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2.69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15篇)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虞美人·玉闌干外清江浦

玉闌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風如扇雨如簾,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

青林枕上關山路,卧想乘鸞處。碧蕪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

翻譯

獨倚欄杆向遠處望去,清江浦在哪裏呢?大雨迷濛,連天涯都一片蒼茫。好風像扇子,好雨似掛着的珠簾。只見岸上紅花開放,汀洲覆滿綠草,浸水的印痕在不斷上漲。

想象自己的夢魂進入了關山之路,那遊冶的舊處在哪裏呢?如今只剩夢影依稀,不堪回首。碧綠的平野延伸至天際,引起離人無盡的歸思。只有在偶然的美夢中,才能回到長期思念的南方。

註釋

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蘇淮陰市北淮河與運河會合處。浦,水濱。

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汀草,水邊的野草。

青林:喻夢魂。

乘鸞:指仙遊。秦穆公女弄玉好樂,蕭史善簫,穆公為築鳳樓,二人吹簫,鳳凰來集,遂乘而仙去。

南州:南方。

鑑賞

這首詞,是寫春夏的雨景並由此而勾起的懷人情緒。

上片從近水樓台的玉闌干寫起。清江煙雨,是闌干內人物所接觸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個空遠無邊的境界。“好風如扇”比喻新穎,未經人道,春夏,往往有這樣的景色。陶淵明詩“春風扇微和”的扇字是動詞,作虛用;這裏的扇是名詞,作實用;同樣給人以風吹柔和的感覺。“雨如簾”的繪景更妙,它不僅曲狀了疏疏細細的雨絲,像後來楊萬里詩“千峯故隔一簾珠”那樣地落想;而且因為人在玉闌干內,從內看外,雨絲就真像掛着的珠簾。“岸花汀草、漲痕添”,也正是從隔簾看到。“微雨止還作”(蘇東坡句),是夏雨季節的特徵。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漲痕,所以説是“時見”。“漲痕添”從“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顯示了一種幽美的詞境。這是精細的描繪,跟一般寫壯闊的江漲氣勢採用粗線條勾勒的全不相同。

下片由景入情。見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會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種懷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湧上心頭,於是幻想就進入了枕上關山之路。只有模糊的夢影可以回憶乘鸞的舊蹤。碧蕪千里的天涯,自然引起“王孫遊兮不歸”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温馨的會面,在夢裏也不可能經常遇到。“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這麼一結,進一層透示這僅有的一霎歡娛應該珍視,給人的回味是悠然不盡的。

這首詞雖是相思懷人之作,但格調清朗疏淡,沒有一絲纏綿悱惻的悽清,在同類題材中不多見,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詞境。

藝術手法上,這首詞層次分明,對比鮮明;上片寫白天,下片寫晚上;上片寫景,下片抒情。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餘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立秋後三日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翻譯

我曾在紹興四年(1134)出守湖州時路過這裏,時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來,是立秋後三日,只見滿湖荷花盛開,舟前舟後,有如朝霞相映,一望無垠,遂記之以詞。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穩地行進着,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後退去。我因為託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遊,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後新秋的美麗景色。

後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麼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註釋

甲寅歲:即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

春官:即禮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秋末。

無復存:意謂全部凋萎。

乙卯歲:指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瑣闥(:指宮殿門上鏤刻的連瑣圖,這裏代指宮門。

奉祠:宋代設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提點宮觀等職。

卜居:用占卜選擇定居之地。後泛指擇地定居。

青墩鎮:湖州南邊的一座小鎮。在桐鄉縣北二十五里,與湖州烏鎮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開色澤鮮豔。

扁舟:小舟。

秋塘: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穩行駛。

病夫:詞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後天空明淨,猶如用水洗過一般。

拏舟:謂牽舟,這裏指乘船。

賞析

詞的上闋,以輕鬆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緻,彰顯出詞人無官一身輕的瀟灑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兩句中,“三日”是寫實,從臨安到青墩,水路約需三日行程;“秋塘”點明季節和時間,用語精練而又準確;“平度”二字,寫出了舟行的平穩,反映了詞人心情的恬適。“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兩句中,“病夫因病”,詞人自稱“病夫”,其實不過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謂“因病得來遊”。也是一種因禍得福的遁詞。表面上像是暗自慶幸,實際上是聊以白嘲,內心當藏有難言的痛苦。語言直而能紆,質而見巧,從而刻畫了詞人內心痛苦而外貌曠達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闕“去年長恨拿舟晚,空見殘荷滿”兩句,使詞人的思緒從眼前轉移到了過去,與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空”字與前面的“長恨”相呼應,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從詞情發展上來説,是一跌。“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二句,詞筆又拉回來寫乙卯歲奔赴青墩的情景,徑承上闋意脈,抒發此時感慨。從詞情來説是一揚。在這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喜與恨種種感情變化,內心矛盾,便曲曲傳出,沁人心脾。

全詞在藝術結構上勻整對稱,濃淡相宜,情景事渾然一體。行文意境清曠,抑揚跌宕,情寓景中,頗耐尋味。在虛虛實實中刻畫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自我形象。

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六月,詞人託病辭職,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實際上是領俸祿閒居,卜居青墩,立秋後三日出發。這首詞可能是詞人作於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裏。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原文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樓兒忒小不藏愁。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海棠紅近綠闌干。才卷朱簾卻又、晚風寒。

翻譯/譯文

垂下一絲絲楊柳,飄下一絲絲細雨。春天就在迷迷瀠漾之處。我覺得梳粧樓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許多憂愁。閒愁好幾回同雲飛去尋覓一隻送我回鄉的輕舟。

上天憐我客中游子故鄉遙遠,借一株海棠花給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後更紅豔,好像有意靠近綠欄杆。可我剛剛捲起紅簾子,偏偏又碰上晚來風寒。

註釋

①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峯》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後即開始名為調名即詞牌。梳樓:指女子梳粧樓,即閨樓。

②絲絲: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喻指絲絲愁緒。

③溟濛(míng méng):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瀰漫。

④忒(tè):太,過甚。藏:隱忍、按捺已久。

⑤客子:指思婦遠在異鄉的丈夫。鄉關:家鄉。

⑥消遣:消解、排遣愁悶。

⑦闌干:本指欄杆,這裏是借指海棠花紅綠相映、縱橫交錯。

賞析/鑑賞

詞的上片首二句登臨即景。楊柳如絲,細雨綿綿,霏霏雨幕中,柳絲輕拂。遠處煙雨籠罩,呈現出一派迷濛縹緲的景象。這二句,一近景一遠景,一工筆細描,一簡筆勾勒,詞人運用了畫家的藝術筆法,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緻,猶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圖。“絲絲”這一疊詞,看似平常,其實頗見巧妙:既逼真地再現了柳枝隨風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動地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暗襯倚欄人愁緒的萬縷千絲。由於詞人把握準了柳絲、細雨的特徵,寫出了兩者的天然神韻,因而,詞的起句儘管重複出現了“絲絲”這一疊詞,卻並不使人覺得累贅。相反產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使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從音調上講,這兩個疊詞協暢自然,念來琅琅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美感。“樓兒忒小不藏愁”,轉入觸景傷懷的心理表現。寫愁尤難,因為是一種抽象的思緒情感,很難捉摸,所以,詩詞中或有以水喻愁之多的,或有以舟載不動喻愁之重的。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皆運用生動的比喻使無法捉摸的愁情具體化、形象化,成為可感的物質。蔣捷此句則以“樓兒忒小”藏不下作喻,和以“水”、“舟”作喻有異曲同工之妙。句中的“藏”字,表現了詞人對如許愁苦的隱忍、按捺。但以其愁太多,樓兒忒小,藏不勝藏,因而這“愁”便衝出小樓,“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了。“幾度”一詞,渲染了詞人思歸之情的執着與痴迷,感情色彩顯得更濃重。然而,幻想畢竟不是現實,幻滅後只能更添憂愁。

詞的下片“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是詞人在急切盼歸不成之後的心理活動。前句點明題旨,詞人憑空拈來一個“天憐”,把客愁鄉思表現得更加突出,意思更深了一層。但“天”憐則憐矣,卻不能賜以歸舟,而只能“借與花消遣”。“借”字用得不同凡響,客居他鄉,花非我有,以花消愁,也只能“借”之而已。這兩句,一“憐’’一“借”,自憐自憫,自我安慰,婉轉含蓄地表達了他鄉孑然之苦,以及思鄉懷人、愁苦難消的複雜心理活動。“海棠”兩句,承“花消遣”而來,化用韓偓“海棠花在否?側卧捲簾看”詩意。這兩句連軸而下,輾轉多姿,曲盡其愁。海棠臨檻(欄杆),紅綠相映,而細雨中的海棠,顏色更非一般。唐鄭谷詠海棠詩有“穠麗最宜新著雨”句,宋範純仁海棠詩亦有“濯雨正疑宮錦爛”句。詞人在這裏寫的也正是雨中海棠。從字面上看,詞人本欲賞花遣愁,但映人眼簾的,偏又是競相吐豔的紅海棠。聯想自己久滯客中,韶華漸老,思鄉自憐之情,油然而起。顯然,詞中寫海棠的真正用意,卻是寫愁。王夫之《姜齋詩話》説:“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詞人在這裏正是以樂景寫哀,用的正是這種增一倍的反襯手法。所以,貌似紅綠滿眼,實際上卻暗含了蘇軾海棠詩“雨中有淚亦悽慘”的句意。何況捲簾之際,迎面而來的又是那寒森森的晚風呢。顯然,這是一個婉轉含蓄、餘意不盡的結句。

上片以描寫景物為主,勾畫出迷離氤氲的春景圖。首句中疊字的運用,增加了詞作的韻律美,渲染出柔美朦朧的春景,“絲絲”二字同時引出下文的抽象“愁緒”。“絲”的形態與愁緒貼合,賦予難狀的心理狀態以具體形態。下片開頭便揭示了這首詞詞的主旨,詞人在外漂泊,心情惆悵,思鄉歸家之心熱切。“借”字點明這份“與花消遣”的好心情只是一時的,委婉地表達了詞人客居他鄉的孤苦。嬌豔的海棠花與漆刷的綠欄杆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詞人隱祕的深層憂傷藉着強烈的視覺效應透露出來。

詞人並不刻意雕琢詞采,而是隨性而發,自然天成。纖細精巧的語句慢慢串聯出一首哀婉悲切的遊子思鄉佳作。“楊柳”、“絲雨”、“樓兒”、“海棠花”以及“綠欄杆”無不是自然界中柔美奪人眼球的景物。但在這首詞中,這些景物構築的意境卻並不明麗,而隱含着詞人深切的愁苦。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原文:

無聊笑捻花枝説,處處鵑啼血。好花須映好樓台,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

倚樓極目深愁緒,更對東風語。好風休簸戰旗紅,早送鰣魚如雪過江東。

譯文

煩憤無聊地苦笑,捻搓着花枝説,處處杜鵑在悲鳴啼血。美麗的花應去映襯漂亮的樓台,不要傍着秦關蜀棧在戰場開。

登樓憑欄放眼看,心緒更惆悵。面對東風説一聲。好風不要吹動戰旗紅,應早把如雪的鰣魚吹送到江東。

註釋

1、無聊:由於清閒而煩悶。

2、捻(niǎn):用手指搓。

3、鵑啼血:杜鵑,即子規鳥,又名杜宇、布穀鳥。杜鵑啼聲哀切,且啼聲不斷,直至啼出血方止,故言“杜鵑啼血”。

4、秦關:指陝西一帶的關口。因陝西為古秦國所在地,故稱。

5、蜀棧(zhàn):蜀川道路艱險,多在山間鑿巖架木,築成棧道,以作通路。故稱蜀棧。秦關、蜀棧在這裏都指戰爭要塞,也指戰場。

6、極目:縱目,用盡目力遠望。

7、簸(bò):簸動,搖動。

8、鰣(shí):名貴食用魚。體扁而長,背部黑綠色,腹部銀白色帶金光,鱗下有豐富的脂肪,肉鮮嫩。生活在海中,每年五、六月遊入淡水產卵。以其出入有時而得名。

9、江東:自漢至隋唐,稱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為江東。這裏泛指江南沒有戰爭風雲的和平美好的生活。

賞析:

陳維崧是清代著名的詞人。他繼承宋代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出生於一個具有民族氣節和正義感的文學世家,少時享有盛名,被譽為“江左鳳凰”。明亡入清後,漂零四方,廣泛地接觸社會生活,因而詞作多具現實主義的深刻內容。這首詞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篇什。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憎惡戰爭、盼望和平的美好心願。開頭“無聊笑捻花枝説,處處鵑啼血”兩句,以悠閒輕淡的語調落筆,給人們展示了千紫萬紅、鮮花爛漫的春日景象。“無聊”二字,既點出了詞題,又刻劃了客觀物景的豔麗奪目的意象。“鵑啼血”以杜鵑啼血來比擬杜鵑花紅豔的色彩,而藴含更深一層的意念。李山甫《聞子規啼》詩:“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這一切似乎給人既帶來愉悦又值得深思的感覺。

下兩句筆鋒陡轉,“好花須映好樓台,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恰似一聲春雷,驚醒人們温馨的夢。“休傍”不但是作者正面的勸阻與否定,而且暗示着如念這芬芳豔麗的鮮花,並沒有裝點在和平的人們中間,西南之地仍是狼煙滾滾,戰火未滅。據史料記載,清兵自入關後到建國初年,爭奪戰事一直紛紛擾擾。詞人曾目睹清政府的殘酷統治。如1648年,清軍大舉進攻東南各省的抗清隊伍,所到之處,殺從擄掠,“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尚鉞《中國歷史綱要》)。在作者晚年時,清統率軍隊又進軍四川陝西一帶鎮壓人民反抗。詞人希望好花不要開遍在戰場旁,正是這一現實的折射,同時又表現了他對戰爭的強烈譴責。

“倚樓極目深愁緒,更對東風語。”這裏承上句,表現詞人對戰爭的深切憂慮,由亢烈的情感轉入如泣如訴的悲愴之中,“更對東風語”尤顯得哀婉、悽切。既然倚樓極目更添許多愁緒,而又無人領略,只能面對東風而語,含意深遠。結末兩句,融情於景,耐人尋味。“好風休簸戰旗紅,早送鰣魚如雪過江東。”温暖和煦的春風,不該為戰旗而飄搖,應該是為人們送來雪白而鮮美的鰣魚。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説:“迦陵(陳維崧)詞氣魄絕大,骨力絕遒,填詞之富,古今無兩。”在這些詞中最有價值的是反映社會現實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詞篇,此詞成功之處正在着眼於現實,而感情的抒發,由激亢到舒緩,在平淡中見曲折,使全詞抑揚頓挫而錯落有致。《白雨齋詞話》中稱其詞“情詞兼勝,骨韻都高,幾合蘇、辛、周、姜為一手。”確有眼力。在反映現實的深度上,這首詞與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有着同樣的含意和工妙。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5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朝 陳與義

餘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立秋後三日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譯文

我曾在紹興四年(1134)出守湖州時路過這裏,時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來,是立秋後三日,只見滿湖荷花盛開,舟前舟後,有如朝霞相映,一望無垠,遂記之以詞。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穩地行進着,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後退去。我因為託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遊,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後新秋的美麗景色。

後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麼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註釋

甲寅(yín)歲:即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

春官:即禮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miǎo):秋末。

無復存:意謂全部凋萎。

乙卯(mǎo)歲:指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

瑣闥(suǒ tà):指宮殿門上鏤刻的連瑣圖,這裏代指宮門。

奉祠(cí):宋代設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提點宮觀等職。多以宰相執政兼領,以示優禮。老病廢職之官,亦往往使任宮觀職,俾食其祿。以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因亦稱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選擇定居之地。後泛指擇地定居。

青墩(dūn)鎮:湖州南邊的一座小鎮。在桐鄉縣北二十五里,與湖州烏鎮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開色澤鮮豔。

扁(piān)舟:小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穩行駛。

病夫:詞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後天空明淨,猶如用水洗過一般。

拏(ná)舟:謂牽舟,這裏指乘船。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賞析

詞的上闋,以是鬆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緻,彰顯際詞人無官一身是的瀟灑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兩句中,“三日”是寫實,從臨安到青墩,水路約需三日行程;“秋塘”點明季節和時間,用語精練而又準確;“平度”二字,寫際了舟行的平穩,反映了詞人心情的恬適。“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兩句中,“病夫因病”,詞人自稱“病夫”,其實不過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謂“因病得來遊”。也是一種因禍得福的遁詞。表面上像是暗自慶幸,實際上是聊以白嘲,內心當藏有難言的痛苦。語言直而能紆,質而見巧,從而刻畫了詞人內心痛苦而外貌曠達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闕“去年長恨拿舟晚,揚見殘荷滿”兩句,使詞人的思緒從眼前轉移到了過去,與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揚”字與前面的“長恨”相呼應,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從詞情發展上來説,是一跌。“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二句,詞筆又拉回來寫乙卯歲奔赴青墩的情景,徑承上闋意脈,抒發此時感慨。從詞情來説是一揚。在這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喜與恨種種感情變化,內心矛盾,便曲曲傳際,沁人心脾。

全詞在藝術結構上勻整對稱,濃淡相宜,情景事渾然一體。行文意境清曠,抑揚跌宕,情寓景中,頗耐尋味。在虛虛實實中刻畫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自我形象。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六月,詞人託病辭職,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實際上是領俸祿閒居,卜居青墩,立秋後三日出發。這首詞可能是詞人作於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裏。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6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翻譯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濛濛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羣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至暮年,兩鬢斑白,獨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似乎總是那樣的無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隨那窗外的雨,在階前點點滴滴直到天明。

註釋

昏:昏暗,

羅帳:古代牀上的紗幔。

斷雁:失羣孤雁。

僧廬:僧寺,僧舍。

星星:白髮點點如星,形容白髮很多。

無情:無動於衷。

一任:聽憑。

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裏,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的雖然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豔意象交織出現,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出來。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儘管這屬於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恆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後面的處境的淒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急雲低的江秋雨圖,一隻失羣孤飛的大雁。這裏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裏的遊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湧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着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繫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繫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繫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點綴的“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映現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的畫面,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着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淒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藴有無限感傷,不盡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並沒有真正進入超脱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説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藴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髮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

方位名詞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少年聽雨歌樓上”,追歡逐樂,無憂無慮,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因而一個“上”字,正好暗合作者這樣一種生活情境。“壯年聽雨客舟中”,這時期的作者,進士及第不久,南宋滅亡,他不肯仕元,開始了漂泊生涯。“軟語燈邊、笑渦紅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離亂生活,使他惟有感時傷懷,於客舟中聽瀟瀟冷雨,吹瑟瑟西風,看遼闊的江面堆滿鉛灰色的雲,失羣孤雁傳來淒厲的哀鳴,心境一何愁苦悲涼!但這時的處境與暮年相比,還未到達極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貼切。“而今聽雨僧廬下”,已是白髮老者的他,已經嚐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已經無法掀動他感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經麻木不仁、萬念俱灰了嗎?如果四大皆空,又為什麼徹夜難眠呢?可見作者的憂愁痛苦不僅沒有得到解脱,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另一種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內斂與深化。這時一個“下”字,自然與作者風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個方位名詞,也許並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際遇,確實能從這三個方位名詞上看出端倪,不是嗎?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淒涼的境遇和心情。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際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意境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着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後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而今”一詞很好的説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後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説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創作背景

公元1267年,元滅南宋。宋元之際的詞人,經歷了這一滄桑變故,其國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來。蔣捷用詞作來抒發黍離之悲、銅駝荊棘之感,表現悲歡離合的個人遭遇,其中《虞美人·聽雨》便是這一時期創作中的代表作。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7

虞美人·彩雲易向秋空散

彩雲易向秋空散,燕子憐長歎。幾翻離合總無因,贏得一回僝僽一回親。

歸鴻舊約霜前至,可寄香箋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紅蕤欹側看斜陽。

翻譯

天高氣爽的秋季,彩雲最容易被風吹散開去,燕子聽到滿腹心事之人的長歎,也會感到憐惜,幾次離合總是沒有來由,讓人感到時而憂愁,時而温馨。

歸雁飛來的時候。霜期已經到來,可以託大雁把書信帶給那遠行的人嗎?還是不要想以前的那些事了,暫且倚着繡枕看那西下的落日吧。

註釋

僝僽:煩惱、愁苦。

香箋:指散發有香氣的信箋。

紅蕤:紅蕤枕。傳説中的仙枕,此處代指繡花枕。

欹:斜着。

賞析

這首詞是從閨中人的角度寫的,寫她想思的愁情難耐,寫她痛苦矛盾的心理。

上片寫二人總是輕易地分離,且沒有任何緣由。“彩雲易向秋空散,燕子憐長歎”,是説彩雲易散,好景難留。獨居深閨盼人歸的女子滿腹心事,想起歡聚時的温馨和離別時的不捨,她不免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正滿腹心事,卻又見北燕南去,直惹來聲聲長歎,連燕子都覺得自己可憐:“幾番離合總無因,贏得一回僝僽一回親”,雖然每次的離合沒有什麼原因,但每次卻都帶來一次傷感,相逢時又更加親近。

下片首二句寫他又一次爽約,連書信都沒有寄來。“歸鴻舊約霜前至,可寄香箋字”,句中還可以讀出些許怨恨,是説當初分別的時候。雖然曾定好霜期之前就會歸來,但在回來之前。應該寄封書信來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啊。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紅蕤欹側看斜陽”兩句是女子的自我安慰之語,看似自我解脱,實透露着無奈和傷感。這是整首詞最妙之處,女子愁罷歎罷,忽而覺得自己的情緒有些莫名其妙,於是自我安慰、自我開解一番,索性側身看那夕陽去。這般極富生活化的場景真實得彷彿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妙趣沖淡了愁苦,感傷中又帶着幾分難察的俏皮。詞的婉轉味道因而又平添了幾分,這比起説來説去只有“思念”二字的詩詞更容易貼近人心。

全詞明白如話,短短兩片詞,閨中女子相思甚苦、愁情難耐的矛盾心理躍然紙上。而這一番小女子的細膩心思、扭捏姿態卻出於一個男人筆下,讓人不得不感歎納蘭容若的情愫之敏感、體物之細微。

創作背景

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載:“以戀人口吻作寄友詩,亦釋家常伎。此闋實為寄顧貞觀詞。性德康熙二十三年春寄顧貞觀書雲‘杪夏新秋,準期握手’,即詞‘舊約霜前至’事;詞‘幾番離合’句,亦與樑汾曾數度南返合。詞或二十三年春隨書以寄。”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8

虞美人·銀牀淅瀝青梧老

銀牀淅瀝青梧老,屧粉秋蛩掃。採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

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翻譯

井邊的梧桐在淅瀝的秋風秋雨中漸漸老去,所愛之人的蹤跡也在蟋蟀的嗚叫中慢慢消失。所愛之人經行之處,如今已荒無人跡,佈滿了青苔。此時舊地重遊,即便拾得美人遺下的翡翠頭飾,也無法對人明言,只能徒自傷感。

迴廊之處曾經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跡,而今舊地重遊,相思成灰。獨倚迴廊,只有天邊落月孤獨相伴。吹滅燈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陰,尋找過去的蹤跡。十年前的蹤跡宛然猶在,十年前的那顆心還依然在胸膛跳動。時光流逝,歲月無情,埋藏在心裏的那份情感歷久旎新彌新,難以忘懷。

註釋

銀牀:指井欄。一説為轆轤架。

淅瀝:象聲詞,形容風雨聲、落葉聲等。

屧粉:借指所戀之女子。屧,為鞋的襯底,與粉字連綴即代指女子。

秋蛩:蟋蟀。

採香:指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的去處。

蹙:聚攏,聚集。

連錢:草名,葉呈圓形,大如錢。

翠翹:女子的首飾。

迴廊:用春秋吳王“響履廊”之典。其遺址在今蘇州市西靈巖山。

就:走進,接近。

賞析

“銀牀”是井欄的美稱,也稱轆轤架。“淅瀝”象指風雨,落葉聲。“屧”為鞋的襯底。此處代指伊人行蹤。“蹙連錢”指結滿野草苔痕。“翠翹”為女子頭飾物,形狀像青色小鳥。

“銀牀淅瀝青梧老“遙應下闋尾句所點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掃”一句,則深化了前一句的寫景,在井闌、庭樹、落葉之外,又添了蟲鳴,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現眼前。“屧粉秋蛩掃”一句飄然起思情,由實景入虛,秋蟲聲聲,芳草小徑幽幽,伊人的芳蹤已失,再也喚不回。“採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這句又從虛景迴轉,好象一個人,從杳然的往事中猛然驚醒,回到現實。這句寫他走到戀人曾經行經處,那裏已是苔痕碧碧草悽悽,在草叢間偶然拾得她戴過的翠翹玉簪,胸中無限傷感卻無可傾訴。

何恨不能言,隱隱透出此詞悼念的並非盧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馬的戀人。唯此,才有拾得翠翹不可言的遺恨。

下闋所説的是容若故地重遊,獨立於花陰月影之下,心潮起伏。迴廊,應是他和戀人昔日常常逗留約會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舊,地上人事已非。月華柔軟如水又怎樣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兩個人。

創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納蘭性德與盧氏結縭。三年後,盧氏去世。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納蘭性德寫下這首詞,以寄託哀思。

賞析二

上片首先由秋雨梧桐、秋蛩哀鳴引發出對舊情的追懷,進而企圖在舊地重遊中尋覓芳蹤。然而時過境殊,昔時採香之處已經杳非前日,何況情事隱祕,即使拾得舊情人的遺物,也只能徒增遺恨。

下片由“迴廊”切入。“迴廊”在納蘭的詞中多次被提到,應和其早年的一段戀情有關。這個地方寄託着往日的甜蜜和此時的哀傷,是觸發詞人複雜情感的重要媒介。重遊迴廊,物是人非;相思入骨,心事成灰。

結句“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和首句“銀牀淅瀝青梧老”在時間上遙相呼應,在直抒胸臆中包含着由於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而帶來的無盡悲哀。末句雖自竹屋詞化得,用在此處乃熨帖天然,全自肺腑流出。

全詞抒情自然,採取的是觸景傷情,撫今追昔的抒情方式。該詞表面明白如話,水波不興,實則用典綿密,潛流滾滾。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9

深閨春色勞思想,恨共春蕪長。黃鸝嬌囀泥芳妍,杏枝如畫倚輕煙、瑣窗前。

憑闌愁立雙娥細,柳影斜搖砌。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

翻譯

滿園春色叩開我的閨房,撥動閨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盡的怨愁啊,伴隨着芳草一天天滋長。花叢裏黃鸝在嬌婉地啼鳴,薄薄的春霧飄浮在紅杏枝上;我在瑣窗前無限惆悵。

在思愁中憑欄遠望,一雙蛾眉又細又長。玉郎還是不回家來,只見柳影斜斜地搖動長廊。柳的飄搖裏我的夢魂在幻化,思緒在追逐紛飛的楊花,在天涯裏尋覓,在天涯裏漂盪。

註釋

深閨:女子所居之內室。

勞思想:即勤思念。《詩經·燕燕》:“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春蕪:春天的雜草。蕪,一作“無”,一作“光”。

泥芳妍:在花間縈迴。泥,留滯,此有縈迴之意。

芳妍:指花叢。

瑣:一作“鎖”。

雙娥細:雙眉緊鎖。娥,一作“蛾”。

砌:台階。

玉郎:古代女子對丈夫的愛稱。

楊花:柳絮。

賞析

此首為思婦之詞。開頭兩句,通攝全詞,點明由春色引起春恨。上片主要寫春色,下片主要寫春恨。上下片彷彿兩個相連的畫面,全詞情景交融。

開始兩句十二字,內藴豐富。“深閨”暗示抒情主人公是少婦,面對惱人春色,不禁情思綿綿。一個“勞”字透露出她那“為君憔悴盡,百花時”的隱痛。由“勞”瘁而怨“恨”,可見其愛之深切。“恨共春蕪長”,佳在“春蕪”一詞含義雙重面使全句意味雋永。以春草喻離別,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遠如“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又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以上“春草”都是本義,沒有引申之意。而“恨共春蕪長”的“春蕪”,除春草本義外,還隱寓行人之意,也就是説此句不僅有閨中人的怨恨隨着春草不斷增長之意,還含有“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人越遠、恨越長之意。這就深化了詩意,即前人所謂得“句外意”之妙。下面三句寫景,以具體意象補充首句“春色”,選取深閨“瑣窗前”的視角寫思婦所見所聞。“黃鸝嬌囀泥芳妍,杏枝如畫倚輕煙”兩句宛如五代花鳥畫,用筆工細,着色鮮豔。前一句聲色並茂,以聲為主,富有動勢。黃鸝的婉囀嬌鳴,似與滿園春色而共語。後一句寫杏枝倚立於淡淡煙靄中,恬靜如畫。這春色以黃鸝、紅杏為主,綴以羣芳的奼紫嫣紅,一片暖色,再加上黃鸝悦耳的嬌啼,真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不足喻其美。少婦透過瑣窗聽見以上春光,當比“忽見陌頭楊柳色”感觸更為深婉了。上片如從思維順序出發,觸景而生情,則開頭兩句亦可算是逆筆。

從上結至過片,時空轉換為另一個畫面。張炎雲:“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詞源·制曲》)“憑闌”句既自成畫面,又未斷意脈。原來閨中人被春色所吸引,不滿足於隔窗觀花,她輕移蓮步,款款佇立於闌干旁,含愁凝眸。“雙娥細”,以秀眉的細長以形容其青春貌美。“‘柳影斜搖砌”,是思婦憑闌所見,也是下片唯一景語,寥寥五字,一波三折,確是詞的當行本色語。表層意思是柳條之影因風吹斜而搖曳於台階,但其中還隱含搖落了楊花、楊花飄落於“砌”兩層意思。這三層意思濃縮於五字句中,寫得極密。五字中沒有“楊花”字樣,而於下文顯現,是詩人匠心所在。下文思婦的內心獨白,由上片的蓄勢,直至此句才引發出來。從楊花的搖落,聯想自己紅顏將凋零,所以她痛苦地唱出了全詞的最強音:“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和開頭暗相呼應。她終日盼不回丈夫,悵恨之情悠然而生,於是嗔問道:“你倒是回來不回來?叫人家成天價象在夢魂中一看,跟着那漫天的柳絮,繞世界去神遊尋覓!”這種奇思遐想,意味深長,傾吐出少婦的無限離愁和情思。“魂夢逐楊花”為思婦詞開創了新的意境,對後代有所影響,如晏幾道名句:“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鷓鴣天》)似受此詞啟發,又如章楶的《水龍吟·楊花》以及蘇軾的和詞,詠楊花而和思婦情懷相聯,也似乎受到此詞的影響。

《花間》詞温庭筠多麗藻,韋莊多質樸語。顧敻成就不及温、韋,此詞卻能熔麗藻與質樸於一爐,使之疏密相間,恰到好處。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0

原文

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

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

翻譯

燈殘風滅,香爐之煙也已經變冷,相伴的只有自己孤單的身影。情願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問世間醒眼的是什麼人。

相聚難離別易,唯又離別之時的酒宴,喝完之後獨自搔頭。閒愁總是交付喝醉來入眠,只害怕醒來時候自己依然在酒器面前。

註釋

爐煙:薰爐或香爐之煙。“判教”

句:意謂情願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

判:情願、甘願、不惜之意。

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亦作“青樽”。亦作“清罇”。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間酒:謂美景良辰時之酒宴。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賞析

“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起筆便是一副淒涼孤寂之境。夜風驟起,吹滅了搖曳的燈火,香爐裏的煙灰早就涼透了。一陣風將房間裏唯一的光明和温暖,不由分説地奪走了,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影子,伴着孤零零的詞人。

“判教狼藉醉清樽,為問世問醒眼是何人?”既然無人作伴,只有清酒陪伴自己。納蘭所説的“醒眼”之人,便是屈原這般不隨波逐流,英雄式的理想主義者。納蘭又何嘗不是在以屈原自喻。身邊小人對權勢趨之若鶩,納蘭始終冷眼以對,保持高潔之心,只是,這樣一人對抗千軍萬馬的日子,多麼的孤單,多麼的淒涼。

“難逢易散花問酒,飲罷空搔首。”納蘭心事無人知,只有友人顧貞觀懂他,但是相聚之日不多,不能時常與納蘭互訴衷腸,飲酒作詩。納蘭不住地歎息,別離漫長,相逢苦短,知己已去,剩自己一人面對這早早散了的宴席。酒喝光了,只能對着滿桌的空杯搔首長歎。

“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這句寫得無限淒涼。既然閒愁縈懷,難以排遣,就讓酒來麻醉它們吧,然後,再麻醉我自己,換得一時的安穩睡眠。可是醒來之後依然孑然一身,依然愁緒滿懷、怕是又要到酒杯面前,喝得大醉一場。

全詞表達了詞人對友人顧貞觀的懷念之情以及對當時身世的無奈,情真意切。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正在京城,逢母喪欲南歸無錫,這首《虞美人》,即是寫在與知己分別之後。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1

虞美人·無聊

無聊笑捻花枝説,處處鵑啼血。好花須映好樓台,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

倚樓極目深愁緒,更對東風語。好風休簸戰旗紅,早送鰣魚如雪過江東。

翻譯

煩憤無聊地苦笑,捻搓着花枝説,處處杜鵑在悲鳴啼血。美麗的花應去映襯漂亮的樓台,不要傍着秦關蜀棧在戰場開。

登樓憑欄放眼看,心緒更惆悵。面對東風説一聲。好風不要吹動戰旗紅,應早把如雪的鰣魚吹送到江東。

註釋

無聊:由於清閒而煩悶。

捻:用手指搓。

鵑啼血:杜鵑,即子規鳥,又名杜宇、布穀鳥。

秦關:指陝西一帶的關口。因陝西為古秦國所在地,故稱。

蜀棧:蜀川道路艱險,多在山間鑿巖架木,築成棧道,以作通路。故稱蜀棧。

極目:縱目,用盡目力遠望。

簸:簸動,搖動。

鰣:名貴食用魚。

江東:自漢至隋唐,稱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為江東。這裏泛指江南沒有戰爭風雲的和平美好的生活。

創作背景

此詞大約創作於順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調兵遣將。進行殘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詩人對此是反感的,憤怒的,故而寫下此詞。

賞析

陳維崧是清代著名的詞人。他繼承宋代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出生於一個具有民族氣節和正義感的文學世家,少時享有盛名,被譽為“江左鳳凰”。明亡入清後,漂零四方,廣泛地接觸社會生活,因而詞作多具現實主義的深刻內容。這首詞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篇什。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憎惡戰爭、盼望和平的美好心願。開頭“無聊笑捻花枝説,處處鵑啼血”兩句,以悠閒輕淡的語調落筆,給人們展示了千紫萬紅、鮮花爛漫的春日景象。“無聊”二字,既點出了詞題,又刻劃了客觀物景的豔麗奪目的意象。“鵑啼血”以杜鵑啼血來比擬杜鵑花紅豔的色彩,而藴含更深一層的意念。李山甫《聞子規啼》詩:“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這一切似乎給人既帶來愉悦又值得深思的感覺。

下兩句筆鋒陡轉,“好花須映好樓台,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恰似一聲春雷,驚醒人們温馨的夢。“休傍”不但是作者正面的勸阻與否定,而且暗示着如念這芬芳豔麗的鮮花,並沒有裝點在和平的人們中間,西南之地仍是狼煙滾滾,戰火未滅。據史料記載,清兵自入關後到建國初年,爭奪戰事一直紛紛擾擾。詞人曾目睹清政府的殘酷統治。如1648年,清軍大舉進攻東南各省的抗清隊伍,所到之處,殺從擄掠,“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尚鉞《中國歷史綱要》)。在作者晚年時,清統率軍隊又進軍四川陝西一帶鎮壓人民反抗。詞人希望好花不要開遍在戰場旁,正是這一現實的折射,同時又表現了他對戰爭的強烈譴責。

“倚樓極目深愁緒,更對東風語。”這裏承上句,表現詞人對戰爭的深切憂慮,由亢烈的情感轉入如泣如訴的悲愴之中,“更對東風語”尤顯得哀婉、悽切。既然倚樓極目更添許多愁緒,而又無人領略,只能面對東風而語,含意深遠。結末兩句,融情於景,耐人尋味。“好風休簸戰旗紅,早送鰣魚如雪過江東。”温暖和煦的春風,不該為戰旗而飄搖,應該是為人們送來雪白而鮮美的鰣魚。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説:“迦陵(陳維崧)詞氣魄絕大,骨力絕遒,填詞之富,古今無兩。”在這些詞中最有價值的是反映社會現實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詞篇,此詞成功之處正在着眼於現實,而感情的抒發,由激亢到舒緩,在平淡中見曲折,使全詞抑揚頓挫而錯落有致。《白雨齋詞話》中稱其詞“情詞兼勝,骨韻都高,幾合蘇、辛、周、姜為一手。”確有眼力。在反映現實的深度上,這首詞與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有着同樣的含意和工妙。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2

春風拂拂橫秋水,掩映遙相對。只知長作碧窗期,誰信東風吹散彩雲飛。

銀屏夢與飛鸞遠,只有珠簾卷。楊花零落月溶溶,塵掩玉箏弦柱畫堂空。

翻譯

春風拂拂,相愛的男女頻送秋波。無限情意,盡在不言之中。只是從今往後只能在窗前盼望你的歸來,東風惡,歡情薄,彩雲亂飛,從此各奔東西。

曾經的愛情仿似像大夢一場,留下的只有珠簾捲起。楊花漸漸零落,飛得滿院都是濛濛的一片,月色明亮皎潔,灑在庭院裏。當初共彈的玉箏弦柱,現在也積上厚厚的一層灰塵,再也沒有人去動它。

註釋

拂拂:微風吹動的樣子。

橫秋水:指男女之間頻送秋波。

碧窗:碧綠色的紗窗。這裏代指男女歡會處。

東風:比喻破壞男女愛情的惡勢力。

彩雲:代指主人公所鍾情的人。

溶溶:形容月光盪漾。

賞析

全詞以回憶美好的愛情生活開始。在拂拂的春風裏,一對情侶頻送秋波。無限情意,盡在不言之中。“秋水”“相對”,此處比喻墜入愛河的男女眼波頻送。由甜蜜的回憶而急轉,感情突變,用了“只知”、“誰信”的轉折語。把沉湎於甜美愛情生活中的回憶一下子拉回到現實之中。一心一意希望能相敬相愛,自首偕老,想不到“東風惡,歡情薄,彩雲亂飛,現在竟然各奔東西。

詞的下片,藉着上片末句的情勢,作者將過眼煙雲似的愛情生活的悲哀之情一抒到底。“銀屏夢與飛鸞遠”以下幾句。就寫當初鸞風和鳴式的愛情生活現在不過像夢一樣空虛,留下的只有珠簾捲起,畫堂空空。當初夫彈妻和的玉箏弦柱,現在也積上厚厚的一層灰塵,再也沒有人去動它,甚至連拂去塵土的念頭都不曾有過。全詞所表現的感情。從“歡情”到“實情”,如同瀑布一樣,一落千丈,順流而下,一去而不復返。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3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樓兒忒小不藏愁。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海棠紅近綠闌干。才卷朱簾卻又、晚風寒。

翻譯

垂下一絲絲楊柳,飄下一絲絲細雨。春天就在迷迷瀠漾之處。我覺得梳粧樓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許多憂愁。閒愁好幾回同雲飛去尋覓一隻送我回鄉的輕舟。

上天憐我客中游子故鄉遙遠,借一株海棠花給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後更紅豔,好像有意靠近綠欄杆。可我剛剛捲起紅簾子,偏偏又碰上晚來風寒。

註釋

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峯》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後即開始名為調名即詞牌。

梳樓:指女子梳粧樓,即閨樓。

絲絲: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喻指絲絲愁緒。

溟濛: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瀰漫。

忒:太,過甚。

藏:隱忍、按捺已久。

客子:指思婦遠在異鄉的丈夫。

鄉關:家鄉。

消遣:消解、排遣愁悶。

闌干:本指欄杆,這裏是借指海棠花紅綠相映、縱橫交錯。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他鄉悽迷心境的詞。蔣捷這首詞,字字錘鍊,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楊柳絲絲,細雨綿綿,柳絲輕拂。煙雨籠罩的遠處,一派迷濛縹緲的景象。這二句如一幅精心細琢的工筆畫。以“楊柳”、“細雨”繪出江南春雨圖。“絲絲”逼真地再現了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也喻指絲絲愁緒。詞的起句重複出現了“絲絲”這一疊詞,因而產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強了詞的豐富的內涵。讀來琅琅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美感。

下面轉入傷懷的心理描寫:“樓兒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國事江河日下。詞人對前途感到無窮憂慮。心中的愁苦鬱積,遇感而發。鄉愁在文人眼裏是一個永遠抹不去的痛。古人寫之多樣,蔣捷此句則以“樓兒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現了隱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樓兒忒小,因而這“愁”擺脱小樓的羈絆。“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了。“幾度”一詞,渲染了詞人思歸之情的執着與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暫時的避難所,只能徒增憂愁。

急切盼歸卻不成之後,詞人只好“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天憐”,點明題旨,把客愁鄉思表現得更加突出。但“天”憐則憐矣,只能“借與花消遣”。“借”指客居他鄉,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憐”一“借”中,婉轉含蓄地表達了他鄉孑然之苦,愁苦難消的複雜心理活動。

“海棠紅近綠欄杆。才卷朱簾又晚風寒。”承“花消遣”而來,海棠臨欄,紅綠相映。細雨中的海棠,顏色自非一般。詞人在這裏寫的是雨中海棠。詞人羈旅已久,韶華已逝,思鄉欲歸,心境黯然。然而目觸之處卻是競相紅豔的紅海棠,對比之下,更增添心中傷愁。貌似紅綠眼的場景,實際上卻暗含了淒涼之意。何況捲簾之際,迎面而來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風呢。

這是一首詞景交融的佳作。起筆點染景物,寫詞人悽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歸。詞中匠心獨運,寫“愁”多,用“樓”小作襯托。寫哀愁,用海棠反襯。恰如王夫之所説,這裏是用“樂景寫哀”,起到“一倍增其哀樂”之效果。詞中語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藝術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詞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女主人公形象更説得通!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4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欄”通:闌)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麼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註釋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峯》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了:了結,完結。

砌:台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

應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鑑賞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着春風,望着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又”點明瞭“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裏暗含着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藴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着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這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歎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歎,“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着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悽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歎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覆強調自然界的輪迴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迴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之四)(蔣雅雲)

賞析三

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鋭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説,卻已了無意趣了。"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藴: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

"小樓昨夜又東風"更具體印證了春花秋月無法終了的事實。由小樓進而聯想到故國,"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語。"月明中"既是呼應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將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統籠罩在永恆的月色中,則李煜個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類之大悲哀。

換頭承故國明月,點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詞到此為止的六句,都是兩兩對照,寫出永恆與無常的巨大反差,表現作者對宇宙與人生關係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經不可能由此激發出進取的激情,而只能在與生命決絕前,放縱一下悲哀的心情,任憑自己沉溺在這種無邊的生命悲歌中,靜靜地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

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許多,但此句不僅新穎警闢,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遂為名句。可與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劉禹錫"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秦少游"落紅萬點愁如海"等參讀。

唐圭璋《李後主評傳》指出:"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為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裏,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裏,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

參考教案

教學目標:

1、將李煜的詞納入中國古代帝王詩歌文學這個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積澱韻味和歷史厚重感。2、知人論文和讀文識人結合,使這一課不僅僅停留在詩歌本身技巧、語言等分析上面,也傾向於挖掘詩歌內在的人文精神。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導:

1、在歷史的那一端,間或幾個帝王也拿起筆,寫一些表現人物情感的合韻或不合韻的句子,自然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這就形成了一種十分獨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國古代帝王文學。帝王詩歌之作,當推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直抒胸臆,格調高昂,氣勢雄渾,給帝王詩歌開了個好頭。可惜這位馬上得天下的'皇帝對於詩文小道並不放在眼裏,除了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氣最高的要數李後主了。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這位南唐後主的詞藝。

二、背景及作者介紹

1、清代趙翼有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唐詩過後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闢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於完善、臻於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緒。亡國後,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與家人歌唱他的新詞《虞美人》,觸怒宋朝皇帝趙光義,下令將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慘,死時年僅四十一歲。

3、問:那這首詞到底是一首什麼詞呢?竟會招來殺身之禍?

二、讀

1、學習詩詞,先從誦讀開始。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要注意比較,評析誰朗讀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誦讀)

2、他們讀得怎麼樣?應該什麼樣的感情?——低沉、淒涼,在聲調曲折有致

3、怎麼樣才能處理好作者的這種情感?

A、把握節奏:“語氣可於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終以一氣呵成為佳。”

B、把握詞語: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這些詞特別能表現詩人的內心痛苦的世界。

4、再來試試讀讀。(一張一弛,一頓一挫,好象把我也帶入到那個憂傷的世界了,這才是入情入境、高質量的誦讀。還有沒有同學向他挑戰?)

5、聽錄音。小聲跟讀

5、一起背誦,背誦的時候爭取眼前能浮現出詞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請問,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説説李煜的愁有哪些。(板書“愁”)

A、往事之歎;B、亡國之恨;離開君主寶座的失落,沒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經支離破碎。

對往事的懷念,命運越來越差。C、離家之痛

3、這層層疊疊的愁,鋪天蓋地,接踵而至,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無限憂愁,雖然真實存在,但畢竟過於抽象。那麼,問問大家,

4、作者是怎麼樣來寫“愁情”的?

選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達憂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現愁情嗎?

結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寫得很形象。

虛實結合。對往事的回憶,引起現在的愁苦,前虛後實。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作者運用這麼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

A、春花秋月與往事的對比(錦衣玉食,後宮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雕欄玉砌與已改朱顏——真是“物是人非”——思國

B、“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時了”―――“月”的意象的沉澱意義。(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小結:可謂比喻含淚,對比生情。我看除了對比、比喻外,作者的發問也很有特色。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問人:“往事知多少?”最後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可以説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層層疊加,曲折迴旋。最後以“一江春水”作結,這哪是一江春水啊?簡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5、這首詞到底是一首什麼詞,竟會招來殺身之禍?

本詞表現了一個亡國國君的故國之戀。念念不忘過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東風是故國吹來,春水又向故鄉流雲,這在宋太祖看來是不是會有“東歸故國”之意嗎?可以這樣説,兩個“東”字,斷送了一代文章聖手的性命。

四、評

1、我還想問問:同學們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誰叫他聲色犬馬,不務正業呢?/我覺得這愁愁得美。因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

我説説我的看法:我無暇去責備他縱情聲色以至喪失了南唐美麗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後的平民式的抒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種花帝王之愁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經總藝術從審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來的李煜的讀者。再由審美的通道回過來看,我們又能看到李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流的大哀傷,那歎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如果説,我們要同情李煜的話,那隻能是審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憐憫。

2、詞家中不乏“寫愁”高手,如寇準“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秦觀“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等等。竊以為他們或不夠“鮮活”,或不夠“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後主詞。

作者將一腔愁緒化為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沉重。這哪裏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負載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的廣度。

3、後人總結説,這首詞的風格悽麗。李煜的詞緣何顯得如此悽麗?

從“紅錦地衣”的南唐後主,到“故國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詞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淪落以及內心的巨大沉痛,絕非常人所能體味點滴。如果以亡國為分界線,對照李煜前後期的詞作,我們能否可以這樣説,是亡國的代價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詩的偉大詞家?這也讓我想起了《吊屈原賦》裏的經典詩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李煜後期詞,多折射出詞人內心的亡國之痛,把傳統詩歌裏的那種個體間的離愁別恨昇華為對故國家園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遠。王國維評價説,“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簡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説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祕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説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説,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祕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着春風,望着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又”點明瞭“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裏暗含着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藴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着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説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擬、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賞析四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説,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裏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絰《默記》捲上:“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説,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裏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係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説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宋朝陳鬱《藏一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采。至寇萊公(準)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遊(秦觀)雲‘落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肯出於藍而勝於藍矣。”這裏對這首詞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愁作了評論。李白的詩句是寫別情的長可以跟東流水比,詩在金陵寫的,這個東流水是指長江。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為他懷念故國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詩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李煜的詞是用遠離自己的長江來作比,在這個比喻裏就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為深厚。再説,“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東流水”的形象更為鮮明。又“東流水”是比“別意”的“短長”,“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愁的無窮無盡。這是兩者的不同處,説明李煜的故國之痛更為深沉,並不是“略加融點”。寇準的詞:“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這是用春水來比柔情,這個柔情也指別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説是摹仿李白的詞意。“如春水”,也不能與李煜詞句相比。秦觀的詞句:“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是寫“離別寬衣帶”的離情別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裏朱顏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確是名句。不過李煜的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別緒更為深沉,也寫“朱顏改’,是結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田德義)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5

餘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

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

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

立秋後三日行。

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

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

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宋代·陳與義《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曾在紹興四年(1134)出守湖州時乙過這裏,時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來,是立秋後三日,只見滿湖荷花盛開,舟前舟後,有如朝霞相映,一望無垠,遂記之以詞。

划着送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送舟在水面上平穩地行進着,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後退去。我因為託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遊,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後新秋的美麗景色。

後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麼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乙繁花到青墩。

註釋

甲寅(yín)歲:即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

春官:即禮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領iǎo):秋末。

無復存:意謂全部凋萎。

乙卯(領ǎo)歲:指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

瑣闥(suǒ tà):指宮殿門上鏤刻的連瑣圖,這裏代指宮門。

奉祠(cí):宋代設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提點宮觀等職。多以宰相執政兼領,以示優禮。老病廢職之官,亦往往使任宮觀職,俾食其祿。以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因亦稱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選擇定居之地。後泛指擇地定居。

青墩(dūn)鎮:湖州南邊的一座送鎮。在桐鄉縣北二十五里,與湖州烏鎮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開色澤鮮豔。

扁(piān)舟:送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穩行駛。

病夫:詞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後天空明淨,猶如用水洗過一般。

拏(ná)舟:謂牽舟,這裏指乘船。

賞析

詞的上闋,以輕鬆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緻,彰顯出詞人無官一身輕的瀟灑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兩句中,“三日”是寫實,從臨安到青墩,水路約需三日行程;“秋塘”點明季節和時間,用語精練而又準確;“平度”二字,寫出了舟行的平穩,反映了詞人心情的恬適。“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兩句中,“病夫因病”,詞人自稱“病夫”,其實不過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謂“因病得來遊”。也是一種因禍得福的遁詞。表面上像是暗自慶幸,實際上是聊以白嘲,內心當藏有難言的痛苦。語言直而能紆,質而見巧,從而刻畫了詞人內心痛苦而外貌曠達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闕“去年長恨拿舟晚,空見殘荷滿”兩句,使詞人的思緒從眼前轉移到了過去,與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空”字與前面的“長恨”相呼應,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從詞情發展上來説,是一跌。“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二句,詞筆又拉回來寫乙卯歲奔赴青墩的情景,徑承上闋意脈,抒發此時感慨。從詞情來説是一揚。在這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喜與恨種種感情變化,內心矛盾,便曲曲傳出,沁人心脾。

全詞在藝術結構上勻整對稱,濃淡相宜,情景事渾然一體。行文意境清曠,抑揚跌宕,情寓景中,頗耐尋味。在虛虛實實中刻畫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自我形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