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原文及翻譯賞析

來源:文萃谷 1.25W
《白溝》原文及翻譯賞析1

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白溝》原文及翻譯賞析

蕃馬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萬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葉暗川原。

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

《白溝行》譯文

白溝河是宋駐交界的邊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駐警使臣的事情。

駐警人常常藉口打獵親侵擾邊界,邊界上的駐軍卻不知道點燃烽火發出警防。

邊塞護衞着廣闊的農業生產地區,幽燕兩州韻蠶桑生產又佔宿極重要的地位。

可是邊界上的守塞對此毫無所知,他們把自己的工作當兒戲,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頗那樣的良塞,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白溝行》註釋

白溝:宋駐之間的界河。西起沉遠泊(今河北保定市北面),東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市塘沽南面),河、泊相連,彎彎曲曲達900裏。

蕃:指駐警。塞,邊塞。

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駐交納大量銀絹以為“歲幣”,兩警歲歲通使往來。故詩中雲“年年事”。

蕃馬:指駐警軍人。射狐兔:狩獵野獸,實際是指駐軍越境騷擾。

不道:不説,不認為有必要。烽燧:烽火,邊境上防警的信號。《漢書·賈誼傳》:“斥候望烽燧不得息。”文穎曰:“邊方備胡寇,作高土櫓,櫓上作桔皋,桔皋頭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然舉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燃之,以望其煙,曰燧。”這兩句説明宋軍對駐警的防禦十分麻痺鬆懈。

鉏(chú):同鋤。耰(yōu):古代用來平整土地和覆蓋種子的農具。接塞垣:延伸到了邊界地區。

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帶地區。桑葉:代指農桑,即莊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綠。這兩句敍述經過駐警佔領區所見的情景。幽燕自古以來就是中警領土,這片沃土現在卻成了駐警的糧倉。

棘門:原為秦京宮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公元158年,匈奴大舉進犯,漢文帝派遣徐厲駐守棘門、灞上:在今陝西西安市東面,是軍事要地,文帝令劉禮領兵駐守。同時,文帝又派周業大駐兵細柳。細柳在今咸陽市西南渭河北岸。文帝在巡視了三個駐地以後,認為細柳營軍紀嚴明,是不可侵犯的部隊,説“灞上、棘門軍,若兒戲爾,其塞(即徐厲、劉禮)固可襲血虜也。”(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

李牧、廉頗:都是戰警時期趙警(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名塞,都曾打敗過北方的強敵。這兩句是批評當時北宋派去防駐的邊塞庸碌無能,鬆鬆垮垮,名為防敵,實同“兒戲”,只是徐厲、劉禮之輩,更無法同李牧、廉頗相提並論。

《白溝行》賞析

作者瞭解到當時邊境兩邊遼國人常來漢地侵擾而北宋軍隊卻輕敵麻痺的情況;目睹了宋邊疆一望萬里,都是無險可守的農田,而遼國地區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現狀。這一強烈的反差給作者以很大震撼,詩中以南北邊境地區的情況作對比,屆時除了宋朝邊防鬆懈、無險可守,而遼國則深不可測、暗伏殺機的嚴峻現實。

前四句寫宋朝實行妥協、退讓、苟安政策,劃白溝為界,使白溝河河北盡成遼地,並且年年在這裏迎送遼使;但遼方仍不斷騷擾邊境,而宋卻放鬆戒備,不知報警。後四句發抒感慨,詩人先歌頌祖國包括幽燕之地在內的萬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實,指責宋朝邊將視邊防如同兒戲,實際上也是批評輕視邊防不用良將的'宋朝統治者。最後兩句“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總結全詩,揭示了山河殘破、邊塞失防問題的癥結之所在,深刻有力,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對後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這首詩在寫作上也很有特色。寫實和議論,寫實簡明,議論獨到;古今將領比較,形象鮮明,含意深遠;結構上由表及裏,步步深入,十分嚴謹;用韻上以四句轉韻,平仄韻相遞,既轉得自然,又使層次更加清晰。這些都值得讀者留意。

《白溝行》創作背景

宋嘉祐四年(1059,一説是公元1060年),王安石奉命出使遼國,來回經過白溝,有感而寫了這首古體詩。

《白溝》原文及翻譯賞析2

  白溝

寶符藏山自可攻,兒孫誰是出羣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內風。

趙普元無四方誌,澶淵堪笑百年功。

白溝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賞析

首聯開門見山,指出宋太祖曾圖謀收取幽燕,但並未見諸行動,而予孫又不能繼承伐燕的遺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頷聯沉痛指出嚴重後果,詩人用兩個地名構成對仗,指出北宋沒有收復淪陷的國土,空有統一之名,而無統一之實。

頸聯舉出兩個具體事例構成對仗,開國大臣本無統一大志,而後來的真宗在戰爭勝利時,又訂出屈辱求和的城淵之盟。所謂澶淵和約就遺笑百年。

尾聯議論作結。遼金入侵中原,北宋滅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自溝推至江淮。產生這一局面,僅責怪徽宗,有欠公允。造成北宋覆滅之禍,未能實現統一,其直接原因是北宋統治者軟弱無能,一味妥協退讓的結果。

詩人激於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回顧了北宋一代的興亡,批判了北宋開國後對敵退讓求和的妥協政策。

全詩“以議論入詩”,但不是抽象的議論,而是運用詩的語言,進行形象的描寫。不説北宋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而蜕“幽燕不照中天月”。不説界河南移,而説“白溝移向江淮去”。詩中運用兩個典故,自然貼切;而且由虛轉實,引史論今。對北宋之亡不單是進行客觀的剖析,而且注入了強烈的抒情。詩人對北宋的屈辱求和,給予嚴正的批判,其中飽含了深刻而沉痛的愛國之情。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寶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孫中誰是傑出英雄。

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沒有劉邦的功業何必空唱《大風歌》。

趙普反對宋太祖收復幽燕本無四方誌,可笑求和的“澶淵之盟”競成百年豐功。

遼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為宋金國界,只歸罪於宋徽宗亡國恐怕未必公允。

註釋

白溝:指今河北容城東面的白溝河。北宋時,宋遼以此為界,故又名界河。

寶符藏山:“寶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攻:研究,借鑑。

幽燕: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五代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借其勢力建立了後晉王朝。

空歌海內風:意為宋太祖未能像劉邦那樣威加四海,一統天下。空:徒然。

趙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元:同“原”,根本。

澶淵:指澶淵之盟,北宋與遼所訂和約。

宣和:宋徽宗年號,此代指宋徽宗。

創作背景

該詩具體創作年份不詳。詩題《白溝》,白溝是一條河,在河北省。北宋時,宋與遼以此為界,稱界河。南宋時,中原失陷,界河移到淮河。南宋滅亡之後,詩人途經白溝,有感而借界河南移之事來評論宋王朝的屈辱史,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