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19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陳情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陳情表》讀後感
《陳情表》讀後感1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為病重的祖母牀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為忠孝兩難。他説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裏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於祖母相依為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後,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願,準允他為祖母養老送終。那樣的話,生願以生命奉獻,死後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於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為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而放棄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為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為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併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人,應該常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們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們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樣做到,暫棄某些機遇而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陳情表》讀後感2

讀《出師表》不哭,不忠;讀《陳情表》不哭,不孝。

雖然時隔了千年之久,再讀“陳情表”,李密當時那種矛盾兩難的境遇卻彷彿仍舊曆歷在目,那種毅然決然盡孝的拳拳之心依舊讓人感懷不已。

違背皇帝意旨,固辭而不就職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為侍祖母劉,敢冒隕首之險,上“陳情表”於晉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陳情表”全篇更是沒有編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沒有添加矯揉造作的粉飾,也沒有隱瞞侍母之心。李密絲毫不怕龍顏大怒,絲毫不懼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盤托出。但也正是這種真情實感的流露, 才打動了晉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賞。

反觀我們現在,別説是對祖母了,有的人連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老人靠拾垃圾為生,子孫滿堂卻無人贍養,更有甚者對自己的父親大大出手。 這一個個違揹人倫天性的事件刺激人們的眼球,更觸痛心靈!

當我覺得這個社會越來越陌生,越來越灰暗時,我讀到了《陳情表》。這無疑像太陽將我心中的陰霾驅散,使我看到了遠際的希望。一個不講孝道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它註定不能長久。我也更願意相信,一個不懂得報恩的民族是不存在的,因為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本能。

人們常説“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阻擋不了它前進的步伐。但李密那拳拳孝心卻如同火車的汽笛聲,響徹雲霄,永遠激盪在人們的心中。

《陳情表》讀後感3

曾經聽過一種説法,是説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用自己心裏的熱血寫成,就是當年干將、莫邪是用鮮血淬出的天下最鋒利的寶劍一樣凝聚了作者全部的情感與靈魂的作品.可以超越時間和語言的限制,拔動所有人的心絃,因為它們所包含的,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本質的情感。

《陳情表》再一次地驗證了這種説法的正確性,這篇千年前的短短文章,使千年之後的我在掩卷之後不禁潛然淚下。

本來已極盡淒涼的身世,由李密寫來,只覺得每一個字都閃着盈盈淚光,每一句話都讓人的鼻端忍不住陣陣的酸楚。那寥寥的幾百字,卻像幾萬根細密的小針,綿綿地刺着人的心,一股熱熱的潮流從心裏向外湧着,佈滿全身每一個毛孔,説不清是酸,是澀,還是苦。這感覺還不是像潮水那樣排山倒海般地襲來,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無數的支流,纏綿,悠長,細密,在胸臆間、腦海裏久久地徘徊。

李密真的是用他的那顆心、那腔血寫就了這篇文章,眼前甚至可以看見那一片正在跳動着的鮮紅。40年相依為命的祖母,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就是他整個的靈魂。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這樣的語言所能夠形容,對於他來説,即使傾盡了整個生命也無法報償其萬一。所以,名望,官位,利祿,一切都加起來也及不上對祖母多一天的奉養;一絲的親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無法換取。

千年之下,境遇迥別,但我依然淚下。也許,所有感人至深的文字都是如此,重要的不是如何貼切華麗的言辭,而是那穎拳拳的赤子之心。

《陳情表》讀後感4

有些感動,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該如何訴説。讀《陳情表》,給我的便是這樣一種感受。

讀第一自然段,他命運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讀第二自然段,他選擇如何艱難,我不同情;而讀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卻無法不為之動容!“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致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費遠。”讀到這裏,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與祖母生命融合一體,祖母生命一點一點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點一點離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換取一次報恩的機會。

親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為它常始於相依為命,而終於傾力報恩。《陳情表》,便是最典型地體現了這種偉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於江湖。作文

《陳情表》讀後感5

本文以孝道觀念為中心結構全文。忠孝觀念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中一組對立統一而居核心地位的倫理意識。李密作為亡國賤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詔書後,如不應徵,就有眷顧舊朝的嫌疑,甚至有殺身之禍。李密在文中以孝親之情為依據,並標舉“聖朝以孝治天下”的旗號,反覆訴説自己終養祖母的請求,化被動為主動,使晉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本文主要申説作者辭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沒有過多地陳説道理,而是以敍事為主,在敍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陳説祖母對作者早年的養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對作者的依賴,其次表明作者對州郡、朝廷屢下徵舉的感激之情和眼前進退兩難的處境,再次表明心跡,不奉詔出並非別有希冀,反覆申説“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最後申明所説一切都是實情,希望晉武帝予以體察。文章極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覆陳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讀來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據説晉武帝讀後曾動情地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大抵表文以簡潔精緻為先,用事忌深僻,造語忌纖巧,鋪敍忌繁宂。”(吳訥《文章辨體序説》)《陳情表》洵為書表類文章的典範之作,語言質樸淳厚,語氣謙恭,語意委婉,辭氣怊悵,音韻和諧。在句式上以四字句為主,對偶句迭出,間以長短參差的句子,整齊中有變化。語言朗朗上口,極具抒情色彩,有強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簡明練達,生動形象,已凝練為後世常用的成語或習語。

《陳情表》讀後感6

古人常説讀書必有感,必會落淚。其一《出師表》,落淚者是忠,其二是《陳情表》,落淚者是孝;後者是《記十二郎文》,落淚者是美。

自讀《陳情表》後,我頗受感動。講述的是李密向晉武帝申述自己不能應召出世的奏章,描述的自己不能勝任的理由之一“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以及自己的與祖母的關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將作者步步緊逼至“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但在忠孝兩難全時,作者毅然而然的選擇了孝。

不論是古時還是今日?我們中華民族宣揚的不正是以孝治國嗎?世間萬物皆有情,小到野馬塵埃,大到宇宙星辰,無一不是展示着情的存在。古時早就明白“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對頭土壤的感恩,只同時也是為自己明年的綻放的鋪墊。

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安詳的社會中,不窮,我們如圖古人般生當有隕首,死當結草。我們為何不能如古人那樣以孝為先?讓我們懷着一顆孝心融入這個大千社會吧!子女孝順父母,這是法定贍養的義務,是我們身為子女必做的一件事情。不僅彰顯了我們自己,同時也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制度。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標籤。無論你曾經做得如何?物質贍養的如何?已成過往。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世沉浮如電火石光,盛衰起伏,變幻莫測。不可能事事經歷,也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為什麼榜,我們展示“孝”,並讓“孝”落到實處,懷着孝心去感受。

《陳情表》讀後感7

宋代趙與時常言:“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且百善者孝為先。 李密初任蜀國尚書郎,蜀國滅亡以後,晉武遞徵招他為太子洗馬。他上《陳情表》致謝,懇請晉武帝同意他辭不負命,供養祖母,直到祖母死後他才出仕。《陳情表》廖廖數語就説了至孝,孝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春秋的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到禮學三綱五常,孝道無不貫徹其中。古時有一有人,幼時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幼時膽小,每至夏季雷雨天氣電閃雷鳴時,總

母親懷裏。弱冠以後進京趕考中進士。回鄉做官。而母親已年老體衰。一次他犯錯,母親像小時候一樣打他。他卻跪下來哭泣。説道:“母親再也沒有以前的氣力了。不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因悲痛很久。,他辭官為母親守墓。每逢大雨之夜,總要跑到母親墓前陪着,害怕母親孤獨。這個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圖》,雖無吞聲嗚咽之態,而催人淚下。其孝只,其孝至,其孝堅,其孝專,其孝執。古有李密,今有孟佩然,他是全國道德模範。他因帶着母親上大學,獨自照顧母親,她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卻毫無怨言。其孝深切,勝千尺之飛流。醒醒吧。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陳情表》讀後感8

《陳情表》講述的是一件忠孝兩難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撫養下漸漸長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纏身,常卧病在牀,李密一邊照顧祖母,一邊為報國恩之事擔憂,最終造成“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結果。文章運用了大量的優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種悲愴、悽慘、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淚。作者在忠孝兩難全的境遇之下,最終選擇了先盡孝後盡忠。反觀現代,這種感人的盡孝的故事又何嘗不多呢?

滴水之恩,本該湧泉相報,但父母的恩情,我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無法報答。我們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順父母,給父母最大的關愛。我們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減輕父母對我們的擔憂,讓他們每天快樂地生活,盡力給他們最好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

《陳情表》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先例,在忠孝兩方面無法兼顧時,我們應該以孝為先。親人只有一個,國家有很多人才支撐着,不會倒下;親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東西比一個國家更重要。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李密在悲慘命運的摧殘,依舊懷着感恩的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激勵着我們在殘酷的社會中堅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將愛傳遞下去。

《陳情表》讀後感9

前兩天學《陳情表》的時候,湯老師説,讀李密的《陳情表》而不落淚者,視為不孝。當時,落淚者寥寥無幾,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學罷,我感觸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於其祖母的病,從他的文筆,足以見他對祖母的孝順。
  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愛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親就病了,因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顧母親,我自然就交給了外婆。
  我小時侯多病,經常感冒、發燒。外公身體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揹着我跑醫院。一個冬天的晚上,我發燒得厲害,額頭上滾燙滾燙的,外婆餵我吃了藥,一點也不管用,她只得揹着我往醫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額上卻冒出了汗珠。  
  那一陣子,父親很少來看我,我認為那是因為我給他們帶來了不幸,大概都把我當成了災星(當然,後來不是這樣。)。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資,不僅要養活他們自己,還要養活我這個剛落地的娃兒。
  後來,母親出院了,我離開了外婆,但我還是還是經常去她那兒,我永遠不會忘記外婆待我的好。
  現在,我已進入重點中學上高中,也算圓了外婆的一個夢。她自己沒有讀書,但希望自己的外孫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謝謝您對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