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聯考歷史模擬題及參考答案

來源:文萃谷 1.66W

歷史是大學聯考文綜裏知識點最雜的一門科目,在複習歷史的時候常常有很多人抱怨太難記,其實我們也可以通過做模擬題來記憶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模擬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全國大學聯考歷史模擬題及參考答案

  大學聯考歷史模擬題

第Ⅰ卷 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32題,48分)

(下列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選出後請填塗在答題卡相應的相應位置。)

1.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歷史三峽論”,將四千多年來中國政治形態變遷分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階段。“從封建轉帝制,發生於商鞅與秦皇漢武之間,歷時約三百年”。以下各項不屬於這一轉型時期特徵的是(  )

A.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 B.分裂割據向統一王朝轉型

C.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轉型 D.神權政治向世俗政治轉變

2.中國先秦某位思想家説:“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文飾)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據此判斷,該言論體現的觀點屬於(  )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

3.在古代史家的筆下,大江之南的鄉村社會,“家給人足,居則有室,佃則有田,薪則有山,藝則有圃……婚媾依時,閭閻安堵,婦人紡織,男子桑蓬,臧獲服勞,比鄰敦睦”。該材料反映的農業經濟狀況是( )

A.土地過度集中 B.有田者無力可耕

C.小農户個體經營 D.地權與勞動者契合

4.“圖説歷史”是解讀歷史的一種方式,關於下圖解讀正確的是(  )

圖1 《西周分封制示意圖》 圖2《秦朝疆域圖》 圖3《元朝行省圖》

A.圖1至2的制度變化反映了君主專制在逐步加強

B.圖2至圖3的制度變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區劃的重大調整

C.三幅圖共同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發展

D.三幅圖反映了地方政權的自主性逐步提高

5.歷史研究應堅持有一分材料説一分話,材料之外“一點也不越過去説”。以下史實到結論的推斷,符合這一原則的是(  )

史實 結論

A 商鞅變法“廢分封,行郡縣” 秦國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B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文化開始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 元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

D 明太祖屢次宣佈“通番禁令” 明朝嚴禁中外通商貿易

6.東漢王符在《潛夫論•浮侈》寫道:“今舉世舍農桑,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遊手偽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眾。……浮末者什於農夫,虛偽遊手者什於浮末……天下百郡千縣,市邑數萬,類皆如此。”對上述材料解讀不恰當的是(  )

A.作者在批評東漢捨本逐末的社會現象

B.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業發展的情況

C.東漢雖有抑商法令,但經商的人不少

D.是當時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的真實反映

7.魏晉南北朝時期,孝道思想逐步發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為士人階層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這主要是因為(  )

A.為了維護士族門閥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為唯一主導思想

C.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D.為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需要

8.魏晉時期寺廟莊園經濟迅速發展,莊園裏的依附農民被稱為“佛圖户”。他們喪失了原有受政府監管的户籍,世代在莊園裏務農,把生產的大部分農副產品上交給佛寺的高級僧侶,還要為佛寺勞作服役,從事各種雜務,不準隨意離開。“佛圖户”的大量存在導致了(  )

A.政府賦役徵發受到影響 B.生產耕作方式的改進

C.農副業產品逐漸商品化 D.社會階級關係的變化

9.唐太宗曾説:“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人心所見,互有不同……比來(近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A.中書省和門下省在運作時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

B.中書省和門下省分工明確,有利於提高決策效率

C.中書省和門下省互相制約,可抑制宰相權力的膨脹

D.中書省和門下省互相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10.元代王禎《農書》描述曲轅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闊狹不等,一犁一牛挽之,

止迴旋,惟人所便。”這説明曲轅犁(  )

A.在元朝開始用於農業 B.只適合南方水田

C.使傳統耕作技術成熟 D.變革了耕作方式

11.《唐律疏義》曰:“依令,斛鬥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執用者,笞五十。”據此可知當時(  )

A.限制經營場所 B.奉行“重農抑商”

C.商業空前繁榮 D.重視監管商業

12.據葉德輝《書林清話》載,五代後唐時,在宰相馮道主持下,開始將儒家“九經”校勘後刻板印刷。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書版劇增至十萬。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監、祕書監等機構也都大量刻書。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由此推斷(  )

A.宰相馮道發明雕版印刷術 B.雕版印刷得到了廣泛運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僅限用於官方刻書

13.《舊唐書》載,(楊綰)上疏條奏貢舉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陳,非經國之體也。望請依古制,縣令察舉孝廉,審知其鄉間有孝友信義廉恥之行,加以經業,才堪策試者,以孝廉為名,薦之於州。……自縣至省,不得令舉人輒自陳牒。”材料反映楊綰(  )

A.主張恢復察舉的古制 B.反對科舉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舉的流程 D.注重科舉的品德考察

14.漢代官秩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監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萬石之丞相;唐代官僅七品的察院長,可察尚書省。隋、唐時期監察御史也稱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縣,還“分察尚書六司,糾其過失,及知太府司農出納”。可見古代中國(  )

A.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監察體系 B.監察官員位高權重

C.重視監察官員的素質和選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監察制度

15.關於北宋設置參知政事的初衷,依據材料一《宋會要輯稿》“太祖特置參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參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並不高;而依據材料二《太宗實錄》“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權”可知參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權。下列説法最合理的是(  )

A.不管材料一還是材料二都需要進一步考證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B.《太宗實錄》是第一手資料,故材料二的結論更為可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應的考古資料的`證實,故都不能成立

D.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總體趨勢,故材料二正確

16.李劍農在《中國古代經濟史稿》中記載:“(宋朝)從事於耕作之農民,除一部分自耕農外,不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對關係下,土地之轉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權不操於國家而操於私人,今日為有田之自耕農,明日即可變為佃耕之佃户。”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土地所有權轉移頻繁 B.私田數量超過官田

C.國家與地主爭奪土地 D.佃户成為耕作主力

17.宋代的人口增長在地區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長極快。南宋末年,臨安府九縣人口達到124萬,尚不包括不下十萬人的軍隊,以及為數眾多難以統計的流動人口。而同時期,倫敦只有2萬人,巴黎有4萬人,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也不過10萬人口。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政治中心東遷的趨勢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

C.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 D.小農經濟較之莊園經濟更穩定

18.《中華文化史》中寫道:“宋詞、宋文、宋畫、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學,構成了—個精緻遼闊而又森嚴的貴族世界,而在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種文化崛起,這就是在人頭攢動的瓦舍勾欄中成長起來的粗俗而生動的市井文化。”這反映了宋代(  )

A.理學推動了貴族文化的興起 B.創造了古典文化輝煌的頂峯

C.市井文化衝擊了貴族的文化 D.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加強

19.朱熹在《漳州勸農文》中説:“請諸父老,常為解説,使後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惡從善,取是舍非,愛惜體膚,保守家業”。在此,朱熹( )

A.告誡鄉親去惡從善以“慎思明辨” B.勸導百姓遵循一種“理性”的生活秩序

C.教誨後生弟子遵從“三綱五常” D.灌輸以農興業的思想以“存天理”

20.元世祖忽必烈説:“中書省是朕的左手,樞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來醫朕兩隻手的。”這説明元代(  )

A.注重權力監督 B.實行三權分立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加強機構分工

21.《元史》載:“若元(元朝),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員,從一品;平章二員,從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

A.正式建立後開始走上統一全國的進程 B.創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C.在統治區域範圍內全部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開創了新的政治制度

22.清史專家黃愛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時期,也是傳統學術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階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難中,中國傳統學術(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時期的思辨哲學嚮明清漢學的轉變”對出現這種轉變理解不正確的是(  )

A.這種轉變表現為理學向經世致用思想轉變

B.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是這種轉變的根源

C.這種轉變徹底解決了宋明理學的弊端

D.這種轉變受到了明清政治環境變化的影響

23.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説:“明代還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來當宰相。宰相廢了,而宰相的職權則由皇帝兼……明代制度還是和過去大體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祕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內閣制又大大進了一步。”對此理解最正確的是(  )

A.明朝設立的內閣制是對宰相制的繼承 B.內閣是公開行政,軍機處是私密行政

C.軍機處的設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變革 D.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君主專制

24.明代,農民越來越深的被捲入市場網絡之中,種植較廣的經濟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樹,江南和華北都形成了大面積植棉區,蠶桑業則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福建廣東等地則利用温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甘蔗、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材料説明( )

A.明朝農業以專門化生產為主 B.明朝農業的經營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

C.明朝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明朝農作物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25.以下是有人對清前期對外政策情況的統計,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

時間 概況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設粵(廣州)、閩(泉州)、浙(寧波)、江(上海)四海關;

康熙三十七年(1698) 舟山置浙海關征榷機構,並設商館,當地稱為“紅毛館”。

乾隆朝 為防止寧波淪為第二個澳門,加重浙海關的關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規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廣州通商,閩、浙、江三海關只對朝鮮、日本、琉球等國開放

1793年、1816年 英國馬戛爾尼、阿美士德使團請求增開互市口岸,清廷拒絕。

A.康熙皇帝年間並未實行朝貢貿易體制

B.清前期對外開放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C.乾隆朝舉措阻斷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D.19世紀初清政府的行為導致了戰爭

26.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們對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後是人家對我們不公正。”對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

A.前一個“不公正”指中國自認是天朝上國,視外國為蠻夷

B.後一個“不公正”指列強發動侵略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

C.後一個“不公正”是前一個“不公正”引起的

D.西方對中國不公正主要是為了滿足工業革命後商品輸出的需要

27.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過程中,非正義的侵略者同時又往往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者;而正義的反侵略者則常常同時是落後者。以貪慾為動機的侵略過程常被歷史藉助,從而在客觀上多少成為一個進步改造落後的過程”。作者強調的是(  )

A.要正確認識西方侵略動機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觀評價鴉片戰爭的影響 D.要辯證地分析中西方社會差距

28.《中英虎門條約》(《南京條約》附約)中的“領事裁判權”規定英人華民交涉詞訟對,英人如何科罪,應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當時作為清朝談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認為,這一條款的訂立,“杜絕釁端,永遠息爭相好起見,兩無偏枯,亦兩無窒礙”。材料突出反映了(  )

A.領事裁判權是近代中國司法主權半殖民地化的一個標誌

B.耆英試圖維護傳統的朝貢禮儀外交體制

C.當時統治者嚴重缺乏近代法權觀念

D.領事裁判權的實施促進了國人法律意識的轉變

29.馬克思在論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説:“我們不要像騎士般的英國報紙那樣去斥責中國人可怕的殘暴行為,最好承認這是保衞社稷和家園的戰爭,這是保存中華民族的人民戰爭,雖然你可以説,這個戰爭帶有這個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見、蠢笨的行動、飽學的愚昧和迂腐的蠻氣,可是它終究是人民戰爭。而對於起義民族在人民戰爭中所採取的手段,不應當根據公認的正規作戰方法或者任何別的抽象標準來衡量,而應當根據這個起義民族所已達到的文明程度來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馬克思觀點的是(  )

A.明確否定了英國報紙對中國的歪曲 B.認定中國進行的人民戰爭的正義性

C.認為中國不應做無謂的抵抗和犧牲 D.文明程度影響起義民族的抗爭手段

30.洋務運動時期,國內有人説:“聞泰西諸國專尚機器,如織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數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奪數百之人之業,奪之不已,又窮其巧為鐵路,非外夷之壟斷哉!然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何者?外夷以經商為主,君與民共謀其利者也,中國以養民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議者欲以鐵路行之中國,恐捷徑一開,而沿途之旅店,服賈之民車,馱載之騾馬,皆歇業矣,是括天下貧民之利而歸之官也。”對這段言論評價錯誤的是(  )

A.主張防範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以及在華壟斷

B.客觀分析了中西方國情下君民關係的不同

C.過分強調鐵路對傳統社會經濟造成的衝擊

D.發現引進現代機器生產將帶來的失業問題

31.買辦亦稱“康白度”(葡comprador),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服務的中間人和經理人。鴉片戰爭後,廢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選當地中國商人代理買賣,沿稱買辦。其性質既是外商的僱員,也是獨立商人。下列關於買辦階層的説法正確的是(  )

A.買辦是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中產生的特殊階層

B.買辦是西方國家在軍事和經濟上侵略和控制中國的工具

C.買辦因其身份特殊,在政治、經濟和法律上都是獨立的

D.買辦階層倡導和推動了洋務運動,催生了民族資本主義

32.19世紀後期報刊上諸如《論中西曆之所以不同》、《中西飲食異宜説》、《論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別》一類的文章屢見不鮮。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中西比較的範圍在逐漸擴大,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習俗、法律、思想、學術等各個領域。這些現象表明中國知識分子(  )

A.摒棄陳舊腐朽的儒家文化 B.改變中體西用的思想觀念

C.提倡全面學習西方的文化 D.順應西學東漸的歷史潮流

第Ⅱ卷 主觀題(共52分)

33.(25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徵,對中國社會政治生活有着深遠的影響。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學者説,周代的宗法制完備而嚴格,是一個成功的創造。繼位的族長在

宗族中有對宗族祖先的主祭權、對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權、對宗族內共有經濟的支配權。同一宗族內,“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羣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這種關係不斷髮展的結果是君統宗統的合一。

——摘編自馮爾康等《中國宗族史》

材料二:東漢以後,強宗大族遍佈各地,他們築堡塢,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縱官吏,戰亂時建立宗黨武裝,形成割據勢力……兩宋時期,宗族發展出現“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現象,“今驟得富貴者,止能為三四十年之計”,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續世系、復興宗法,成為宋代士大夫面臨的共同難題。隨後,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譜、定族規、立族長為主要特徵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復興……明清時期,家法族規和鄉規民約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批准,成為傳統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宗族組織原則發生了某些變化。1905年,上海王、朱兩氏將祠堂族長制改為族會制,“從事家族立憲”。1918年該族增訂族會章程,1924年修改,並經會員大會討論通過。曹氏宗族的管理體制也開始近代化,規定族眾有參與宗族事務的重大權力。此外,浙江紹興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設立該族議事、執行二部,實行任期制,由選舉產生。

——摘編自常建華撰《中國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發展變化(3分),並根據材料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以來宗法制度“全面復興”的背景(6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4分)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原因。(4分) 我們應如何認識宗法制的這種演變?(2分)

34.(12分)閲讀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福利體系的內容及措施

西漢初年 財政支出中,社會福利支出有十多項,包括了收養孤兒、賑恤鰥寡、尊老養老、基礎教育、醫藥救助、放賑救災、喪葬撫卹、助貸貧民、協助生產等。

唐宋時期 把“勸富豪以助濟施”作為重要國策,但只是作為一種補充,主要用於特定的災難救助、軍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過給予宗教團體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後的地租來興辦一些常規性福利機構,來為社會提供養老、醫療、救濟、喪葬等基本公共服務。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養院、漏澤院、安濟坊、安樂病坊等,多是採用這種辦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雖然把一些慈善機構收回,由官府自辦,但還是積極引導民間資金投資社會福利事業,推動公私合作的公共設施建設。在賜爵籌資方面,進一步制度化,確立一系列的標準,並積極引導民間組織和資金參與地方架橋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設施建設,如《泉州府志》記載,泉州明清造橋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還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興造。

——摘編自周素麗《中國古代公共福利體系》,《人民論壇》雜誌2015年11月

根據材料,找出至少兩個中國古代福利體系發展的趨勢,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説明。

35、36題為選做題,請任選其中一題作答,並在答題卡上將你選做題目番號前的方框塗黑

3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綜合《唐書》、《唐會要》等有關史籍記載,武后時期的科舉考試一般是在二月開始,制舉、殿試時間是不等的,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種多樣的,除傳統科目之外,還有文藝優長科、理選拔萃科等。由皇帝主持的制舉、殿試規模宏大,人數極多,使當時文場呈現出曠古未有的盛況。《大唐新語》稱“應制者向萬人”。至於制舉的試題、殿試的策問,多半涉及政抬、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注重取題社會、聯繫政治。

——馬思博 《論武則天時期科舉制度的改革及其影響》

材料二: 在武則天執政期間,關隴把持特權,門閥觀念非常的嚴重。不利於庶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進入官場。為了使沒有權利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為,並且得以升遷。於是在顯慶四年武則天改《氏族志》為《姓氏志》,以武氏為第一等,其餘均按官位高低為準,那些出身士兵立有軍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為同一個等級。這樣一來擴展了用人的範圍,也尋找到許多庶族地主中有才能的人。

——吳玲莉《淺析武則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貢獻》

(1)根據材料一,概括武則天時期科舉制度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武則天的人才觀。(7分)

36.(15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為與光緒皇帝論法國革命時説:“民性可靜不可動也。一動之後,若轉石於懸崖,不至於趾不止也。《傳》日: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義則已耳。既知之,則富貴崇高者眾之所妒,事權尊一者眾之所爭也。法民既遠感於美民主之政,近睹於英戮查理士逐佔士第二之故,則久受壓制,具瞻巖巖,必傾覆之。”“則莫若立行乾斷,不待民之請求迫脅,而與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後諸主然。明定憲法,君民各得其分,則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則今日之中國,惟有實行歐洲十八世紀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權思想而已。平權派之言曰:人權者出於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權,人人皆平等。國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結契約而成立者也。故人民當有無限之權,而政府不可不順從民意。此即民族主義之原動力也。……蓋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於民約。故國民主政,為政治自由之要義。然則“國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約瑟夫•阿•勒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康有為在君權方面的思想主張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康有為和梁啟超在中國政治改革方面觀點的異同。(7分)

  大學聯考歷史模擬題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C D A A A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D A A C D B A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C C B C B C C A

題號 31 32

答案 A D

二、主觀題

33.(1)、特點:體系完備;等級森嚴(族長具有專斷權力);與政治關係密

切(家國一體);嫡長子繼承製。(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得6分)

(2)、變化:東漢以後,門閥士族及宗法性豪強同時崛起;宋朝,獲得縱深發展,全面

復興;明清時期,家法族規成為政府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點1

分,共3分)

背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土地買賣頻繁,貧富轉化迅速宗族間相互救助;士族

沒落、庶族崛起;科舉制進一步發展,程朱理學興起。(每點2分共6分)

(3)、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規範化;分權色彩;與政治關係分離。(每點2分

共4分)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或中華民國的成立);西方民主思

想的傳入、思想的解放;現代媒體的發展;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資

本主義的發展等。(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得4分)

認識:由等級森嚴,發展到具有民主色彩,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言之成理即可)。(2分)

34.示例:

趨勢一:公共福利由政府舉辦,到政府舉辦、勸富豪助濟,再到官府自辦,引導民

間資金投資、公私合作。(3分)

説 明:西漢初年社會貧困;(1分)唐宋國力強盛;(1分)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

強,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1分)

趨勢二:宗教團體、僧人蔘與社會福利實施和救濟,並逐漸成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

式。(2分)

説 明:西漢初年佛教尚未傳人;(1分)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漸三教

合一,宗教勢力在國家扶植下增強。(3分)

趨勢三:由西漢初年單純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時期用於公共設施建設。

(2分)

説 明:西漢初年國力弱小;(1分)唐宋、明清封建經濟持續發展,國家公共設施

建設工程、民生設施工程浩繁。(3分)

趨勢四:社會福利逐漸機構化、制度化,體系日益完備。(2分)

説 明:中國封建制度逐漸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會福利體系也逐步健全。

(4分)

(示例只作評分參考,不作評分的唯一依據。考生作答時,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即酌情給分,但本題學生總得分不得超過12分)

35.(1)、特點:科目和科第多種多樣;有時由皇帝主持;制舉、殿試規模宏大,人數極

多;試題、策問涉及廣泛,注重取題社會、聯繫政治。(8分)

(2)、人才觀:重視人才培養;注重人才綜合素養;不拘門第資歷;任人唯賢等。(7分)

36.(1)、思想:自上而下變法,實行君主立憲。(2分)

背景:中國民族危機加深;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西方近代政治學説影響(6分)

(2)、同:倡導西方資產階級民權思想。(3分)

異:康有為主張漸進、温和的改革;梁啟超的民權思想與民族思想相連,比康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