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數學知識在物理中的應用

來源:文萃谷 1.4W

數學是物理學的語言和工具,概括物理現象、形成物理概念、整理實驗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建立物理定律、圖像展示物理規律等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國中物理學中凡是有公式的應用地方必涉及數學知識應用。而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在國中物理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現舉例説明如下:

國中數學知識在物理中的應用

  一、不等式知識應用

根據一定條件判斷凸透鏡焦距的取值範圍,對於初中學生來説的確有困難,運用不等式(組)的知識來解這類問題,就會使問題化難為易了。

例:某同學將一物體放在距凸透鏡16cm處時,在光屏上得到一個縮小的像,當物體距透鏡10cm時,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放大的像,試問凸透鏡的焦距的取值範圍。

分析: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首先要求學生由所給成像的性質找到對應的物距與焦距的關係,成放大實像時,f<u<2f,成縮小實像時,u>2f,再將已知條件代入上述關係式可得:

解不等式組,得到5cm<f<8cm

答案:5cm<f<8cm

應用不等式(組)的知識還可以解決求極之類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行深研。

  二、比例知識應用

在求解有關比還是倍數關係的習題中,依據物理定律、公式或某些量相等、成多少比例或倍數等,用比例式建立起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關係,再利用比例性質來計算未知量的方法。

例:甲、乙兩物體質量之比為1∶2,當它們降低相同温度時,放出熱量之比為2∶1,則組成兩物質的材料甲的比熱是乙的多少倍?(乙的比熱是甲的幾分之幾?)

常用解法1:分別用腳標1和2表示甲和乙的物理量,則

即甲物質的比熱是乙物質的4倍(或乙物質的比熱是甲的1/4)

常用解法2:分別用腳標1和2表示甲、乙兩物體的物理量,則:

即c1=4c2。因此甲物體的比熱應是乙物體的.4倍(或乙物體比熱是甲物體的1/4)

此類習題在有物理計算公式地方均出現,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發現。

 三、圖象知識應用

在物理中常採用圖象法,把物理現象與物理知識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如物態變化一章節中採用温度—時間圖象表達物態變化中晶體的熔化、液體的沸騰的特點。涉及到的圖象有晶體的(非晶體的)的熔化圖象、水的沸騰圖象等。圖象法具有直觀、形象、簡潔和概括力強的獨特優點,它能將物理情景、物理過程、物理狀態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對於圖象,一是我們要弄清圖象中各部分的物理意義:“線”:表示一個特定的物理量;“線段”:表示一個物理過程;“點”:表示一個物理狀態;“面”:可能表示一個物理量圖象中各部分的物理意義。二是用圖象法解題的一般步驟是:(1)看清圖象中橫座標、縱座標所表示的物理量;(2)弄清座標上的分度值;(3)明確圖象所表達的物理意義,利用圖象的交點座標、截距交點和圖象與座標所包圍的面積等,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和計算;(4)根據圖象對題目中進行數據計算或者做判斷性結論。

例1:如下圖甲中所示的電路中,R1為滑動變阻器,R0、R2均為定值電阻,電源兩端電壓保持不變,改變滑動變阻器R1的滑片位置,兩電壓表的示數隨電流的變化的圖線分別畫在圖中乙所示的座標中,要根據以上條件可知電阻R0的阻值為——Ω。

分析:滑片在最右端時→R1接入的電阻最大→R=R0+R1+R2最大→I=U/R最小對應着橫軸的電流I=1A表的示數:U2=IR2最小,對應乙圖A點U2=1V 表的示數:U1=U-IR0最大,對應乙圖C點U1=10V。當滑片向左端滑動時,R1變小,R變小,I變大,U2變大,U1變小。當滑片在最左端時,R1=0,示數相同。R最小,電路中的電流最大,對應着圖中的B點。讀出圖中特殊點的數據。

解:R0、R1、R2是串聯;

由圖可知:I1=1A 表的示數為10V

U=10V+1A×R0(1)

由圖可知I2=4A 表的示數為4V

U=4v+4A×R0(2)

聯立(1)(2)解之得:

U=12V R0=2Ω

例2:如下圖所示,表示A、B、C三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的關係,由圖可知

A. pA>pB>pC,且pA>p水

B. pA>pB>pC,且pA<p水

C. pC>pB>pA,且pA>p水

D. pC>pB>pA,且pA<p水

本題目答案:D

實際上,在物理學中力學、光學、電學、熱學中都大量涉及到數形結合習題。

綜上可見,國中物理解題中應用到許多數學知識,國中物理與數學知識的銜接問題處理得好,就能充分發揮數學在國中物理學習中的作用,學生就能儘快地適應物理的學習,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從而更高效、更順利地學習物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