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範文(通用13篇)

來源:文萃谷 1.1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範文(通用13篇)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1

教學要求: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辯事物和聯想。

教學重點: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教具準備:

投影、錄音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我們已經初讀了《月光曲》這篇課文,大家想不想親耳聆聽這首著名的樂曲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美妙的音樂中。(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請同學們説説感受。

二、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1.學生嘗試找出描寫《月光曲》內容的段落。

2.出示文段,全班齊讀。

3.出示嘗試題一:這段文字向我們展示了幾幅畫面?

4.四人小組討論。

5.師生交流找出如下三個畫面(投影):

畫面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

畫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畫面三:忽然,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湧過來……

6.學生任選一幅畫下來展示台上展示。

7.依次出示三個畫面,配樂欣賞。

8.討論音樂旋律變化。(由輕柔到強烈,由緩慢到快速)

9.指導感情朗讀文段。

10.請説説文中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產生的聯想。

三、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創作歷程。

㈠出示嘗試題二:

貝多芬為什麼會彈出這麼美妙的.琴聲?回讀課文第二到第八自然段,找出原因。

㈡四人小組討論。

㈢師生交流討論情況。

1.對窮兄妹的同情。集體思考討論:聽了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

(太可憐了,太感人了,我要為他們彈一首曲子。)

2.遇到了知音。思考:聽了姑娘的話,貝多芬沒有回答,其實他心裏會怎麼想?

(這窮苦的盲姑娘,不但喜歡音樂,而且懂音樂,能從琴聲中分辯出彈琴的人是我,我遇到知音了。)

3.觸景生情。思考:看到茅屋裏的一切和清幽的月光貝多芬又會怎麼想?

(美好的音樂是給予窮苦人們和愛好音樂的人的,我要為他們彈一首動聽的樂曲。)

4、指導感情朗讀這一段。

四、欣賞曲子,回顧全文:

貝多芬聽到兄妹倆的談話,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看到盲姑娘聽得入神,聽到盲姑娘激動的讚美聲,貝多芬心想,音樂是給予窮苦人們和懂音樂的人們的,於是就藉着清幽的月光即興彈奏了一首曲子,這就是《月光曲》。

五、質疑問難。

六、出示作業:

再次聽聽《月光曲》,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配樂故事。

(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2、教師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月光曲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提出問題。

2、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

3、教師梳理問題,總結出問題。

4、師讓學生帶着問題初讀課文,並提出讀書要求:

⑴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問題。

⑵課文中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自己解決。

⑶在老師規定的時間把課文讀能讀熟。

5、學生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6、學生課堂彙報交流,並自己解決問題。

7、教師適當引導、點撥,並加入正確引導。

三、重點段落分析

1、教師置疑:

貝多芬用音符給我們展示了怎樣的畫面?

2、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從課文中找出一段並讀一讀。

3、學生找出展現月光曲音樂內容的段落。

4、學生小聲讀文,邊讀邊想,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5、和同桌先説説,哪些畫面展現在你面前。

6、學生點擊網頁,欣賞美景。

7、用恰當的詞語形容畫面。

8、學生配樂朗讀,體會月光照下大海不同變化。

(教師指導。)

9、學生點擊網頁,欣賞月光曲。述説心情。

10、教師總結,

四、音樂欣賞

1、學生點擊網頁,搜尋鋼琴曲欣賞。

2、生説感受,並把感受發佈在網站的交流平台裏。

3、師小結。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並理解“蠟燭、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鍵”等詞語。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在質疑理解、感情朗讀、想像寫話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瞭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3.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課前)

1.自學生字新詞,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課時】

一、聽寫詞語,自由説話,引出問題。

1.學生聽寫詞語:蠟燭、茅屋等。

2.學生自由説話:選用剛才聽寫的詞語根據課文內容説一段話,教師隨機點評。

3.教師引出問題:究竟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進入問題,自主感悟,感情誦讀。

語段一: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姑娘説∶“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

隨便説説罷了。”

1.貝多芬聽到哪一句話起就心動了?(感情朗讀)

2.貝多芬從這一句話中聽出了什麼?

(1)盲姑娘家境貧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貧窮?)

(2)盲姑娘熱愛音樂。(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熱愛音樂?)

(3)師: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她依然熱愛着生活,姑娘雖然家境貧困,但是她並不放棄對藝術的嚮往與追求。貝多芬的心被觸動了。

3.貝多芬從兄妹倆的整段對話中還聽出了什麼?

(1)妹妹的懂事、兄妹倆之間的相互關懷與體諒等。(感情朗讀)

(2)師:盲姑娘這麼貧窮,但是這麼熱愛音樂,又這麼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動了,所以走進茅屋。

語段二: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1.學生質疑。

預設問題一:盲姑娘什麼也看不見,為什麼知道她是貝多芬?

預設問題二:貝多芬為什麼不回答?

預設問題三:貝多芬彈一首曲子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心願,他為什麼還要再彈一首曲子?

預設問題四:貝多芬為什麼稱盲姑娘為“您”?

2.梳理問題。

3.解決問題。(感情朗讀)

三、入情入景,想象寫話,欣賞音樂。

1.師生共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語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

2.重新回到問題:貝多芬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

3.進一步瞭解貝多芬,聯繫上文,想像寫話,體會貝多芬內心情感。

課外資源:我為什麼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貝多芬

4.欣賞《月光曲》片段。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標: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情感目標:

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包含着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辨課文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教學方法:

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

貝多芬想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談話直接引出課題

2、概括課文大意練習。句式補充訓練。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簡介貝多芬。

瞭解貝多芬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樂聖,以及貝多芬名言:我的藝術應該為貧苦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課文:月光曲是貝多芬為盲姑娘譜寫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

二、初讀感知課文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

三、學本課生字新詞

譜成清幽萊茵河茅屋入場券陌生人霎時間

波濤洶湧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領讀新詞

2、説説詞的意思

3、由“茅屋”一詞進行聯想。

訓練語感,體會生活在茅屋裏的人是窮人。

四、讀中感悟“盲姑娘”,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體會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品讀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學習課文中運用的多種描寫方法:語言、外貌、神態,

感受盲姑娘立體豐滿的形象。

這位姑娘是一位貧苦、懂事、熱愛音樂、懂音樂的盲姑娘。

五、展開合理聯想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漸明晰貝多芬越來越強烈的情感變化,

好奇——心裏一震——感動——百感交集、激動萬分

2、嘗試理解貝多芬為什麼彈了一曲又為盲姑娘再彈一曲的情感因素——為音樂上的知音演奏

六、歸納貝多芬為什麼被稱為樂聖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2、貝多芬為什麼會為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

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我的藝術應該為貧苦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二、學習新課

繼續學習課文,瞭解《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像、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説的話之後,心情變得不平靜一般,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

"她那恬靜的臉上""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

(4)你能把這樣美妙動人的《月光曲》背誦出來嗎?背誦9自然段。

三、閲讀拓展

學到這裏,你覺得這個傳説是真實的嗎?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裏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勢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人"傳説"反映了人民羣眾的願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放律變化一致。

月光曲

琴藝高超

貝多芬即興作曲樂聖

情感真摯、細膩

高尚的品格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瞭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2.合作探究,揣摩關鍵語句,學習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和想象的手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音樂的美妙以及貝多芬熱愛音樂、同情窮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揣摩關鍵語句,學習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和想象的手法體會音樂的奇妙以及貝多芬熱愛音樂、同情窮人的情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5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月光曲》,這是樂聖貝多芬的的鋼琴曲。大家光看這個曲名,覺得它會演繹出什麼樣的畫面?(學生各抒己見)這只是同學們的看法,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月光曲》,從文字中感受一下音樂的奇妙。

2.貝多芬及《月光曲》簡介(5分鐘)

3.生字詞預習檢查(8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字詞可通過查閲字典、翻閲工具書、同桌討論等方式解決。用開火車的方式輪流讀PPT上的生字詞,最後齊讀鞏固。

4.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幾個問題:

(1)理清課文思路(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兩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晚上,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小鎮上演出,他在小路上散步時走進一間茅屋,給盲姑娘兄妹彈奏了兩首鋼琴曲,在此過程中創作了《月光曲》。

(2)貝多芬當時是什麼身份?盲姑娘家呢?——貝多芬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有許多著名的樂曲,還會在各地旅遊演出,可以説是家喻户曉。盲姑娘家家境貧寒,買不起音樂會的票。因為盲姑娘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演奏,所以進行了演奏。

(3)貝多芬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月光曲》的?《月光曲》好聽嗎?——貝多芬在彈完一曲後,因着盲姑娘兄妹的反應和清幽的月光有感而發。《月光曲》的演奏都讓兩兄妹陶醉了,足見其美妙動聽。

5.精品細讀,欣賞月光(15分鐘)

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貝多芬是在給盲姑娘演奏的過程中創作出《月光曲》的。這盲姑娘到底是何許人也呢?同學們再次閲讀課文,找一找關於盲姑娘的語句,試着從語言、神態等描寫中分析一下盲姑娘的人物形象,可以小組討論一下。預設學生成果:

A.家境貧寒——“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我們又太窮。”語言描寫,直接説明盲姑娘家的窮。“茅屋裏點着一支蠟燭”、“微弱的燭光”、“舊鋼琴”,環境描寫,揭露了她家條件不好。

B.善良體貼——“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説説罷了。”從兄妹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兩人兄妹情深,雖然貧窮,但沒有因此而互相埋怨,而是互相理解體諒。

C.熱愛音樂——“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好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語言描寫,盲姑娘雖然貧窮、看不見,但是她十分熱愛音樂,兩個感歎句體現了她對音樂的渴望追求。

(同桌合作,分角色讀第3段。重讀“多難彈啊!”,讀出怎麼也學不會的懊惱,“那有多好啊!”則是嚮往渴求的語氣。中間哥哥的話要讀出內疚自責的語氣,“是啊”可帶點歎息,強調兩個“太”。最後一句姑娘的話又要有安慰的語氣,所以要語速放慢,聲調放緩。)“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這個動作描寫體現了盲姑娘迫不及待想要聽到別人演奏的心情。

D.聰慧、懂音樂——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説:“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聽得入了神”説明盲姑娘沉浸在音樂裏,“激動”這個心理描寫直接體現了盲姑娘當時的心情,兩個“您”説明她當時太過激動導致説話都斷斷續續的,兩個感歎句既表現了她的激動,又側面體現了她對音樂的理解很深刻到位,就像貝多芬音樂上的知音一樣。同時她雖看不見,但卻能通過音樂判斷出貝多芬的身份,可見她的聰慧。

(請同學讀一讀這句話,前半部分可讀的慢一些、舒緩一些,後面的話要讀得語速快、激動、激昂,兩個“您”要有停頓)

6.課堂小結(5分鐘)

這盲姑娘雖然眼睛看不見、家境貧寒,但卻有着一顆熱愛音樂、體貼善良的心,怪不得貝多芬願意為她演奏兩曲。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這位盲姑娘,下節課我們將來認識音樂天才貝多芬,同學們課後可以自己先品析一下貝多芬的形象。

7.板書設計

貝多芬

盲姑娘

(德國著名音樂家)

(家境貧寒、善良體貼、熱愛音樂)

彈奏

入神

再彈

記錄

陶醉想聽

第二課時

1.導入(5分鐘)

複習上節課內容

2.精品細讀,欣賞月光(30分鐘)

貝多芬當時為什麼要給盲姑娘彈琴?為什麼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預設學生成果:這是由環境(“幽靜的小路”,很容易勾起人的情緒)、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兄妹間相互體諒的真情、貝多芬同情窮人、善良易感的胸懷多方面決定的。

而貝多芬彈完一曲後又彈一曲則是因為貝多芬佩服盲姑娘能夠通過一首曲子就分辨出其中的技藝和感情,他在小鎮遇到了知己,非常欣喜,所以願意有感而發、多彈一曲。教師引導:貝多芬在聽到盲姑娘的讚美之後沒有回答,這時他在想什麼呢?同學發揮想象力想一想,想好之後四人小組分享一下。

沒有想到,這次彈琴貝多芬創作出了不朽的《月光曲》,當時的環境如何?盲姑娘兄妹眼前浮現出了什麼畫面?請同學再次閲讀

8、9段,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預設學生成果:

創作環境:蠟燭被風吹滅,月光照亮茅屋,使得環境變得格外清幽。這種清幽靜謐的環境特別容易使人思緒萬千,於是性格本身就易感的音樂家貝多芬被這月光和清幽觸動。另一方面,旁邊站着的兄妹是他的聽眾,是他的崇拜者,是他的知音,知音難覓,真情動人,情與景交融,更容易觸發靈感。

第一幅畫面:月亮升起,海波粼粼。“微波粼粼”一詞寫出了波光的形態,是微弱的、閃着光、有層次感的,“霎時間”則寫出了月亮升起一瞬間的迅速,具有動感,“灑滿”體現了月光照射範圍之廣,有種豁然開朗的驚喜感。

第二幅畫面:月亮升高,穿過微雲。“穿過”使得月亮升高這個現象動態化,“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則描寫了微雲的形態,輕薄縹緲,在月光下顯得夢幻温柔。

第三幅畫面:月光照耀,波濤洶湧。“忽然”一詞使情緒急轉直下,“刮”、“卷”、“湧”這三個動詞十分有力,“大”、“巨”、“雪亮的”這些形容詞則形象表現了風浪之大。教師伴樂範讀這部分描寫,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學生自由朗讀,同桌互相評價。

聽完了這變化無窮、跌宕起伏的《月光曲》,兄妹倆有什麼反應?貝多芬又做了什麼?預設學生成果:“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兄妹倆都聽呆了、聽醉了,陶醉在美妙的琴聲中,彷彿身臨其境。貝多芬則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功夫記錄下這個靈感,十分迫切。

教師引導:貝多芬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討論後明確:熱愛音樂,同情窮人,善良易感,音樂才華出眾)

3.發揮想象,結束課堂(10分鐘)

《月光曲》如此美妙,使兄妹倆如痴如醉,同學們又會從《月光曲》中聽出什麼來呢?(播放《月光曲》,同學邊聽邊想象,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以齊讀第9段結束課堂。

4.板書設計

月亮升起,海波粼粼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6

【教學目的】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

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説是這樣譜成的。下面就讓我們聽一聽那美麗的傳説吧!我找九名同學分自然段配樂讀課文。

二、聽完這個傳説你有什麼感覺

三、可能同學們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寫寫批註吧

四、彙報第九自然段

1、默讀第九自然段,畫出實實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聯想。

2、請看屏幕指名讀屏幕上的內容。其它同學思考這幾句話描寫了幾個畫面?

(三個。)

3、哪幾句話是寫第一個畫面?出示課件,指名讀,誰能説他讀得怎麼樣?(應該柔和些、語氣舒緩些)皮鞋匠為什麼會有聯想到這樣的畫面呢?誰能再讀一讀這句?

4、哪幾句是寫第二個畫面?指名讀,皮鞋匠想到了這樣的畫面,那貝多芬彈的旋律又是怎樣的?讀此句時比上兩句讀得要強。

5、哪幾句是寫第三個畫面?一個一個朝着岸邊湧來,誰能用聲音描述一下。此時貝多芬談的樂曲的旋律會是什麼樣?(高昂激盪)所以讀這句比第二句還要強。看來,這三個畫面的句子,一個比一個強,女生讀第一個畫面的句子,男生讀第二個畫面的句子,全體讀第三個畫面的句子。

6、你們想不想看看這個畫面?想不想聽聽這個音樂?出示課件。之後交流看後的感受。

7、音樂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讓我們美美地讀這一段吧!齊讀之後再背。

8、請同學們看字幕,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比較哪一個好?即刪掉聯想部分和沒有刪掉的區別?

(加上聯想會使內容更充實,更深刻。)

五、誰還能接着彙報

1、妹妹真的是隨便説一説嗎?為什麼要安慰哥哥呢?怎樣讀?

2、哥哥愛妹妹,妹妹體諒哥哥,兄妹倆相互體貼、相互關心、相依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動。下面請同桌之間分角色深情地讀讀兄妹倆的對話吧!

六、總結

看來美好樂曲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同學們,《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研讀完了,我喜歡這篇文章,因為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藝術美、語言美、景色美。讓我們把這種美帶給人世間吧!好,下課。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體會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繪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

(一)、聆聽音樂,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初步瞭解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一傳説故事的內容,大家想不想聽聽這首著名的樂曲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美妙的樂曲中吧!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播放《月光曲》片段)

2、請大家説説在你聆聽音樂時腦海裏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交流,對學生不同的感受都給予肯定。)

(二)、邊聽邊畫,表現《月光曲》的意境

請同學們再次欣賞《月光曲》,邊聽邊把你想象的畫面簡單地畫下來,可以畫一幅,也可以畫幾幅。(指名幾個學生畫在黑板上)

(三)、朗讀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課件,在音樂和畫面的配合下,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課文第9節。把學生帶入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2、畫面和音樂美嗎?其實書本里描繪的更美,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第9節,找出寫得美的詞句,並想想美在哪裏?

3、全班交流

4、這麼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親眼看到的嗎?從哪個詞看出是他想象的?畫出聯想的句子

5、指導感情朗讀,讀出大海的美,讀出它的變化。(當月亮初升時,要輕而舒緩;當讀到“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時,要加快速度和力度;當讀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時,語氣要轉為平靜。)

自由讀——配樂指名讀——齊讀——朗誦

(四)、回讀全文,探究貝多芬的創作過程。

1、這麼美的月光曲是怎麼譜寫成的呢?課文哪幾節是寫月光曲怎麼譜寫的呢?(2—10節)

2、請大家自由讀一讀課文2—10節,並想一想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提問,教師進行梳理、歸納。

4、交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機調整,隨機點撥。)

(1)預設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貝多芬要給盲姑娘彈鋼琴曲?

A、是因為盲姑娘愛音樂

B、出於對盲姑娘的同情

語段:兄妹倆的對話。(請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

①重點研讀:“隨便説説。”真的只是隨便説説嗎?

②引導體會:你覺得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對話,會怎樣想?

③出示貝多芬説過的`話:“我的藝術是為了一切貧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這一點,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體會他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預設第二個問題:貝多芬彈完一首,為什麼又彈了一曲?

A、是因為盲姑娘不但熱愛音樂,而且還懂音樂,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

語段:盲姑娘與貝多芬的對話。

①“聽得入了神”、“多純熟”、“感情多深”

指導朗讀盲姑娘的話:

a、當盲姑娘聽了貝多芬彈的曲子之後,心情怎麼樣?(激動、驚喜、喜出望外……)

b、為什麼?(盲姑娘想不到在這樣偏僻的鄉村,竟能如願以償地聽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聲。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貝多芬先生。)

c、請大家分別用激動、驚喜或者讚美的語氣來讀一讀

d、是呀,盲姑娘聽了曲子後非常地激動,這激動裏有驚喜,有讚美,讓我們一起再激動地讀一遍。

②聽了盲姑娘激動的話,貝多芬沒有回答,其實他心理會怎樣想呢!

B、當時的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

語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齊讀第八自然段。)

引導感悟:“披上銀紗”“格外清幽”等

(3)預設第三個問題:貝多芬是怎樣把第二首曲子記錄下來的?

A、“飛奔”看出他當時心情怎麼樣?

B、為什麼要連夜把曲子記錄下來?(自己也被這首曲子感動了)

(五)、聽音樂,想象寫話。

再次欣賞《月光曲》,邊聽邊想,邊聽邊寫:“我靜靜地聽着,我好像……”

(六)、佈置作業。

蒐集和欣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以及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3、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體會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愛。

教學重、難點: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貝多芬與皮鞋匠兄妹間的情感美,體會課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現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學習文章中運用優美的語言文字表現音樂美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品讀第一部分,發現情感美。

1、默讀課文2-7自然段。

2、學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點詞句來揣摩文字背後的情感。

c、交流貝多芬又彈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樂的魅力

默讀第九自然段,把相關的句子畫下來。

1、讀出畫面美和音樂美。

2、讀出文字所描繪的旋律變化。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本課8個生字,能掌握“譜寫、蠟燭、清幽”等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背誦第九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學習作者在寫實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關鍵的字、詞、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文中傳達出的貝多芬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對窮苦勞動人民的關懷,進而培養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品味文章的優美語言,理解文中關鍵詞句的含義。

【難點】

體會貝多芬對窮苦勞動人民的關懷,感受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導向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導入部分,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讓學生沉浸在鋼琴曲美好的氛圍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屏幕出示生字詞,指名學生讀,教師範讀,為同學正音)

2.學生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譜成的?

明確: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兩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貝多芬有感於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況下,即興創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讓學生結合課文談自己的感受。

明確: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自由談感受。

(三)以句帶篇,深入研讀

1.賞析重點句子

(1)一個姑娘説:“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説:“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説:“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説説罷了。”

明確:這段文字是語言描寫,用兄妹之間的對話,生動傳神地表現出兄妹倆相依為命的真情,同時,也表現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對音樂的熱愛,為後文寫貝多芬兩次為她彈奏奠定了基礎。

(2)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説:“談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談一首吧。”

明確:體現了盲姑娘不光愛音樂,更能夠懂音樂,並且懂得貝多芬的音樂,使得貝多芬引之為知音,因此而創作了《月光曲》。

2.學生分組討論:貝多芬為什麼會譜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種心情創作的這首曲子?

明確:曲為心聲,貝多芬在彈奏月光曲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也是不平靜的。面對着眼前窮苦的兄妹倆,面對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動,更有得見知音的感慨與激動。

(四)拓展延伸,理解難點

各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內心是怎麼想的,他會對兄妹兩個説些什麼?

提示: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結作業

1.讀完本課對你有什麼啟發?

明確:我們要向貝多芬學習,關愛別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2.查找並欣賞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學們介紹。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及其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讀課文,從字裏行間揣摩真摯的感情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樂藝術的薰陶。

3、感情朗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

感受音樂與語言的內在相通之處,感知真摯的感情是藝術的源泉。

教具準備:

《月光曲》音樂磁帶,PPT投影片。

教學流程

一、欣賞音樂,展開想象。

就讓我們再次走進音樂的聖殿,用心靈傾聽,乘着音樂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變成文字,將旋律轉化成畫面。

播放《月光曲》,請學生靜靜地欣賞。然後交流聽音樂所想象到的情景。

預設1:學生自由發表聽音想象到的畫面,可以一個詞,可以是一句話,也可是幾句話。

預設2:如果學生缺乏對音樂的感受力,老師事先準備一段特別美妙的語言描述音樂呈現的畫面,為學生做示範,讓學生享受語言與音樂的薈萃。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主為“藝術的魅力“,把音樂引進語文課堂,一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樂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中,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描述想象的畫面,讓音樂與語言沒有界限,把音樂的感受與語言的發展結合起來,避免把語文課上成音樂欣賞課,使語文學科產生錯位,甚至丟失自我。

二、變序學習,走進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讀

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音樂是舒緩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稍有變化,總體是輕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旋律是跳躍的,曲調上有反覆之處】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高昂、激盪,節奏感特別強。】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天高雲淡,月朗星稀,海在輕微地呼吸,一切都那麼幽靜,那麼美好!漸漸地,月光照亮海面,喚醒了海水,海開始奔騰洶湧,縱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麼光明而美好,這是一個自由寬闊的世界!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主題是“藝術的魅力”,所以教學本課時用音樂作為薰染的載體,創設情境,在唯美的音樂旋律中展開學習,用最智慧的語言——音樂開啟學生想象的天窗,推開學生思維的大門。直奔本課用語言再現《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單元主題與語文學習實現零距離。

教學策略:

(一)品味語言

1、學生自由朗讀第9自然段。總結寫了什麼?皮鞋匠聽貝多芬彈奏曲子的聯想。

2、用四字詞語概括畫面:水平如鏡(風平浪靜)——微波粼粼——朗月穿雲(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湧起)——波濤洶湧(驚濤拍岸)

3、用感情朗讀表現景象的變化,用聲音創設情境。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根是研究語言,任何時候都是不二的法門。學習的啟程從讀到思,明白內容層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寫了什麼,才可能進一步學習怎麼表達的,步步為營,方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

穿插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內容,即運用自己的語言庫存進行具有表現力的表達和概括,這也是在有效的訓練是培養能力,在運用中實現能力的發展。

心中對語言有了感覺,用繪聲繪色地朗讀個性化塑造文本的內容,再現文本的情境,是語言學習獨有的魅力。其實,學生的讀的過程,就是再創造的過程,就是內化語言的過程,就是積澱語感的過程。

(二)用想象架設語言與音樂的橋樑,讓優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間。

1、藉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畫面轉化成自己能夠感受的音樂,讓音樂像小溪一樣在心間流淌起來。(見第9自然段的括號內容)

2、連盲姑娘也彷彿乘着音樂的翅膀見到了她從來不曾見到過的美好的景象,更説明這是一首( )的樂曲。(表現力極強,極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終生難忘,餘音繞樑,美妙絕倫……)

3、欣賞《月光曲》,沉浸於音樂的意境之中,提升藝術品味。

【設計意圖】隨着學習的深入,讓語言與音樂在高層面上相通相諧,應當是本文最大的優勢。而連接二者的橋樑就是自由的想象。通過豐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轉化為畫面,進而把畫面轉化為旋律,這是藝術的提升,是語言的提升。

滲透襯托的寫法,用雙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夠看見自己生平從未見過的大海的景象來有力地説明《月光曲》的表現力,這是作者寫作的匠心。是讀寫不着痕跡的結合。

帶着交流感悟再次欣賞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個孩子的感覺都會有所不同,這可能是音樂的啟蒙,這可能是音樂的頓悟,這可能是音樂的引領,無論怎樣,都是一次用音樂的靈泉對孩子們的洗禮。

(三)瞭解貝多芬,加深對音樂家藝術才能與人格魅力地雙重摺服之情。

1、自由彙報對貝多芬的瞭解。

2、出示(課後資料袋)貝多芬資料,提取信息。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談。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恐龍》《命運》《田園》《合唱》。

【設計意圖】課後的資料袋中的內容應當巧妙地為學習語文服務,為加深感悟服務。這裏,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後,進行作者簡介,既是對學生音樂知識的石室,更是對貝多芬這位偉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視,這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文本中生長出來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的,更容易入腦入心。

有效的拓展鏈接是語文學習開放性的需要,我們要為語文學習減肥,但是適當的豐滿與裝飾必不可少,這是語文學習的特質。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瞭解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這樣一曲世界著名的鋼琴曲背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可以説,是這個傳説,讓《月光曲》更加如夢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創作者貝多芬先生,使這個傳説更加耐人尋味。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後,我們也彷彿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地敬仰和愛戴之情。

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説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教學策略:

1、自主質疑,援疑引思。

這就是貝多芬親自為窮苦的鞋匠兄妹彈奏的舉世聞名的鋼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聽了大音樂家為窮兄妹演奏這件事,一定有問號冒了出來,令你產生了什麼疑問呢?

貝多芬為什麼要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呢?

是因為盲姑娘兄妹特別幸運嗎?

為什麼彈了一曲之後,還要再彈一曲呢?

【設計意圖】隨着學習的進程,及時讓學生的思維之火燃燒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師的點撥。給學生學習提問的機會與時間,學生的質疑能力才會日益提升。我們的語文學習有時候是老師的自作多情,自以為是,而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人的存在與他們那個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實的感受。

2、默讀課文2——8自然段,簡單寫寫批註。然後小組同學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課堂之上的靜思默想與小組間的交流不應當是形式的點綴,而是課堂特定時空之中學生不可重複的學習體驗,是課前的預習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師的引導與培養,不斷提高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解讀二種聲音——鋼琴聲和談話聲。

①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的時候,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裏傳出來。

他會想:這們一所簡陋破舊的茅屋還有人彈奏我的曲子,真新鮮——好奇。

彈奏得斷斷續續,特別不熟練,糟蹋我的曲子呢——彆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點彆扭的驅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於是又聽到了談話聲。

【設計意圖】與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説出他們的心聲,也就是文字背後的意味。這是與文本會晤必須的閲讀心理。

②學生自選角色,朗讀純對話內容。(出示純對話內容)

“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a、二個感歎號,説明盲姑娘感情強烈。為自己彈不好這首曲子而着急。特別渴望聽到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個特別愛音樂的人,聽別人彈過幾遍,自己就能大概彈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別熱愛音樂,聽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夢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我們太窮。”

a、愛音樂的人竟然因為窮困而不能滿足自己聽音樂的願望,實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對妹妹充滿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窮困:住茅屋、舊鋼琴、微弱的燭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無所有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説説罷了。”

a、盲姑娘特別體諒哥哥,是個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

c、窮兄妹倆手足情深。一個謊稱是隨口説説,一個真心充滿歉意。

預設1,由“隨便説説”的理解逆推,追問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隨便説説的”?從而,深入語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藴含的感情。

預設2,學生如果學習能力強,可以自己自由談感悟,互相補充更正。

③展示朗讀。

【設計意圖】用充分的讀拉動學生的思維,使感悟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含。兄妹倆的談話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倆的摯情真愛打動了貝多芬,也更能體現貝多芬是個為窮苦人演奏的偉大音樂家。

3、體會貝多芬的心情。

面對這樣一位清秀卻雙目失明的姑娘,面對這樣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對如此熱愛音樂的盲姑娘,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感動、衝動……)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説過的話:

出示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

【設計意圖】拓展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讀他的心聲,這樣的豐厚文本是為感悟服務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讀盲姑娘的語言。

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後的表現,重點研讀她的語言“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裏又用二個感歎號表現盲姑娘聽了貝多芬演奏後的激動之情。

②純熟:很熟練。近義詞:嫻熟。深:感情表達得特別深厚,感染人。這是盲姑娘對貝多芬演奏發自內心的評價。

③您,您 也説明聰明的盲姑娘由剛才高超的演奏和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斷出了事實,她的激動更無法表達。

感情朗讀,深入體會。

此時的貝多芬內心同樣激動不已:他為盲姑娘不但熱愛音樂而且這樣懂得音樂而激動;他為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能遇上知音而激動;他為自己的音樂又一次為窮苦的盲姑娘兄妹帶來幸福而激動。這萬分的激動化作了一句話(齊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這萬分的激動如洶湧的海浪撞擊心扉,他的音樂靈感如泉水一樣汩汩而出,於是他做了這個決定(齊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設計意圖】咀嚼盲姑娘的話,體會貝多芬的情是此時學習的重點所在。正是由於盲姑娘聽了大音樂家的演奏後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貝多芬在這個偏僻的小鎮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興奮。語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總結全文。

教材解讀:

課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應當一讀再讀,就像這首《月光曲》一樣,值得一聽再聽。故事的結尾作為收束,給人以整體感,在學習的時候進行簡略處理:兄妹倆的陶醉與貝多芬記錄曲子。

教學策略:

①誦讀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窮兄妹倆幸福地站在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給大音樂家帶來了創作的靈感,於是一首曠世佳作誕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鳴曲》,師生齊誦第9自然段。

【設計意圖】對於語文學習而言,讀永遠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學習策略。特別是此時此刻,因為有了以上的交流與感悟,其它的語言相比動情地誦讀,顯得蒼白而畫蛇添足。

②在音樂聲中,指讀第10自然段。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們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而我們的音樂家也被自己的即興創作陶醉了,他要抓住這靈感迸發的一瞬間,徹夜不眠,記錄下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

③總結填空。

課文學完了,我們應當由衷地感謝,感謝(音樂家貝多芬為我們奉獻了這麼美好聖潔的音樂;感謝音樂家這顆為窮苦人創作的愛心;感謝熱愛音樂,懂事聰明的盲姑娘;感謝皮革匠與妹妹真摯的手足深情;感謝為我們編創這美妙傳説的人們……)

【設計意圖】總結填空是全面總結學習收穫,所以有內容層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層面的,更多的是情感價值觀層面的,這應當是學生了解貝多芬、瞭解貝多芬的音樂的一個起點,學生體味藝術的魅力和音樂的影響力,應當更多的是在課外這個廣闊的世界裏。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難點: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採訪探究,音樂怡情

教學準備:

《月光曲》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後能回答兩個問題:《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月光曲》"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三、出示自學提示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不懂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默讀課文一自然段,説説你知道了什麼?

4、默讀2——6自然段,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師:《月光曲》是首什麼曲子?

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貝多芬資料,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錯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結構,

給本課的生字組詞語辨析。(點擊字形結構,會顯示例詞。)能説説幽靜純熟陶醉這三個詞語的意思。會用這些詞語造句。(點擊課件出示解釋和例句。)

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生字詞。

辨析部分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齊讀

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説。什麼是“傳説”?(民間流傳的'説法。)既然是傳説,也就説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譜寫":

“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説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説"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絃的詩篇。

交流課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什麼?(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麼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啟發學生聯想:“同學們想一想,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窗口,而且從窗口裏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裏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

師:為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朗讀。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教學重點

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教學難點

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麼是“傳説”(民間流傳的説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説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是哪幾首?

2.學生默讀思考後討論。

(1)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2)這兩首曲子分別是什麼?(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3)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從哪兒到哪兒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後寫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學生朗讀二至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地方。理解幾個詞語:幽靜、入場券、陌生、純熟。教師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2.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而感到深深的遺憾。)

3.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裏,兄妹倆相依為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為什麼説“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説説罷了”?

(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説説”,從這裏可以看出兄妹倆互相體貼,這種感情非常珍貴,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她看不見樂譜只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卻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説:“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並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人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説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

1.用生字卡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課文一至七自然段。提問:貝多芬為什麼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

二、深入學習

1.指名朗讀八至十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貝多芬看到了什麼?(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皮鞋匠兄妹倆站在他的身旁。)

2.貝多芬彈的是什麼?他彈的和他看到的有什麼關係?皮鞋匠聽着琴聲,好像看到了什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是徐緩的,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再後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湧。)

3.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麼?為什麼説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

4.為什麼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温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穫。

三、分辨聯想

1.在“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2,在“皮鞋匠靜靜地聽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指導。請學生試背第9自然段。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盲姑娘知音

彈奏想聽感動

再彈入神動情

記錄本陶醉激情

教學反思

文中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

國小課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學會7個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能用“格外”、“彷彿”造句。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説的兩次説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學準備:

《月光曲》和課文的錄音,小黑板。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學習第一段。

1、今天我們學習《月光曲》。“曲”是什麼意思?(沒有歌詞的樂曲叫做曲。)

2、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3、《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他是什麼人?你怎麼知道的?

4、齊讀課文的第一段。

二、學習最後一段。

1、整篇文章是寫貝多芬譜寫《月光曲》,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麼關係?(最後一段)

2、自由讀段,讀後交流

(1)這個曲子叫什麼?

(2)一個曲子為什麼這麼着急,幹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段。

三、通讀全文,交流閲讀所得。

四、學習第九自然段。

1、導入: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並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2、自由讀第九節後交流

(1)“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雲。”句。

(這裏寫它的意境很美,説明它的旋律很優美。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結合理解“霎時間”、“微波粼粼”、“一縷輕紗似的”等詞語。

指導朗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灑滿了銀光”部分。

(2)“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來……”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湧的大海。”

3、指導學生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4、《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麼?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後“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後“月光照耀,波濤洶湧”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這種聯想是怎麼產生的?

6、什麼樣的曲子,什麼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麼樣呢?能形容一下嗎?

7、説經過:貝多芬面對着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裏,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接着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盪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8、播放《月光曲》錄音帶,感受旋律的變化。

9、引:那麼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下節課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學習2——8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二層,思考回答

(1)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裏散步?是什麼吸引了他的注意?

(2)從兄妹倆的談話中,你能看出什麼?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他會怎樣想?怎樣做?

(3)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什麼?一曲彈完了,為什麼又彈一曲?

(①貝多芬是在秋夜,萊茵河畔一個小鎮的幽靜的小路上。時斷時續的琴聲吸引了他的注意。②從兄妹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兄妹倆親密友愛,互相關心、體諒,手足情深。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很感動,他想我一定要為姑娘彈琴,於是輕輕地推開門進屋。③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彈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彈完了,貝多芬聽到盲姑娘激動的讚美,想到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就能分辨出彈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這兒遇到了知音,因此貝多芬也很激動,決定再為盲姑娘彈奏一曲。)

2、月光曲的內容究竟是説什麼的?是月光和大海的變化嗎?

(《月光曲》的內容是寫兄妹倆的,特別是寫盲姑娘的。寫她這麼窮困,卻依然要學習貝多芬的樂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寫兄妹倆的貧窮;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寫兄妹倆學習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濤洶湧是寫他們看到貝多芬心情非常激動。 《月光曲》也是寫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開始是寫貝多芬的心情很平靜,然後第二層寫的是貝多芬的心情漸漸不平靜了,最後一層就是寫貝多芬看到兄妹倆這麼熱愛音樂,所以他心情不平靜。還可以這麼説:樂曲的第一樂段,是描述他在小樹林裏散步,聽見了斷斷續續的琴聲,心裏產生了一分觸動,所以彈出曲子來就是柔和的,徐緩的,這樣的曲子聽在兄妹倆的耳朵裏,使他們產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後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如此貧窮,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動,手下的琴聲有力,加快了,兄妹倆想象成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是貝多芬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萬分的激動,然後手下的琴聲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倆聯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湧。一句話,貝多芬的《月光曲》所寫的內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導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第二層。

仔細琢磨盲姑娘説的話,瞭解她是一個怎樣的人?聽了她的話,貝多芬心裏會想些什麼?讀讀課文,想想劃劃,並同學交流探討一下。

(1)盲姑娘熱愛音樂:斷斷續續的琴聲表明她眼睛雖然看不見,但仍然不停苦練;十分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演奏;聽到有人為自己彈琴,雖然不知道對方是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禮地“連忙讓座”。

盲姑娘懂音樂:雖然雙目失明,儘管從未聽貝多芬彈奏過,卻能聽出是貝多芬在彈奏。

盲姑娘體貼兄長:儘管十分渴望聽音樂會,但體諒家境貧窮,哥無能為力。

(2)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貧窮家境,為姑娘雙目失明仍熱愛音樂且非常懂事而感動,為遇到知音而激動。

(3)有感情地朗讀第2——8自然段,特別是在對話中讀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對哥哥的體諒,讀出貝多芬對盲姑娘和皮鞋匠這樣的窮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第9自然段,能借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默寫。

運用第一節課學習生字詞語的方法記住生字和詞語,試着默寫出來。(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回憶課文內容,結合課題,説説課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把它用語言組織起來。

2、要求人人説,説清楚。

三、繼續學習課文,鞏固《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説的話之後,心情變得不平靜,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她那恬靜的臉上”、“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茅屋。”

4、背誦第9自然段。

四、學到這裏,你覺得這個傳説有道理嗎?(進一步瞭解貝多芬)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裏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個“傳説”反映了人民羣眾的願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旋律變化一致。

五、完成作業本習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