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的詳細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9.02K

教學目標:

《題西林壁》的詳細教學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準備:ppt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去過廬山嗎?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廬山的風景或是景點的名稱。

1. 廬山的瀑布氣勢磅礴。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過一首【課件出示】《望廬山瀑布》唐·李白,這首詩中有一句特別有名的經典:

【課件出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指導朗讀

2. 廬山不僅瀑布有名,山也特別有名氣。李白以廬山的山為背景還寫過一首另一首詩【課件出示】《望廬山五老峯》:其中有一句是:

【課件出示】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 指導朗讀

這首詩讓你感覺到廬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麼樣的呢?(削出——聳立 金芙蓉——金蓮)廬山的五老峯就像是漂浮在雲層裏的芙蓉。

3.廬山的景美呀!遠在1600多年的東晉,廬山便成為山水詩的謳歌對象,受到文人騷客的青睞。首先關注廬山的是山水詩的先驅人物——謝靈運。喜歡遊山玩水的謝靈運來到廬山,登上絕頂,放眼四顧,靈感飛來,題寫了【課件出示】《登廬山絕頂望諸嶠》。他在詩中寫道:

【課件出示】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導朗讀

在謝靈運的眼中,廬山又有着怎樣的魅力?

4. 同樣是廬山的景觀,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樣以廬山為背景,不同的詩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我們古代,還有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我們熟悉的張九齡、杜牧、蘇軾、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經遊覽廬山,寫下了很多讚美廬山壯美景觀的詩篇。其中蘇軾就曾經寫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還將最後一首題於西林寺的牆壁之上。這首詩就是【課件出示】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於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牆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5.結合老師剛才的介紹有誰知道“題西林壁”是什麼意思?

二、讀《題西林壁》

1.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後鼻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題西林壁》,其餘同學注意聽,聽他詩中的前鼻音和後鼻音有沒有讀準確。

3.評價,齊讀。

4.讀古詩,不僅要的的準確,還要讀得有節奏,要讀得有板有眼。師生合作讀:生讀前四字,師讀後三字。交換角兒色再度。

5.齊讀。

6. 讀古代的詩詞,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還要儘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老師示範,學生評價怎樣讀才是讀出味道來了。

7. 學生試着讀一讀,爭取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8.指名讀,其餘學生注意聽,看看聽出了什麼味道來。

9.齊讀。

三、解《題西林壁》:

1.讀了這麼多遍,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你們能不能自己讀懂呢?這首詩一共只有28個字,請你輕輕地讀一讀,認真地想一想,然後和同桌交流一下,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麼理解的。你説給他聽,他説給你聽。

2.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懂了嗎?老師提三個問題,如果都能答出來,就説明你讀懂了。

(1)這首詩中藏着幾個方位詞,誰能找出來。

板:橫 側 遠 近 高低

(2)作者欣賞廬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橫着看了看,側着看了看,遠處看了看,近處看了看,高處看了看,低處看了看呢?這些方位詞在詩中起什麼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麼樣呢?從詩中找證據。(遠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結合開始讀的古詩,誰能用下面的句式説明這個道理?

【課件出示】站在 看到的是

站在壺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峯,看到的是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廬山絕頂,看到的是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結合你對廬山的瞭解,誰還能用事實説明這個道理?

這一句是概括的寫,還有一句具體的寫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樣。

賞析:橫看成嶺側成峯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幾句,區區14字,既有概括地寫,又有具體地寫。這樣就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樣。

請你結合你對廬山的瞭解,結合前面幾個大詩人的描寫,想象一下,假如你來到了廬山,你站在廬山的某一個角度,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景物?

【課件出示】圖片欣賞(老師也到廬山去過,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後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課件出示】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個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車時無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廠望去,忽然發覺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樓房在綠綠的大樹的襯托下,加上夕陽的映襯顯得十分壯觀。他就想,我來到這二年有餘,一直沒有這樣遠望過,更沒有如此欣賞過。也就從來沒有覺得電廠這麼壯觀、漂亮過。於是,他輕輕地吟誦了一句詩,這句詩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這中間的兩個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廬山?這個廬山可以是指一樣東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個人。

譬如説: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碰到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呢?舉個例子説一説。

小結:這首詩不僅僅感受到了廬山景觀的奇麗,還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

4.齊讀古詩。

四、悟《題西林壁》

(1)我們再回過頭來讀一讀,寫廬山的幾句詩,看看這幾句詩和《題西林壁》在內容上有些什麼不同?

(2)小結:別的詩人寫廬山,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讚美廬山的美景,作者卻另闢蹊徑,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樣得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是這句詩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的妙招。讓我們一起來背誦詩的最後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鞏固練習

1.背誦《題西林壁》

2.抄寫《題西林壁》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側遠近高低

角度(不同) 景觀(不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