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欣賞教學總結範文

來源:文萃谷 2.87W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回顧過去這段教學工作,我們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寫一份教學總結,好好地把它記錄下來吧。那麼一份同事都拍手稱讚的教學總結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詞欣賞教學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古詩詞欣賞教學總結範文

古詩詞欣賞教學總結 篇1

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瞭解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吸取人類文化的營養,陶冶高尚的情操,也為了拓展學生知識面,豐富語文知識的積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學校在五六年級學生中開設了以《古詩詞鑑賞》為主題的校本課程,一學期結束了,特將本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考點聚焦

古詩詞賞析題近年來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一是大學聯考試題的影響,二是新大綱與《課程標準》的要求。但考題的難度不大,從選材來看,考題主要出自國中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從題目設計來看,常見的題型有兩類:一類是主觀題,如填空、簡述、詩句欣賞等;一類是客觀題,如選擇、判斷等,其中一般以選擇題為主;從考點來看,常考查的知識點有:(1)對詩句的理解、鑑賞;(2)感知詩歌中的藝術形象;(3)理解詩歌中的思想感情;(4)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等。考生只要能弄懂詩詞的內容,答題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二、經典試題

例1:下面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A、這首詞是寫詩人對親人的懷念,因此,整首詞充滿了傷感壓抑的情調。

B、上片寫詞人“歡飲”時的想像,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於抒情之中。

C、詞中把“天”與“月”人格化了,創造了一種神話般的境界。

D、“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中的“轉”、“低”,以月光變化表示夜已深,“無眠”表示想念親人,難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思維啟迪:本題主要考查了對詩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蘇軾之詞感情藴蓄豐富,有瀟灑,有傷感,有苦悶,有慰藉,呈現多元的色彩。但全詞總體上是一種豪放曠達,而非傷感壓抑。因而,A項是錯誤的。

例2、對下列兩首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秋詞 天淨沙·秋思

劉禹錫 馬致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樹昏鴉,

我言秋日勝春朝。 小橋流水人家,

晴空一鶴排雲上, 古道西風瘦馬,

便引詩情到碧霄。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A、《秋詞》的作者劉禹錫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馬致遠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認為秋天的景緻勝過明豔美麗、萬物更新的春景。

C、《秋詞》中“排雲上”的鶴矯健凌厲、奮發有為,這一形象衝破了秋天的肅殺之氣;《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等形象,則寫盡了秋天的肅殺之氣。

D、這兩首詩同是詠秋之作,所寫之景雖不同,但均沒有擺脱“悲秋”的情調。讀完後,使人悲情頓生。

思維啟迪:本題主要考查了對《秋詞》、《天淨沙●秋思》兩篇作品的比較賞析能力,比較閲讀時,要注意體會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要緊扣住文眼詞和運用某些修辭手法的詞語,如“排雲上”、“斷腸人”等。結合以上兩點,不難分析出《天淨沙●秋思》為“悲秋”之作,而《秋詞》則寫出了秋高氣爽的感覺。因而,D項是錯誤的。

例3:閲讀下面古詩文,完成1-2題。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詩人用 、 兩字寫出了江水的浩大聲勢,用 、兩字寫出了江流回旋激盪之態。

2、請藉助詩中表示色彩的詞語加以想象,用簡明的語言描繪出詩中的圖景。

思維啟迪:這兩道題考查的主要是推敲詩的“煉”字和再現詩中圖景的創造想像能力。符合新課程標準中關於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解題時只要仔細品味詩中幾個動詞的作用,第1題就容易解答;第2題只要抓住幾個表現“色彩”的詞語,略加想像,用簡潔的語言將它們連綴起來,就展現出一幅美麗的圖景。

答案為:

1、斷 開 流 回;

2、略(提示:答案須扣住“青”“碧”“日”“帆”四個字,描繪出佳木葱蘢,澄江如練,紅日、白帆相映成輝的圖景)。

本題更多地受到大學聯考題的影響,將選擇題變為主觀分析題,使原有的賞析模式被打破,這就更真實地考查了學生真正的欣賞能力。

古詩詞欣賞教學總結 篇2

《語文課程標準》準確指出了語文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創新精神的優勢和突出特點。然而受時間,空間,資源的限制,語文“研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經常受到制約,效果不夠理想。現在,隨着通信、網絡、多媒體以及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網絡的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式出現了新的變革。網絡教學以其強大的技術支持突破了教學時空的限制,豐富了學習資源,具有傳統課堂教學無法媲美的優勢,大大優化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為語文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探究精神創新精神

古典詩詞是中華古典文學最高級的形式之一,它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一顆流光溢彩的明珠,記錄着中華民族的成長曆程,傳承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積澱着文化與文學的精華。應該説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它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古典詩詞的教學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傳承中華文化有着特殊的意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加大了傳統文學在語文學科中的分量,傳統文學的教學問題也因此而更加突出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日益成熟的當下,如何讓傳統的文學樣式和現代的先進技術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深深領悟“此中有真意”似乎更值得人們去思考和探討。下面就發揮信息技術在中學古詩詞教學作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古典詩詞的特點是信息技術與中學詩詞教學整合的基礎。

美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育人成材的過程中有其獨特的作用。中國古典詩詞最高的美就是境界美。其中包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圖畫美,也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境美,而這些恰恰是進行古典詩詞的學習最重要的方面。中國古典詩詞是世界上最簡約的文學形式。它短小精悍,字字珠璣,而錘鍊的語言包含着豐富的內容;它雖然體制相對固定,可是風格多變,手法多樣,運用典故、用字講究。一首好詩,往往有着太多的內涵與外延。再加之,年代久遠,學習理解古典詩詞就需要更多資料。信息技術是基於多媒體和互聯網的新型學科,它強大的視聽功能和無與倫比的資源正好給我們學習古典詩詞教學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二、信息技術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古詩詞教學首先要求的就是能有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能如臨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詩情畫意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聲像集合的特點製作許多優美的畫面,選取與教學內容相符的音樂,積極努力地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視覺美、聽覺美,融入一個美的氛圍之中,為學習古詩詞奠定了感情基調,也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用音樂來打動學生,從心理學看,音樂是生命的節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情緒活動;從美學看,音樂更是融合着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例如在教授《蒹葭》一課時,我先播放《在水一方》,學生都凝神靜聽,既把學生帶入了學習的狀態,也為學生理解這首先民詩歌歌打下基礎。

通過圖畫和視頻來再現詩歌的意境。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詩人則用語言繪色繪形,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融詩情畫意於一體,這就是古詩詞動人之處。

第二,結合各種信息領悟詩詞的意境美。詩的意境是詩歌教學中難點,對意境的感悟和知識的積累、情感的歷程及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而這些恰恰是語言難以彌補的。新大綱指出:“教學古詩詞,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來加強學生對詩詞意境美的領悟。

例如,教學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這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作品,這首詩前兩行描繪出西湖夏季兩種不同的景色:豔陽高照的西湖和山霧迷濛的雨天西湖,後兩行借景抒情:晴也好,雨也罷,這不同的景色猶如美女西施一樣,濃粧淡抹都是那樣的美麗動人。抒發了詩人深愛西湖美景的情感,表達詩人包容萬物的豁達胸懷。教學一開始,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並聲情並茂地朗讀全詞,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讓學生整體感知全詞。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到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整體感知了全文的意境之後,再逐步將欣賞引向更高的層次,使學生懂得如何去鑑賞詩詞。接着,便要求學生反覆自由朗讀,找出重點詞句。隨後,又鼓勵學生邊讀邊運用他們已有的經驗、過去的感知、曾經的記憶,發揮想象,説説在頭腦中重建所體現的畫面。因為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來創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再造想象,把文學符號轉換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葉聖陶先生也這樣説過:“要鑑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我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打出有關畫面,多媒體一出示畫面,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觸類旁通,他們不住的發出這樣的讚歎,豔陽高照下,這水波粼粼的西湖的確十分美麗,而山霧籠罩下的水霧迷茫,雨天西湖也是別有一翻風味,這樣學生能進一步的感受詩詞的意境美,體會詩人那種包容萬物的豁達胸懷。在結束全詩之前,再一次地播放音樂配上畫面,全班齊讀,將情感推向了高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