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數學課堂活起來論文

來源:文萃谷 9.97K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聽到同行們談論數學的課堂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生不積極回答問題,課堂沉悶,學生學習總不能進入好的狀態等。其實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反映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普遍認為,數學課枯燥而乏味,晦澀而缺乏活力,一些學生甚至是談數學色變,學習數學的信心、興趣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數學課必須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思維“動”起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科學運用方法,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如何讓數學課堂活起來論文

一、創設生活情境課堂,吸引注意力,導入課題

實踐表明,學生剛進入課堂時,由於各種原因,注意力比較分散,不易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此時教師有技巧性的課堂提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這樣的問題下,再注意給學生動手、動腦的空間和時間,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主動學。例如,對於運用公式法進行整式乘法計算的第一節課——平方差公式,教師可以這樣來創設問題情境:

師:在一次智力競賽中,主持人提供了兩道題:“62×58=?,399×401=?”主持人話音剛落,就立刻有一個學生刷地站起來搶答説:“第1題等於3596,第2題等於159999。”該學生回答的速度之快,給人以不假思索之感。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如何計算的嗎?

這時,學生們開始積極思考,但始終沒有合理的解釋。

師:今天,學了平方差公式,我們就可以揭開這個謎底。

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就使學生產生了“我也要成為像他那樣的快速搶答者”的渴望,從而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以生動的實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形象。

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像語文的描述性、美術的直觀性、體育的身體參與性。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乏味的內容變得具體、趣味起來,就得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知識,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

比如我在對二次函數的增減性教學時,我採用了山峯與山谷來對照。當a>0時,拋物線開口向上,相當於是山谷,就説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爬山:先下山坡,再上山坡。而a<0時,相當於是山峯,可看成先上山坡再下山坡。這樣比較形象直觀,學生也容易想象,自己很容易地撐握了二次函數的增減性。

由於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實例比較,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容易理解的知識,學生也就容易掌握,自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課堂也自然活了起來。

三、讓學生親自實踐,激活學生手“動”

學生的思維從動作開始,往往在“動”中開發智力,在“動”中產生聯想,在“動”中頓開茅塞,對前面的知識加深了印象,也從動手中發現了新知識。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組織有效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的手真正的“動”起來。

如:在《三視圖》的教學中,我讓每個學生都製作六個大小都相同的.正方體,那麼每四人小組有24個正方體可用,運用這些模型,教材中很多例題可以通過搭建模型來驗證所繪製三視圖正確與否。

例如: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組成的簡單幾何體的主視圖和俯視圖如下:

(1)請畫出這個幾何體的一種左視圖;

(2)若組成這個幾何體的小正方體的塊數為n,請你寫出n的所有可能值。

本題如果單憑學生簡單、抽象的想象,很難把答案准確畫出來,但四人小組可以利用手裏的正方體模型,根據所給視圖,嘗試着搭建出模型。一旦模型建立好,畫出可能的左視圖和求出n的值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種類似於搭積木的遊戲很受學生歡迎,一些平時不太喜歡數學課的學生一個個變得思維活躍,神情專注,原本我認為三視圖對於他們比較難理解,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不但能畫出正確的三視圖,而且還能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次意外的收穫更讓我堅信,數學課必須有讓學生參與的活動。這樣一來,學生在玩的同時又解決了數學問題,學生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自然而然也愛學數學了。

四、注重自主合作學習,張揚個性

只有進行適人、適時的學習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自身的智慧,最大限度地獲取適應社會和發展社會的智慧和能力。新課標指出:“有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滿堂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將被人遺棄,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探索性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例如:在“圖形設計”這一節課的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學校在教師辦公室前的空地上搞綠化,請同學們來幫助學校設計一個方案,要求為:以小組為單位(四人一組,選一人為組長),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按適當的比例尺畫出平面圖形。如何確定比例尺?該設計一些什麼樣的花壇?如何使左右兩邊對稱?該如何留人行道和車道?相應的邊角該怎樣處理?

這種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大膽探索,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及學習興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五、精心設計問題,使問得靈活、多形式、多角度

探究性學習的起始點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曾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好的問題就像一把開啟思維閘門的鑰匙,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點燃學生探究問題的靈感和熱情。

如,在講“黃金分割”時一開頭就問:“在舞台上報幕員或獨唱演員為什麼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術、攝影方面,為什麼畫家和攝影師都不把畫的主體形象放在正中?為什麼成年女士喜歡穿高跟鞋?”連續提問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迫切想知道與探索這種熟悉的生活現象,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凸現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這種形式的提問,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

六、精心設計課堂練習,使學生感受到收穫的喜悦

講練結合這種方法有利於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參與中思考、學習,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負擔,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青少年,特別是處在國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不容忽視,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恆,具有間斷性的特點。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續十幾分鍾後開始發散。第二次十分鐘左右,依次遞減。針對學生這種特點,我注重把握好講課時間。

例如,“平行線的判定”其主要內容是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這樣的嘗試:先引導學生得出平行線的判定公理,然後讓學生完成與判定公理相適應的練習,加予講評。這樣學生在注意集中時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練習中精神得到放鬆,使已經產生的疲勞,通過練習的時間得到消除,為下面的內容做好了準備。再分析內錯角在什麼條件下滿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並配合與之相適應的練習,最後小結。學生在講與練交替的過程中,顯得精神飽滿,不僅能很快掌握知識要點,還能正確地應用知識解題。如此講練結合,能抓住教材重點把知識講明講透,在此基礎上加予練習,就能避開聽覺疲勞的毛病,又能當堂消化新課,對新知識進一步鞏固、理解,使他覺得學有所獲,大大提高了學習動力。

總之,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數學課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課堂上,只要我們能把課堂內容和形式不斷激活,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那麼我們激活的不光是數學課,更是學生的思維和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