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如何實現數學教學中的“生態平衡”論文

來源:文萃谷 1.26W

摘 要:新課程標準正式頒佈以來,創設一種類似於自然界中生態系統的課堂教學環境,已成為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本文就生態教學論文發表如何實現數學教學中的“生態平衡”進行了探討。

探討如何實現數學教學中的“生態平衡”論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 生態平衡; 興趣; 範例; 問題; 情感

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設施、環境等眾多複雜的因素構成的“生態系統”。因此,必須認真研究課堂教學諸因素的相互關係,強化諸因素之間的“互補”功能,克服“互耗”傾向,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對應,課堂教學的“生態環境”也具有動態性、交互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在該模式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教學內容、教具、課堂氛圍等都應服務於學生;教師是連接上述諸要素的橋樑。能否實現各要素間的優化組合關鍵在於教師的設計,具體來説,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

1、激發興趣,平衡動與靜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它能把人的生命力調動起來,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助推器。但興趣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和保護才能形成和發展。所以,培養興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培養興趣,就必須找準激情點。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產生疑惑的原因都可以歸因於:現有的認知水平不能同化和順應所學習的新知識,出現了思維上和技術上的偏差,此時絕大多數學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糾偏欲,一種主動參與尋求正確結論的心理需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

例如,求y=sin(π/4—x)的單調遞增區間,大部分學生採取設u=π/4—x,由—π/2+2kπ≤u≤2kπ+π/2可得—π/2+2kπ≤π/4—x≤2kπ+π/2,求得單調增區間為—π/4—2kπ≤x≤—2kπ,k∈Z。作出圖像發現這是單調減區間,這是什麼原因呢?讓學生自我糾錯,很快得出結果:因為u=π/4—x是減函數,求y=sinu的減區間才能得到y=sin(π/4—x)的增區間。

對於這種疑惑,教師不宜立即點破,否則會使課堂索然無味。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應該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激發狀態。也就是設法讓學生“動”起來,“靜”下去,再“動”起來,如此波浪式向前推進,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老師如果能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讓學生感覺到:跳起來摘到的果子比從地上揀起來的好吃,學習的興趣就更濃了。

2、滾動範例,平衡教與學

“教”與“學”的平衡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其中“學生學”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教師教”應處於輔助地位。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新舊知識的結合,此時,教師要設法給學生造成暫時的失敗感和短時的焦慮感,讓學生的認知結構處於一種不平衡狀態,以利於激發其元認知體驗,從而調動一種潛在的能力去自主探索問題,分析思考中的失誤,養成對解題結果積極反思的習慣,在主動探求中提高學習的監控能力。

以高一數學為例:講到如何證明正弦定理時,同學們已具備了證明定理的能力,因為該定理的證明在九年級習題中已做過, 只是沒有冠名。因此,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在於找準切入點。此題應先提示學生從分析定理中量的關係着手,由於前面的內容已做好了鋪墊,學生自然能夠想到“圓內接三角形中三個內角與外接圓半徑的關係”這一定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可因勢利導讓學生證明餘弦定理,啟發學生建成平面直角座標系後,利用三角函數和兩點間距離公式來解決。為了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問他們有沒有證明正、餘弦定理的其它的方法。如果學生能想到教材中使用向量的方法,教師就能鬆了一口氣,因為學生正沿着老師所設置的軌道順利前進。在嘗試用多種方法證明出正、餘弦定理後,教師不妨大膽地讓學生自己運用正、餘弦定理推導出秦九韶—海倫公式,以便更好地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此例突出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向量的應用意識,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種獨到的思維方式會帶來享受成功的巨大喜悦。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不要操之過急,要在控制難度的基礎上逐步滲透,幫助學生營造濃郁的研究氛圍,使“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學生從幕後走到台前,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3、拓展問題,平衡內與外

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態環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課堂內講練要適度配合,課堂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加強練習,從而使知識在訓練中獲得,能力在訓練中提高,技巧在訓練中掌握,智力在訓練中發展。此時應注意“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如果沒有教師適當時機深入淺出地引導和總結,學生的智力操作就難以深入下去,教學就會流於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上淺嘗輒止。

講解那些經典習題時,應留有較多的拓展空間,讓學生在一題多解的訓練中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培養多角度探索的思維品質。

例如:對於正弦定理可啟發學生用向量相等加以證明。

分析: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如右圖在△ABC中,|CA→|=b,|BC→|=a,|AB→|=c,過點O作=OA′→=BA→,

所以 (bcosC—a,bsinC)=(—ccosB,csinB)即有 bsinC=csinB,a=bcosC+ccosB

同理可得 asinB=bsinA,csinA=asinC; b=acosC+ccosA, c=acosB+bcosA

上述方法既證明了正弦定理,又可得到三個“副產品”。對於一題多解重在啟發,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在學生還沒有深入探究時就將結果和盤托出,這樣做的後果勢必使學生剛剛展開的思維翅膀又重合攏。

4、融會情感,平衡情與理

數學定理、定義、規律方法等來自於實踐又廣泛應用於實踐之中,不能把數學教育單純地理解成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應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美,喚回失落的好奇心。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要加大容量,為學生創建應用的實踐空間;學習數學文化,注重數學的人文價值;介紹數學發展的歷史、應用和趨勢,突出數學的社會需要,弘揚數學家的創新精神,體現數學的美學價值。

若使情感滲透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加深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理解,教師就不能用自己的精彩演講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而應該把探索過程留給學生。數學美是理性的美,內藴深邃的美。要真正領悟數學美的真諦,就必須通過“抽象、枯燥”的符號、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內部豐富的理性世界,認識到數學與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因此,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使之成為正確的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教育的理念是素質教育,其目標是實現學生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而作為德育、智育、美育並舉的數學課,課堂教學中的“生態平衡”追求的正是一種和諧。就課堂教學的“生態”而言,平衡總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絕對的,課堂教學的調控總是由不平衡到平衡,而後產生的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環往復,逐步優化課堂教學,從而把我們的思想、認識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7)。

[2] 國家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制訂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框架設想[J]。數學通報。2000。(3)。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