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與吾民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5.85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吾國與吾民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吾國與吾民讀後感

吾國與吾民讀後感1

在選課的時候我和同學一起選了現當代文學賞析這門課程,之後又聽其他同學説這個老師是一位非常有趣同樣也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老師,因為這個緣故,在老師的作業要求下,我選擇了這部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先生本名叫林和樂,是福建龍溪人,他是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吾國與吾民》是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的。在林語堂老先生的作品中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有《生活的藝術》《我的話》《蘇東坡傳》等等。

《吾國與吾民》一書由稱作為《中國人》,很清楚的讓人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到一些意思,另外它還有一個英文書名是“MyCountryandMyPeople”,這部書不僅僅是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社會處於一種動盪不安的局面,中國出現危機,中國人民慢慢的變得麻木,對於國家的發展顯得無所適從,林語堂作為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又以嶄新的理論,探究了潛在和必然的希望,斷言了中國是偉大而不會輕易分解的。在當時的中國發展之下,有許許多多的中國青年對於中國的發展闡述了諸多觀點,但是往往都是一些侷限於表面的事物。而林語堂先生林語堂用一種客觀而冷靜的態度勾勒當時的中國,用含蓄的口吻道出中國人性格養成的歷程,是為了讓中國人瞭解國情,冷靜的解決問題。

《吾國與吾民》這一本書全書共分十章,分別為中國人民、中國人之德性、中國人的心靈、人生之理想、婦女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家生活、生活的藝術、中日戰爭之我見,在每一章中都具體描寫了中國事物的發展,點點滴滴的文字中都透露了作者渴望救國,深切愛國的感情。在《中國人的性格》這一章中,林語堂先生寫出了中國的特點,他有力批判性的文字寫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腐敗的所在,而不是官方,或許只有身處其境,才能明白林語堂的一番心思。從歷代以來,中國淪為封建社會,歷代的領導者很多都是消極迂腐,社會遺留下來的問題使得中國人也變得消極避世,成為侵略者眼中的羔羊,林語堂對這些社會殘留的問題都進行了分析解釋。

在林語堂的書中可以找到這樣的一句話“我能坦白地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而不疚,無愧於人。我甚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擾擔憂,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於她的微渺的國家,無需乎他們的粉飾。她將調整她自己,一如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是多麼的熱愛祖國,但是他不是溺愛,而是勇於對批判,從多方面讓人們認識到真正的中國。

而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物是人非,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受侵略嚴重的社會了,中國進步了,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的社會真的是沒有暴力,沒有侵略的完美社會嗎?不是的。要想達到更高標準的要求,不僅僅是需要我們做好表面文章,更需要我們從內在出發,看了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吾國與吾民》,我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出現了。

吾國與吾民讀後感2

林先生本書中表達的觀點或立場,我並不完全贊同,好歹過去了一個世紀,思潮改向迴流不知幾何,也無甚可執着爭辯的必要。但作為深受傳統中國禮教浸淫,又得以學貫中西的作者的獨特視角,使本書上升到了一個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林先生在當時給“外夷”展示中國文化之作,卻在百年後,讓傳統文化不幸遭滅頂之災的我們看了新鮮。(不知這算不算“出口轉內銷”了:P)而當時那樣一箇中西方文化初次交融的時代,對於現在身在異邦求學的我,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林先生是位典型的中庸派,那麼個文言白話,中西思想大戰得不可開交的時代。他只搖搖頭擺擺手:有什麼對錯好掙,大家都有道理的嘛。至於有人批判他,給他戴不愛國的帽子,他也只無辜的緩緩説聲:我並不是不愛國的……別人稱讚他,輕視他,他都不為所動,總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賞他的鳥寫他的小文章,一副雲端裏懶得看廝殺的悠哉樣子。真的被惹急了的時候,罵人也罵得温吞。他的文章裏沒有經世濟學的大智慧,也沒有錢鍾書那些犀利的小聰明,只是不緊不慢的説:“你看,這件事是這樣的”,卻總能讓人會心一笑。拿來做枕邊書再適合不過。

可是,倘若某事某人嚴重違背了他的原則或價值觀,屬於“大逆不道”之類。他也是毫不客氣的,譬如《武則天傳》。評價一位執政者,單單從它的性別或取得政權的手段就予以定性,然後從一個主觀鄙視的基調上一路鋪開,顯然武斷。有人説他作武則天傳諷刺慈禧,故而有失偏頗,我深表懷疑——那他選擇蘇東坡又有什麼政治意味了?倒是配合之前的中庸,温吞等特質,我實在不能不把他鑑定為儒家思想的貫徹者——貫徹得理想而忠貞。“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骨子裏全是傳統禮教的那一套呢。

林語堂先生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文學生活、日常飲食及人生的最後歸宿,都有精闢的見解。讀後,細思,被著者的理性和睿智所折服。在寫到中國的學府制度時,説,“總説一句,無人能相信,亦不能使人相信,謂把心理學,宗教,推銷術,英國史這樣疊牀架鋪的累積起來,可以培養出一個有學問的人。沒有人相信,也不能相信,謂試驗一個人對於莎士比亞樂府體會程度,可以用下述的方法:解釋莎翁名著的一節,或叫他回答依利莎白時代的慣用語。”

看了上述文字,返觀現在的教育制度,不知諸位有何感想?學校是什麼?至今有些人還很糊塗。應該明確:學校不是通往衣食無憂和上層社會的坦途,而是“人”的不斷完善自我的路。如果教師僅是“挾着本子販賣常識”,教育又能給孩子留下什麼呢?為孩子的人生奠基,不是一句美麗的謊言嗎?

我們不得不關注教育的後果。走出校門的學生,素質如何?對於素質,有人這樣説: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質。果真這樣,學生把“莎翁名著的著作日期”和“依利莎白時代的慣用語”全忘掉,教育的蒼白就會顯現出來,我們不願意看到。

足以讓人欣慰的是,新課程為我們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理念要求教師在注重學科教學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命的發展。以前從未有的教育現象進入了課堂,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星星之火必定燎原”,我們相信,這是一個絕好的開頭。

《吾國與吾民》成書於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個年頭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但根深蒂固在個體和我們的民族的骨子裏的東西是不變的。讓你認識自己的同時,還要讓你窺到自己身後的影,這正是此書的價值所在。

吾國與吾民讀後感3

《吾國與吾民》是一部值得我們珍重與留念的,她成書於民國我國民林語堂之手。他站在歷史與現實,矛盾與衝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對比與刻畫了吾國吾民的國民特性以及此種特性之歷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層次根源和現實考量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文明的國家,他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是一個有着廣袤國域的國家,他的文化差異明顯;中國是一個有着眾多民族的國家,他的文化豐富多樣。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交融着,互補着,並且較為和諧的演進着。當然,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和以漢族文化為主體中華文化構成了《吾國與吾民》的基本內涵,也構成了華夏文明的基石。

當我們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潮下,我們顯得有些沾沾自喜,我們似乎忘卻了那沉澱而又厚重的歷史遺產,那深深地植根於我國民之中的本能的難以踢出的民族劣根是否隨着歷史的演進而消亡呢?而那優秀的民魂是否得到大力弘揚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文化”是本書的一個核心詞彙,她包括傳統的現代的。在林書堂看來這包括民族性格、習慣、傳統、精神、文藝作品、社會制度、追求等等。

崎嶇而漫長的中華文化是我們迥異於古代的希臘、羅馬、埃及、印度文化的一個表式,中華文明雖歷經磨難卻未曾中斷,時至今日依然堅挺,也成就了她特有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質。為什麼我們的文明經久不衰?為什麼我們的國民奴性難改?為什麼我們的國民缺乏進取與創新?

是地域、氣候、人種?是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還是生物進化之必然結果?

林語堂先生以客觀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向我們真實的呈現了我國民之特性,自然與社會因素是我國民性格形成之本源。自然經濟的脆弱性使生活在大河流域額人們渴望統一,渴望和平。他們需要中央集權領導和庇佑,

俗語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統治者在君權神授的光環下毫不客氣的吸食和壓榨着被統治者,只是有時候他們更加註重“技術”罷了。中國的大眾世世代代延續着這一“歷史潮流”,這種壟斷性強權性的官僚性統治環境正是我民族奴性的根源,但這客觀上也增加了我們民族的“適應性”。

“天下大勢,分久必和,合久必分”雖有主觀,但仍有借鑑意義。有學者認為中國歷史在重複着八百年一個週期的輪迴。而每一次無不因有新鮮的,強悍的外族或有外族基因的民族所重新煥發生機。

在全球化的今天,過去的歷史將永遠不會重現,各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流邁入了新的時代,而我們中華民族就是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中華民族的雄起必將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吸收一切外部優秀文化成果。我相信“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智慧將會在中華的崛起中再次應驗。

吾國與吾民讀後感4

有人説過,對中國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徹的,向世界介紹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語堂先生。讀完《吾國與吾民》一書後,我對此觀點深表贊同。

林先生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他對中國精神文化的透徹理解,還在於他把中國的精神文化闡釋給了全世界,在中國還處在比較封閉的年代,讓世界更瞭解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

本書主要圍繞一箇中心—“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展開論述,從各方面而又客觀的講述了中國人的各種特性,比如説中國人:老成温厚、和平主義、知足常樂等等。作者認為,形成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於中國人民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維、民族特色具有穩定性,就算是在當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趨勢下,中華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但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還是不會輕易改變。

最後,還要説明的是,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可能對我們本國人來説沒有絕對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向在那個時代不瞭解甚至誤解中國的西方人清晰的從各方面介紹了一個健康而真實的中國和中國人。

我認為,現代人讀此書不僅可瞭解過去的中國,也可重新認識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

吾國與吾民讀後感5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並不為我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於眾,因為我並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們的塗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靜,並且她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如此自白,林先生的性格便躍然紙上,令人情不自禁產生這樣的念頭:“這定是一個率真的作家。”

歷來並不乏剖析中國人品性與生活習性的文章與著作,但讀來或則過褒揚近乎諂媚以期宣傳之效果,或則過批判近乎無情並因之令人悲憫而缺乏客觀性。一本闡述中國的著作,它的價值應足以當得起闡述中國者,不能犯上述任何一點毛病。這樣的作者必須立於客觀的地位,其客觀的程度足以領悟全部中國人民的旨趣,這樣的人才不是輕易找得到的。但正如賽珍珠女士所説:可是出乎不意,與歷來偉大著作的出世一樣,《吾國與吾民》不期出世了。它滿足了我們一切熱望的要求,它是忠實的,毫不隱瞞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嚮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並與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應的廣泛深入的比較。你會驚歎於作者簡純的風格,而這種簡純偏又不影響作者對真理領悟的陳覽。

林先生確是立於了客觀的地位,無論是揭露中國的弊端,抑或是陳述其美好之處,他總是在扮演着一個敍述者的角色,但絕不只是信息的傳送者,我們往往被他感染。

有時,我們甚至會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寫的,如若是中國人,怎能這樣坦誠,信實而又毫不偏頗地論述他的同胞?可細讀全書,這又分明是一箇中國人寫的!如若不是中國人,又怎能如此富有詭辯與學識,幽默與澄明將中國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讀起林先生的文章,腦海中想到的竟是魯迅先生,總不免要作一番對比。後者往往讓人醍醐灌頂卻又悲憫無奈,而前者雖平淡謙和卻極具啟示。正如作者自己所説“我這本書是寫給純樸而忠恕的一般人的”,這也就是為何此書能夠與絕大多數的讀者達到認知上的共鳴與契合。

這裏,我僅摘錄一段本書中作者關於道教的論述,供大家欣賞。“每個中國人的心頭,常隱藏有內心的浮浪特性和愛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於孔子禮教之下倘無此情感上的救濟,將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國人民的遊戲姿態,而孔教為工作姿態。這使你明白每一箇中國人當他成功發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失敗的時候則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付鎮痛劑,所以撫慰創傷了的中國人之靈魂者。”

吾國與吾民讀後感6

《吾國與吾民》成書於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八個年頭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但根深蒂固在個體和我們的民族的骨子裏的東西是不變的。讓你認識自己的同時,還要讓你窺到自己身後的影,這正是此書的價值所在。有人説過,對中國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徹的,向世界介紹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語堂先生,林先生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他對中國精神文化的透徹理解,還在於他把中國的精神文化闡釋給了全世界,在中國還處在比較封閉的年代,讓世界更瞭解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

話説回來,判斷一部作品偉大與否,絕不能用後世的視角來審視,而應當回溯到創作的當時當地,從作者的角度出發來考量。《吾國與吾民》的創作出版至今已經80年,依然對人們瞭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內涵有着極高的參考價值。這樣來看,這部作品無疑是偉大的。正如所有偉大的作品一樣,《吾國與吾民》必將繼續穿越歷史的隧道,撥開眼前的迷霧,對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娓娓道來。

這本書的自序裏,作者的一段話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而不疚,無愧於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撓紛擾,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比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塗脂抹粉。”林語堂先生不是不愛祖國,也不是如書中寫的那樣“無可無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華民族雖然千瘡百孔,仍有極強的生命力,絕不會為外族輕易毀滅。這樣熱忱又冷靜的情懷,如今的所謂學者們不知道還有幾個人可以望其項背。即便才情達到如此高度,林語堂先生仍然保持着若谷虛懷,“我歡迎人們為我辯護,也接受人們對我的批評。”林語堂先生將中國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脈絡分明,但依我拙見,時代的發展已經轉變了太多的傳統觀念,書中很多論斷在今天早已不能適用,這一點在分析中國人心靈的女性化和婦女生活的章節中尤為明顯。

《吾國與吾民》誕生的重要促成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對這本書作出過評價:“它寫得驕傲,寫得幽默,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外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研究、描述中國人的書有很多,從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隻眼看中國》之類外國作家的作品,不勝枚舉。但這些後來的作品都極難超越寫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吾國與吾民》。依我看,其關鍵就在於其作者林語堂先生多樣的成長環境和豐富的生活經歷。作為一箇中西文化的混血兒,林語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過,摸得到中國人骨子裏的東西;又飽受過西方教育,能夠跳出中國看中國。

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着作。更值得稱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國人寫的,一位現代的中國人。他的根基深深地紮在過去,他豐碩的果實卻結在今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