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88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科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

教過《水温的變化》一課之後,總的感覺是得失摻半,成功失敗兼而有之。成功之處在於對本節課的教學資源做了較為恰當的處理,其中有預設性的,如選定分析水温變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關於實驗誤差的處理;失敗之處在於這節課沒有按預定計劃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課後的兩個問題(兩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熱水,放置一段時間之後,温度是否相同?怎樣使一杯熱水的温度儘快地降下來?)沒有按計劃解決,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積極性不高。

回顧這節課,具體反思如下。

一、明確的實驗目的更有利於學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水温的變化》是學生在掌握了温度計的使用方法的基礎上,而且是他們在學習科學課程以來所進行的第一次實驗探究活動,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研究熱水温度變化的規律。但是這個實驗結論的得出,必須依賴於比較準確的實驗數據,因此,也就要求學生所進行的實驗操作比較精確,除了全班學生採用統一的計時方法之外,主要是負責讀數的小組長按照要求準時正確地讀出温度計上的數據。然而,許多學生在這個環節做得不夠好,他們都急於觀察一下温度計上的度數。結果,在記錄温度和分析數據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還有幾個負責讀數的小組長也沒有做到專心致志,所以讀數時秩序有些混亂,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將温度記錄在課本上,算出鄰近兩次測量的温度差之後,便急於觀察熱水的温度,卻很少去深入思考熱水温度變化的規律,或者説對於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種科學求證的探究熱情。

由此看來,先前的猜測環節也是存在缺陷的,問題主要在於猜測的結果沒有引起學生從事探究的興趣,就是説,沒有將猜測的結果轉變為學生探究的目標。產生這種後果的原因固然在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之間我更傾向於前者,在於國小生還不善於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在於學生剛剛接觸實驗探究這一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在於我對上述情況缺乏必要的預見,對學生的情況缺乏深入的瞭解,自己的教學期待遠遠大於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説,自己對學生情況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來,順利完成實驗教學任務的困難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將探究活動前猜測熱水温度變化的環節進行一番改進。我原來的做法是,在組織學生談話,得出熱水温度會逐漸降低後,接下來又組織學生進一步猜測並得出下面兩個假設:

一是熱水温度的變化是先快後慢的:

二是熱水温度的變化是先慢後快的。

這樣的猜測結果對於學生來説顯然是增加了許多難度,同時也淡化了實驗探究活動的目的。因此,可以改為這樣導入“熱水的温度會逐漸降低,那麼,熱水温度的變化具體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這節課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深入探究一番。”然後,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就會避免出現先前那種拖泥帶水的導入方式,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同時,有利於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定位在接下來的制定實驗方案、開展探究活動上面。

二、簡化並完善實驗數據的分析方法

對於實驗數據的分析,我捨棄了課本中提供的採用折線統計圖的方法,改變為讓學生計算出鄰近兩次實驗數據的差,最後再將各個小組的.實驗數據都呈現在黑板上面,讓同學們直接觀察這些温度差,並找出變化規律。

之所以這樣處理,

一是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因為他們還沒有學習折線統計圖,因此運用起來自然會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是為了便於看出實驗效果,本次實驗所使用的熱水的温度儘可能做到很高,這又導致折線統計圖上的温度變化看起來不是特別明顯;

三是這樣做,可以讓每個小組測量的數據都能夠得到利用,既滿足了實驗結論普遍性的需要,同時又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實驗操作的價值,這是尊重學生勞動成果的具體體現;四是這樣處理,也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我在以前教學這一環節時,也是採用了這種分析實驗數據的方式,效果比較理想。

三、及時處理生成性教學資源

如何處理實驗中出現的誤差,對於本節課來説是一個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處理誤差的態度與方法是教給學生正確地看待實驗結果,教育他們重視實驗操作的規範性,讓他們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的重要而寶貴的資源。在概括實驗結論時,由於有些小組所測量的數據誤差較大,結果有的學生便認為結論的得出有些勉強。對此,我沒有敷衍塞責,而是正確面對,讓同學們綜合考慮各個小組的實驗數據,用普遍性來糾正某些學生頭腦中個別情況的不足,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讀數時,視線沒有與温度計液柱頂端相平,讀數的時機過早或是過晚,等等。從這一點來看,對於實驗過程中的誤差的處理,不應該回避,而是應該予以理性面對、科學分析。

這裏還涉及到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問題。依我看來,預設是一節課應當完成的基本目標,在完成這些預設性目標的情況下,學生也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生;生成則是基於人──學生髮展基礎上的教學目標,關注的是眼前的學生,關注的是這一個學生,而且由於生成的問題來自於學生,因而更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更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掌握。一節課,如果僅僅是着眼於並完成了預設目標,那麼,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毫無靈動可言的。從這個意義上説,生成的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課堂。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2

學習是學生本身的事,不能由他人施加與他,學生是自身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發現者和傳輸者。科學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個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是學生自己的學和做而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在課的一開始,我就提醒學生科學課的學習,更多的是活動,研究實驗,所以不能一個人去做,要靠我們集體來研究學習。在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選擇

改變過去的那種教師講,學生聽,座位固定,小組實驗、方案統一,實驗材料統一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性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按照核定人數自由結成合作夥伴。推舉一位學習好、樂於助人、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小組長,進行工作分配,協調組內成員的相互關係。要求每個小組成員相互協作,相互學習、共同完成任務,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按照不同推測意見來分組,按不同研究方案進行實驗,包括研究材料的選擇,研究途徑、方法、手段的選擇等,使學生的主體探究得以有效地進行,是實實在在的尊重學生,而不是形式上的。

另外為了營造寬鬆的合作氛圍,充分體現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經驗和發現。在教學中,儘可能讓學生説出已有的經驗和感知,如學生對三瓶水的多少的推測以及按照推測進行實驗獲取的數據等環節,老師與學生一起參與,讓學生真正感到教師是學生的引領人和夥伴。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3

轉眼間,一個學期即將結束。回顧一學期的科學教學工作,有得有失。一學期來,我本着全面培養學生創新力、努力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為原則、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應該説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國小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前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的重要性,並下決心以我微薄的力量來推進我校科學教育的向前發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後"這幾句精闢的話一直指導着我的教學思想,儘管課時任務重,我仍盡力精心預設每一節課,創設輕鬆愉悦的情境進行教學,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進步。一學期下來,我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一、縱觀全冊、制定計劃

學期初,縱觀各冊教學內容,雖然是帶了幾年的老教材(期間也有不少改動),但不能一條老路走下去,根據學校現行條件與學生實際制定可行的教學計劃和各冊實驗計劃,力求創新且更具實效。

二、潛心鑽研、設計教案

教要成功,備要當選。雖然網絡上有鋪天蓋地的各種版本的教案,如果只是簡單地“粘貼”後草草地“和盤端進”課堂,可想課堂沒有“深入”怎能會有高質量的“淺出”。

教材與教參已經被我讀了幾遍,但仍然能讀出新內容,一遍遍地潛心深入教材後,對教材的把握更準確到位,對教案的.設計也就更加胸有成竹。實話實説,我有兩份教案,有一份是備檢查用的,另一份是真正為課堂教學準備的,字跡不算工整,多處塗改現象嚴重,那是我對教材層層深入理解不斷完善方案的過程,也是一次次地在心裏與學生對話模擬教學的過程,有了課前的演習,()教學流程自然更加順暢,一些意外基本也能在“意料”之中,能較輕鬆地化險為夷,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三、精心準備材料 適時提供

“科學課是以探究為核心的活動課”已經被絕大多數科學教師接受,簡言之,科學課就是活動課,活動是以材料為載體的。科學課的備課重點不僅在備教材和學生,另一重點還在於備材料,材料準備的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因此在學初制訂實驗計劃時就統籌了本學期各冊實驗教學所需的材料。儀器中配備的有哪些,還有哪些是沒有的,哪些實驗材料是需要動手製作的,哪些材料需要臨時購買的,均做到心中有數。如五年級《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幾個單元的許多材料都需要自行解決,有的一課有幾組實驗,所需實驗材料多而雜,課前準備材料上常常要比上課所花的時間多幾倍,看到孩子們持久深入有效的探究感覺到幾倍的付出很有價值。

四、網絡資源 優化課堂

把網絡資源運用於科學教學中,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五年級《地球的運動》單元和六年級的《宇宙》單元,對於離我們遙不可及的宇宙天體的運動,雖然我們課堂上用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它們的運動變化規律,但當龐大的太陽系、銀河系,浩瀚的宇宙畫面呈現於學生面前時,多媒體的音像動畫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學生的眼球,教學效果更佳。有的單元雖然很直觀,但操作起來並不容易,比如三年級的觀察《鳳仙花的一生》,我們的鳳仙花已經種下去兩個月了,至今還未開花,大概在等到放假後才能開花吧,為了能讓學生看到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利用了視頻展示,效果相當不錯。

利用網絡資源受益的不僅是學生,我也同樣享受着網絡資源的優勢。備課中遇到了小難題,學生的質疑問難“百度一下”基本可以找到答案,當然受益最多還上我入住的家園“探索博客”“科學視野網”,在那裏,博友們無私上傳着多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教案設計、課堂實錄、教學反思都會對我的課堂教學起到極大的幫助,分享大家辛勞成果的同時,我也會將自己潛心設計的教案、教學中的得失呈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同進步。

網絡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促進我的專業提高與成長。

五、興趣小組活動 延伸課堂觸角

科技興趣小組活動中滲透着科學技能與習慣的培養,能進一步消化課堂所學知識,並擴大知識面和提高深度難度。

課堂時間緊縮為35分鐘後,許多的探究實驗課進行了實驗後,總結階段總是那樣的匆匆又匆匆,鞏固練習的時間幾乎沒有。科技興趣小組活動中可以進一步得以鞏固應用。科技興趣小組活動起到了補差補缺、因材施教的作用。科技小組是面向有興趣愛好有特長的同學。對於好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得以提高、鞏固興趣、發揮特長,以他們為主參與各項競賽,起到榜樣作用,對於學習有困難,注意發揮他們一技之長、培養好的學習品質,密切師生關係,溝通情感,以減緩課堂教學的壓力,淡化他們的消極情緒和負面影響,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科技活動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發明小製作的同時,也在為課堂教學提供實驗材料和教具。如飼養蠶、種植鳳仙花;製作滴漏與鐘擺,自制顯微鏡等。使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得以順利進行。

有收穫也有不足之處。

1、科學教研氛圍仍不濃厚,教研活動不能定期開展,需要引導領導、家長的足夠重視。

2、每週兩節科學課時間時間太緊,只能帶領學生勉強完成科學探究活動,雖然課堂花了許多功夫但不能進行及時複習鞏固導致學生遺忘現象較普遍。

3、實驗室管理、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有待加強。開學初儘管對每個班級進行了常規教育,平時教學中也會間隙地滲透常規教育,仍不能完全避免實驗桌凳被塗抹亂畫現象。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4

沒有太多選擇餘地地選擇了上《指南針》這一課,想着平時上課你是不能選擇要上哪一課,不上哪一課的,只要深入思考,認真準備,應該上哪一課都一樣,也就欣然面對着。誰知準備起來才知這一課對我的難度,要想上好這一課需要對各個部分有精準的把握,看來我是“高攀”這節課了,幸好一路走來,還是能收穫一些教訓和同事們的幫助、曾老師的好建議,還是值了的。

一開始,我花一個半天寫了教案,感覺還比較滿意。誰知在試教過程中,我發現我完全不能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於是,我便到處尋找可以節省時間的.地方。導入更直接了,指南針的發展史部分也試着把它提到前面和結構稍微進行融合,學生筆記也不讓做了,把用指南針判斷物體的朝向和什麼東西在你的什麼方向等稍顯簡單的內容放到了課後。到最後一次上課,時間是剛好了,但總覺得為了趕時間犧牲的太多。現在,經過反思、討論,和曾定煥老師的指導,我知道了在40分鐘裏把這節課上得更好的方法。比如曾老師説我的導入可以更加直接,在複習了指南針能指示南北這一性質以後,直接問學生利用這一性質可以做什麼?引出指南針。曾老師還説,按我的思路,指南針的發展史應該放後面教。聽到這句話我很後悔,我不應該為了趕時間而強制把兩個不太銜接的內容拼在一起,節約時間要在各個部分的有效性上花功夫,不能顧此失彼。我還發現,開課的時候,有些教學方式會變得和平時不一樣,比如大部分時間,我都容易一開始設計得面面俱到,但是時間想當然會不夠,我以後備課要注意取捨,抓住重難點花功夫,別的內容則不必大費周章。還有關於提問,上最後一次時,我突然想道:我不能什麼都自己説,要引導學生説,結果被批了。

老師們説,上課要有最關鍵的問題,不能什麼都問。真不知道為什麼,平時也沒那麼會問,一開課就變了。也説明我的教學理論還不是很充足,不夠紮實,本來想認真點,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進,結果反倒幫了倒忙。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5

在近兩年的國小《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現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國小《科學》教學中的反思 在近兩年的國小《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現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一、 觀念滯後 《科學》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對學生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非常有益的學科,但是現在有些教師(包括本人及學校某些領導在內),對此學科都當作傳統中的副科目對待,導致諸多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中都有不嚴格、不規範、不認真對待態度,也導致了學生對學習《科學》此科目的馬虎應付態度。同時也致使學校對《科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低下,從而造成學生在整體素質的缺陷,誤人子弟,殃及社會,損於國家。這是何等的嚴重問題!頗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層的諸多教育工作者與各領導的熱切關注、支持與幫助。同時,也很值得相關的直屬管理領導的認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實執行了,落實的程度如何,基層的某個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遺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虛作假的行為,各學校各教師是否尚存在馬虎應付的心理,如何處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等等。這都是需要教育直屬界的領導的認真、踏實、嚴肅對待與落實的嚴峻問題,否則一切都是空話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應付假態度!總之,領導、教師的新課改的教育教學觀念必須要徹底、徹底的改變。

二、理念欠缺 國家對各課程的改革已實施幾年,可以説國家各教育培訓部門每年都進行了相關的各學科的課程項目的有計劃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訓。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裏面都有個底。實話實説,現在我們的諸多教師都是被傳統的教育教學的舊觀念嚴重束縛着,在國小都是把語文、數學當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培訓時,也存在着這樣的偏科嚴重心理,特別是某些學校的主管領導也同樣存在着這樣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這樣的“副科”教育培訓時,教師馬虎應付,甚至有些學校領導明知有這樣的相關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訓,而沒有派相關“副”科目的教師去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導致了教師在進行這樣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學中,觀念難改,理念缺乏,教改無果,教育無望。譬如,某些教師在上《科學》的課時,只是把課文念一遍,學生在下面聽一下就算了事,至於其相關的實驗、活動或某種探索,一句話“學校的條件有限”就把本來是非常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事情給搪塞過去了。還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師為了省事,上課時,直接把本該是由學生課中或是課後去認真思考、探討、交流或查詢來解決的時事知識、地理基礎常識或是政治常識等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了學生,致使學生都有了不愛思考、不想探討,不善交流等的不良習慣。學生在學習上的創新性思維、獨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應有的培養。這樣學生就習慣了“飯來張口,衣到伸手”,於是,教師教得多“死”,學生也就學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級的《科學》的任教教師,對所教學科只是蜻蜓點水般地隨便選了部分內容來教教而已,當然這也可能與學校安排的《科學》科目節數太少的原因有關(有的一週只一節),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也學得不知“天南地北”,學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繫統的科學知識,怎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怎能促進新形勢新課改“更上一層樓”,跨上新台階。 因此,可以這樣説,作為新時期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有責任認真學習新知識與新的課改理念,徹底擺脱舊的傳統教學觀念、方式的束縛,用新理念、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素養。同時,在工作中要有認真、負責、踏實的工作態度,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新課改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付於我們的責任,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後代的子子孫孫。

三、 資源缺乏 農村鄉鎮國小,特別是邊遠偏僻的農村國小,在各年級的《科學》教育教學中,由於教學資源的嚴重缺乏,在教學中有許多都涉及到實驗、活動或需要上網查詢才能解決的各種問題,教師只能照書讀書,把“複雜”的問題簡單的一筆帶過,把教學內容應付完畢就算“萬事大吉”了。於是都形成了領導不重視,教師不認真,學生不積極的惡的連鎖反應,造成了設了科目而又不重視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費了課本、人才等資源,耽誤了學生的智力、能力等培養,影響了學生的一生。同時,也剝弱了教師的教學鋭氣與消退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本人熱切呼籲上級直屬主管領導、學校的主要領導和廣大教師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為中國小的各科目教學,特別是所謂的“副”科目的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於教育教學進行的硬件環境,為我們的新課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鋪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總之,國小《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需要大家的共同熱切的努力與支持、配合與合作。同時,也特別需要《科學》科目的組織教學的領導與教師要努力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儘可能地把《科學》科目教得更加科學與精彩。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6

本課是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中的第一課。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用眼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稱之為是物質,這是不難理解的。可是對於空氣、光、聲音、電等看不見也摸不到的來説,他們就有些難以理解這些也是物質。為了讓他們明白,我採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帶在空中一兜,塑料帶會鼓起來,它佔據了空間,所以它也是物質;又因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聲音也是物質等。這樣學生就理解了。由此讓學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

物質在變化,應經過各種實例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世間萬物都在變化,雖然變化的時間不一樣,速度不一樣,但每時每刻都在不一樣程度的變化。為了讓學生弄明白物質的'變化,我讓學生觀察易拉罐被壓扁,水變成冰和火柴的燃燒,鐵與鐵鏽。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自我明白了有些物質在變化中只是形態、形狀、大小變了,但實質沒變;而有些物質變化後產生了不一樣於原物質的物質。但在那裏不告訴他們這是什麼樣的變化。之後重點我給學生必須的時間,讓他們關注“一支蠟燭燃燒時的變化”,在讓他們經歷探究———發現這一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以往不曾關注到的現象。即蠟燭燃燒時不但有形態、長短的變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質產生,如燈芯變黑,有難聞的氣味等,使學生從另一個層面上感受到了物質變化過程的複雜性,這樣為下節課做好了鋪墊。

本課是在上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種子發芽”,是上節課知識點的延續和拓展。本課有三個資料:1、整理分析實驗信息。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從實驗中獲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實驗信息。認真聽取做不一樣實驗的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3、種植綠豆芽。

運用前面所學改變“水”的方法,進行改變“空氣”條件,改變“陽光”條件,對綠豆芽生長影響的實驗。最終,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實驗只能讓綠豆種子發芽,如果讓綠豆芽健康地茁壯成長,必須要將綠豆芽種植到泥土裏。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7

在講解空氣的特點時往往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在後面又會講到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這裏學生會問:既然是摸不着的,那為什麼電扇在吹的時候能感覺到風,既然感覺到了風也應該是能感覺到空氣,也就能摸到空氣。

這裏就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在跟學生解釋空氣的特點就要特別講明:空氣直接觸摸不着,但是可以通過間接進行感受。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8

《金色的魚鈎》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組15課。課文中作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金色的魚鈎》的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敍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當我教學完這篇課文後,自己靜下來進行對自己的教學反思一下,我體會到以下四個方面。

1、《金色的魚鈎》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先交代學生查閲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為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並且提示學生聯繫毛澤東寫的《長征》這首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長征。

2、《金色的魚鈎》篇幅較長,故事性很強,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快速閲讀的能力。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鈎”,這個魚鈎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麼説“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在快速閲讀的基礎上,學生大概理解了課文內容,我再要求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説説自己為什麼受到感動。

4、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為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9

1.如何判斷物質的飽和。食鹽溶解時,由於裏面有一些雜質,因此即使很少的量溶解後杯底也存有一些沉澱。在加入兩份、三份後這種現象更加明顯。這就給學生判斷溶液是否飽和造成一定的`干擾。因此在實驗前,可給學生一個直觀的示範,把兩杯溶液(一杯是雜質沉澱,一杯是飽和狀態)呈現給大家,讓學生在實驗中有個判斷的標準。

2.氣體的溶解。上課時我用的是雪碧,水中的氣泡很明顯,上升也很明顯,在用注射器演示減小壓力(往外抽)時,可以看見會產生更多更大的氣泡網上升,但在演示增大壓力(往內推)時,第一課第二課還是比較明顯的,裏面的氣泡大多數消失了,在第三個班上演示時,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我只能加以解説把學生的注意引到氣泡變少上來。思考原因,可能因為做實驗的那瓶雪碧後來氣體跑了不少,從而影響了實驗效果。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0

《研究透鏡》一課是蘇教版國小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教材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1.知道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2.能通過研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3.通過製作簡易望遠鏡,能提出更多與自己研究的有關透鏡的問題。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課研究主題。複習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會反射回來等知識,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會發生什麼現象呢?孩子可能會猜到會穿透過去,哪光的行進路線會改變嗎?從而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從形狀到放大、聚光再到成像的性質。在研究聚光性質時,我使用了“光束進行盒”,讓學生的'研究有依據。最後,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質後,我提問透鏡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神奇的現象的呢。這是為了和前面呼應,總領全課,也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光行進過程中穿過透明物體後會改變行進路線。

整節課顯得意興盎然,學生十分感興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節課沒有好的開頭,必然使學生感到平淡無奇,興趣索然。而學生一旦對開頭髮生興趣後,就會覺得其樂無窮。因此,我認為一節課有個好的、利於激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開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節課的開頭設計了:1、複習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怎樣行進的。(直線傳播)讓學生在頭腦中重新有這個印象;2、複習光行進過程中射到一個不透明的物體上時會發生什麼現象。3、提出那麼光射到透明的物體上呢,引起學生思考。4、思考後讓學生觀察放入水中的物體,引出折射的概念。5、通過適時提問引入本課的學習活動。這裏的教學設計很顯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後又提出新問題,讓學生帶着興趣思考更深一層次的和本次教學活動相關的內容。在思考後通過演示,再次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帶着興趣一直到整個課堂教學中。這裏通過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層層深入,把學生很自然的帶進了一個從未知引進新知中。這也是在幾次教學設計變動過程中,我始終使用這樣的開頭的想法。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驗證了這樣的引入方法是實際可行的,效果也是較好的。

而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過程。通過幾年來不同的方法改進,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本課中關於凸透鏡和凹透鏡是否聚光的特點,雖然比較容易發現,但其原因是光線的行進路線改變了,卻比較抽象、單調,這樣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設法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單調的材料生動化,不斷激發興趣。所以,在教學新授部分經過幾次改變後,我選擇了“光束進行盒”來解決這個問題。

總之,要上好科學課,教師就要依據科學,努力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樑,讓學生髮現科學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並在愉悦中獲取知識。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能力。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1

《小動物過冬》選自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自然常識故事,敍寫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過冬的故事,告訴我們小燕子要避開嚴寒到温暖的南方去過冬,青蛙準備吃飽了之後鑽進泥土裏冬眠,蜜蜂則儲藏了很多蜜在蜂巢裏過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動物具有不同的過冬方式,也體現出之間的相互關心.

在學習本課時,我注重緊密聯繫兒童的生活實踐,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進行,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從而使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靈活.本課文內容簡單易懂,我力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讀懂文本.

課文的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通過燕子,青蛙,蜜蜂的對話,生動的介紹了各自的過冬方式.對話淺顯易懂,充滿童趣,讀來琅琅上口.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練讀,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注意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與科學知識的普及聯繫起來,引導學生從文中語言文字中去體會感悟.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如:教師語言描繪情境,圖片展現情境等等,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使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接近了,加深了對課文的體驗和理解.課堂上,學生彷彿一羣放飛的小鳥,在天空中遨遊,情緒高漲,學習興趣非常高.同時, 結合我的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把他們所思所想都説出來了.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前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想方設法營造一種"我想讀""我來説"的氛圍,讓學生始終保持那份"讀"的熱情,"説"的渴望.在以"讀"為本的基礎上有所"悟",有所"説",讓學生通過讀書和口語表達實踐,"感受語言的魅力","增強閲讀的樂趣"和"提升運用的能力"。.

三,以讀代講

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用各種方式朗讀,通過充分地讀自主獲得情感體驗.如在學生熟悉生字詞後,我以"燕子,青蛙和蜜蜂是怎樣過冬的 "這個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去讀,去想,去討論.這樣學生有了自由朗讀的空間,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廣闊的平台

四,發揮即時評價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的促進作用

以往在課堂上,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好,很好,你真棒".究竟好在哪裏呢學生不明白.課堂的即時評價應當具有針對性和導向性,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評價中受到啟發,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比如在指導學生讀小燕子的話時,我這樣評價小朋友的朗讀"你真是一隻輕快靈活的小燕子。

五,注重了閲讀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在教學完一篇課文後,要善於找一些同題材的文章進行拓展延伸,從教育內容方面不斷輸送新鮮"血液".以此來激發閲讀興趣,培養閲讀習慣.。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2

《我們周圍的材料》是科教版三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國小生從材料的角度開始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適合他們的認識需要和年齡特點的。這一課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辨認來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學生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書包和教室的設施,分辨它們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找出常見材料,描述它們的特性。

因為學生們每天的學習、生活無不與材料打交道。所以,他們對材料可謂“已經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另外,他們對於“塑料、金屬、木頭、紙”等表示材料名稱的詞彙,也早已“耳熟能詳”。這一課,讓學生“觀察和記錄身邊的材料”,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把“具體事物”與“詞彙”再次建立聯繫。當然,學生們在區別和辨別各種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時,也難免會出現問題和困難,比如,書桌的桌面是木頭還是塑料做的?電視機的外殼材料是金屬還是塑料?牆上貼的是牆紙還是牆布……學生們遇到了問題和困難,他們就產生了對“材料”進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慾望。這也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我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國小生從尋找身邊常見的材料開始,讓學生先看教科書的提示:金屬、木頭、塑料、玻璃、紙等。再讓學生説説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六種材料。

學生通過開展小組活動,觀察和記錄身邊的材料,與小組的同學一起從身邊的物品中尋找,首先看看自己身上穿的、佩戴的、攜帶的物品,辨認物品是由哪些材料構成的,並記錄在《國小生科學活動手冊》第22頁的表格中。再讓學生小組彙報,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材料的多樣性,同時也認識到身邊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許多物品是由多種材料構成的。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哪些材料用得最多。試着看看常見的六種材料的性質,為下一節課繼續認識各種材料的特性打下基礎。

我們的教學就要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描述等方法初步認識、瞭解材料。材料是物質,我們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我們身邊的許多物品是由多種材料組成的,讓學生通過學習,更進一步認識了我們的世界的豐富物質,更加熱愛我們生活的世界。熱愛大自然。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3

《根和莖》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中的第二課,在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眼裏的生命世界”中,學生已對常見植物的特徵進行了觀察討論,建立了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本課教學中我認真實施教學大綱的要求,遵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堅持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原則。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大膽猜測,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

在新授的一開始,我首先出示菠菜和葱,展示學生非常熟悉的菠菜和葱的根,學生很能接受,菠菜和葱的根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先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圖片講解,揭示直根和鬚根的概念,然後讓學生觀察多媒體中顯示的植物的根,進行分類,這一過程設計緊湊,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在課前,我多方收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並多次檢驗,力求使其達到理想效果,如:在這節課上,主要用到各種植物的根。這節課內容很貼近學生生活,活動材料也更多的來源於生活,植物的根都是孩子們身邊比較容易獲得的和有教育價值的,這些物品是由學生自己準備作為他們的操作材料的,一方面學生在尋找這些根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樂,也對植物的根有了一定的認知,另一方面讓學生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物品進行實驗,學生們會更大膽地進行實驗,在活動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會更投入,小組之間的討論也會更激烈。在講根的作用時,我運用了詩歌“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講解了的根有固定植株的作用。演示根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根吸收水分這個作用很多學生都知道,但是具體是如何吸收的呢,並沒有學生真正的觀察過,所以提前進行了準備,將富貴竹的莖浸泡在紅色液體中,讓同學們瞭解一下這個過程,增加學生的感官認識。在教學中我力圖滲透科學課的德育教育。科學課中的.德育教育在本課中的表現有:親近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鼓勵學生在科學課的學習中要膽大心細,以事實説話,培養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在科學活動中要有耐心毅力,做事善始善終,自覺遵守課堂紀律,樂於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意見,要敢於提出不同見解,培養團體合作精神。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出:科學是一門開放的過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體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為科學教學的載體是有限的、單一的。因此,我們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變得更豐厚些,讓學生綜合性地學習科學。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辨別生活中植物的根,目的是讓他們明白,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美麗的世界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説話表達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了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觀察運用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繫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4

(一)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一般都是從具體的事物逐步過渡到抽象的概念。物體是非常具體的,有形狀、大小、氣味、顏色等可以直接憑感官體驗的特徵,而物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研究的是其很本質的東西,如各種單質與化合物的基本性質,這些內容絕大部分必須在中學的.化學課中才學習,故國小生很難把握物質的真正含義。材料可以作為這二者的中介,它比物體抽象,比物質具體,是國小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概念,也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東西,如木材、玻璃、塑料、金屬等。(二) 這是一節比較輕鬆的課,我沒有準備一件器材,直接拿着課本和作業本就走進了課堂。從尋找身上的物品來判斷材料,到尋找書包裏的物品判斷材料,最後尋找教室了的物品判斷材料。在前面三個活動的基礎上,總結出幾種常見的材料名稱就水到渠成了!課的重點部分教學完成很是輕鬆!課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是描述常見材料的特性,課本提供了木頭這種材料的描述範例,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我讓學生自己選擇一種常見材料進行模仿着描述,結果顯示:學生間的差距比較明顯!描述這方面的能力在前面的教學中也已經發現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這容易導致課堂凌亂、浪費時間、降低教學有效性!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是一個值得自己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5

《擺的研究》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學生在上一堂課中對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相同的結論。但是在實驗中也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有的組擺擺動得快,有得組擺擺動得慢。這節課就上堂課留下的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擺(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個擺的擺動速度不同。五年級的這班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得比較仔細,有的學生還提到其中一個擺擺到後來方向發生了偏轉。根據學生提到的這些觀察結果,我及時的引出本堂課的研究內容。應該來説本堂課的引入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討論影響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時,孩子們也提出了3種觀點:1.擺繩的長度2.擺錘的重量 3.剛開始放手的力度。由於在上節課學生實驗時發現擺擺動時,擺幅越來越小,但是速度沒有變化。因此,這節課上,沒有學生提出擺幅的大小會影響擺動的速度。但是,對於學生提到剛開始放手的力度會影響擺動速度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

本節課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在研究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上,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相同,改變哪個條件。因為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對比實驗。在彙報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説出要改變擺錘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條件相同,學生一下子不能説齊,我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補充。最後教師整合各組的觀點,完善實驗的方案。在設計擺繩的.長度是否會影響擺錘的速度時,由於有了前面充分的討論,因此就順得多了,花的時間也比較的短。

本節課在材料的準備上,我就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自已動手製作了5個簡單的擺,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巡視學生分組做“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時,我發現有的學生操作不當使實驗數據的偏差。雖然經過指出學生也進行了改進,但使我意識到實驗前指導還不夠到位。實驗前,教師應該要儘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細緻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有效的開展。

在最後一個環節“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時,我先讓學生總結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接下來,我拋出一個問題:那是否兩個擺繩一樣長的擺,擺動的速度就一樣呢?並出示了演示器材。學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是一樣的。在演示實驗時,前2秒這兩個擺看上去似乎擺動的一樣快,當時還有個學生大聲的説了出來:“擺動的一樣快”。我讓學生再仔細的進行觀察,慢慢得着兩個擺速度就很明顯的區分出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觀察要有始有終,要認真仔細,這樣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更精確。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探索研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