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政治常考知識點歸納小結

來源:文萃谷 1.36W

考前的複習時期是決定文科學生學習和考試成績好壞的關鍵時期,尤其是政治科目,那麼考生需要複習哪些政治知識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政治重要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政治常考知識點歸納小結

  大學聯考政治易錯知識點

1、新出現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區分新舊事物的標準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不是以事物出現時間的先後、一時力量的強弱、發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事物的名稱及旗號來判斷新舊事物)

2、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揚棄,或:辯證的否定)

3、得到多數人認可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判斷新事物不能以出現的時間、力量的強大、支持人的多少作為標準)

4、新事物在力量上一定超過舊事物(新事物的成長和壯大需要經過一個過程,並非新事物一開始力量就大於舊事物,但是新事物最終會戰勝舊事物)

5、新出現的事物具有無比的優越性(新出現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6、事物發展的總趨勢、事物發展的道路和事物發展的途徑是一樣的。

(總趨勢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途徑是二者的統一)

7、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運動變化就是發展。(不是任何變化都是發展。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只有前進的和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任何發展都是變化是對的)

8、發展是一種圓圈式的運動,是簡單的重複(是一種波浪式的向前運動,不是從起點到終點式的運動)

9、事物的任何變化都是事物性質的變化。(不一定。有量變與質變兩種情形,其中只有量變才是事物性質的變化)

10、量變引起質變是指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引起事物根本性質的改變。(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 ,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主發生了變化, 也能引起質變)

11、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因此質變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只有質變才有實際意義。(只有向前的、向上的、向好的方面發生的質變才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對於事物的發展來説, 量變、質變同樣有意義,我們不能強調一點而否定另一點)

12、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只要有量變就會有質變(引起質變的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即量變積累到最高點時,質變才會發生。這就是説,一定範圍和限度內的量變並不影響事物的存在,不會改變事物的根本性質)

13、量變積累越多越好。(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但是質變有前進的、上升的,也有後退的、下降的。對於能夠促進事物發展的量變,積累越多越好。對於那些導致事物後退的量變,必須把握一定的“度”,防止過猶不及)

14、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終結。(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這兩種狀態的循環往復、相互交替 ,才構成了事物永恆發展的過程)

15、辦事情要堅持適度原則,求穩防變。(辦事情是否要求穩防變應作具體分析,需要穩時求穩,需要變時則變)

16、量變是事物的變化,質變是事物的發展。(發展是質變,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向上的.質變)

17、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總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

18、發展就是質變, 質變就是發展。(質變≠發展。發展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的質變。但質變不能等同於發展,因為事物的質變有上升、前進和下降、倒退兩種趨向,只有事物上升、前進的質變才是發展)

19、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或質變比量變更重要。(不能比較)

20、誇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思想。(誇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靜止觀)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識點

一、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1、 處理民族關係,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2、

民族平等

首要原則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項原則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展,又是民族平等團結的物質保障。

民族團結

重要原則

民族團結、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照耀標誌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

民族共同繁榮

根本原則

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3、 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使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作為當代青年學生,要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付諸行動。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 我國民族自治地區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

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大方國家機關治權的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3、 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利。實際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

自治權包括: 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

4、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佈特點,以及各民族在長期鬥爭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係,使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5、 民族區域自治是以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國家集中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和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衞祖國統一、保衞邊疆的光榮職責。

6、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① 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

② 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③ 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④ 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7.、 如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① 必須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② 要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

③ 少數民族地區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積極性;

④ 發達地區在人力、技術等方面對西部地區給與支援,先富幫後富,達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點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內涵: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意義:

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把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吸收人類文化優秀成果結合起來,使悠久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

3.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與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關係:

文化強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社會主義文化是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4. 為什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1)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

(2)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

(3)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羣眾根本意願決定。

(4)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

5. 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6.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原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必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才會全面興盛,否則相反。

(2)根本任務: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3)措施:

①發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業(重要途徑);

②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根本途徑)。

二、 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1. 思想道德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

2.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3. 為什麼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標識。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4. 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聯繫是怎樣的?

(1)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