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6.29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1

《父親的菜園》是一篇略讀課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把着力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閲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本設計按照“提出疑問—梳理問題—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組織學習,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重點結合“父親”在開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付出,引導學生來暢談讀後的感受。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內容來理解課文的題目《父親的菜園》,在教學的最後,讓孩子們理解作者所以將這塊菜園命名為“父親的”而不是“我們的”“我家的”,正是因為這塊土地是父親同惡劣的自然環境(荒蠻多石,暴雨衝土,貧瘠無肥)進行抗爭,付出艱辛努力的結果,才擁有了這塊“翡翠般的菜園”。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閲讀,理解作者在對父親一言一行的描寫中,都表現出了這位普通農民勤勞樸實,執著自信的品質。父親創造的不僅僅是荒涼中奇蹟,而且是頑強意志與不懈努力的勝利。經過六個班的試教、教學。總結教學反思:

一、課堂容量需適宜。這節課的設計我還是考慮到三十五分鐘的教學時間,對於課的容量反覆修改了幾遍。課上完後,自己還是感覺因為內容量大,導致某些環節處理的不夠細緻,特別是與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讀的`時間也無法充分的保證。對於篇目比較長的文章,能夠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比較麻利的處理完,我覺得還是有些困難。對於理解接受能力較差的孩子,還是很困難的。這也給自己提了個醒,設計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寧缺毋濫,簡潔明快。

二、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從課堂上學生的總體表現來説,喜憂參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很快,積極性也高。相對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現則不盡人意。我想這可能也與自己平時在課堂的訓練中忽視這部分不太愛表達的孩子有關。在今後的課堂中,與學生間的口語交際訓練得加強,爭取大面積的提高孩子的説話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課堂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方面差距還是不小的。特別是很多孩子的表現是很被動的,在教師的引導下是一個樣,自己學習的效果又是另外一個樣。閲讀理解方法的指導還需進一步總結提高。除了教師的引導要有方法外,學生自學的手段方法也要進一步規範。防止學生脱離教師這根枴棍就會站不穩或摔跟頭。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2

《父親的菜園》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父親歷盡艱難為家人開墾菜園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父親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勇於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帶給子女的,不僅是一個菜園,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子女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決定開一塊新菜地。課文重點敍述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的過程,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讓學生畫一畫課文中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並通過指導學生朗讀這些語句,來理解“父親的菜園”來之不易,進而感悟父親堅毅、執着的品質和對土地的熱愛,這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基於體現略讀課文對培養閲讀興趣、提高自學能力、養成閲讀習慣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我採用“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父親的品質,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學生初讀感知課文以後,我出示練習,讓學生填一填,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品讀句子,感受品質”這個環節時,讓學生通過讀文本,找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會。交流時,學生暢所欲言,聯繫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每天天還沒亮,我們還在呼呼大睡呢!”“這位父親真勤勞、真堅強!”“我太感動了!”“開闢這一塊菜地真不容易!”最後總結課文,昇華主題。學生懂得了:在父親的菜園裏收穫了勤勞、自信、堅強;課文中父親的精神很值得學習;今後的學習,也應當要勤勞、認真……

雖然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銜接自然緊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得到訓練、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身上許多不足,發現了自己課堂上的盲點。如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沒有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在引導學生時,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同時,沒有捕捉住學生精彩發言進而展開有效生成。雖然我的預設實現了,實現教學的第一步,但沒有抓住學生這個資源,進行生成教學,而這才是教師智慧的體現,教學的制高點。這將成為以後我的努力方向。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3

父親的菜園》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父親歷盡艱難為家人開墾菜園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父親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勇於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帶給子女的,不僅是一個菜園,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子女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這 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在學生自讀自悟。

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決定開一塊新菜地。課文重點敍述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的過程 ,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讓學生畫一畫課文中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並通過指導學生朗讀這些語句,來理解“ 父親的菜園” 來之不易,進而感悟父親堅毅、執着的品質和對土地的熱愛,這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基於體現略讀課文對培養閲讀興趣、提高自學能力、養成閲讀習慣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我採用“ 自主、探究” 等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父親的品質。 課堂上我讓學生邊讀邊做批註,為學生提供創新的空間。同樣的文本,每個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讓他們做批註,不但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性化的理解,而且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學生初讀感知課文以後,我出示練習,讓學生填一填,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 品讀句子,感受品質” 這個環節時,讓學生通過讀文本,找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會。交流時,學生暢所欲言,聯繫了自己的生活實際――“ 每天天還沒亮,我們還在呼呼大睡呢!”“ 這位父親真勤勞、真堅強!”“ 我太感動了!”“ 開闢這一塊菜地真不容易!” 最後總結課文,昇華主題 。學生懂得了:在父親的菜園裏收穫了勤勞、自信、堅強;課文中父親的精神很值得學習;今後的學習,也應當要勤勞、認真……

雖然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銜接自然緊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得到訓練、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身上許多不足,發現了自己課堂上的盲點。比如在讀書過程中, 以讀代講在尊重學生對課文個體化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方面做得還不是太到位;另外多元化的評價也會博得學生的致高興趣。所以,我覺得自身的應變能力及簡潔明快的課堂語言很重要,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夠。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4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第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闢出了一處菜園,讚揚了父親執著、勤勞的品質。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要開一塊菜地,重點描寫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裏行間流露着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課前先讓學生藉助字詞典把課文讀通順、字詞讀準確。然後讓學生用簡略的語言概括説出課文主要內容,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目的。

一開始拋出問題:作者為什麼把“我家的菜園”稱之為“父親的菜園?”圍繞這一問題走進課文。學習文章時根據已有經驗同學們回憶自己見過的菜園是什麼樣的,再出示一片貧瘠的山坡,讓孩子們感受到種菜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接着請同學們找出文章的三個經典鏡頭,“畫出相關句子寫出感悟再同桌交流最後集體交流一起解決問題”。讓同學們抓住文中描寫父親語言、動作的語句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和品質。最後小練筆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誇誇這位辛勤而又執着的父親,達到學生文筆訓練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再次回到作者為什麼把“我家的菜園”稱之為“父親的菜園”,讓學生在討論中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

課後反思: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我把着力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感悟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閲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重點結合“父親”在開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引導學生暢談讀後的感受。對課文題目《父親的菜園》,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內容來理解,作者所以將這塊菜園命名為“父親的”而不是“我們的”“我家的”,正是因為這塊土地是父親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抗爭,付出艱辛努力的結果,才擁有了這塊“翡翠般的菜園”。引導學生通過閲讀,理解作者在對父親一言一行的描寫中,都表現出了這位普通農民勤勞樸實,執著自信的品質。父親創造的不僅僅是荒涼中奇蹟,而且是頑強意志與不懈努力的勝利。

任何教學過程都不是完美的。有些細節處理的不夠細緻,特別是與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課文比較長,對於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訓練還不夠到位;學生交流時,還不能完全放開,指導較多。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5

《父親的菜園》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父親歷盡艱難為家人開墾菜園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父親敢於同困難作鬥爭,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闢出了一處菜園,他用自己的言行,讓子女擁有的不僅是一個菜園,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子女面對生活和困難的積極態度,讚揚了父親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和執著、勤勞的品質。

略讀課文就要體現略讀的特點。教學中我儘量把課堂教給孩子,讓他們在自主閲讀中感悟父親的執着和勤勞。課文中有一些名詞離學生生活較遠,如箢箕、猙獰、貧瘠等。我讓學生在預習中利用字典、網絡和請教家人的方式解決,課堂上小組互相交流預習心得,把自學中的攔路虎除掉,為下面的體會感悟環節做好鋪墊。

本文的教學重點就是感悟父親執著勤勞的品質。為了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會,我以“為什麼課文題目是父親的菜園而不是我們的菜園”為線索貫穿始終。學生在父親開荒、填土、育肥這個過程領會這篇土地的貧瘠和父親的辛勞。通過勾畫父親言行的句子、經歷自然災害對土地的`破壞來理解“父親的菜園”來之不易,並指導學生朗讀,今兒感悟父親堅毅、執着的品質和對土地的熱愛,在朗讀感悟中體會到父親在這片土地上付出的心血,所以課文題目叫“父親的菜園”二不是“我們的菜園”。

這堂課的教學我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閲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6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寫了“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闢出了一處菜園,讚揚了父親執着、勤勞的品質。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要開一塊菜地,重點描寫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裏行間流露着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我把着力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感悟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閲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重點結合“父親”在開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引導學生暢談讀後的感受。

對課文題目《父親的菜園》,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內容來理解,作者所以將這塊菜園命名為“父親的”而不是“我們的”“我家的”,正是因為這塊土地是父親同惡劣的`自然環境(荒蠻多石,暴雨衝土,貧瘠無肥)進行抗爭,付出艱辛努力的結果,才擁有了這塊“翡翠般的菜園”。引導學生通過閲讀,理解作者在對父親一言一行的描寫中,都表現出了這位普通農民勤勞樸實,執着自信的品質。父親創造的不僅僅是荒涼中奇蹟,而且是頑強意志與不懈努力的勝利。

任何教學過程都不是完美的。不足之處是課堂內容量大,以致某些細節處理的不夠細緻,特別是與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課文比較長,對於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訓練還不夠到位;學生交流時,還不能完全放開,指導較多;教學時間長,用了兩課時,在今後的略讀課文教學中做到有針對性,簡潔明快。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7

《父親的菜園》是根據教育部20xx年頒發的《國小語文教學大綱》編寫的六年制國小語文課本第八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對於從教20多年的我來説,卻還是一篇從未嘗試過的新教材。

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依次寫了:

1、失去菜園。

2、決定開墾新菜園。

3、開墾荒地。

4、壘上石牆。

5、種上豌豆。

6、用豌豆肥田。

7、拾糞肥田。

8、菜園獲得豐收。

作品通過對父親的言行的具體描寫,意在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勤勞、堅毅的品質,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依據教材的編寫意圖,也就是加強學生的閲讀實踐,其中的一個教學重點是學習文中的父親的優秀品質。在課堂教學中的質疑問難、討論解決問題的環節中,出現了下列的現象:課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親用“豌豆肥田”的情節,文中有這麼一個句子──“父親卻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裏”,而後又告訴作者:“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針對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學生們展開了爭辯,褒貶不一。有的學生認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説家裏的菜碗總是盛不滿,説明家裏缺少菜,這些豌豆果實應當讓家裏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辦法,如去遠點兒的地方割青草,然後挑回來……還可以……老師,您説是嗎?我沒想到學生會鑽“牛角尖”鑽到這兒來了,學生的這種觀點是對教材內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點?這是我在備課時始料不及的,真讓我叫苦不迭,心裏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今天,怎麼來了個這樣的教材……課堂上,為了維護做老師的尊嚴,只好自找下台階的路,絞盡腦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輕鬆地説:“看來你們捨不得用豌豆來肥田。──其實,我也這麼想,我讚賞同學們的見解。但是,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豌豆肥田’的細節,你們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對其他情節中那‘父親’的言行,老師更表示敬佩,從整體上説,‘父親’的優秀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不敢保證我的學生們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講台後返回辦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這一教學難關呢?我靜下心來重研教材,覺得課文的教學難就難在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上。

我們以前沒有特別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細細想來,過去的語文教學真的缺少人文性麼?哪一段文字沒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學內容,它本身就藴涵着人文性,無論你關注還是不關注都是脱離不了的。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時下有的語文課,為了體現人文性、開放性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繫,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安排過多的非語文活動,喧賓奪主,以有別於內容分析、機械訓練的形式,造成了同樣的後果──語文效率、質量的減損。我們應牢記“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語文課的專務。我們一定要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其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的論斷,我最為欽佩。我覺得人文性應當附屬在工具性之中。語文教學需要問題,但我們需要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這個“意義和價值”應該建立在“課文的整體內容”或“語言環境”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前提,而去沒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問題,我們就會失去語文教學原本的意義。例如有人教學《司馬光》一課,讓學生討論“還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學生奇思異想,解決的方法五花八門,稱其“這是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我們沒有注意到荒誕的一面,倒是特別欣賞孩子的思維力。如果我們把課文做為載體,這樣的創新思維的挖掘會有很多,由於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思維的創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這恐怕也不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想到這兒,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下來,雖然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但已不再為課堂上的“教導”擔心,也顧不了學生們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權且如此而已。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能簡要地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父親的執著、勤勞和對土地的信賴和珍惜。

3、品味語言,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等描寫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重點難點:

理解“父親的菜園”的來之不易和其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讀中感悟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孩子們,你家有菜園嗎?(我家就有菜園,是一片碧綠的菜園。)這些菜園都在平地上是嗎?那菜園裏都種了些什麼?(生自由説)種了那麼多東西,這些菜園的土地一定非常肥沃吧?

2、(出示荒涼的山坡圖片)同學們看,就在這一片荒涼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塊碧綠的翡翠”,這就是父親的菜園。(板書課題)荒山上怎麼會有這樣的菜園呢?讀完課文,大家就會明白了。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地搜索讀,父親的菜園裏有什麼蔬菜?

2、找得很準,這是課文的最後一段。孩子們仔細看看最後一段,再看看課文的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3、為什麼要把“我家的菜園”稱之為“父親的菜園”呢?請孩子們帶着這個問題去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生默讀後彙報交流)

三、精讀,感受人物品質。

1、要使這塊荒涼的坡地變成一片碧綠的菜園,父親做了哪些事情呢?如果我們課文分為幾個場景,那麼,第一個場景是勞作在黎明前的父親,你能找到與之相關的語句嗎?

2、學生反饋,師適時點撥。

(1)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着鋤頭,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擔柴草回來。

師:父親這樣的勞動堅持了多久?(一個星期)

師:整整七天,父親都是這樣。

師引讀:

第一天, 天邊還閃爍着星星,人們還沒從睡夢中醒來,父親就——(生讀找出的句子)

第二天,月亮還掛在西天呢,父親就——(生讀)

第三天,天邊還泛着魚肚白,草木上的露珠還未乾,父親就——(生讀)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每天都是天還沒亮,父親就——(生讀)

師: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情景?(生彙報)

師:炎炎烈日下,父親滿身泥土,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頭上掉下來,也許荊棘將他的手刺得傷痕累累,甚至劃破了他的衣服;也許當父親掄起鋤頭奮力向下鋤的那一刻,頑固的石頭反而將父親的手震痛;傍晚,父親披着夕陽的餘輝一個人默默地帶着他的勞動工具回來了,順便還帶了一擔柴草。儘管如此艱難,可父親一直都堅持着。孩子們,將你的感受,再次融入到朗讀中,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生讀)

師:讀到這裏,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偉大,堅持不懈,勤勞,不怕困難。)

師:堅持不懈,勤勞,不怕困難,這就是我們在這一個場景中所看到的父親形象。

過渡:父親就這樣不知疲倦地奔波於家與山坡之間。終於,一塊三四分的地翻好了,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來了,將父親的菜園摧毀了。我們一起去看看第二個場景,去看看暴雨中的父親是怎樣的?你能找到相關的句子嗎?

(2)那天,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鐵杴就衝進了暴雨中……可是,山坡菜地裏那薄薄的一層泥土已經被大雨衝了個一乾二淨,露出大塊大塊猙獰的巖石來。

師:聽着她的朗讀,你看到暴雨中的父親嗎?請找到句中的三個動詞(丟、抓、衝)一丟,一抓,一衝,真是閃電般的速度,然而,作者卻讓鏡頭在這裏戛然而止,來了個省略號,那麼省略號省去的是什麼呢?省略號背後藏着的是怎樣的畫面呢?你能想象嗎?(生答)

師:也許此時此刻的父親身上已經濺滿了泥水,也許,地上很滑,父親摔倒了,然而他又爬起來……如果你是父親的兒子,你看到自己的父親那一刻奮不顧身地搶救菜地,你是什麼心情和感受?

師:難過,心疼,這是作為兒女的本能。孩子們,想象這些畫面,讀讀這段文字,看你們的朗讀能否把我也帶入當時的情境。(齊讀、指名讀)

師:是的',那樣奮不顧身地搶救,還是無濟於事,還是被衝得面目全非,課文當中用了一個什麼詞寫巖石?“猙獰”是什麼意思?

是的,那麼多天的勞動成果毀於一旦,等於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費了,所以此時此刻,這石頭顯得比老虎獅子還要猙獰,還要恐怖。然而,大雨沖走的僅僅是那層薄薄的泥土嗎?大雨還衝走了什麼?衝不走的又是什麼?(沖走了父親的心血、功勞、勞動成果和全家人的希望;衝不走的是父親的信念。)

師:他的信念是什麼?(那就是一定要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開墾出一片碧綠的菜園。)

(3)父親沒有氣餒,他在坡地的邊緣砌了一道矮牆,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蓋住了那可怖的巖石。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

師:父親在做什麼?從哪裏挑?挑了多少?這塊地有多大?父親默默地,堅持不懈地挑着,讀到這裏,你又看到一位怎麼的父親呢?(有恆心、有毅力)

過渡:在父親的精心伺候下,這片菜園長出了第一抹喜人的綠。然而,就在兒子做着美夢時,父親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

(4)父親説:“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為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乾它,以後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

師:“拼了命才養出來”可見這是塊怎樣的土地?你能為“貧瘠”找一個反義詞嗎?是呀,我們這裏的土地是多麼(肥沃),一年四季都能長出新鮮好吃的蔬菜。在這樣貧瘠的土地上種豌豆,父親有信心嗎?從哪個詞看出來?(信心十足),而我卻似信非信。當父親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裏的時候,我還有些(疑惑不解)。但是聽了爸爸的這番話以後,我又一下子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四、總結,體會菜園的來之不易以及其象徵意義。

1、師:課文學到這裏,現在你明白了是什麼讓這一片荒涼的山坡變成生機勃勃的菜園呢?

2、父親付出了那麼多艱辛和努力,才有了這個生機勃勃的菜園!想到這一點,更讓我們覺得這菜園是那麼來之不易。讓我們再讀讀第十一自然段。

3、父親的菜園那麼生機勃勃,我從父親的菜園裏收穫到些什麼?(一年四季不斷的蔬菜。)僅僅是蔬菜嗎?(還有父親那種堅持不懈、勤勞的精神。)

4、父親的菜園如翡翠般醒目地嵌在荒涼的山坡上,父親的精神更如翡翠般久久地留在我們的心中。

五、佈置作業:

師:課文中父親的言行一定讓你有所感悟,請你摘錄在好詞好句紙上。

板書設計:

父親的菜園

荒涼 生機勃勃

勤勞 堅持不懈 執着

教學反思:

本課是四年級下學期課本中的一篇閲讀課文,通過寫父親克服各種困難在山地上修建菜園的事,體現父親執着、頑強,遇到困難不言退,不服輸的品質。“使學生理解‘父親的菜園’來之不易和其象徵意義”,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重點”還比較容易把握,而“難點”就不是那麼容易突破了。剛上課時我有點沒底,但是上完後,我卻像文中的父親“望着新菜園終於被開出來了”一樣,笑了。教學時,我通過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父親”的言行來體會“父親”的品質,加深學生對“父親的菜園”來之不易的理解,並採取以下方法:

一、抓住人物的言行進行感悟。

《父親的菜園》描寫樸實,作者通過描寫父親的語言、神態、動作來反映父親的品質。通過抓暴雨來襲時父親的動作“丟”、“抓”、“衝”等動詞體現父親對菜園的重視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通過抓父親説的“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為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乾它,以後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這一處語言,我們可以看出父親對這片來之不易的土地不僅瞭解,而且熱愛,還看得出父親能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問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父親對土地的熱愛。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人物的語言,來感悟父親開墾菜園的困難,讓學生找出描寫父親的神態,動作的詞語來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認識到了父親的品質。

二、通過聯想,培養學生讀書的方法。

通過聯想來理解作者對“父親”的描寫。如“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着鋤頭、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擔柴草回家來”。作者只是通過看到父親早出晚歸,看到父親辛勞一週後的成果——一片剛翻過的黃土地,並沒有直接具體寫父親是怎樣翻地的。在教學時我就通過引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想象“父親“是怎樣細心翻地的呢。通過細緻入微的想象來感悟父親的不辭辛苦。通過這樣的聯想降低了課文的難度,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銜接自然緊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得到訓練、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身上許多不足,發現了自己課堂上的盲點。如以讀促思,邊思邊讀,讀思結合不緊密,同時,有些問題停留的時間太久,繞來繞去把時間也耽擱了,影響了後面的教學進度等。

這一節課讓我看到了許多不足,也找到了今後努力的方向,真是“上了一節課,勝讀一年書”。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9

這篇略讀課文記敍了父親在一片荒涼的山坡上開墾一塊土地,使它成為“我家”菜園的事,表現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體現出作者對父親、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依次寫了“失去菜園、決定開墾、開墾荒地、壘上石牆、種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糞肥田、菜園豐收”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對父親言行的具體描寫,表現父親的優秀品質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引導學生從描寫父親開墾菜園言行的詞句中體會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感受父親對勞動、對土地的愛是教學重點。體會父親在荒坡上開墾菜園的艱辛,對城市的學生來説是教學上的難點。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加強學生自主閲讀實踐,加強對記事寫人這一類文章特點的感悟,進一步學習從內容中體會思想,從父親堅忍不拔的品質中受到教育,培養熱愛土地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依據教材的編寫意圖,也就是加強學生的閲讀實踐,其中的一個教學重點是學習文中的父親的優秀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的質疑問難、討論解決問題的環節中,出現了下列的現象:課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親用“豌豆肥田”的情節,文中有這麼一個句子——“父親卻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裏”,而後又告訴作者:“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針對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學生們展開了爭辯,褒貶不一。有的學生認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説家裏的菜碗總是盛不滿,説明家裏缺少菜,這些豌豆果實應當讓家裏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辦法,如去遠點兒的地方割青草,然後挑回來……還可以……老師,您説是嗎?我沒想到學生會鑽“牛角尖”鑽到這兒來了,學生的這種觀點是對教材內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點?這是我在備課時始料不及的,真讓我叫苦不迭,心裏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今天,怎麼來了個這樣的教材……課堂上,為了維護做老師的尊嚴,只好自找下台階的路,絞盡腦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輕鬆地説:“看來你們捨不得用豌豆來肥田。——其實,我也這麼想,我讚賞同學們的見解。但是,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豌豆肥田’的細節,你們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對其他情節中那‘父親’的言行,老師更表示敬佩,從整體上説,‘父親’的優秀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不敢保證我的學生們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講台後返回辦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這一教學難關呢?我靜下心來重研教材,覺得課文的教學難就難在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上。

我們以前沒有特別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細細想來,過去的語文教學真的缺少人文性麼?哪一段文字沒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學內容,它本身就藴涵着人文性,無論你關注還是不關注都是脱離不了的.。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時下有的語文課,為了體現人文性、開放性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繫,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安排過多的非語文活動,喧賓奪主,以有別於內容分析、機械訓練的形式,造成了同樣的後果——語文效率、質量的減損。我們應牢記“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語文課的專務。我們一定要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其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的論斷,我最為欽佩。我覺得人文性應當附屬在工具性之中。語文教學需要問題,但我們需要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這個“意義和價值”應該建立在“課文的整體內容”或“語言環境”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前提,而去沒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問題,我們就會失去語文教學原本的意義。例如有人教學《司馬光》一課,讓學生討論“還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學生奇思異想,解決的方法五花八門,稱其“這是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我們沒有注意到荒誕的一面,倒是特別欣賞孩子的思維力。如果我們把課文做為載體,這樣的創新思維的挖掘會有很多,由於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思維的創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這恐怕也不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想到這兒,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下來,雖然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但已不再為課堂上的“教導”擔心,也顧不了學生們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權且如此而已。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10

每一次比賽都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提升,以我自己的性格,做任何事好像都是臨時抱佛腳,所以拿出的東西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時間的雕琢,從兩天趕一篇論文到一個晚上備好一堂30分鐘的課,把苦痛的日子留到最少,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我的一種風格了。結果於我來講並不重要,只是每次都像是被卡在沙漏的瓶頸,無論怎樣掙扎,還是容不下下一個我,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教我如何説。

回來談這節課,30分鐘的小課,又是略讀課文,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沒有重點,仔細閲讀文本,從中揪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句子:

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

從這個變化之大出發,探索父親身上的一些閃光品質,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有聽取了校長給的字詞教學的建議,時間短,又是略讀課文,不能每個詞都講,但是可以抓住某一個詞重點講,在“箢箕”這個詞的教學後我發現,採用圖片的方式更加直觀、親切,因為這跟孩子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整節課從導入到字詞的教學設計都還是比較合理的。第二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把字詞教學與文本的內容結合起來,之前設計讓孩子們從文中找出描寫祖父的菜園的短語,可是想想四年級的孩子會不會什麼是短語都不懂,然後找出所有的短語有可能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如果半天找不出來,這節課就完了。一方面字詞比較多,另一方面找短語又比較困難,我就把兩者結合起來,先入為主,直接給孩子們短語,但是形容詞又以空格的形式讓孩子們從文中自己去搜索,既讓孩子們鍛鍊了略讀課文搜索關鍵信息的能力,又讓孩子們積累了這些詞語的用法,學會了這幾個詞的寫法,唯一欠缺的是這個時候如果能自己面批一些學生,然後發現學生在寫的時候出現的問題,這樣效果會好。

遺憾的地方是關於父親的品質分析部分,關鍵的一段少了兩次讀的環節,這兩次讀的遺漏讓這節課大打折扣。對於重點段落的教學一定要熟悉,這是給自己的一點建議。讓學生板書父親身上的一些閃光品質可能不夠準確,但是學生的自主性還是發揮了,總體而言,品讀環節太過簡單,銜接到最後一段的朗讀,情感也不夠,本來還要給大家看一幅與文本相稱的圖片,當時不知道怎麼就草草結束了這節課,這點有些失敗。

經歷了這樣一次,以後,應該沒什麼可畏懼的了,我能做的就是多看書,多鑽研教材,功到平時。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11

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教師發展中心和王xx名師工作室給我這一次學習交流的機會。下面,我就我指教的《父親的菜園》談談的思考,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近年,我們重視“學本課堂”,重視學生的學情,這一次的磨課也讓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更重視孩子的學情。剛開始,為了在課堂上突顯活動和作業,我設計了“概括小標題”、“利用小標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寫批註”、“拓展練筆”、“課外閲讀補充”等活動。活動是多了,但是學生消化不了。於是,在考慮學生吃得飽,吃得好的情況下,我捨棄了一些活動,把“概括小標題”、“寫批註”做細,讓學生能真正有所收穫!我想説,沒有最好的課堂,只有適合學生的課堂。

其次,一個大活動串起了一堂課。我從課前觀看“微電影”入手,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一言一行,為課文的'教學做好鋪墊,接着,通過完成“影片簡介”這個任務來落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目標。小標題的出現,即有利於學生簡要概括課文內容,也聚焦了電影的三個畫面。然後,以演員的身份去解讀父親的所作所為,去讀好父親的每一句話。最後,電影的鏡頭落在我的菜園,讓學生為電影取名,給孩子充分的思考和內化的空間。

以上,就是我的淺薄思考,還請大家多多指教,謝謝!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12

《父親的菜園》中有這麼一個片斷:

父親辛勤勞作後有了回報,菜園裏長出了一片綠綠的豌豆。父親卻把這些豌豆要來肥田。

教學這個片段時,設計在課件中出示豌豆的圖片,然後提問:假如這綠綠的豌豆就在眼前,是你家的,你有什麼想法?孩子們頓時興奮了起來。“我想吃了他。”“我想賣掉它。”……“但父親是怎麼做的'?”就像我想象中的一樣,我順勢提出了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後問道:“老師,幹嘛偏要用豌豆來肥田,到山上摘些樹葉肥田不就行了嗎?”“對呀,其實,把豌豆摘下來一半要來吃,一半賣了要來買化肥可以嗎?”……看來孩子們都捨不得把豌豆要來肥田。其實,我也這麼想,但是……。面對孩子們的質疑,説什麼好呢?尷尬死了!哪個傢伙寫篇這樣的鬼文章。

在這堂課的最後,我設計了這麼一個問題:假如現在這位父親就在眼前,你會跟他説些什麼呢?孩子們又興奮起來了。

“叔叔,你好!”麥勝焯一站起來就吐出了這麼一句。“你好!”幸好,我的反應也不慢。”“你能教我們怎麼種蔬菜嗎?”“當然能!”我像條件反射似的的回答。“那就先交學費吧!”末了,我心血來潮又補充了一句。全班鬨堂大笑起來。

“叔叔,我建議你在地裏種些地瓜。”黃偉明説。“你一定很喜歡吃地瓜了。”我説。“可惜我的兒子不喜歡吃。”我又補充了一句。同學們又笑了,我也跟着他們在快樂地笑。

……

我不知道這樣的教學是否合符規範。但我覺得這樣的課堂很快樂,學生快樂,我也快樂!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13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四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父親歷盡艱難為家人開墾菜園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父親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勇於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帶給子女的,不僅是一個菜園,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子女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要開一塊菜地,重點描寫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裏行間流露着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通過理解文中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來理解“父親的菜園”的來之不易,進而感悟父親堅毅、執着的品質和對土地的熱愛,成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基於體現略讀課文對培養閲讀興趣、提高自學能力、養成閲讀習慣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人為本,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父親的品質,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回顧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然後通過閲讀“連接語”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生初讀感知後,我出示練習,讓學生填一填,讀一讀,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品讀句子,感受品質”這個環節中,讓學生通過讀文本,找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會。交流時,學生暢所欲言,聯繫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每天天還沒亮,我們還在呼呼大睡呢!”“這位父親真勤勞、真堅強!”“我太感動了!”“開闢這一塊菜地真不容易!”最後的小練筆,讓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我在父親的菜園裏收穫了勤勞、自信、堅強;課文中父親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我敬佩他;今後的學習,也應當要勤勞、認真……

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有一些不完美。如:

1、在新舊菜園的對比環節上,可讓學生簡單的談談感受。

2、在朗讀寫父親勤勞的句子上,“勤勞味”讀得不濃,不夠到位。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14

《父親的菜園》是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選讀課文,因為上一個學期單元測試時曾出現過這一篇文章,孩子們基本能解讀文章藴含的道理。於是我想,在這一堂課的學習過程中還是重點引導孩子關注文中父親的一些言行表現體會他對土地的熱愛之情吧。

課開始了,我們在通讀的基礎上,開始交流。孩子們隨意地開始暢談自己的學習所得,有的説,父親是一個勤快的人;還有的説,父親是一個很愛家的人;有的則説,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得遠(去年的單元測試中曾有這樣一道題目)。

這時生1站起來説:我重點研究了課文的第一段,課文中説一條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綠的菜園。我們的心情都不大舒暢,沒有了新鮮的蔬菜,對一個普通的農家來説,就像嬰兒斷了奶。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嬰兒來講,奶是最美味的食物,斷奶時一定是很痛苦的。

生2緊跟其上,説:對,我也這樣想,對於我們一家人來説,這一個四季翠綠的菜園就如同是嬰兒每天要喝的奶一樣,非常重要。

生3説:我是從下一段中聯想到的,父親望着飯桌上總也盛不滿的菜碗説明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了這一塊菜地,意味着我們一家人再也難以吃到足量的蔬菜了。在孩子們的啟迪下,我突然發現了一條有意思的通道,眼前如同出現了一片新的天地,毅然收回原有的一些設想,引領孩子們奔向一片新的天空。

師:沒有了菜地,可以再開闢一片呀,作為一個家庭的頂樑柱的父親現應承擔起這一份責任啊!終於有一天,父親望着飯桌上總也盛不滿的菜碗,説要重新開一塊菜地。你能讀懂這一句話嗎?

生4:我讀懂了,終於有一天,説明父親想了又想才作出決定的。

師:為什麼要想了又想才作出決定呢?父親做事是不是有點不夠果斷哪?

生5:不,因為在我們這裏要找一塊可以當菜園的地,是相當困難的。

生6:雖然很困難,但父親説這一句話的神情是非常堅毅的'。

生7:我是從我們的神情當中瞭解到開闢新菜園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當時的神情是詫異,是疑惑。

師:那麼開闢這樣一塊菜園究竟將面臨那些困難,父親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大家細細研讀課文,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略)

師(結課):經歷了這樣一番曲折和艱辛,當我們一家面對這一片四季翠綠的菜園時,我們是怎樣的快樂與自豪啊!讓我們一齊讀。

生齊讀: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直到現在,那一塊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園。春有菠菜,萵筍,夏有黃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蘿蔔,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誘人的翠綠。

就在我幾乎決定在《父親的菜園》前匆匆走過的時候,孩子們細膩的觸覺卻吸引了我和我們的孩子們在這一片菜園地前駐足不前,細細地欣賞這一道由責任,辛勞,堅毅,熱愛築成的風景,這一道同風景可欣賞可品嚐,如翡翠般美麗,更如翡翠般珍貴。於是,我想一道曾經的風景,換一種心境,換一個角度,帶給我們的也是別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節課,換一個角度,也許會帶給我們一份從未感受過的欣喜。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15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父親的菜園是一篇略讀課文,寫了“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闢出一處菜園,讚揚了父親執著、勤勞的品質。課文重點寫了開荒、填土和肥土,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裏行間流露着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依據略讀課文的編寫意圖,設計以下教學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課文內容讀準確、讀通順。然後讓學生合上書,用文中的詞語完成詞語搭配,理解難理解的詞語。接着抓住文中描寫關鍵的語句去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菜園。這一個環節按照“畫出相關句子—説感悟”的過程組織學習。另外思考為什麼以“父親的菜園”為題,讓學生在討論中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然後抓住文中描寫父親語言、動作的語句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這一個環節按照“畫出相關句子—寫出感悟—同桌交流—集體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組織學習。最後學生思考:學了課文,你在寫作方法上得到什麼啟示或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圍繞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反映人物特點來談收穫。

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我把着力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感悟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閲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首先,我問學生“這個是一個怎樣的菜園”,學生很容易便回答到,這是一個碧綠的、誘人的、肥沃的、來之不易的,接着就趁機針對課文題目《父親的菜園》,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內容來理解,作者所以將這塊菜園命名為“父親的”而不是“我們的”“我家的”,正是因為這塊土地是父親同惡劣的自然環境(荒蠻多石,暴雨衝土,貧瘠無肥)進行抗爭,付出艱辛努力的結果,才擁有了這塊“翡翠般的菜園”。在體會“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主問題中,重點結合“父親”在開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等精神,引導學生暢談讀後的感受。父親創造的不僅僅是荒涼中奇蹟,而且是頑強意志與不懈努力的勝利。最後,分別提取文中描寫父親行動、語言的句子讓學生總結寫人的重要方法,引導學生學會作者通過父親一言一行的方法來表現這位普通農民勤勞樸實,執著自信的品質。

孩子們都很喜歡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也接近孩子們的生活,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主要讓孩子們在讀中去感悟、理解課文。就是因為這篇課文接近孩子

們的生活,所以他們在交流的時候總是滔滔不絕。其實要想一節課上得成功,就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題,讓他們自己去學習、理解課文。現在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這種方法,也請同事們、老師們給我一些意見,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