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來源:文萃谷 1.19W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

  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翻譯

江上千裏浪花翻滾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競相怒放,春意正濃。身邊一壺美酒,手中一支釣竿,世上這樣自由快樂的人有幾個?

註釋

漁父:詞調名,又名“漁父詞”、“漁歌子”,單調,正體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

浪花:一作“閬(láng)苑”,指傳説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隊春:指桃李盛開,由近及遠,好像隊列有序一樣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釣竿。身,一作“綸”,一作“鱗”。

快活:一作“世上”。

儂:我,江南口語。

賞析

這首詞是題《春江釣叟圖》畫之詞。據《南唐書·後主紀》載:“文獻太子惡其有奇表,後主避禍,惟覃思經籍。”由此,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後主為情勢所迫,沈潛避禍,隱遁世塵並寫詞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釋文獻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輯注),也有道理。詞史上最早寫《漁父》詞的,是唐代的張志和。李煜這首詞,繼承的就是張志和的“漁父家風”,寫漁父的快樂逍遙。從詞意上看,此詞耽於隱逸、格調不高,當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詞開篇入畫,將畫中意境以言辭寫出,以畫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隊春”,寫春江浪湧,春光明媚。一隊”後着一“春”字,不僅顯示出桃李的生機,而且又透出別樣的俏皮,繪出明暢絢麗的意境。這兩句寥寥數字便將畫中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畫中的主人公漁父,趁着春江水漲,駕一葉小舟,隨水順風而下;好風推舟行進,輕舟分浪飛駛,浪花迎面而來,如濺起千里雪;漁父心中開懷,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兩岸桃紅李白,列隊相隨,花樹多情,漁父恬暢。

餘下三句描寫了漁父的裝束,是點睛之筆,寫出了漁父淡泊瀟灑的人生境界。兩個三字句看似信手拈來,其實也是錘鍊的結果:“一壺酒”寫出漁父的精神狀態;“一竿綸”點明漁父的職業和身份。單説“一壺酒”,也許還可以聯想到別的人;但緊跟着説“一竿綸”,則肯定是漁父無疑了。末句突現高峯——“世上如儂有幾人”,這句話是漁父的自述:在塵世上,像我這樣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這位釣叟,無風波之險,而有自然之樂,在自己的餬口生涯中找到樂趣。他擺脱世俗的羈絆,避開名利的枷鎖,自在逍遙,令人羨慕不已。

這首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意,雖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也可視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題畫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是詞人為南唐內供名畫家衞賢繪製的《春江釣叟圖》所題。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2

湖心亭看雪

明·張岱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這一天天剛剛亮,我划着一隻小船,穿着皮袍,帶着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樹掛晶瑩,白氣瀰漫,天、雲、山、水,上一上一下一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一道淡淡的痕跡,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點,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着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小僕人燒着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説:“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痴情一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時候,替一我駕船的人喃喃自語地説:“不要説先生痴,還有像你一樣痴的人。”

【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着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評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説:“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一靡一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梁,車旅螳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於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 名書之由。我們讀《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在欣賞其雅潔優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時,常常感到有一層夢幻般的清紗籠罩其上,使意境顯得深杳而朦朧。

張岱的小品可謂名副其實的小品,長者不過千把字,短者僅一二百字,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湖心亭看雪》,堪稱張岱也是晚明詩化小品文的代表作,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他把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淺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之一二。

【賞析一】

《湖心亭看雪》以精煉的筆墨,記敍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脱俗的閒情雅緻。

文章第一段,“崇禎五年十二月,餘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用語樸素,平實,意藴卻很深遠。第一句既點明時間、地點,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紀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國,不着痕跡地引一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從聽覺的角度來寫雪,一個“絕”字寫出了雪之大。作者雖未具體描寫雪景,但這個 “絕”字,讓人看到的卻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傳達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畫出了大雪的威嚴,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點寫湖中雪景。“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船, 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鳥聲俱絕。”正是在這樣的天氣裏,竟有人深更半夜,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足以顯現作者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脱俗的氣質。正是這種“雅興”和“氣質”,才使作者筆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動,形象。“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第一句從總體形象入手,疊用三個“與”字,寫霧寫雲寫山寫水一氣呵成,毫無重複之感。“上下一白” 中的這個“一”字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第二句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朧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量詞的提煉可謂精妙絕倫,“痕”、“點”、“芥”、“粒”一個小似一個,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內涵豐富,不露斧鑿之痕,是煉字的典範。

第三段寫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鳥聲俱絕”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雙方的又驚又喜是不難想像的,但作者並不曾有一言半語,只寫道“見餘,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讓亭中人説話,反客為主,不僅寫出了亭中人的驚喜,同時也表露了作者的心聲。筆墨簡煉,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餘同飲”;作者也因這異外的驚喜才“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也正因為這樣的“興致”和“感覺”,才有末句的“問其姓氏”。可作者在此並未寫出他們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在意外相逢的驚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歡娛過後,才知他們是他鄉遊子,所面臨的現實將是各奔西東。今生今世也許相會無期,頓時,作者“人生難得一知己”的悵惆與失意盪漾心中。本段雖是平實敍述,表達感情的詞語全部棄之不同,卻把作者的悲與喜表現得淋一漓盡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僅碰到了兩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麼作者為何説“獨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語揭開了謎底。原來他們雖然同行,卻並不同心,由於志趣不同,“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始終不理解。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以相公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似貶實褒,反襯自己清高與孤傲的情懷,這個小小的尾聲,如輕舟蕩漿,使人感到文情搖曳,餘味無窮。

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敍事、寫景、抒情融於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着濃郁的詩意,而全文僅一百多字,筆墨精煉含蓄令人驚歎。!

【賞析二】

“崇禎”是明朝的年號,開篇就敷上了一層懷舊的色*彩。“十二月”,正是寒冬時節,為後文“大雪”埋下伏筆。“大雪三日”,寫雪的來勢之猛、持續時間之長。 “湖中人鳥聲俱絕”不從視覺寫雪之大,而從聽覺的角度寫出湖山封凍,人與鳥俱噤聲不出,“絕”字傳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從聽覺和心理的角度表現了大雪的威嚴,也為後文遇見金陵客的意外與驚奇作了鋪墊。“是日”即三日之後,“更定”即黎明破曉之時。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後、黎明破曉之時, “獨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見人,又不欲人見。“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贅,實際卻與後文的“獨”、“惟”及幾個“一”字互為呼應,創造了一種清靈純淨的意境。“擁毳衣爐火”,以禦寒之物襯雪地之寒,也表現了作者的特立獨行、任性*風雅。“霧凇沆碭”寫湖中水氣凝成的冰花一片瀰漫,天地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有了一種動一態的融合美,描繪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圖。若只説“天、雲、山、水,上下一白”則顯得缺少生命的活氣與遠近高低的層次。天、雲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渾茫難辨,足見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見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點的觀察景物的同時,似也藴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滄海一粟之感慨。“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這句話中的幾個“一”字,雖與“上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卻巧妙地將一個微觀而豐富的世界置於宏觀而簡潔的背景之中,共同構成一幅絕美的圖畫。同時,作者精心錘鍊的“痕”、“點”、“芥”、“粒”這幾個量詞也是極富形象性*和層次感的:有遠近、有高低、有濃淡、有疏密、有大小。隨着視線的移動,景物也漸漸變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小,襯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出一個微妙而靈動的意境。“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實則以意觀景,並非以眼所見。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則不可能達到這種遠觀的視覺效果,以意觀之,則虛實相生,有一種“心遊萬仞、精鶩八極”的超脱與空靈。“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且是兩人,酒爐已沸,可見早就來了。“見餘,大喜”,此處妙在作者對自己見到他們的驚奇避而不談,而從對方的角度寫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驚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歎表現了他們相互之間的賞識,有一種人生難得一知音的感慨。欣喜之餘,“拉餘同飲”。“強飲三大白”的“強飲”,是説本不能飲,但在此時、對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飲。為了不辜負自然的美景,為了不辜負知己的盛情,勉力而為,痛飲三大杯。至此,讀者方在冷色*調的景中感受到了一點暖色*調的情。臨別問起對方姓氏(先飲後問,性*情中人),才知是金陵人客居於此,原來和作者一樣,同是異鄉人,也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處寫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我們似乎能夠看見舟子那喃喃自語、大惑不解的神情,令人回味。這是對全文的絕妙點染,“更有”並非減損作者的“痴”,而是以同調來作陪襯,更加突出作者的“痴”。 “痴”在一般世俗上的意義,並非一個褒義詞,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常會把“痴”理解成一種執着專注的追求達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最高境界,例如“如一醉如痴”、“不痴不迷不成才”、“天道酬痴”等等。舟子的話並非有意要説給作者聽,而是如前面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歎一樣,純屬有感而發,脱口而出。這兩句話都用了一個“更”字,表達了一種由衷的感歎,只不過金陵客的感歎是由於驚喜若狂,而舟子的感歎是由於百思不解。

文中人物雖不多,但形象各異。煮酒的童子默默無聲,顯然已深諳自己主人的性*情與志趣,早就見怪不怪,甚至很可能已經受到了一些感染和薰陶。舟子則直人快語,過慣了凡夫俗子的現實生活,他整日的操心勞力可能就只是為了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米油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沒有那份閒情逸致,所以他對這些“怪異”的行為是百思不得其解。張岱與金陵客在生活態度和審美追求方面雖可謂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氣質方面卻有一些差異。金陵客賞雪,是二人結伴同行,而且還帶上了好酒,談詩論文的同時,“一樽還酹江雪”,何等灑脱快樂、曠達豪放!足見此二人胸襟開闊、心情開朗,與其説是來賞雪,不如説是來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種無拘無礙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他們是“大喜”、強邀,熱情爽朗,坦蕩真誠。他們對“我”一見如故,完全接納,是一種很容易與人溝通的性*格類型。相形之下,張岱雖然表現出了一種值得稱道的風雅不俗的情懷,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點海納百川的胸懷。你看,別人盛情相邀,他卻“強飲三大白而別”,這個“而”字,表前後兩個動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馬上作別,似有些敷衍之意。臨行才想起問人姓氏,並不久留,轉身而去。個性*倒也鮮明,只可惜不易接近,令人費解——難道張岱是一個孤僻的人嗎?抑或是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

只要多加了解,我們就會發現年少時的張岱其實是個十分喜愛熱鬧繁華的人,他原是一個大家子弟,一直過着富貴豪華的生活。他在他的《自為墓誌銘》中這樣寫道:“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明亡以後,他才“避跡山居”。明亡之時,張岱“年至五十”,所謂“繁華一靡一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自序),痴人説夢,遂有《陶庵夢憶》,內中皆為憶舊之文,可謂對他過去繁華生活的片斷記錄,心緒是頗多感慨,但着眼處盡是人世的美好、故國鄉土的可愛,洋溢着人生情趣,抒寫着率真性*靈。崇禎五年於湖心亭看雪的張岱三十又五,那時的他生活經歷、思想情感都已非常豐富。他知識廣博,著述浩繁,愛好享樂,又怎會是孤僻之人?

那麼,是他認為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嗎?應該也不是。這是一篇小品文,小品盛行於晚明,標示着明朝萬曆以後文學趣味的變遷,也是明代文學的一大特色*。大抵言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情懷與抱負,是小品文所極力要擺脱的。是以,小品文所留心與描寫的風景,是一個藝術與美感的世界。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擺脱古文以“政治”作為人生唯一追求指標的立場,而強調以“藝術”來一經營生活的可能。即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的態度,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託的美學要求。因此,“明月清風”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態度,而“人無癖不可交”、“只可與雅者言,難以為俗人道者哉”逐漸成為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學信仰。因此,儘管我們在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時,無一例外地會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然而細心體會就能發覺,柳宗元所追求的“境”雖與張岱並無二致——天地之間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人鳥絕跡,但二者所傳達的 “情”卻是方圓殊趣。置身“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形象顯得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恰恰是由於詩人借山水來寄託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而張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時出行看雪,大概與古文人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一個性*質的。如果説柳宗元是因失意於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麼張岱則是因“痴情”于山水而無意於政治。是故前者釣雪顯得孤寂悽苦,而後者賞雪倍覺灑脱愉悦。從這種意義上説,假如時空可以移植,讓張岱與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張岱是不會以柳宗元為知交的,因為他們骨子裏的志趣與追求是大相徑庭的。但是,從文中所敍來看,應該説金陵客那種清雅不俗的情懷與志趣已經和張岱達到了一種驚人的契合,若説張岱認為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實在沒有足夠的理由。

與金陵客偶遇對酌,作者的興致看來並不很高,筆者私下揣度,原因應當有三。概括而言,即“雅”、“狂”、“痴”三字。

一謂“雅”。“雅”者,免“俗”也。什麼叫“俗”?如美學家朱光潛所言:“這無非是像蛆鑽糞似地求温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 張岱是個文人,更是一名雅士,曾自言“奪利爭名,甘居人後”,然而“觀場遊戲”,卻無論如何都不肯“讓人先”的,甚至下棋賭|博,都不懂得計較勝負,然而 “啜茶嘗水”,卻“能辨澠、淄”。秉持這種性*情志趣的人,總是不能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人羣中自然是落落寡合,對此,張岱倒也達觀:“自且不解,安望人解?”這種清雅不俗之人,天地之間能有幾個?故此,當他在“上下一白”的茫茫天地之間,與二位更早出行賞雪的雅客不期而遇之時,心中不禁暗自將他們引為知己,詢問之下方知他們原來也是客居於此,同在異鄉為異客,人生漂浮不定,萍水相逢,後會無期。可歎知音難覓,一如鏡花水月,今日雖能偶得,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聚少散多,得而復失更加令人惆悵。如此想來,縱然有美酒助興,也難有熱烈的情緒。

二謂“狂”。張岱曾在其《金山夜戲》中自述少年“狂行”:崇禎二年中秋次日途經鎮江,日暮時分至北固山,因見“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遂“大驚喜”,半夜划船至金山寺佛殿,“盛張燈火”而唱劇,“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驚吵眾人,嚇煞寺僧,世人不敢為,而竟敢為之,不但為之,且著文述之,且這種“狂行”在其文中比比皆是。正是出於這種“狂”意,他才會特地選擇大雪三日之後、黎明破曉之時,而且在他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形下,才出門看雪的。此時的他可能有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與自賞,萬萬沒有想到還會與人“狹路相逢”,並且不止一個,並且比自己來得更早,並且還不忘帶全了爐酒童子,還有那一派主人聲口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歎,直攪得分辨不清誰才是看雪的正家了。這多少會讓張岱在意外的發現“吾道不孤”的欣慰之餘產生一點點挫折感和失落感,因而有些掃興。張岱的這種“狂”,在某種意義上凸顯了我國古代文人所謂的“清高”之氣,這種“清高”之氣,還須得我們拋卻今人世俗的眼光來欣賞方能諳此中三昧。如張岱之行者,古人中並不鮮見。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有德者的自許,唐一人祖詠的《終南望餘雪》,是他在長安科舉應試所作,按規定應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他只寫下四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問其原因,祖詠答曰:“意盡。”他這樣做,是冒了落第的危險,這種把人生前途低置於個人詩學思想之下的行為無疑是“狂”到了極致。蘇東坡在《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感歎道:何處無好景緻?只是我和張懷民這樣的人不可多得罷了!這大約也是略帶一些“狂”情的自視吧。

三謂“痴”。前面説到張岱“痴情”于山水而無意於政治,而山水之中,他又尤“痴”西湖。大雪鋪天蓋地,西湖萬籟俱寂,黎明破曉時分,尚要冒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箇中“痴意”又有幾人能夠體會?

不論是作為曾經的世家公子,還是後來的隱居文人,張岱對於西湖的鐘情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在諸如《陶庵夢憶》之類的集子裏經常提到之外,他還有專門記錄掌故逸聞的《西湖夢尋》。從那些詩文中,我們可以略略體會張岱對於西湖的複雜情懷。譬如他在《西湖夢尋》的總記中曾將西湖和鑑湖、湘湖做了比較,且一概用女人來比喻,他説湘湖就像待字未嫁的處子,靦腆羞澀。鑑湖則是名門閨秀,雖然令人欽敬,卻不可以狎一弄親近。西湖呢,“若西湖則為曲中名妓,聲色*俱麗,然倚門獻笑,人人得而媟褻之矣。人人得而媟褻,故人人得而豔羨;人人得而豔羨,故人人得而輕慢。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鬨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西湖果然美麗,然則是風塵女子的美麗,縱使國色*天香,也須逢場作戲,所以誰都可以親之近之,也就誰都可以輕之棄之,繁華的時候門庭若市,冷清的時候闃無一人。

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劈頭就説“餘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日別餘也”,又説:“餘之夢西湖也,如家園眷屬,夢所故有,其夢也真。”足見他對於西湖的情懷,傾慕有加,憐愛有餘,難得卻又難捨,魂牽夢縈,幾欲生死相許。

由於這種深情而又傷感的心態,對西湖的欣賞,張岱以為,“雪巘古梅,何遜煙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遜朝花綽約;雨色*涳濛,何遜晴光灩瀲。深情領略,是在解人。”西湖於他,不論冬春,不論日夜,不論晴雨,都是美的,而這種種的美,都是由於他的深情領略。所以他一直以為唯有自己才是西湖真正的知己,是他心中這位西子眼裏唯一的情一人,“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西湖》),唯有他最能深刻領會她的性*情、她的韻味、她的美麗、她的哀怨、她的快樂、她的寂寥……所以,他才會總要等到遊客散盡之時,才縱舟西湖,“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伴着那“拍人”的“香氣”,進入那“甚愜”的“清夢”(《西湖七月半》);所以,他才會唯願與西湖相約於無人的雪後清晨,與她獨處,和她對話,再無外人能夠介入他們心靈的默契與情感的温馨。

我想,在這種心境之下,意外地遇見金陵客,他的興致是無論如何好不起來了的。

瞭解了這些背景,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獨行、他的寡言少語、他冒寒看雪的強烈的衝動、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在文中,我們看到了曠達與痴情共同釀成的純美的意境。雖有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我們若錯將《湖心亭看雪》當作一篇山水遊記來欣賞,而對作者的心靈語言不予解讀,等閒視之,恐怕我們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3

壽陽曲·江天暮雪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色將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紛飛的雪花像盛開梅花又像飄飛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畫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漁翁正划着小船歸去。

註釋

堪:值得。

釣魚人一蓑歸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張志和《漁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本句綜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一蓑,一領蓑衣,即一個人。

賞析

這首小令是元人馬致遠所作的“瀟湘八景”組曲之一。瀟湘八景,因宋代畫家宋迪以瀟湘風景寫平遠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為:山市晴嵐、遠浦帆歸、平沙落雁、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後多有畫家、詩人以此題材進行創作,馬致遠的《壽陽曲·瀟湘八景》即是以此為題材創作的組曲。

這首小令以“天將暮”起筆,點明時間,為整個畫面鋪墊了一層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調。第二句“雪亂舞”,筆鋒承接上句,緊扣題目·寫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風,“亂”字則突出了風的強勁,隱然有呼嘯之聲透出。作者借雪之“亂舞”傳達風聲和風勢,凌虛造景,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雪借風勢,更顯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説“雪亂舞扮極寫雪之動態,“半梅花半飄柳絮”則進一步通過一個“飄”字串起“梅花”、“柳絮’兩個虛擬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審美空間,從視覺形象上擴大藝術容量。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繪聲、摹形、傳神,風神藴藉,韻味雋永。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4

  念奴嬌·春雪詠蘭

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説蕊珠宮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裏,一縷同心千結。玉腕香銷,雲鬟霧掩,空贈金跳脱。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

翻譯

我問老天這究竟是為什麼,已經是陽春三月, 龍山一帶卻還千里飛雪?凌波而來送我玉佩的您不見了,還説什麼龍宮仙闕。南方宮殿已經如煙銷雲散,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顯得寒冷。料想那裏的花全都給折斷,只有我還在這深山中顧影自憐,“不如歸去”的啼聲讓人悲痛欲絕。

回想當年九畹種蘭花的情形,那麼多的花含着清徹的露珠,是您親手為我們分開花葉。我曾經投入您多情的懷抱,氣味相投我們同心相結。您卻走了,玉殞香銷,連美麗的身影也消失在濃霧之中,白白裏留下送給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濱,尋找着再度降臨的美好時節。

註釋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徵國君。

蕊珠:道教經典中所説的仙宮。

嫣然:美好的樣子。

鴂:杜鵑。

九畹:《楚辭·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薰之百畝。”後以“九畹”為蘭花的典實。

金跳脱:一種婦女戴的首飾。

洛濱江上:指洛水與江水之濱,照應前洛神、江妃。

賞析

詞開頭“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即化用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幹體》“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句意,以問句領起。作者責問老天,為什麼會在春意正盛的時節千里迢迢送來北方寒山的飛雪。“春深”而有“飛雪”,反常且令人痛苦,這幕情景實際是隱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競遭受清軍鐵蹄蹂躪。下面兩句,謂大雪漫空飛舞,解佩相贈的漢皋遊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見蹤影,更何況天界的仙宮寶闕。這裏“解佩凌波”當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見”,則是説他們多遭不幸。以下便轉入題中之“詠蘭”。“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聯想到流放沅湘的戰國楚偉大詩人屈原。“煙微”、“月冷”都是悽迷之景,見出作者的惆悵悲苦。而幽蘭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懷惻愴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蘭自擬,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的典故,表達他的傷時之情。作者在清順治二年(1645)松江起義兵敗後,曾一度隱居,此處“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換頭回憶往事,“九畹”用上引《離騷》句意,“光風”用《招魂》“光風轉蕙,氾崇蘭些”句意,表現幽蘭在佳人的“纖手”中流芬揚馥的情狀,隱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國恩。“數莖清露”,象徵着作者高潔的情操和忠貞的氣節。這裏將香草關人結合起來,比興之義尤為精微。下面兩句,進一步用“多情懷袖”、“同心千結”傾訴自己的忠愛纏綿意緒,“多情懷袖”承上文之“纖手”, “同心千結”承上文之“花葉”。這幾句“當日”、“曾在”應是指崇禎朝之事,此後則“玉腕香消,雲鬟霧掩,空贈金跳脱”,也就是説他的報國之心不被理解,頗和明珠投暗之恨。聯繫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時數次上書指陳時政,均未受重視,遂辭職歸家.這裏的“空贈金跳脱”便不難索解,“空贈”兩字。惋惜之意極濃,實在是感慨萬端之語。而“香消”、“霧掩”,也隱含對弘光時忠良遭斥、奸佞當道的批評之意,結拍兩句。“洛濱江上”,結構上遙應“解佩凌波”,似指剛成立的南明永曆政權,接受其領導的抗清義軍有瞿式耜等部,據有兩廣、雲貴、四川等地;“尋芳再望佳節”,就是期望這一股抗清力量能夠完成國家復興的艱苦事業。

全詞主要以蘭自喻,個別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關人或指忠臣義士,或指君王主上,都與楚辭美人香草之孤忠隱約之言一脈相承,意深情遠,亦婉麗亦蒼涼。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清順治四年(1647)三月,時作者隱居於幽谷。作者為了寄託自己深深的愛國情愫以及表達自己內心報國無門的情感而寫下這首詩。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5

清平樂·年年雪裏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賞析

此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賞梅自歎身世。詞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個不同時期賞梅的典型畫面,深刻地表現了自己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悲慼,晚年的淪落,對自己一贏的哀樂作了形象的概括與總結。

上片憶舊。

第一層“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開頭兩句回憶早年與趙明誠共賞梅花的贏活情景:踏雪尋梅折梅插鬢多麼快樂!多麼幸福!這“醉”字,不僅是酒醉,更表明女詞人為梅花、為愛情、為贏活所陶醉。她早年寫下的詠梅詞《漁家傲》中有句雲:“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羣花比。”可作為“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的註腳。

第二層“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寫喪偶之後。李清照在抒情時善於將無形的內心感情通過有形的外部動作表現出來,如“倚樓無語理瑤琴”(《浣溪沙》),“更挼殘芯,更捻餘香,更得些時”(《訴衷情》),“夜闌猶剪燭花弄”(《蝶戀花》)。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傷心落淚呢?李清照婚後,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贏活美滿幸福。但是,時常發贏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在婚後六、七年的時間裏,李趙兩家相繼罹禍,緊接着就開始了長期的“屏居鄉里”的贏活。贏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後的這段贏活,表現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本詞中“挼盡”二句,説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淚把衣襟都濕透了。插梅與挼梅,醉賞梅花與淚灑梅花,前後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贏活階段與不同的心情。

下片傷今。

第一層“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贏華。”“贏華”意為贏長白髮。詞人漂泊天涯,遠離故土,年華飛逝,兩鬢斑白,與上片第二句所描寫的梅花簪發的女性形象遙相對照。

第二層“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又扣住賞梅,以擔憂的口吻説出:“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看取意為看着。晚來風急,恐怕落梅已盡,想賞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與梅花相映。中年迭經喪亂,心與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飄零。詞人南渡後,特別是丈夫去世後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贏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髮稀疏,兩鬢花白。詞人説: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裏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颳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一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可能還寄託着詞人對國事的憂懷。古人常用比興,以自然現象的風雨、風雲,比政治形勢。這裏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稍後於清照的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與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為國勢衰頹而擔憂的情緒。清照所説“風勢”,似乎是暗喻當時極不利的民族鬥爭形勢;“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不住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她根本沒有賞梅的閒情逸致。身世之苦、國家之難糅合在一起,使詞的思想境界為之昇華。

這首詞篇幅雖小,卻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從依次描寫賞梅的不同感受看,運用的是對比手法。賞梅而醉、對梅落淚和無心賞梅,三個贏活階段,三種不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表現詞人贏活的巨大變化。從上下兩闋的安排看,運用的是襯托的手法,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但又不是今昔並重,而是以昔襯今,表現出當時作者飄零淪落、哀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鬱心情。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國家之憂,但不是如詠物詞之以描寫物態雙關人事,詞語平實而感慨自深,較之《永遇樂·落日鎔金》一首雖有所不及,亦足動人。

這一首小詞,把個人身世與梅花緊緊聯繫在一起,在梅花上寄託了遭際與情思,構思甚巧而寄託甚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賞梅的興致中。後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着,不知不覺淚水沾滿了衣裳。

今年又到梅花開放的時候,我卻漂泊天涯,兩鬢稀疏的頭髮也已斑白。看着那晚來的風吹着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註釋

?挼(ruó):揉搓。

海角天涯:猶天涯海角。本指僻遠之地,這裏當指臨安。

蕭蕭兩鬢贏華:形容鬢髮華白稀疏的樣子。

看取:是觀察的意思。觀察自然界的“風勢”。故應:還應。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詞,大多研究者認為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作品。傳本《梅苑》收錄署名李清照五首詠梅詞。其中《滿庭芳》《玉樓春》《漁家傲》三首系早期所作,被收入《梅苑》無可懷疑。這首《清平樂》便是寫於李清照晚年的,是詞人對自己一贏早、中、晚三期帶有總結性的追憶之作。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6

  原文: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風吹蕩汀洲遠遠望去像天空席捲着如玉雕的浪花,白茫茫一片

水天一線,何等壯闊。漁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去發現不記得歸路。此時漁翁灑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讓它帶着自己回去,在有濃厚雲層的江面上只隱隱看見一艘小小的漁船。

註釋

(1)“釣魚人”句: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張志和《漁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本句綜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

賞析:

作者:佚名

“半梅花半飄柳絮”:把紛飛的雪花比喻為盛開的梅花和飄飛的柳絮,具體形象地表現了“雪亂舞”的景象。這首詞是馬致遠《壽陽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兩部為《壽陽曲·遠浦歸帆》《壽陽曲·瀟湘雨夜》

1.這首詩給歌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答:描繪動態的“雪亂舞”的自然景象和釣後歸去的人物形象

2.請賞析“半梅花半飄柳絮”的妙處。

答: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十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景之雜亂,美麗,表達出作者心中淒涼的情感,顯得十分真實形象。

3.這首詩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寄託了作者孤獨淒涼的情感和歸隱的意願。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7

浣溪沙·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以為兆端之草。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火三月不滅。後世便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不理政務,日與陳後主遊宴後庭,頗有文名,陳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賞析

金亡之後,詞人重遊故都,觸景生情,詠詞寄懷。

上片追憶金朝往昔盛況。“日射雲間”二句意謂昔日在陽光照耀下的皇宮生長着五色神芝,宮殿鴛鴦碧瓦,紅牆參差,一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憶曾將“西山晴雪”寫入新詩的舊事,借眼前之景寫懷念舊君情。

下片轉寫現實。“焦土”二句,寫蒙古軍燒殺掠搶,社稷傾覆,故都化為焦土,而花枝樹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復一年自開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後以亡國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淪為異國臣民,在亡國後又獨自重遊故都,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全篇採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世事變遷,寓黍離之悲,是血淚和流的國難實錄,語極痛切,情極感人。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8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雲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鯿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賞析

上片,寫老漁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釣。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兩句。“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斗笠上只聽見雪彈子敲打的聲響,蓑衣上不時抖落堆積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釣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函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釣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翁的心無旁騖。“圖畫若為工。”展現在眼前不是生活圖景,簡直就是一幅畫,極言其美感。

下片寫漁家樂。天色已晚,漁翁消失在淡淡的雲煙中。小島上的竹籬茅舍就是漁翁的家,他釣滿一簍鯿魚和鯽魚歸家後,聽到的是一片兒童的歡笑。“雲水暮,歸去遠煙中”渲染環境的高遠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閒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境的清幽;“縮鯿圓鯽人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了釣翁生活的温馨和歡樂。

古人説:“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不得志的李綱看到漁翁簡樸自在的生活時,他應該也想過“獨善其身”吧!但無論多難,他都沒有放棄,他一直在堅持,直到與這個世界決絕。柔美婀娜的柳絲固然給生活增添了詩意,但世上如果沒有堅挺的胡楊,這份詩意也將蕩然無存。李綱,就是那堅挺的胡楊,民族的脊樑。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9

浣溪沙·幾共查梨到雪霜

幾共查梨到雪霜,一經題品便生光,木奴何處避雌黃。

北客有來初未識,南金無價喜新嘗,含滋嚼句齒牙香。

翻譯

橘樹何時與山楂、山梨一起長到雪霜來時?一旦經過品評之後,便增添光彩。橘子能在什麼地方避開人們的議論?

我到黃州來,開始還未認識橘樹。如荊州、揚州產的金子般的橘子極為貴重,我樂於嘗新橘。品嚐橘子吮它的滋味,賦寫橘詩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註釋

幾:何時。

共:同與。

查:楂,山楂。

題品:品評。

生光:增添光彩。

木奴:橘子古名。

北客:蘇軾自謂。

有來:到黃州來。

初:開始。

無價:無法計價。

齒牙:口味的俗稱。

賞析

上片,詠橘的高潔品格和生活地位。“幾共查梨到雪霜,一經題品便生光”,以襯托手法突出橘的傲霜雪的高潔品格。山楂和山梨一到深秋就成熟,根本度不過霜期,而橘子卻能凌霜傲雪,常綠不衰。正因兩者從未“幾共”“到雪霜”,更加突出了橘子的孤傲性格。於是一經人們“題品”,“便生光”彩。屈原的《橘頌》也正是光彩照人之作。自古以來,對橘的是非褒貶從未停息。橘之所以被人稱頌,原於它的凌霜傲雪。橘之所以被人貶責,原於它是生於山間的“木奴”。所以該詞的上片最後一句,蘇軾發出“木奴何處避雌黃”的感歎,也是為橘的俗名“木奴”正名。這一過片問句,為下片進一步詠橘作了鋪墊。

下片,寫橘之品格、價值和地位。“北客有來初未識,南金無價喜新嘗”,以對襯之筆,先寫“北客”對橘初不相識,正是為了襯托如“南金無價”的橘子樂於被人們“新嘗”的價值。於是更進一步贏得人們的滿含滋吮它的'滋味,賦寫讚頌它的詩句,其“齒牙香”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是流芳歷史的。

全詞,運用了比襯、抑揚、反問、通感等手法,渲染了橘子的耐寒、豐碩、香味。尤其運用“南金”之典和通感心理,反襯出橘子的美質和價值。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是蘇軾貶居黃州的第三年冬天,蘇軾品嚐香橘有感,作該詞抒發自己清新高潔的性情。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0

霓節飛瓊,鸞駕弄玉,杳隔平雲弱水。倩皓鶴傳書,衞姨呼起。莫待粉河凝曉,趁夜月、瑤笙飛環佩。正蹇驢吟影,茶煙灶冷,酒亭門閉。

歌麗。泛碧蟻。放繡簾半鈎,寶台臨砌。要須借東君,灞陵春意。曉夢先迷楚蝶,早風戾、重寒侵羅被。還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淚。

註釋

正蹇驢吟影:一本無“正”字。

簾:一本作“箔”。

意:一本作“二”。

楚:一本作“胡”。

被:一本作“袂”。

註釋

⑴無悶:詞牌名。一名“催雪”。雙調,九十九字,上片十句四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上片第八句定格為四字句,夢窗此詞為五字句,故全詞為一百字,變格。此詞創自姜白石,故以姜詞為正體。上片第四句、下片第三句均為上一下四句法。

⑵正蹇驢吟影:一本無“正”字。

⑶簾:一本作“箔”。

⑷意:一本作“二”。

⑸楚:一本作“胡”。

⑹被:一本作“袂”。

鑑賞

“霓節”三句,述下雪。言近燈節時天上的雪神駕着鸞車而來,向人間撒下漫天大雪,剎時間平野阻隔,天水一色,混蒙一片。“霓節”,即指燈節。“飛瓊”、“弄玉”,都是形容下雪。“倩皓鶴”兩句,言雪神是接到白鶴送來的下雪令,被風姨喊醒的。“衞姨”,傳説中的風神。“莫待”兩句,言雪神趁着夜色降下了茫茫大雪,不到天明,大地上就一派銀裝素裹。“環佩”,也是指雪花。“正蹇驢”三句,有李賀騎驢覓詩之意境。此言詞人想一早就趁着大雪騎一匹羸弱的小毛驢,獨自一人去雪地裏反覆吟唱《詠雪詞》。這時候道旁的茶館、酒肆,想是因為天寒無人而“灶冷”、“門閉”,暫停營業。

“歌麗”四句,家宴賞雪。言室中門簾半掛,臨階處擺起了酒宴,詞人舉杯浮大白,身旁伊人豔音宛轉歌唱侑酒。“碧蟻”,即綠蟻,借代酒。白居易詩“綠蟻新醅酒”可證之。“要須借”一句,“東君”,即春神;“灞陵”,漢文帝築而葬此,因名灞陵,在長安縣東。“灞陵折柳”,為漢唐以來送客典故。此言如果能請來春神,就可以藉助他的力量送走這位雪神,使萬物復甦。“曉夢”四句,點明上全系夢境。言風緊雪密,詞人被嚴寒凍醒。詞人説:原來家宴云云,全是我南柯一夢啊!只見室外片片雪花,詞人迷糊中還當是在夢中所見的翩翩飛蝶呢。起牀後,他趕忙去園中賞雪,見園中萬物皆白,“千樹萬樹梨花開”。檐邊、枝梢掛着的冰柱,又像是為朋友送別而流下來的串串淚行。“曉夢先迷楚蝶”,化用李商隱“莊生曉夢迷蝴蝶”詩句意;“深院梨花”,直用岑參“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

全詞詠本調,緊扣詞題,反覆描述雪景,把它寫得淋漓盡致。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1

對雪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古詩簡介

對雪,這首詩寫於中唐“安史之亂”之時,作者杜甫為叛軍所羈押,而又聽聞唐軍新敗,愁望着漫天飛舞的飄雪,感受着冷冽刺骨的寒意,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懷而又無從着力的感情油然而發。

翻譯/譯文

戰場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個人憂愁地吟詩。

亂雲低低的在黃昏的地方,急下的雪在風中飄舞迴旋。

葫蘆丟棄了,酒器中沒有酒,火爐中的餘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紅。

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憂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註釋

①:葫蘆,古人詩文中習稱為瓢,通常拿來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壺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綠色代替酒字。

②:“書空”是晉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賞析/鑑賞

杜甫在寫這首詩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領唐軍在陳陶斜和青阪與安祿山叛軍展開車戰,大敗,死傷幾萬人。

詩的開頭──“戰哭多新鬼”,正暗點了這個使人傷痛的事實。房琯既敗,收復長安暫時沒有希望,不能不給詩人平添一層愁苦,又不能隨便向人傾訴。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見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獨老翁”,就用一“獨”字,以見環境的險惡。

三、四兩句──“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正面寫出題目。先寫黃昏時的亂雲,次寫旋風中亂轉的急雪。這樣就分出層次,顯出題中那個“對”字,暗示詩人獨坐斗室,反覆愁吟,從亂雲欲雪一直呆到急雪迴風,滿懷愁緒,彷彿和嚴寒的天氣交織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寫詩人貧寒交困的景況。“瓢棄樽無綠”,寫出了詩人困居長安,生活非常艱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蘆早就扔掉,樽裏空空如也。“爐存火似紅”,也沒有多少柴火,剩下來的是勉強照紅的餘火。這裏,詩人不説爐中火已然燃盡,而偏偏要説有“火”,而且還下一“紅”字,寫得好象爐火熊熊,滿室生輝,然後用一“似”字點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只剩下的是爐中只存餘熱的灰燼,由於對温暖的渴求,詩人眼前卻出現了幻象:爐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紅。這樣的以幻作真的描寫,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詩人此時內心世界的隱祕。這是在一種渴求滿足的心理驅使下出現的幻象。這樣來刻畫嚴寒難忍,比之“爐冷如冰”之類,有着不可以擬的深度。因為它不僅沒有侷限於對客觀事物的如實描寫,而且融進了詩人本身的主觀情感,恰當地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做到了既有現實感,又有浪漫感。

末後,詩人再歸結到對於時局的憂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載至二載),唐王朝和安祿山、史思明等的戰爭,在黃河中游一帶地區進行,整個形勢對唐軍仍然不利。詩人陷身長安,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所以説“數州消息斷”,而以“愁坐正書空”結束全詩。這首詩表現了杜甫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懷而又無從着力的苦惱心情。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2

沁園春·雪 近現代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餘 通: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原馳 原作:原驅)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紅裝 一作:銀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

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整條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水勢。

被白雪覆蓋的羣山好像銀蛇在舞動,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着和老天爺比一下誰更高。

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格外嬌豔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

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治功勞;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學才華。

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這些人物都已經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沁園春·雪》註釋

北國: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於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説,這首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餘:剩下。此字一作“餘”,但目前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餘”,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豔裝,這裏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裏指皚皚白雪覆蓋着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着腰侍候。這裏是説爭着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説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後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名族或其首領。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統一蒙古後的尊稱,意為“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後蒙古於1271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佔領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外,還曾向西遠征,佔領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説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 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着、稱得上的意思。

《沁園春·雪》賞析

詞上片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裏,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詞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下片議論抒情,重點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抒發無產階級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於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上片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説的,即千萬裏都是冰封,千萬裏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裏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餘”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寫的是虛景,與前十句寫眼前的實景形成對比,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顯得嬌豔。“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豔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下片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歎,並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作者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啟下,將全詞連接得天衣無縫。“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着為統一天下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閲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説。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畫龍點睛之妙。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這震撼千古的結語,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讀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沁園春·雪》創作背景

該詞的創作有2種説法:

一説是,1936年2月,毛澤東等率領紅軍東征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突破閻軍防線後,踏雪沿官道山行進,順利到達山西省石樓縣留村,並在此寫下了著名詩篇《沁園春·雪》;

另一説是1936年2月,毛澤東率紅軍抗日,來到西北高原。在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附近的袁家溝,寫下壯麗的《沁園春·雪》。

《沁園春·雪》最早發表於1945年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後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3

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

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

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

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翻譯

微風輕搖着庭院中的樹木,細細的飛雪落入竹簾的縫隙。

雪花像霧一般在空中飄轉着,凝結於台階好似落花堆積。

看不見院中楊柳發芽迎春,只見桂枝上掛滿白色的雪花。

傷心淚下,愁情無人可以傾訴,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註釋

縈空:在空中縈繞、飄動。此處是寫雪花凌空盤旋之姿。

凝階:凝結於台階。

楊柳春:指楊柳發出綠葉。

桂枝白:指桂樹開花。

零淚:落淚。

道:訴説。

賞析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知識分子只能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也因動亂而寄情山水風光,此詩即是詩人冬日於江南庭院中詠雪而作。

這首詩寫的是江南特有的細雪,詩人名為詠雪,實為傷懷。作品中所寫的雪,既不是銀粧素裹的曠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飛舞的吉徵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細雪。作者立於簾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後。

首句寫風搖庭院之樹,是因樹動而知風,並且知是微風,顯然庭樹之動不同於大風下之搖動。次句的“細雪”與前面的“微風”相應,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點。“下簾隙”的“下”,正與風之微、雪之細相應,故能從竹簾縫隙中落入。

“縈空”二句寫雪在空中、階上之姿。這裏的“轉”為迴環飄動之意。雪縈繞於空中如霧一樣迴轉不定,這種狀態唯“細雪”才能有。因其“細”,故能“縈空”,似乎久飄不下;因其“細”,故迷朦“如霧”。“凝階”與“縈空”相對,但見“縈空”,但見階上之雪凝積如花,而不見其飄落。這與“下簾隙”不同。詩人立於簾下,見簾邊之雪,故知從簾隙落下。

“不見”二句用反襯法過渡,“楊柳春”是聯想之景,是虛寫,“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實寫,“白”字從色彩上暗合“雪”。“不見”、“徒見”對比鮮明,突出了雪後玉樹瓊枝的美麗景象。其實,這兩句的作用又不止於此,在“不見”、“徒見”的頓挫間還透露出詩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這一聯是由寫景轉入抒情的關鍵。

“零淚”二句則直接展現詩人自我。“零淚”是傷懷的表現。有感如此,卻無人可以傾訴,故自責多情若此,無益。直以此二句表現詩人的苦寂、孤獨之感。觸發詩人“相思”、“零淚”的是何物,詩中沒明確講。然而從前面對雪景的描繪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詩中先言“似花積”,又以“不見”春與“徒看”相對舉,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見非花之雪,不見春葉、春花。詩人的“相思”,就在於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嚮往,在於對“不見”的春之盼望,對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觀的假象的歎惋,同時,也隱約透露出詩人對自己機遇難逢的感傷。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好事近·飛雪過江來

飛雪過江來,船在赤欄橋側。惹報布帆無恙,著兩行親札。

從今日日在南樓,鬢自此時白。一詠一觴誰共,負平生書冊。

註釋

江:指長江。

赤欄橋:在安徽合肥。

惹:即偌,猶言在此。無恙,無疾無憂,這裏指旅途平安。

著:加上。

親札:親筆寫的書信。

一詠一觴:這裏指有誰來同飲酒賦詩。

書冊:即書籍。

註釋

江:指長江。

赤欄橋:在安徽合肥。姜夔《淡黃柳》詞序:“客居合肥南城赤欄橋之西。“

惹:即偌,猶言在此。無恙,無疾無憂,這裏指旅途平安。

著:加上。親札:親筆寫的書信。

一詠一觴: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詠一觴,亦足以暢敍幽情。“這裏指有誰來同飲酒賦詩。

書冊:即書籍。這句説,不能為國建立功業,辜負了一生讀書的志向。

鑑賞

這首詞是呂渭老南渡平安抵達後,寫給友人的。

詞作上片寫抵達江南,並報平安。“飛雪過江來,船在赤欄橋側”,開首二句寫實,點明渡江時的季節、氣候和到達地點。雪花飛揚之時,當正值寒冬季節,而此時冒雪渡江,可見當時情況比較緊急,這反映了靖康之亂後的動盪局面。“赤欄橋”,有紅色欄干的橋。這裏可能指具體地名。據姜夔《淡黃柳》詞序雲:“客居合肥南城赤欄橋之西。”即在安徽合肥,可參考。三、四句“惹報布帆無恙,著兩行親札”,為倒裝。即到達後立刻寫封簡短信札,向友人報告平安,以免他們掛念。“布帆”,布制的船帆。“布帆無恙”,旅途平安,沒出事故。《晉書·顧愷之傳》載:“(殷)仲堪在荊州,愷之嘗因假還,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風大敗。愷之與仲堪牋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李白《秋下荊門》詩有“霜落型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句。“無恙”,無憂無疾,這裏指旅途平安。“惹報”,有的選本和分析文章作“為報”。“為報”易釋。但不知據何版本,故仍據《全宋詞》作“惹報”。“惹”,同“偌”,如此,這樣。即緊承第二句句意:這樣已平安抵達江南,就趕緊寫信報平安。“兩行”,表示信極短,不及談及別事。詞作上片語雖平實簡潔,感情卻深沉真誠。

詞作下片抒發悲傷懊悔的心情。首句“從今日日在南樓”中“從今”二字,帶有絕決、失意的意味,與上片首句遙相呼應。渡江南來,顛沛流離,中原淪於敵手,何日能再回去?“日日在南樓”,用“日日”加以強調,從今以後,天天都要棲息在南方。“南樓”,本系庾亮故事,泛指好友歡聚之處,這裏是指詞人在南方的住處。“發自此時白”,“發白”,有自然生理的原因,而這裏上承“從今”,下又用“自此時”加以強調,內涵就較為複雜了。結末二句,就是對“發白”原因的説明。“一詠一觴誰共”,“一詠一觴”,指賦詩飲酒。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永足以暢敍友情。”“誰”,這裏指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句是説自己來到江南,與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戰亂頻仍,障礙重重,何日能重相聚賦詩飲酒,互訴衷腸呢?此為“發白”的原因之一。“負平生書冊”,“書冊”上加“平生”二字,是説辜負自己讀了一輩子書,卻無法實現為國建功立業的抱負。古時文人讀書,多抱有“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處於北宋淪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權,金人虎視眈眈之際,理想終成泡影。這是“發白”的原因之二,實際是主要原因。詞作下片語氣沉重,悲懣與懊悔之情交織。

全詞雖簡短,內涵卻極豐富,感情強烈深切。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5

山中雪後 清朝 鄭燮鄭板橋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

《山中雪後》譯文

清晨起,打開門看到的是滿山的皚皚白雪。雪後初晴,白雲慘淡,連日光都變得寒冷。

房檐的積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清高堅韌的性格,是多麼不尋常啊!

《山中雪後》註釋

這是一首寓託身世的詩

這句是説,屋上積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開放。

清孤:悽清孤獨

等閒:尋常、一般。

《山中雪後》賞析

《山中雪後》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是。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是説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裏,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牆檐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後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昇,雲彩淡淡;雪後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閒”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作者託物言志,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後的寒冷,寫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淒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歎。

《山中雪後》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是作者在大雪之後見景生情所做的詩歌。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忌者所囑不得入試”,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所以他經常在詩詞作品中,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感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