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片斷賞析

來源:文萃谷 2.15W

《凡卡》是一篇體裁獨特的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時,我起初不知從何下手,經過課前深入研讀課文,思路逐漸清晰起來:“悲、苦、痛”是本文的感情基調,“歎、訴、憶”是本課的內容,“襯、比、暗示”是本文的表達形式。於是,我決定“給學生一個抓手,讓他們自己去攀爬”。

凡卡教學片斷賞析

  一、此時無聲勝有聲

課伊始,我和學生一起回顧作者契訶夫的有關資料和作品,然後導入。

評析:此環節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二、此地無銀似有銀

(板書:三歎一泣悲與痛,兩襯一暗苦與樂。)

讀完課文,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舉起小手。

生:老師,我想解釋你寫在黑板上的那句話。

師:噢,那你説説吧。

生:從凡卡的歎息和哭泣聲中,我體會到了他命運的悲與痛。

師:好,你把課文中能表現“三歎一泣”的部分讀給大家聽。(生讀。)

師:現在,請同學們細細品讀,看看你能否聽出凡卡在歎息什麼,在哭泣什麼。(生開始細讀,品味,批註,小組內交流。)

生:我通過讀凡卡寫信前的一系列動作、神態,看出凡卡在為自己沒有自由而歎息。

生:我從“我沒爹沒孃,只有您一個親人”中讀出凡卡在為自己的命運歎息。

生:我從凡卡捱打、捱罵、挨凍的描述中,看出凡卡在為自己的悲慘遭遇歎息。

生:我從“夥計也戲弄他”中讀出凡卡在歎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

評析:此時的.課堂是活躍的,在這種活躍背後有一種情感在湧動,那就是悲與痛。學生通過對“三歎一泣”的深度閲讀,充分交流,有了獨特的感悟和心靈的震撼。

  三、此處無情勝有情

對比、襯托、暗示是本文主要的寫作特點。學生通過交流凡卡兩次回憶的內容,體會到了課文插敍凡卡在鄉下的快樂,是為了襯托“以訴苦為主,以憶樂為襯,苦樂交互相映”的情感內容和寫作特點。

師:同學們,命運悲慘的凡卡滿懷希望地給爺爺寫了一封求救信,這是他心靈的呼喚,這是他生命的吶喊。用心讀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看看凡卡是否能“好夢成真”。(生讀,交流。)

生:文章結尾寫到凡卡在夢中回到了爺爺身邊,有了温暖和快樂。這是作者的無奈之筆,他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凡卡的同情才這樣寫的。

師:好一個“無奈之筆”,作者契訶夫無奈在哪裏?

生:無奈在這黑暗的沙皇統治。

生:無奈在這人情冷漠的社會。

師:是的,作者這樣結尾是想暗示凡卡要想過上幸福生活只有在夢中,目的是為了激起讀者對黑暗的沙皇統治、冷漠的社會、麻木的人們的強烈憤慨,對凡卡和窮人的深切同情。

生:老師,我不同意你的説法。作者這樣結尾的目的就是讓凡卡過上真正的幸福生活。整篇課文都讓人很悲,以“喜”結尾真好,我相信這是作者,也是我們大家都希望的。

生:那作者為什麼還寫“在夢中”呢?為什麼不直接寫爺爺把凡卡接回了鄉下,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呢?

生:至於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並不重要,讓凡卡回到鄉下,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

下課了,一句“讓凡卡‘夢想成真’,這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成了我這節課的結課語。

評析:我真的感謝説“老師,我不同意你的説法”的學生,他讓我觸摸到了語文的魅力與美好。雖然他的感悟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但這是孩子經過“悲、痛、苦、樂、夢”的感情糾纏後發自心靈深處的真話。讓這“無情”的結尾變得“有情”起來,這不正是行走在語文路上的我們久違的期盼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