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感想

來源:文萃谷 5.31K

張謇紀念館位於江蘇海門市常樂鎮,是為紀念張謇先生而修建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張謇紀念館觀後感,僅供參考。

參觀張謇紀念館後的個人感想

  張謇紀念館觀後感篇一

星期天,陽光明媚,老師帶着我們去張謇紀念館。

一進大門,我就看到通道右側的一塊石牌。沿着通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鐫刻着張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張謇奮鬥追求的一生及其逝世後80年的世事滄桑,印證了這句話的真諦。走出張公祠堂向北,屹立於眼前的建築就是張謇紀念館的展示大樓。張謇5歲起私塾讀書,他學習十分自覺刻苦,小小年紀就堅持夜讀,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夏天蚊蟲叮咬,就把兩腳放在罈子裏躲避蚊蟲,不到三更不睡覺。到十一歲時,張謇已經讀完《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書籍。在眾多的圖片中,張謇最後一張工作照片特別感人。清代末年,長江下游深泓北移,造成通州江岸大面積倒,大-片田化為烏有。為此,張謇以私資聘請荷蘭、瑞典、英國、比利時等著名水利專家勘察江堤,制定保坍方案,並於1911年成立保坍會,張謇自任保坍會會長。

經過十多年努力,築建18座,使沿江岸線趨於穩。1926年8月一日,已感身體不適的張謇仍冒着酷暑與工程師一起到保坍工程現場視察,終因勞累過度身體不支而病倒。23天后的8月24日中午,張謇病逝。張謇為了國計民生的確已經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後,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張謇紀念館。

  張謇紀念館觀後感篇二

4月6號我們在麒麟鎮政府的組織下參觀了張謇紀念館,我們參觀了館內每個展區,回顧了張謇波瀾壯闊的一生。紀念館內看到了我們熟悉的辦紡織廠,酒廠的張謇,還有我們不熟悉的辦過照相館,支持水利建設的張謇,張謇的一生中基本上能想到的行業都涉及了,真正是身體力行着“實業救國”的精神。

參觀了張謇紀念館讓我想到,張謇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張謇最偉大意義,莫過於其博大精深的實業、教育、公益思想及其價值觀,首先張謇先生的人生歷練,值得我們體會。張謇先生的成長史,對於我們的成才之路具有標杆作用。在浮躁之氣盛行的今天,張謇的歷練,無疑對我們的治學、生活和工作有着榜樣的力量和深刻的啟迪作用。其次,張謇先生的人品德行,值得我們效仿。張謇先生不畏權勢,一身傲骨,但又不恃才傲物,尊師敬友,對朋友肝膽相照,對民生百般體恤,對知音堅定不渝,對小人巧於應付。這些處世之道,對“學會做人”作為必修項目的我們而言,其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再次,張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深思。張謇先生的教育思想深邃而獨特,尤其是“學必期於用,用必適於地”的教學理念日久彌新,其所提出的一系列諸如辦學指導思想、職業技能培訓要旨、產學合作路徑以及校訓、教規等,即使在今天仍然令人信服。最後,張謇先生的精神意志,值得我們學習。張謇先生的公益思想、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運籌帷幄的睿智眼光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張謇先生的創業歷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艱苦奮鬥史,其中的每一頁,都是用智慧、感情、毅力、勇氣和責任“混合”寫成。

作為我們大學生村官的我們要深入張謇的`內心世界,深入瞭解這位開中國民族工業之先河,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貢獻彪炳史冊的偉大人物。同時,還要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和相關政策的學習,以鍥而不捨、水滴穿石的精神,系統深入地讀書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做到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得服務於農村,紮根於農村。

學習張謇精神必須要善思。思考是更重要的學習,思考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為繽紛繁雜的現象所迷惑、所困擾。從現象分析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張謇精神的豐富,決定了我們思考內容的更為豐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深入學習了張謇精神後,我們必須要勤于思考、深入思考。要通過思考,學會從全局上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使工作不斷創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

學習張謇精神不僅要善思更要注重實幹。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我必須要做一個實幹的張謇精神傳承者,切實承擔起當今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堅持在實踐中促進學習,在實踐中深化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努力在基層做出一番事業。要立足本職崗位,發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幹精神,以“崗位成才、實現價值”為動力,勤懇做人,踏實做事,把平凡的崗位當作自己成長成才的沃土,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張謇紀念館觀後感篇三

“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這樣自謙的話出自那位末代狀元張謇之口。情繫祖國,憂國憂民。而我們也有幸參觀張謇的故居。

曾經有一個偉人那樣評價張謇:“在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上,我們不能忘記張謇。”叩響那古色古香的大門,綿綿細雨的池塘中,金鰲上的張謇氣宇軒昂,極目遠眺。這個偉人的石雕早已立定許久。“人騎白馬門前過,我踏金鰲海上來。”對聯工整,氣勢非凡,卻出自於十二歲的張謇。心中猛然湧起了對這位不凡偉人的敬仰。走入大堂,更被莊嚴的氣氛所影響。用鎦金所粉刷的張謇二字似乎透露了歲月的滄桑與艱辛。透過時間的長河,我似乎還能感受到張謇的呼吸聲。似乎正在訴説着千年來的變故。

隨着導遊的引領下,眼前呈現的是五歲時的張謇寒窗苦讀的場景。微弱的蠟燭光被偶爾的寒風一吹,險些熄滅。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謇依然聚精會神。古人有懸樑刺股者,有圓木警枕者,而張謇卻正是這一切的真實寫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時的張謇在那樣動盪不安的年代,卻掩蓋不了他一顆赤誠之心。

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催。這個早期中國的封建卻沒有阻止他的愛國情懷。他的思想、行為與他的一切事業,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所展開的。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了重重的困難與挫折卻從未使他動搖。與其説是愛國情懷,更是一種對整個民族,整個華夏民族的責任!中國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在他的身上體現德淋漓盡致。“冒名”考試,棄官從商,這一切的決定擔上的是他的性命。可張謇卻無怨無悔。你是不肯停棲在洲上的寒枝,你是孤傲飄渺的鴻影,夜闌風靜之際,奔赴救國之路,卻被打入大牢的你。即使如此,你的微笑卻總是那樣幽然超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風洛水清波。

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少年早已雙鬢花白。可你卻依然晝夜奔波,真想穿越時空問你一句,那是一份怎樣的信念支持着這位已將近古稀的老人。再大的風雨卻終究打不倒你的信念。我看着你歷史館中你那堅定的眼神,冥冥中似乎明白了什麼。是一份對祖國的情,在這樣貧苦的生活中,你就如一盞明燈,雖然渺小,卻承載這信念,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天將大任於斯人也。”不止是張謇,生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也同樣需要這樣的豪情與決絕。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揹負這民族的責任,我們血液所流淌着的,是千年民族的榮耀,是長江黃河交織了幾千年的結晶。自從降生的那一刻起,每個人便都有自己的追求:金錢,事業……但是我們的民族魂卻依然謹記於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人民的內心。

中國魂,民族魂,我們的民族精神延續着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心中有一份所謂的信念去支撐着。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學校如果沒有信念,沒有精神,那麼它也便無法前進。

千年之後,我在橋上喚你回來。喚你回來,喚你孤寂的靈魂。你的詩早已隨風飄散,相思一寸,灰亦一寸,只留那清影。但你卻早已歸去,在洛田,或藍田。

千年之後我化作一支天涯段草,將血蹄在紫玉香羅上,凝成一朵永無消息的落紅,我只是你修長手指下五十弦中唯一的斷絃,同於你歸去。

轉眼,流年偷換;轉眼,你便垂垂老矣。任由那大江東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庸。千年之後我喚你,卻只留一犁春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