯石爛,傳統文化的溪流卻永遠很響地流淌於我們的靈魂深處,成為我們自強不息的底氣與脊樑。而傳統文化經典,是經過歲月的淘洗,時間的考驗,最終被人們所選擇並流傳下來的傳統典籍。這些經典著作藴涵着中華古文明的精華,有着豐富的文學給養,可以讓我們瞭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從中吸取力量,提升自己的素質。文化經典與文學名著閲讀已經作為考試要求寫入《考試説明》中,可見經典閲讀在語文學習及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經典閲讀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考試説明》中要求的文化經典

為:《論語》、《孟子》、《莊子》;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為:《紅樓夢》、《三國演義》。其實除了這些作品外,入選語文課本的詩詞以及文言文都是傳統經典作品,它們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對於語文學習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經典閲讀可以紮實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常見文言現象之外,還要求解讀一些傳統習俗。例如,引導學生解讀古典詩文裏有關中華民族的傳統婚禮,我們光要求學生識記《五禮通考》中的“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是不夠的,還得指導學生重温《詩經?衞風?氓》和《孔雀東南飛》中的相關情節,學生才能夠真正領會,增強對文章的理解深度。 (二)、經典閲讀可以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從經典詩文的字句、內容、課本插圖及課後練習入手,形成“導引——誦讀——講解——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挖掘教材有關的文化信息和素材,人教版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挖掘、探究。比如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內容:人的稱謂、年齡稱謂、作品命名、古代紀年月日方法、地名、官名、科舉名稱、古代禮儀習俗、器物用具、建築藝術等,着力講解並進一步拓展延伸,會讓學生在老師的薰陶下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其次,利用閲讀課,讓學生從豐富的閲讀材料中收集古典文化中的精華並分類整理,其中有團結篇、友愛篇、誠信篇、禮儀篇、智慧篇、報恩篇。

第三,利用作文課,把從語文教材中學到的和課外閲讀中汲取的古典文化精華靈活地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去。比如我們精心組織幾次作文大賽,

以“感恩”、“親情”、“與最欣賞的古人對話”、“我看古人之痴”等話題,要求用語文教材中學到的和課外閲讀中汲取的古典文化精華進行寫作。

此外,傳統經典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形象和故事題材,在現在的文學作品中時不時還可以發現傳統經典中形象的影子。可以説傳統經典是文學的源頭,其中可以利用和挖掘的寫作素材是極其豐富的。 調查學生的現狀發現,不少的學生因為平時讀書少,積累不夠;又缺乏觀察能力,不能很好地發現學習、生活中的寫作題材;所以即使是簡單的命題作文,也難以對付,只能生搬硬套作文書上的相似內容。 鑑於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閲讀經典文學作品,從經典中找素材,從經典中找形象。分析考試中的優秀作文,我們發現有一大部分作文就是因為能很好地從經典作品中取材而從眾多的考生作文中脱穎而出的。例如,寫屈原、陶淵明、范仲淹等文學形象;寫李白、杜甫、蘇軾等文學名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世界裏,一定能有學生作文的素材。

(三)、經典閲讀能夠提升思想認識。 傳統經典的意義不光在於提供我們經典形象,這其中藴涵着深邃的思想,對於修煉我們的人格,提升我們的素質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生經受挫折時,不要忘記吟誦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因為它能增強你戰勝困難的信心。在不被人認可之時,不要忘記告訴自己李白就説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因為它能讓你順利走出困境。讀到香菱學詩、張岱湖心亭看雪,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古人的痴迷和天性中的可愛,而這些可以鞭策你具備做事的決心。不光這些,古人還告誡我們人生“譬如朝露”,珍惜時間,不要等到白頭時“老大徒傷悲”;“勿以善小而不為”重視從小處積累自己的善行,要善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學習時要“温故而知新”,要“學而時習之”;做事時要注意“欲速則不達”。 傳統經典閲讀可以讓我們的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積累寫作素材,還能提升思想認識,總之,經典閲讀有利於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於語文閲讀教學有着重要價值。

二、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促進經典閲讀 認識到經典閲讀的重要性,那麼如何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經典閲讀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供我們嘗試:

(一)、激發學生閲讀經典的興趣。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典籍中的故事。比如《紅樓夢》、《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截取出來就可以在課堂上講給他們聽,講到最精彩的地方故意停下,讓學生自己回原著去找結果。這樣一來勢必會引發一大批同學的閲讀興趣。學生因故事而開始閲讀原著。或者也可以把學生感興趣的人物的故事一個一個串起來,例如學生喜歡諸葛亮、關羽、趙雲等人物形象,我們就可以把他們的典型故事串

起來。這樣便於學生掌握人物形象,同時也會激發他們閲讀原著的興趣。

(二)、提供學生閲讀交流的平台,讓學生自己推薦好書。班級可以開展“好書我讀我推薦”讀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讀後感、書評等形式向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好書。一則可以把好書推薦給大家,再則可以和大家交流讀書的心得,形成自己的觀點,加深對所閲讀作品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評論經典人物以及精彩的故事情節。比如學生對《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評價,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通過評價,不光讓學生再次熟悉原著中關於曹操的情節,而且還趁熱打鐵讓學生課外閲讀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 再者讓學生賞析經典名句。例如,讓學生賞析《誡子書》中的“儉以養德,靜以修身”,學生能諸葛亮來討論繼承節儉美德的問題,以及排場與修養的問題。我想這樣就能使傳統經典閲讀變得有意義。

(三)、做學生忠實的讀者。 在閲讀中,鼓勵學生積極創作。鼓勵學生在深刻理解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前提下改寫、續寫故事。例如,讓學生想象續寫、改寫《范進中舉》,如果范進的中舉純屬報錄人誤報,范進又會怎麼樣?周圍諸如張鄉紳、胡屠户、眾鄰里等又會怎麼樣?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范進的命運和時代悲劇。這樣做能更好地增強經典閲讀的效果。

(四)、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在閲讀教學中,學生感到古典詩文學習起來費勁,教師要善加指引,幫助學生找到切實有效的閲讀方法途徑,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傳統經典文化成分,受到良好的薰陶。比如教《岳陽樓記》,可採取一解、二評、三想、四寫的教法。先讓學生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產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再評范仲淹彼時提出這個抱負的積極意義;三想時代賦予青年的重任,培養學生先憂後樂的高尚情操;四要學生寫自己的壯志,如何堅持“苦樂觀”,如何才能擔負起振興中華的責任。這樣的教學,既是一堂文化知識課,又是一堂生動的思想品德課,同時,學生也獲得了學習古詩文的方法。

以上幾點只是初淺的探索,不敢斷言這些方法是否可行。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閲讀經典,經典作品一定能促進語文閲讀教學,使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作者簡介:

楊偉,男,漢族,生於1978年,本科學歷。任教於禮縣固城鄉初級中學,從事語文教學多年,現為文科教研組長。《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題組成員。

  新課改下的語文閲讀教學

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教育需要,一場漫卷全國的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正在蓬勃興起。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與觀念、改進陳舊的教育方法與手段已勢在必行。作為基礎教育課程的語文學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個性和審美要求,影響甚至決定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審美情趣、創新精神的養成和發展。因此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所討論。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也理所當然的成為教育改革的焦點。而在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又無疑是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激發學生審美和創造思維的基本途徑。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學常規,以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手段取代傳統教學中的種種陳規陋習,是目前語文閲讀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對語文閲讀教學改革的呼聲很大,但教學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相反,對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的貫徹與應用已開始形成一種畸形發育的趨勢。據我瞭解,在我們學校及兄弟學校中,有的老師欲步不前,在傳統與現代中無從取捨,在教學方式上無所適從,乾脆隔岸觀火,課堂教學毫無生氣,死氣沉沉;有的老師則不顧實際情況,在方法手段上獵奇取險,導致急功近利,適得其反。顯然,這些畸形發展的教改並不是新課改的根本目的,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不可能得到正常的成長。

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問題呢?除了舊的教育體制(尤其是招生考試製度)還存在很大程度的影響外,一線教師對語文閲讀教學的內在規律缺乏清醒的認識、足夠的分析也是導致這些弊病產生的重要原因。因而,冷靜探求教學內在規律,順應教育的'發展,理應成為現今語文閲讀教學必由之路。

國家教育部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必須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前提。 想象,是人類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正是有了想像,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衝破現有知識經驗的侷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説,想像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任務一方面要教會學生聽、説、讀、寫,另一方面要挖掘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培養想象力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

閲讀教學中,筆者大膽探索、大膽嘗試,努力研究語文閲讀教學的內在規律,尋找切實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下面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廣泛閲讀,表象積累

通過誦讀古詩文豐富想象的基礎。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重新組合建立新形象的過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為基礎,閲讀面的寬窄決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貧乏,其想象狹窄、膚淺;表象豐富,其想象開闊、深刻。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廣泛閲讀,豐富諸如名言警句、精彩描寫等各類表象,使之成為成功想象的基礎。如學生學了有關流水描寫的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桃花流水鱖魚肥”;“春來江水綠如藍”;“斜暉脈脈水悠悠”;“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等,我要求學生比較閲讀,領會詩人藉助流水錶達出的不同的情感和景物並形成對水的各種表象,詩人也正是以各種表象的特點來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的,沒有各類表象的豐富儲備,藉以生髮精妙的想象,也就無以孕育生動的文句、感人的形象,由此學生認識到閲讀中的表象積累之於想象至關重要。

二、心靈溝通,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閲歷、文化底藴、生活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樑,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在教學《項脊軒志》時,它的後記部分,學生很難進入情境。“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似乎平淡無味,並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着情思。只有激活想像,架設橋樑,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我問學生:作者為什麼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後有什麼故事? 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我順勢加以引導,激發學生想象,妻子從作者那兒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孃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羨慕之情,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因此,對於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説他奶奶死後,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像,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三、巧妙引導,想象再造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在閲讀教學中訓練學生再造、創造想象的能力是現語文教育的重要課題。在閲讀過程中,再造想象佔據突出的地位,學生正是根據作者提供的語言信息,喚起頭腦中的有關表象,並根據作者的提示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再造新的形象,所以閲讀的過程也是讀者想象再造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各種途徑啟發學生就文章要點關鍵詞句或畫面拓展思維,進行再造想象,使平實的文字顯現豐富的內藴,簡單的場景變為鮮活的畫面。

這種能力的培養可貫徹在這樣的閲讀訓練中,如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引導學生對“赤壁江山圖”的生動描寫展開拓展式再造想象:大江兩岸怪石崢嶸,犬牙交錯,陡峭的山峯昂然挺立,直插雲霄。江水滔滔,洶湧澎湃,巨浪花拍岸,飛花碎玉。江面捲起的重重浪花,像朵朵怒放的白蓮,又若堆堆無瑕的白雪。因想象的補充再造,驚心動魄的畫面在這樣的描述中更顯栩栩如生。

想象是一種立足於現實跨越時空的思維,要使學生成為創造性的人才,作為教師,就應該努力使學生自由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中,盡力打開他們的思維之門,使他們由一片樹葉想到一大片森林,由一條小溪想到茫茫大海,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羣鶯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