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優秀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1.98W

《青山不老》是當代作家樑衡的作品,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中,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強決心。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2篇關於《青山不老》優秀教學設計,歡迎參考借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青山不老》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青山不老》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説説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過程和方法:1、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閲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讀題。

3、*提出閲讀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積累詞語。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

2、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讀——理解

3、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三、自讀自悟,讀出自己。

(一)自讀“自讀提示”,明確要求:1、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2、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 “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蹟

1、那我們先來解決:“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可以學生自學或小組討論。

2、學生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板書:創造奇蹟)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①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户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

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讓我們一起用心來讀這個奇蹟。把這一奇蹟展示出來。 ③、楊柳、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着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説:“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説嗎?

指導朗讀: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樹,有了樹,才包住了這片青山。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小結: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

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蹟”。

4、那麼這“了不起的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呢?你從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出來。快速默讀課文2、3段畫出相關語句。

從大環境理解奇蹟:默讀第二自然段,劃一劃有關語句。(板書:大環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關語句。

這些文字描述的環境,給你帶來什麼感覺?『板書:險惡』把從文字當中讀到的感受通過朗讀展示出來。(齊讀) 在這樣險惡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杆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讚歎: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讓我們帶着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

從小環境理解奇蹟:那麼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呢?板書(小環境)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艱苦?

讓我們帶着對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

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5、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蹟: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大環境和小環境都如此險惡困苦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並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美麗的景緻。——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輕聲讀。)

  四、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導語:那麼為什麼老人能創造這樣的一個奇蹟呢?是什麼力量支撐着他創造了這個奇蹟呢?快速默讀全文,可以找找句子來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説。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抉擇,屋後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歸宿。”那麼又是什麼在支撐着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為了這葱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是什麼呢?(生命、奉獻精神)。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麼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3、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生命的老去而變老的。所以----引讀出示: 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五、拓展

1、讀環保格言:(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2.*交流讀後感受。引導:你想對老農説什麼?還想對別的什麼人説點什麼嗎?

3、*小練筆(5分鐘):以“青山是不會老的”為話題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六、板書設計:

青 山 不 老

大環境──險惡 生命——另一種東西?

創造奇蹟 實現價值 小環境──艱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輝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 在教學時,我做了這樣的目標定位:?、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老人的所創造的奇蹟,來解決問題,並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篇二:《青山不老》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積累精彩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握關鍵詞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強決心,進一步增強保護環境,植樹造林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把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準備

1.課件,西北地區土地少化和綠色山林的視頻。

2.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狀況的文字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激情導入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3、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教科書光盤)

4、那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青山不老》,請大家與老師一同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閲讀提示”,明確要求

課件出示:

(1)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2) 聯繫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速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瞭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三)指導閲讀,感受“奇蹟”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註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1)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盪漾的青山。(驚歎)

(2)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3.討論: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裏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師引讀:(15年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180個月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5476個日子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②“小環境”──艱苦

要創造這樣的奇蹟,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麼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呢?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説説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麼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幹什麼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蹟: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並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緻。(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3.交流: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葱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並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繫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説。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

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昇華,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同學們,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樹造林,造福後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學到這裏,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話想對這位老爺爺説吧,趕快拿起筆寫寫吧!

我想輕輕地對這位爺爺説: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課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昇華,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生齊讀)

  (五)作業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小環境──艱苦

奇蹟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 精神。回顧課中比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這麼幾個:

  一、“提示”引路,課堂結構求簡。

這一課的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教者利用這一課的提示開始了學習的流程,讓略讀課文的教學做到簡約而豐滿。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後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來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課前理解“老”

的基礎上,教者再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語文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