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優秀篇

來源:文萃谷 9.85K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藴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該詩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優秀篇

作品原文: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白話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峯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會默寫古詩。

2、 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繫生活體會詩中所藴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體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1、 集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於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着詩人蘇軾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 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遊記之一。

2、 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教師簡介題壁詩形成的原因。

三、 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 教師泛讀。

2、 學生結合註釋,自由閲讀,自主思考。

3、 指名讀詩,正音。

4、 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 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彙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並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雲、高峻挺拔

遠:羣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峯羅列、危峯兀立、奇峯突兀

高:雲霧繚繞

低:高聳入雲

(2)引導學生説一説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麼?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最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一説,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採用問答式反覆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高有高的侷限性,低有低的侷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侷限性,只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並進行朗誦示範,指名説説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四、總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 作業

1、 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 結合生活實際,説説你是怎麼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