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1.0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大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大學讀後感(合集1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1

《我的大學》這本書是蘇聯作家高爾基人生三部曲中最後一部。

書中主要敍述了高爾基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嘎山。但是他在這裏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不可能的。

他住在貧民窖裏,為了生存,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坊中幹活,這使他體會到受社會壓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論,他還勸説發動工人們與剝削階級做鬥爭。

即使革命鬥爭的挫折令他有時悲觀失望,但是他經受了鍛鍊,革命思想逐漸形成。

之前的《童年》和《在人間》已經是向我們展示了窮苦人民在俄羅斯的生活環境,但高爾基找到書來陪伴他,於是決定走向學習的道路,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光明。

既然一個生活環境貧苦的人都能在社會的'壓迫下走上自己成功的道路,那我們這些人比起他的生活環境要好很多,為什麼這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呢?

在生活中,你也許永遠都想不到之後你會遭受多大的痛苦和挫折,但是一定要扛下來,哪怕失敗了,也要再站起來!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

我的大學讀後感2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着不計其數的傳世鉅著。讀後感又俗稱讀書筆記,是對於一句話,一段文字,一本書的感想和見解。好的讀後感應該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鋒,在文學修養上的一次昇華。

這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作,是高爾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講了:在一個中學生的股動下,阿廖沙來到喀山準備讀大學,卻發現夢想根本實現不了,只好在複雜的生活環境中小心工作,並認識了很多有思想的熱心人,自己也成了一個有抱負有責任感的`新青年

當看到《我的大學》這個名字時,我還以為是講的阿廖沙在大學的生活,其實卻不像我想的那樣。阿廖沙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連上大學這個願望都那麼難實現。他那麼愛讀書,考上大學一定沒問題,可是他很窮,沒錢讀書,只能打工掙錢,掙夠錢了,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這並不妨礙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陝西省大學聯考理科狀元李寧寧,她家也很貧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還免了所有學費,還給了獎學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只要學習成績好,不用為錢發愁。

我的大學讀後感3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的第三部。

阿廖沙充滿希望的去了喀山,準備在那兒上大學。可是,他後來明白,上大學對於窮人的孩子來説是絕對不可能的。此後,他寄居在一個窮人的家裏,過着十分貧窮的生活。住在大雜院裏不得不經常和痞子、流氓打交道。這惡劣的環境並沒有改變阿廖沙學習的熱情。他十分喜愛看書,常常是卷不離手。

我看到這句話,我的臉立馬紅了。想想自家裏書櫃上的'書滿滿的,可是有幾本才是自己真正用心讀過的?現在和阿廖沙的時代無法比較,我們有很好的生活環境,為什麼不好好珍惜,好好學習呢?

學習就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一定要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好好學習,將來用知識為祖國效勞。

我要學習高爾基的這種堅持學習的作風。學習他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心裏一直銘記“學無止境”這個成語,一直記着高爾基這位勤於學習的好榜樣。

我的大學讀後感4

馬克西姆·高爾基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哥羅德城,年幼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隻身來到喀山,進入“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高爾基酷學習,在艱苦的勞動之餘仍堅持寫作時間和閲讀大量書籍。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作者自傳體三部曲,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到青年期生活經歷和心理歷程,深刻而生動的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作品種主人公阿廖沙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是處於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進過磨練後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我的大學讀後感5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的第三步。小説敍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過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流浪,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後來,他在麪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着新生力量,離開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高爾基在他的大學裏無窮的吸吮着社會發展創載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裏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裏的思考。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定的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我的大學讀後感6

剛剛看了弟弟的日誌“我的悲慘大學”,讓我哭笑不得,同時也有諸多感概,不得不説的是那的確是一個艱苦的開始,很多很多我都瞭解,但你要知道你的此時的任務,是為美好的明天搭橋鋪路,為以後的人生添磚加瓦,所以請你忍一忍,堅持一下,為了辛苦賺錢供你上大學的爸爸,為了勞心勞力為你操心的媽媽,也為了我這個望你成龍的姐姐,還有那個為你放棄夢想而來上海的'“雪”,請你不要辜負這些最愛你的人。

人的一生都要經過許許多多的曲折與不順,就把每一次不順都當作是上天給你的考驗與磨練,然後去戰勝它。我瞭解你此時的心情,對於一個及其陌生的地方,有太多的不適應與不習慣,萬事開頭難,這就是你大學生涯的開始,過段時間也許你會發現大學生活沒有你想象的中麼糟糕,你會慢慢發現它的美好、樂趣以及它給你帶來的收益,請用珍惜與感恩的心來看待這一切,你會發現一切都和你之前所看到的不一樣了,任何事物都是雙面性的,就看你有哪一面的心情去看待,結果就會截然不同了。

好了,不説了,不然你又要嫌我羅嗦了,替每一個愛你的人照顧好自己,珍重!

我的大學讀後感7

翻開人生的一頁書,相當於走向人生的道路。

《我的大學》是寫高爾基當翻開人生第三頁書的人生道路!

這本書敍述高爾基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無法實現的'。他住在貧民窯裏,為了謀生,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作坊裏幹活。這使青年年代的高爾基更多地接近了搬運工人和其他勞動者,密切了和他們的聯繫,更深切的體會到受剝削.受壓迫的痛苦,增強了爭取解放的革命慾望。這個讀馬克思的書,接受革命理論。他還不斷地發動工人與剝削階級進行鬥爭。雖然在這個時代中,由於反動勢力的猖狂,革命鬥爭常常遭到失敗和挫折,事得高爾基有時悲觀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羣眾的共同鬥爭中,高爾基受到了鍛鍊,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爾基就在這樣的“大學”中,成長起來了。

高爾基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向我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有長有困難,但是隻有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我的大學讀後感8

這一天晚上,我讀完了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三部《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我”十六歲懷着上大學的願望,告別了親人,來到了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但嚴酷的現實使“我”的願望化為泡影,因為必須為生存而受僱去工作。於是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變成了“我”踏上人生之路的第一所大學。

在《我的大學》這本書中,“我”的生活無疑是困苦的,碰到了形形色色的讓我對這個世界產生絕望的人,但也碰到了讓我不斷進步,思路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明確的人,羅馬斯無疑就是讓他每一根枝丫上都開出美麗的思想之花的促進者!

是啊,在苦難的`日子裏,書為高爾基搭建了一個與外界交流的橋樑,同時也使他完成了在苦難日子裏的自我救贖。也許正是由於經歷了這麼多,高爾基才會説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樣的至理名言。

我的大學讀後感9

暑假裏,我讀了《我的大學》這本書。它是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主要描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

書中講述了,高爾基16歲抱着上大學的願望,告別了年邁的外祖母,從下諾夫哥羅德來到了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嚴酷的現實生活使他上大學的美好願望頓時化為泡影,因為他必須直麪人生,必須首先為生存而受僱去幹活。於是他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界與思想界人士交往。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變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頭一所“社會大學”,他從此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了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從這本書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如意。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我的大學讀後感10

這本書的作者是馬克西姆?高爾基。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至青年時期的生活及心理路程,深刻而生動的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

馬克西姆?高爾基生於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應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但因為外祖父家經常吵鬧,他只上過三年學。這段話告訴我們:家庭要美好,不然會給孩子一個不好的生活環境。

他十一歲時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有一次,科斯羅馬告訴我:大院搬進來一個新家庭,他和丘爾特卡都愛上[源自]了柳德米拉,這段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分清友情和愛情。

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珂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一百年還忘不掉的信念。

我的大學讀後感11

讀了《我的大學》這本書。我知道阿廖沙十六歲那年背井離鄉,懷着理想隻身去喀山求學。但現實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以他的條件要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希望破滅後,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奔波。住平民窟,賣苦力、在伏爾加河流浪、在麪包店工作、與搬運工人、乞丐生活在一起。最後,他跟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接觸中,他投身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從這我知道阿廖沙把社會當成大學,來學習生活的經驗。阿廖沙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想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困難重重,但是隻要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道路。我更要學他的`品質和激勵向上的精神。時常鞭策自己,成為一名有用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12

《我的大學》是文學巨匠高爾基所著的。這是高爾基上“社會大學”時批評沙皇統治黑暗的一本最佳的書。在這部長篇自傳體小説中,作者力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為主線,塑造出一個努力探索生活的意義、尋找新的生活道路、內心充滿了激烈衝突的人物形象。

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的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裏面……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高爾基(1868―1936年)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

高爾基的爸爸是木匠。高爾基童年喪父,從小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就開始獨立謀生,高爾基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貧窮和受人欺負的家裏度過的。

苦難、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為別人做保姆時,勤奮學習,次被主人罵;有時差點油燈被眼睛薰壞。

是啊!只有讀書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我的大學讀後感13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學習。當然除了學習之外,其他事情我們也要嘗試着去做:社團活動、班級活動、社會交往等很多東西都等着我們去完成。所以,如何分配我們的時間是至關重要的。

對此,我們認為,制定個人計劃,合理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做一些我們該做的.事,這樣我們的大學生活才能豐富而多彩。但是,所有的前提是我們把學習任務已完成。大學,沒必要混得叱吒風雲,也不太可能,但也不能一味低調,因為大學是一個展現自我的一個很好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我們應該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從而鍛鍊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改正,儘量打造一個完美的自己,為今後的人生道路開啟綠燈。

大學裏,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團結同學,畢竟我們要在一起生活四年,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我們都有同一個目標:為了今後的好工作,努力學習,以便以後有一個幸福的生活,這也許就是我們大部分人想要得到的。

我的大學讀後感14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三部曲第3部——《我的大學》。

這本書講述了在作者十六歲的時間,便離開自我的家鄉,獨自一人去喀山求學。但是作者高爾基並沒有上成大學,上大學便成為了高爾基的一個夢想。沒上成大學,作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而四處奔波:住在貧民窟,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上班……後來,事有了一絲轉機,高爾基在和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那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社會大學裏,作者歷程了許許多多:經受多要素的'日常考驗,對人生好處和世界的複雜性去了最初的探索。

高爾基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這個家裏便有了三個小孩,這位媽媽很可憐,高爾基也注重到了這一點,就算是“媽媽“給一塊小麪包心裏也覺得如巖石般沉重,後來,高爾基決定找個上班,讓這位媽媽緩衝些負擔。

《我的大學》是部自傳體小説,故事節簡便,突出。作者用美麗的語言寫出了他成長的片段。這本書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時已有55歲,年過半百。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了無論什麼狀況,多麼艱難,也要想方法克服。並且要懂事,學會隨時隨地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學讀後感15

生命是寶貴的。我不否認這是真理,人人皆以為然。但是,世界上為什麼還會有“自殺”的人呢?

誠然,只有一次的生命對於誰都是無比寶貴的,尤其是對於那些過着幸福生活的人來説,生命更是特別貴重。誰都知道,“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珍惜生命,是人之常情,也合乎天理。

然而,對於那些自殺者,或已有自殺念頭而尚未自殺的人來説,生命的價值也就輕多了。他們自殺或想自殺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生計無措進退無路;有的或者是因做了錯事,良心上受到自責,輿論上受到壓力,自覺無臉見人;有的或者是含冤負屈;有的或者是……

無論自殺的原因如何,方式怎樣,但自殺者臨死之前的思想狀態卻是大致相同的。當一個人內心深處矛盾重重,其程度已不可調和,精神上極端痛苦,而一般的.安慰無效時,在他看來生命的意義也就輕於鴻毛,生命的價值也就微不足道。瞻前一片黑暗,顧後亂七八糟,哪裏還有一點點光明和希望?與其活着領受那無盡的煩惱倒不如死去圖個乾淨逍遙。於是,他自然就會選擇那拙笨而有效的辦法--自殺,一了百了。

人們都説,自殺是怯懦的表現,但我認為,有時自殺也是勇敢的行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