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1篇)

來源:文萃谷 5.31K

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所有的數學對象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1篇)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周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感受很深。本節課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很好效果。可以看出周老師在研究這節課的時候做了很多的打磨,聽了這節課,為我今後的課堂教學指明的方向,下面簡單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一、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與特徵。我們知道,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周老師從一個簡單的遊戲,引出圓周上的點到中心點都一樣長,這就是學生對半徑的特徵的直觀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教師沒有再綁住孩子的手腳從而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麼樣把圓畫好。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學生也並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二、在自主學習中展開探究新知,掌握圓的知識特徵。

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圓為素材,用圓規和尺子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識安排學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的方法合作探究圓心、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

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經歷觀察、操作類比,歸納等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了半徑、直徑的本質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分散了教學難點,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整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感悟、體驗、認識圓的各方面知識。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探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教師作為指導者與參與者,自然的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上升為數學概念來認識。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統整在綜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動中,學生對圓的特徵的認識過程就是一種研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種對話與共享的過程。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髮展,同時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在拓展與應用中盡顯圓的魅力。

本課練習設計執教者通過指導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回顧與反思,增強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本課的練習不僅鞏固了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還教會學生善於觀察、善於聯想的良好習慣。之後,通過墨子對圓的描述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歷史悠久萌發民族自豪感。最後,又回到生活中解釋其中的奧祕,注重應用性再次讓學生感受圓的獨特魅力,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了圓的世界,不知不覺地學會畫圓,瞭解圓心、直徑、半徑等概念,不知不覺地瞭解到圓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不知不覺地經歷一次次“再創造”的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還給了學生。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2

今天聽了胡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胡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課之後,我認真的反思:

一、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本節課教師沒有綁住孩子的手腳、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二、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我們都知道,國小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時時注意讓學生通過直觀去體驗,去感悟。我覺得胡老師這節課這一點做得比較成功。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

另外,本節課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圓上、圓外、圓內的知識介紹缺乏,致使學生總結半徑、直徑的概念時,説不清白。

2、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3

程老師紮實的課堂為大家所稱道。這節《圓的認識》層次分明,學生掌握紮實,體驗深刻。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圓”建立最基礎的認識;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和基本特徵;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

關於教學任務,程老師對這節課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徵。

今天的課堂中,程老師體現的數學理念使《圓的認識》的學習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藉助於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4

“圓的認識”一直是老師們研究的典型課例,本次優質課又是這一內容教學的比拼,又一次領略到了老師們的智慧,感觸頗深。

一、組織教學應該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完全可以看課本自學,何需老師花時間“表演”。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一回、體驗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數學知識,並從中培養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努力實現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上課的四位老師都用到了“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騎車、尋找寶物”等基本活動,給學生視覺和觸覺上的充分體驗。

二、尋寶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圓,一中同長”的很好的學習活動。

“尋寶”是同學們很喜歡的遊戲活動,只要“尋寶圖上的提示語”設計用圓的特徵,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了。宣峯老師的“尋寶活動”設計首尾呼應,讓學生通過“尋寶”很深切地領悟了圓“一中同長”的特徵。

三、抓住學習線索,重點突出、學習全面。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要認識很多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要想在一節課時間裏清晰透徹地讓學生掌握,需要老師有精當的教學設計,才能是同學們輕鬆地學會。因此,老師備課必須“深入”,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突破口,使學生輕鬆地展開學習,稱之為“淺出”。圓的各部分名稱雖然也有出處,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不必安排時間進行探究,而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等特徵就必須安排探究時間,所以,認識各部分名稱只要求認識,教師就可以以安排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和關係”為主線,組織開展各項學習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今天只要解決一個問題”,並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老師心中定下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淺”,他們只要完成一個任務,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深”,他們學會了很多。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5

本節課王xx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但是世間事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個人觀點説一下這節課中,還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平板答題的利用

課前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通過錄制的微課進行預習,這節課如用平板答題代替學生彙報環節能更節省時間更高效。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較多

本節課有三處設計了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環節,合作學習起到綁帶的作用,學生髮言更充分,但是本課中這樣的環節我認為有些多。

3、小組合作學習後彙報應多些展示彙報小組

當小組合作學習後的彙報環節,一般只有一個小組進行彙報,如再找幾個小組,這樣展示的孩子能多些,並且可以彙報不同驗證方式。

4、教材課上利用率不高

教材在課堂中應充分利用,本節課只在練習畫圓時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覺得還可以在概念教學時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淺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6

本次教研課聽了姚老師上的《圓的認識》一課,這節課教態自然,教學語言精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課之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1、以學生為本,以自學為主,教師適當指導。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會用圓規畫圓。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我們知道,學生在生活中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在加上課前預習,本節課教師沒有再綁住孩子的手腳從而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麼樣把圓畫好。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學生也並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2、課件直觀演示,圓片操作探索,學生自主研究。

我們都知道,國小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時時注意讓學生通過直觀去體驗,去感悟。教師設計了開放型的方式,給孩子們一個圓,讓孩子們去自己發現。這樣設計給孩子一個無限的空間。在研究圓的特徵時,教師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圓的各部分特徵,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教師再對學生的發現進行有意識地梳理和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已的知識體系。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比如,教學圓的'直徑,半徑特徵時,老師設計了一組自主探索題目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研究:

(1)一個圓有多少條半徑?每條半徑都相等嗎?

(2)一個圓有多少條直徑?每條直徑都相等嗎?

(3)圓是軸對稱圖形嗎?有多少條對稱軸?

(4)圓的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操作,思考,交流彙報進一步理解圓的各方面特徵。“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整節課,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學,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節課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7

今天兩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首先要面對兩大問題:

一是在40分鐘的教學中,學生要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內容,同時還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去理解並掌握圓的特徵以及相關的知識。

二是他們面對的是一班五年級的學生。所以執教老師在對本節課的教材處理、教學預設和在教學過程中的對生成資源處理都是相當考究的。結果兩位老師都做得相當出色。基於此:我認為這兩節課中的四大教學理念使《圓的認識》教學更加有效:

(1)有效的情境導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讓學生經歷從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建構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如袁老師、鄧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啟用生活中的素材展開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時,從中發現有關數學的成分——幾何圖形——圓——圓與以前所學的平面圖形的區別。這樣設計就為學生學習新知架起了一座橋樑,既突出了幾何建模的過程,又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2)利用自主探究和大量的動手操作來促進學生雙基的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這個理念在兩位教師的數學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如嘗試練習畫圓;在折圓練習中對圓的各部分名稱進行命名;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本節課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融入到闖關遊戲中;把黑板向學生開放,讓學生參與板書等等,以上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探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教師作為指導者與參與者,自然地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上升為數學概念來認識。學生對圓的特徵的認識過程就是一種研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種對話與共享的過程。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得到發展,同時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3)藉助多媒體課件使抽象變成了形象和直觀教學,使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更加有效。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又如解釋車輪為什麼是圓的,教師利用了猴子騎車的動畫,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中也有歡笑聲。

(4)兩位老師都能做到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也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當然,課堂中存在的如:教師怎樣的設問可使教學更加有效、對於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資源如何有效利用、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8

今天聽了衞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下面就本課談談幾點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學生雖已初步認識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係、半徑與直徑、半徑與圓的大小之間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可以看出做課教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鑽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

1、以學生為本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概

念,對於圓學生已經有相當的認識,所以我們必須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課的引入就讓回憶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聯繫舊知,找一找生活中圓的圖形。在新授中,衞老師讓學生先自己徒手畫一個圓,讓孩子覺得畫得不好,必須藉助工具來完成,產生了學習的內需。然後教學用圓規來畫圓,讓學生通過這樣操作、觀察、嘗試的活動來學習,加深對圓的認識。對於圓各部分名稱,讓孩子自己自學,並請小老師來介紹下,非常適用高年級的學生,體現了自學——點導的教學模式。

2、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國小生主要以直觀思維為主,所以我們的教學中要通過直觀體驗區感悟。本課教學圓中

的一些特徵時,讓學生用圓來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在組內討論直徑、半徑的特點,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教師採用多媒體來演示,很直觀的凸顯這一知識點。

不足的地方時覺得老師設計的一些練習過於基礎話,可以設計一些和生活有密切聯繫的題目來進行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正真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9

張老師的這節課非常成功。張老師經驗豐富,講課很輕鬆。在本課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操作,合作學習,遊戲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通過做遊戲,折一折、量一量、講公平等操作,經歷了實踐,發現,歸納等活動,感受並發現了圓的特徵;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體驗了圓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與生活中圓的作用;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得到了煅煉;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喜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感情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順利達成。

張老師在課堂上也充分展示了自己作為一個優秀教師的個人風採,教態自然,語言生動,普通話標準,語速語調恰如其分,尤其是其利用課堂生成,巧設問題,及時表揚鼓勵,使得學生始終能保持積極的情緒進行學習,在張老師的巧妙調控下,整個教學過程順着預設發展,相當流暢,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本課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亮點: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如遊戲:一字排開投球不公平怎麼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呢?再比如:公路上的汽車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

2、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緊緊抓住教學重難點這條主線,邊做遊戲邊記錄,教師適時提問點撥,學生有效的及時進行思考和交流,歸納總結髮現。

3、注重細節。如在認識半徑與直徑的特點時,有意給讓學生髮現必須要強調的問題:同一圓;又如:在同學們做完遊戲説發現時,不停地追問,由圓的半徑相等,所有的圓的半徑都相等,直到完善成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使各個發現更加的完善、準確,讓他們對於題意理解的細節有了深刻的印象。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10

本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包括圓的概念、圓心、半徑、直徑、以及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係,李老師對這些內容做了大膽的調整。使整節課比較緊湊而又不失靈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適時,適度的演示和講解,啟發,點撥,設疑,解惑,運用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想一想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觀察,比較,操作,思考,討論,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1、李老師的課由判斷套圈遊戲的公平性引入圓,通過課件出示銀河系、一些圓形建築等圖片、再讓學生説説在生活中看到的圓,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學習新課過程中,李老師讓學生通過摸、折、畫等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去學習。首先通過組織學生摸摸自帶圓形物體的邊,注意與其他平面圖形的比較,從而引導學生小結出圓的概念;然後組織學生對手上的圓形紙進行折、畫,從而介紹圓心、直徑、半徑,改變了教材三個概念的呈現順序;最後對例3通過畫、折、比的方法進行探究,得出圓的有關特徵,同時進行了相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全課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目標達成度較高。

3、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的演示突破了知識的難點。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數學的觀點和思想方法解釋生活中的問題這一理念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從課始問題的提出到課末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知識。

建議:在理解圓的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時,最好能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去證明在同一圓裏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的規律,如可以讓學生去量長度、或通過動手摺等。

數學課圓的認識評課稿 篇11

教研組今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聆聽了朱建平老師的新授課《圓的認識》,朱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四大理念: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瞭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採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後在瞭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後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徵;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進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徵,並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採取學生先嚐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後在教師示範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遊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遊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遊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本堂課的建議:

圓的單元我們班學生已經學完,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感覺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等基本知識對學生來説並不難,整堂課效果反饋下來學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師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強化一點。

1、學生作圖的規範性。對於有數據要求的畫圓,標出O,寫上r=釐米。

2、圓的部分特徵要強調在同圓和等圓中。

3、新課拓展方面:用好課本的做一做,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圓的特徵來探究怎麼在現成的圓中、圓內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來找圓心,直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