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形數學評課稿(通用7篇)

來源:文萃谷 2.5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與形數學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與形數學評課稿(通用7篇)

數與形數學評課稿 篇1

一、目標定位準確

《數與形》是本冊教材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作為新增內容,沒有原有的經驗 和標準可以參照,對於這種課該上什麼,怎麼上,在教學中究竟該達到怎樣的要求,我覺得很迷茫。在聽完陸老師的課有了點啟發。陸老師把“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幫助學生藉助‘形’來直觀感受與‘數’之間的關係,體會有時‘形’與‘數’能互相解釋,並能藉助‘形’解決一些與“數”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通過數與形結合來分析思考問題,從而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還是比較合適的。在教學中陸老師引導學生藉助“形”直觀感受與“數”之間的關係,在數與形的相互轉換和不斷結合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感受到了數形結合的價值。該類課不是技能訓練課,不是以公式和計算法則的求得為目標,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學生長遠的發展來講是有利的。

二、課堂提問有效

課堂提問是國小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本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陸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都是經過精心預設的。例如:1+3+5+7=?學生算出等於16後,教師又馬上給出了問題1+3+5+……17等於幾?你為什麼不像剛才那樣算?在這樣問以後,自然而然有學生想到數據比剛才多了,不好算。又如在學生算出幾組平方數後,教師又緊緊追問:這是一種巧合嗎?這一問題引領學生繼續追尋剛才得數的來源,並進一步思考這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啟發。有效的提問不是一個問題問下去,馬上就有N多雙手舉起來,而是問題給出後,能夠讓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葡萄“,從而感受到“摘到葡萄“後的那種喜悦,這樣的課堂學生學起來才是有韻味的,而非味同嚼蠟。

三、擅於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數與形怎麼結合?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形的問題中包含數的規律,數的 問題也可以用形來解決。教學中陸老師從數的角度出發,先讓學生計算1+3+5的得數,使學生髮現都是平方數,在通過圖形的規律理解“平方數”和“正方形數”的含義。讓學生領會用1個小正方形、3個小正方形、5個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圖。進而讓學生看可以怎樣用圖形表示數的規律,再從中尋找圖形中所包含的數的規律。通過數與形的對應關係。互相印證,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陸老師正是有效地把握了數與形的連接點,才能夠在課堂中游刃有餘。

數與形數學評課稿 篇2

數形結合”是六年級上冊教材中新編的內容,數與形是數學中的兩個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對象,數形結合可以讓數量關係與圖形的性質的問題很好地轉化,通過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數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數運算的意義,可以使思路與過程具體化。

《數與形》這一內容是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幫助學生藉助“形”來直觀感受與“數”之間的關係,體會有時“形”與“數”能互相解釋,並能藉助“形”解決一些與“數”有關的問題。郎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圖形和數字的對應關係,發現相應的數字變化規律,在課堂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是引導學生數形結合,從不同角度尋找規律。例如,在教學例1之前,郎老師首先用一組圖形……讓學生去發現圖形排列的規律,讓學生從形引入,猜下一個圖形是什麼圖形。學生從圖形中想到數,單數是,雙數,從形到數,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動形象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想象進入了新知的學習。接着在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説一説三幅圖中分別有多少個小正方形?你是怎麼發現的?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容易得出小正方形數為12,22,32,…的結論;還有的學生看到三個圖中的小正方形數還可以分別表示成1,1+3,1+3+5,…的結論。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數引入,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1+3=4,1+3+5=9,…有的學生可能很快發現4=22,9=32,…這時老師引導學生用正方形來表示這些算式,使學生通過數與形的比照,看到這些連續的奇數在圖形中的什麼地方,平方數代表的又是圖形中的什麼,學生對規律形成更為直觀的認識,從而突出了本課重點及難點。

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促進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課堂學習中,教師不論是“以數解形”、還是“以形助數”,在難點、重點之處都是能較好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進行合作交流,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教師在課堂中相信學生,不以“知識權威”自居,能與學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動探究,讓數學課堂再現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思維的交流與碰撞。

三是教師能較地好地把握教材,培養學生的基本數學思想。“數與形”這一內容,郎老師通過數與形結合來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思考問題,更讓學生領悟了基本的數學思想——極限思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郎老師在例2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和越來越趨向於1,感受什麼叫“無限接近”。同時又出示一個圓及一條線段,讓學生根據分數的意義表示出這些加數,使學生直觀地看到最終的結果是“1”。從而進一步感受到“化數為形”的直觀、形象、簡捷特點。雖然無法一一窮舉所得的結果,但可以利用觀察到的規律進行“無窮無盡”類推,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推理和極限的思想。

數與形數學評課稿 篇3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説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相結合,是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藉助於圖形的性質,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關係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本節課李老師把數形結合的道理與運用講的深入顯出,通俗易懂,課的亮點也頗多。

一、課堂充滿趣味性

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學玩"結合的活動中,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李老師執教的《數與形》一課,學習和與奇數的個數有什麼聯繫時,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讓學生説,再讓學生用正方形去拼一拼等等,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夠感知和與奇數的個數的關係。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着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李彬然老師利用花壇入手,引導學生去觀察與本節課課題相符的內容,這樣使學生對學習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重視探究,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弗賴登塔爾曾經説:“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教師不僅要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且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李老師通過“N個連續自然數的和是()”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運用小正方形探究1,1+3,1+3+5,1+3+5+7,怎麼擺可以既體現不同的數又體現所有數字的和,根據結果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後通過舉例1+3+5+7+9=25=52,1+3+5+7+9+11=36=62,,1+3+5+7+9+11+13=49=72.........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得出結論N個連續自然數的和是N2。讓學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展開探究,而不是由教師灌輸知識,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到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

數與形數學評課稿 篇4

聽了鄭老師的教學片斷。我們能深刻地體會到數形結合是相互印證的。形的問題中包含着數的規律,數的問題也可以用形來幫助解決,教學時,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體會到數與形的完美結合,通過數與形的對應關係,相互印證結果,發現“和”都是“平方數”,再通過圖形的規律理解“平方數”(即正方形數)的含義,並讓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發現的其他規律。例如從第一個圖到第三個圖,怎樣列式,每次增加多少個小正方形,加數都是連續奇數,這些奇數是怎麼排列的.,從而對規律形式更直觀的認識。

前面我們試教了兩次加上今天,一共上了三次,下面我就對三次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提出來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在第一次試教中發現。鄭老師問:“9的平方為什麼要從1加到17?”學生心裏有想法,但不會表達,也就是學生對規律中,“奇數的個數”理解不到位。我們組員認為:擺出來的圖形沒有層次感,所以對正方形的顏色做了調整,由原來的同桌各剪10個邊長是4釐米的正方形改成了一生剪1個黃色和7個綠色,另一生剪3個紅色和5個藍色的正方形。

在第二次試教中發現。學生對數與形結合的思想體會不深刻。在計算1+3+5+7+5+3+1=時,學生不會説算理。我們組員認為:在鄭老師教學“1+3+5+7=時,還沒有總結出完整的規律,受一學生得影響,過早的出現最外層的算法,過分的強調最外層的算法,而忽略了圖形的作用。所有對計算題做了調整刪去1+3+5+7+5+3+1=,只計算1+3+5+7+9+11+13+11+9+7+5+3+1=?師:你有簡便算法嗎?

經過了前面兩節課的試教和調整,今天這節課上得和成功。學生不但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數與形的通用模式,而且還能歸納、總結出通用模式,並加以熟練地應用,從而體會和掌握歸納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數與形數學評課稿 篇5

李老師非常從容淡定地為我們呈現了一堂精心設計的複習課。我們感受到李老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在他的引導下,課堂氛圍很融洽,李老師恰到好處的解題指導和情感教育又為課堂帶來了點睛之筆。李老師的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材處理得當,教學設計巧妙。

一個題目巧妙的複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四種判定,以正方形為背景,讓學生畫圖操作,科學認證的過程,體驗問題的解決過程,以一個基本的“ K ”字圖貫穿整堂課,一題多變,一課一題,減少學生讀題的時間,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寬、更廣、更深的培養。

(2)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往往會迸發出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李老師在複習了四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後,問:將一塊三角尺的直角頂點P放在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BD上滑動,直角一邊始終經過點A,另一邊與射線CD相交於點E,請畫出圖形。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直觀思維,而且滲透了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不遺不漏的解決問題。

(3)對幾何畫板使用的技藝令人豔羨。

“幾何畫板”實現了圖形由靜向動的漸變過程。李老師利用幾何畫板實現數形結合,突破教學難點,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生畫完圖形後,李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線段PE與PA的數量關係。給學生充分時間思考後,並用電腦測量,讓學生直觀的進行比較,用數字説話,提高課堂的效率。

個人看法:作為章節的複習課,起點是否放得低些,面向全體讓更多的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中來。

數與形數學評課稿 篇6

開學一個月了,新教師的過關課在今天正式開幕,我們組的劉傑和朱盧穎兩位教師首當其衝,教學內容同為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認識》。兩位老師非常清楚學生對四邊形是有一定的認識的,並不是一張白紙。所以在課一開始就直接揭題,提供自學材料讓學生自學找四邊形,在自學的過程中帶着“你選出來的四邊形有什麼特點?邊的特點 , 角的特點”問題去思考,目標指向非常明確,

例如在導入環節中,教師讓學生看看哪些是四邊形的圖形,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來判斷哪些是四邊形。在判斷過程中,學生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矛盾衝突,並在這些矛盾衝突中慢慢的得到了判斷四邊形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想得到鍛鍊,在他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不斷領會它們在知識形成中的作用,認識它們的本質特徵,逐步做到自覺靈活地應用所要解決的問題。

學生在瞭解了四邊形的特點後,練習環節兩位教師都是通過在教室中找一找四邊形,來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無處不在。在這個環節上應該注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適時的引導,從而引領學生走進生活中的四邊形。

整節課下來,老師的教態自然大方,語速不緊不慢,板書工整規範,若在關注學生的生成方面再提高一些就更好了。

數與形數學評課稿 篇7

聽了老師這節課後,有以下體會:

一、對複習課的目標定位準確

他通過對學生情況的全面掌握和對課程標準熟悉以及對會考要求的把握。合理的設計教學過程,熟練的駕馭教學過程,較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例如:陳德軍老師根據複習課的特點把知識和方法梳理成概念、性質、判定和應用,讓學生對前面所學過的知識是什麼、有什麼規律、怎樣運用、要注意什麼非常清晰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二、突出了複習課另一個特點深挖知識方法的內在聯繫,拓展知識的外延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概念、性質、判定和應用中每一個問題的例題設計,強化了前面學習中存在模糊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的分析。進一步剖析了與其它知識的聯繫,在學習與分析中感悟數學中辯證統一的客觀規律。

三、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得主體作用,注重啟迪科學的思維方法、注重訓練紮實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對知識的回顧和對知識和方法的理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同時老師還通過學生的討論、問題的回答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進行鼓勵和表揚,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得快了和愉悦。

四、教學語言精練、板書整潔、教學重點突出

例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發現學生回答突出點後,他馬上説:你把最後一句話再説一遍,“……”我就要你這句話;簡單的一句學生重複,再加上老師調侃幽默的肯定,從中就讓我們感悟到老師教學語言的藝術和幽默。板書設計的合理,粉筆字秀氣都體現了授課老師較深得教學基本功底。

五、例題練習題設計組織的梯次恰當合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同時注重學生書寫、答題的規範練習。

這節課如果課堂的應試味道再淡一些,再給學生一些時間進行歸類和總結就更完美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