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瑣記》優秀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3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瑣記》優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魯迅《瑣記》優秀讀後感

  魯迅《瑣記》優秀讀後感1

細讀魯迅先生的《瑣記》,有回味童年的閒事,有上學時的雜事,看似瑣碎,卻記錄了他的成長曆程和離家求學的經歷。

魯迅先從家鄉寫起,回憶兒時那看似和藹卻是壞心眼的衍太太,他通過三件事來寫出描寫衍太太,一是,我們在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發現,結果讓母親聽到被罵了,而衍太太不但不阻止反而鼓勵他們;二是,他們在打旋子,衍太太先是在一旁鼓勵記數,但當阿祥跌倒後,衍太太則從一個“好人”瞬間變成了告發他們的人;三是,在父親逝去之後,他去衍太太家閒聊,無意中説起缺錢,衍太太就慫恿魯迅去偷母親的錢,還在外面散播謠言,並誇大其詞,結果使得魯迅只能離家求學。魯迅先生通過生活的瑣事把一個面善心狠的衍太太描繪的活靈活現,這不免讓我想起平時對我“凶神惡煞“的父母來,現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愛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嚴厲的管教和及時的指正。

因為流言蜚語,魯迅背井離鄉去南京求學,“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然而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熟讀聖賢書的秀才們,還集了‘四書’的句子,做一篇八股來嘲誚它……”那時新式的學堂在中國剛剛開始,許多進步的青年在那裏學到了全新的知識,而當時“熟讀聖賢書”的文人們卻盲目牴觸外來文化,對先進的科學視若罔聞,當我看到這些時覺得十分可笑,當時的中國是如何的落後,守舊的思想,陳舊的教育把中國禁錮在封建的牢籠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進入雷電學堂的事,“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着《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這怎麼不令人發笑呢?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題目,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明明已經如此落後了,可卻要排斥科學和新的知識,我似乎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當時的無奈,這是新舊思想的博弈,也是新舊制度的碰撞,也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最後選擇了去日本留學

魯迅先生通過回憶自己兒時與求學時的瑣事,卻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做為當時中國進步青年的代表,魯迅先生用他自己的切身經歷展現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看似瑣碎卻寓有深意。

  魯迅《瑣記》優秀讀後感2

《瑣記》的時空跳躍性比較大。開始寫的是童年在故鄉紹興的事,後來主要寫在南京讀書的事情,最後還點到初到日本的情景。中間着重寫在礦路學堂的所見所聞。“只可惜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這句話特別需要解釋一下。舊時迷信傳説,落水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必須設法使別人淹死來替代他,才得以投生,教做“討替代”。

《瑣記》中説,由於這裏的池子已被填平,因而“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了。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損人利己的陰暗心理,從這種“討替代”的説法中已可略見一斑。

  魯迅《瑣記》優秀讀後感3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瑣記,為什麼起這樣一個題目呢?是因為他是魯迅先生記錄的生活中的瑣事嗎?

衍太太很疼孩子,魯迅很喜歡她,比如別的母親不讓孩子做的事,衍太太卻讓。後來魯迅漸漸長大,就不像小時候那樣貪玩了,他喜歡和衍太太那樣的大人聊天。

後來,魯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歡的書和食物沒錢買的時候,衍太太告訴他可以拿母親的錢,母親的錢就是魯迅的錢。可是魯迅説母親沒有錢,衍太太説可以拿首飾變賣,魯迅又説母親沒有首飾。衍太太説,也許是你沒有留心,到大櫃子的抽屜裏或者角角落落找找,應該可以找到些珠子之類的東西。

魯迅真的去找了,結果不但沒有找到,還聽到了人們的流言,説是自己偷了母親的東西,於是魯迅選擇了離開,來到了一所學校。畢業後他去了日本留學,拿着中國白襪子,後來要求換制服和皮鞋,一元日元也不用了,魯迅又只好換了半元銀元。

雖然是瑣事,但如果沒有這些瑣事,魯迅又怎麼能走過來呢?或許是經歷了這些瑣事,魯迅才長大了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