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來源:文萃谷 1.15W

關於高中歷史有哪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高中歷史學習方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關於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關於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

一位歷史系學生説:

對於歷史,我想説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説,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

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繫與實質。

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

也許是讓勝利衝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

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

到高三下學期總複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

高一的知識由於有紮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鬆地回憶起全部內容。

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

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國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

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

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

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

書才是最根本的。

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繫,能夠説明什麼歷史道理。

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

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説明了什麼。

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

有的書上説,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

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繫吧。

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

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

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

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

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

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説就是正確的。

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

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

首先是分析。

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儘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

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儘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

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

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

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

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儘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

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

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

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

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閲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

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誌,瞭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

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

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

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所以複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

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

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

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

例如老師在複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

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複習世界史好上幾倍。

另外,專題複習也很重要。

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還有:

學習要講求方法,提高效益。

具體要求是打實基礎,突出重點;獨立思考,善於質疑;及時總結,觸類旁通;循序漸進,效率第一。

學習歷史要掌握三種知識:章節知識結構、專題知識結構和整體知識結構,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

具體學習的方法:

1、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學習的重中之重。

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無疑是正確的,但理解不能代替記憶。

理解知識,一是掌握歷史事件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繫,區分歷史事物的表層現象和內涵本質。

如魏源的“師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學習西方和抵禦侵略,隱含的目的是“強國”;二是不同概念之間的隱性聯繫,洋務派繼承了抵抗派“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擴大了學習西方的內容,但兩派都不懂得兩次片鴉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於改變這一制度,這要挖掘的隱性聯繫。

小字是對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知識性記述,濃縮成要點;情節性描述,轉化為理性認識;觀點結論性分析,與大字同等掌握。

2、表格、地圖和文獻資料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地圖掌握注意兩點,一是與重大歷史事件、現象相聯繫,能夠反映時代特徵和歷史演變趨勢的地圖;二是對圖中內容,首先掌握教材述及的內容。

文獻資料是複習時易忽略的內容。

對教材文獻資料,一要讀懂,二要分析與正文的關係,三要能説明反映了什麼現象和問題。

3、註釋不是章節知識學習的重點,可作瀏覽式掌握,

總之,上述幾種教材知識,學習時即要有輕重緩急次序,又要注意各自特點,不可偏廢。

總之,要記住基本史實,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擴大閲讀面,注意將理論與史實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關於高中歷史學習方法【2】

一、熟讀課本

歷史,是比較"死"的一個科目。歷史對課本已有知識的把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視。所以,要與針鋒相對,課本是法寶。我的方法是一遍遍地看。關於看書,我有幾點小建議:

1、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每一本歷史書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編排的。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繫,為知識的遷移和或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儘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註,插圖及其説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綱的內容。因為試題"超綱"現象常有發生,比如今年廣西曆史選擇題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無策。

3、注重整理筆記,抄錄書裏。我沒有單獨的歷史筆記本,因為我覺得把筆記記到書裏是最好的,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繫。我把幾本參考資料的延伸知識或者精闢見解都抄錄在書中,翻閲課本時也會一起復習。這樣在考試中你的歷史語言表達會更加完善和專業,切涉略面和跨度也更廣,進而得分更高。

4、分專題總結。這個在第二輪複習中老師也會有所概括,但是自己如能總結效果最好。比如世界之最,中.共會議之類的。這樣不僅可以讓讀書看書更加有趣,還可以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二、歷史答題技巧

1、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放到當時的大背景來分析,不能主觀認為。比如,問中國維新思想和法國啟蒙思想在促進社會變革作用上有什麼不同時,大多數就可以答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和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圖存內容。原因就在於大多缺乏從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上來分析問題。

2、善於利用材料。今年廣西中歷史材料題其實只要把那段很長的材料分點概括出來就可以拿到滿分了。而在往年中直接在題目所給材料中摘錄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術語運用準確,不羅嗦。我在剛上高三時,答歷史題輕易犯羅嗦的毛病。後來老師告訴我,歷史標準答案中很少有敍述性的,都是下定義式的。我在參照許多真題後發現也是如此。答題簡練而到點,才能節省時間,並且讓閲卷人更加"傾心",從而提高得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