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來源:文萃谷 2.03W

高中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歷史知識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你還記得學過哪些知識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歷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

開闢新航路

一、開闢新航路的背景:

(一)原因:1、經濟根源: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根本原因)2、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白銀的渴望日趨強烈。3、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直接原因)4、宗教根源:傳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

(二)條件:1客觀條件: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地理知識的提高。2主觀條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三、開闢新航路的影響:

(一) 對歐洲:1、“商業革命”:商業經營方式、貿易中心發生變化。2、“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對亞、非、美洲:帶來深重的災難,衝擊了當地落後文化和生活方式。(建立在非正義行為基礎上的客觀進步性)

(三)對世界:1、開闢了歐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是一次“地理大發現”。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3、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殖民擴張的歷程

(一)荷蘭的殖民擴張

1、原因:(1)地理位置優越;(2)海外貿易發達;(3)擺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

2、過程:(1)非洲:好望角(2)美洲:新阿姆斯特丹(3)亞洲:印度沿海、馬六甲、錫蘭、台灣、巴達維亞(今印尼首府雅加達)

(二)英國的殖民擴張

1、原因:(1)地理位置:英國位於大西洋中的不列顛島上,具備了擴大海外貿易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2)制度保障: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3)物質基礎:英國發達的手工業,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質基礎。

(4)武力後盾:英國重視海軍建設,大力發展海軍力量,為海外殖民提供了武力保障。

2、過程:

二、殖民擴張的影響:

(一)對西歐:大量財富湧入西歐,為西歐資本主義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 (二)對亞非拉: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災難。

(三)對世界:世界進一步連為一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

  歷史必修二知識歸納

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併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3)屯田制(三國)

原因:東漢末年,曹操為籌措軍糧,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農耕種田地;在軍事頻繁地區,讓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使流民有田耕種,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保證了軍糧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税收入和徭役徵發。

主要內容:北魏時,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百姓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遲了服役的年齡,甚至可輸絹代役。

意義: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税收入和徭役徵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併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

(5)明代後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會矛盾,明末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表達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願望,説明封建土地制度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歷史必修二知識總結

一、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儘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複種制,標誌着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