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原文及翻譯賞析

來源:文萃谷 2.37W
《木蘭花令》原文及翻譯賞析1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原文

《木蘭花令》原文及翻譯賞析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翻譯

秋霜降後,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只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傳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着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麼皎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

註釋

①此詞於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秋蘇軾為潁州(治今安徽阜陽)知州時作。歐陽修於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至1053年為潁州知州是常去該州的名勝西湖遊覽,作了不少詞。此詞所和歐韻(西湖南北煙波闊),調名一作《玉樓春》。

②長淮:淮河。霜降之後河水減退,河身顯得狹長了。

③穎:穎水,淮河支流,穎州州城在其下游。

④醉翁:歐陽修的別號。

⑤四十三年:謂自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至此時。

⑥三五、二八:指十五、十六夜的月亮。

賞析

這首詞是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蘇軾五十六歲時為懷念恩師歐陽修而作。

全詞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緒悽婉,抒發了作者由悲秋而懷人傷逝的深沉思緒,讀來令人一詠三歎,感慨不已。

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作者於當年八月下旬到達潁州,時已深秋,故稱“霜餘”。深秋是枯木季節,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節那種宏闊的氣勢,這是寫實。第二句“空聽潺潺清穎咽”的“清穎”寫的也是實情。“咽”字寫出了水淺聲低的情景。水漲水落,水流有聲,這本是自然現象,但詞人卻説水聲潺潺是潁河幽咽悲切,這是由於他當時沉浸懷念恩師歐陽修的思緒中。此句移情於景,使潁河人格化了。

接下來一句“佳人猶唱醉翁詞,”“醉翁詞”是指歐陽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潁州到晚年退休居穎時所作的詞,如組詞《採桑子》等,當時以其疏雋雅麗的獨特風格盛傳於世。而數十年之後,歌女們仍傳唱,足見“潁人思公”。這不光是思其文采風流,更重要的是思其為政“寬簡而不擾民”。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貶到滁州、揚州、潁州等地,但他能興利除弊,務農節用,曾奏免黃河伕役萬人,用以疏浚潁州境內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與長淮通”,西湖遂“擅東潁之佳名”。因此人民一直懷念他,傳唱他的詞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説明。蘇軾推算,他這次來潁州,上距歐公知潁州已四十三年了,歲月流逝,真如電光一閃而過,因此下一句説“四十三年如電抹”。

詞的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過片言人生如“草頭秋露”,明澈圓潤,流轉似珠,卻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還二八”是借用謝靈運《怨曉月賦》“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瑩圓滿,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輪就要缺一分了,可見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最後兩句“與餘同是識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結合自己與歐陽修的交情,以及歐陽修與潁州西湖的淵源,抒發對思師的緬懷之情,寫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歐公守潁以後四十三年,不特歐公早逝,即使當年識翁之人,存者亦已無多,眼前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寫自己“識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師生之誼、政見之相投、詩酒之歡會,尤其是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欽服種種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識翁”,則是由於歐公居潁時常夜遊西湖,波底明月對他特別熟悉。

這首詞,委婉深沉,清麗悽惻,情深意長,空靈飄逸,語出悽婉,幽深的秋景與心境渾然一體。結尾寫波底之月,以景結情,傳達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涼傷感。全詞一派淡泊、悽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歎惋,因景而生懷人之情,悲歎人生無常,令人感慨萬千,悵然若失。它像一支充溢淡淡憂傷的的歌曲,裊裊地流進了讀者的心田。

《木蘭花令》原文及翻譯賞析2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

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迴風去,花本無心鶯自訴。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古詩簡介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作的一首作答詞。上片先表達了對友人的難捨難分之情,後用詼諧語氣調侃友人,安慰對方;下片主要描寫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友人的贈行詞相呼應。全詞表現了詞人的摯愛之情,感人至深,耐人尋味。

翻譯/譯文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熱。我們真像是千載相逢而別於旦夕之間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別的話語來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淚流滿面的樣子呀!

落花已追隨迴風而去,它本是無心逐風的,春鶯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歸路”,走出錢塘西途了;從此之後,也就看不見春鶯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註釋

⑴木蘭花令: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⑵馬中玉:名鹼,山東茌平人。《蘇軾詩集》卷三十三《次前韻答馬忠玉》查注引《鹹淳臨安志》:“元祜五年八月,宣德郎馬城自提點淮南西路刑獄,改兩浙路提刑。”合注雲:“紹聖三年知湖州,累知荊州,坐與黃庭堅善,置海州。”

⑶仙骨:這裏指馬中玉。《注坡詞》雲:“得仙道者,深冬不寒,盛夏不熱。”無寒暑:不計年歲。

⑷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眼淚。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⑸塘西:指錢塘西。

創作背景

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春三月,東坡守杭任滿,奉召還朝,友人馬中玉時任兩浙路提刑,正在杭州,賦《木蘭花令》詞贈行,蘇軾乃賦此詞作答。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頭雲:“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詞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對摯友馬中玉的尊敬和惜別之意。下文,詞人對馬中玉於己的難捨難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將別語惱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故將”二字,用語極其巧妙,詞人明知馬中玉對自己的感情,一旦分手,必定會流淚哭泣,卻故意用詼諧語氣調侃友人。是詞人為打破與馬中玉分手時的'難堪局面,而故意用分別的話語來挑逗對方使他落了淚。這就是説,詞人把勾起友人拋灑惜別眼淚的罪責,歸在自己身上了。其實,詞人行為的實質,正是用詼諧之語去安慰對方,是故意把分手時滾湧眼淚的情感淡化下來,從此可以看到詞人對友人的摯愛之情,是非常的深切真誠。

下片“落花已逐迴風去。花本無心鶯自訴。”則着重轉向了對自己內心的描寫。詞人把自己離杭赴京的處境比作了“落花”,説它的凋落花瓣已經被迴風吹逐而去了。其實,落花本是無心逐風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那花枝上的春鶯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頭上啾啾哀鳴,正在傾訴着內心的煩惱——詞章以物觀我,逸筆韻遠,發人深思。末二句則痛書別去:“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詞的感情直瀉而下,有如山洪奔騰無可挽阻。這詞情正與馬中玉贈行詞之“從今寧忍看西湖,抬眼盡成腸斷處”遙相呼應,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這是一首作答詞,全詞賦陳鋪敍,又寄託感發;意內言外,而回蕩反覆。給人以真摯自然,悲從中起的藝術感受。

名家點評

南宋文學家周紫芝《竹坡老人詩話》:白樂天《長恨歌》雲:‘‘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氣韻之近俗也。東坡作送人小詞雲:“故將別語調佳人,要看梨花校上雨。”雖用樂天語,而別有一種風味,非點鐵成黃金手,不能為此也。

《木蘭花令》原文及翻譯賞析3

當塗解印後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上青青麥,姑孰堂前餘翰墨。暫分一印管江山,稍為諸公分皂白。

江山依舊雲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誰分賓主強惺惺,問取磯頭新婦石。

翻譯

免去當塗太平州知州職後一天,同僚為我在郡中擺設酒席,我寫下這首詞送給郭功甫。

凌歊台上長滿青色的麥子,姑孰堂前只留下了佳篇名章。我暫且做官隱居,稍為百姓分辨是非。

江山依舊,浮雲碧天,昨天的主人今天成了客人。誰要勉強把主客分個一清二白,那就去問江邊的“新婦石”吧。

註釋

當塗:地名,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

郭功甫:即郭祥正,字功甫,自號謝公山人、醉引居士、淨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北宋詩人。

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於安徽省當塗縣城關鎮(姑孰),在黃山塔南。

姑孰堂:當塗地名。

姑孰:當塗古名。翰墨,義同“筆墨”,指文辭。

管江山:“吏隱”的代稱,把做官作為隱居的一種手段,不以公務為念,優遊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隱。

惺惺:此處意謂清醒、明白。

新婦石:即望夫山。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黃庭堅對徽宗寄有希望。但黨爭復起,朝政更趨腐敗。黃庭堅請求外放,只在任九天就罷官離去。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性事件讓作者感慨萬千。他在一次宴會上寫成了這首詞。

賞析

該詞從當塗的名勝古蹟寫起。開頭兩句概括了當塗的山川風物。綴以“青青麥”三字,引發讀者“黍離麥秀”的聯想。《史記·宋微子世家》寫到殷商舊臣“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遂作《麥秀》之詩,詩云:“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青青麥”字面上又是用《莊子·外物》所引的逸《詩》:“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昔時高台離宮,而此時麥苗青青,透露出世事滄桑的無限感慨。姑孰本是當塗縣的古名,姑孰溪流貫其中,姑孰堂凌駕溪上,頗得山水之勝。所謂“餘翰墨”,實即感歎昔人已逝,只留下了佳篇名章。這兩句寄寓了山谷宦海浮沉的無盡感慨,無論是稱雄一世的帝王,還是風流倜儻的詞客,都已成歷史的陳跡,只有文章翰墨尚能和江山共存,垂之久遠。接下來兩句寫出知太平州。經過遷謫的動盪磨難,憂患餘生的作者已把做官一事看得十分淡漠,所以他把此事只稱為“管江山”、“分皂白”。再加上一個“暫”字,一個“稍”字,更突出了這種淡然超脱的態度。

下片開頭兩句概括了九日罷官的戲劇性變化,與上兩句適成對照,大有物是人非之慨。“江山”承上而來,山川形勝,碧天浮雲,着一“空”字,是因為“昨日主人今日客”,本來要“管江山”、“分皂白”的主人,一下子成了“諸公”的客人了!這一句集中揭示了政治生活的反常和荒廖,它運用當句對,一句之中既構成今昨主客的鮮明對比,語氣斬截,強調了變化之突兀,其中有感歎、不平、譏諷、自嘲,內涵頗為豐富。最後兩句則展現了作者自我解脱的感情變化。新婦石是千百年來歷史的見證,閲盡了人世滄桑,但見人間的升沉榮辱都只如過眼煙雲,本無須有是非彼此之分。“誰分賓主”句,看似作者勸大家無分賓主,盡歡一醉,深乃用“萬物之化,終歸齊一”的老莊哲學來作自我解脱。

這首詞曠達超然之中發泄了牢騷不平,最後仍歸結為物我齊一,表現出作者力圖老莊哲學中尋求解脱的思想傾向。一個“暫”字表現出作者不以進退出處縈懷的超脱。變化的萬物本來只是“道”運行中表現出的一種暫時形式,故宜隨形任化,淡然自若,不入於心。但一夜突變,畢竟難堪,所以還是不免有牢騷,最後又用齊物論否定牢騷,達於解脱。

《木蘭花令》原文及翻譯賞析4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翻譯

秋霜降後,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只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傳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着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麼皓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

註釋

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

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

佳人:潁州地區的歌女。

醉翁詞:指歐陽修在穎州做太守時,所寫的歌詠穎州西湖的一些詞。

四十三年:歐陽修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時作《木蘭花令》詞,到蘇東坡次韻作此篇時正好四十三年。

電抹:如一抹閃電,形容時光流逝之快.吳潛《滿江紅》:“便使積官居鼎鼐,假饒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電轉頭空,休迷局。”

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揚子尉封亮》:“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

盈盈:美好的樣子。

二八:十六日。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賞析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詞委婉深沉,清麗悽惻,情深意長,表達了對恩師的懷念之情。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上闋起首兩句描寫了作者泛遊潁河所見到的景緻。潁州有潁河汝水,最終匯於淮河之中。“霜餘”兩字交代作者到潁州時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潁河也失去了春夏時期波瀾壯闊的氣勢,温婉細流涓涓而下。水聲潺潺,在作者聽來,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時思念恩師的心情。將河水擬人化的寫法,更顯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通過寫潁州人對於歐陽修的懷念,表達了詞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歎,時間如同閃電一樣快速逝去,只有像歐陽修那樣為人、為政、為文,才能夠長久得被人們銘記。歐陽修在潁州期間,頗有政聲,建樹多多,深得當地父老的敬重與愛戴。潁州父老為了紀念這位文壇巨匠作出的貢獻,不但世代傳唱他在潁州創作的詩詞,還立祠以表懷思。四十三年轉瞬飛逝,而恩師也已駕鶴多年,作者不由得慨歎時光無情,對先師的懷念有增無減,令人動容。

下闋體例與上闋基本一致,均為由景及情,前面兩句寫潁河的晚景。“草頭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經開始降下露水,露珠晶瑩剔透且圓潤光滑,但卻不能長存。“三五盈盈還二八”點明月亮陰晴圓缺的狀態。南朝鮑照有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南朝蕭統《文選》為其作註釋日:“二八,十六日也。”在這首《木蘭花令》裏,詞人以露珠的流逝與月亮的圓缺慨歎時光飛逝、人生無常,也是對前文“四十三年如電抹”的詮釋。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詞結尾處將主旨進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能記得醉翁的人還剩下幾個。恐怕只有作者與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寫西湖月能“識翁”,含蓄寫出歐陽修在潁州時常常夜遊西湖,用西湖見證醉翁在潁州的所有功績。

蘇軾少年求學京城,得到歐陽修的賞識與提攜。後來兩人又政見相同,詩文相和,成為忘年之交。在蘇軾的人生中,歐陽修對其行文、為政、處事,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因如此,作者的慨歎與思念才顯得情意綿綿、動人肺腑。而此詞更出彩的一點,在於詞人將內心的真情揉碎於水光月色之中,纏綿悱惻,娓娓道來,氤氲進人的內心深處。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追和之詞,所和者為歐陽修詠潁州西湖的《木蘭花令》詞。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時蘇軾知潁州。蘇軾和歐陽修師生情深,來到潁州遊覽西湖之時,想起往日歐公所吟西湖之詞,遂步其韻和作此首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