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

來源:文萃谷 1.6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麼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1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李雪萍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李老師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説、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每項活動的過程,李老師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通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昇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2

這節課內容是在一年級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在教學一開始,教師就出示一些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讓學生辨認,從而引出新課。這樣利用學生的舊知,不僅喚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而且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教師讓學生摸圖形,在摸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且藉着判斷,引導學生思考長正方形中藏着什麼祕密。於是,教師馬上引導學生要通過科學的驗證去證明猜想正確與否。

學生通過拿幾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實際操作驗證它們的特徵。在驗證中,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在巡視中在方法上一些指導,引導學生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地暴露自己的思考過程,在交流中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及時地引導學生對不同的看法進行比較、反思,總結,從而使學生確認或修正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並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後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出示學生熟知的校牌,通過給校牌圍金邊的活動,引出本節課的內容,過渡自然,從而讓學生對周長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其次,通過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得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第三,鞏固練習階段安排的幫哆啦A夢找家的遊戲,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裏特點,即有趣味性,又有層次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練習。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從學生的口語表達來看,我在平時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指導不夠,以至於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

二、在教學(4+6)×2=20(釐米)這種方法時,學生説得不夠清楚,我也沒有及時幫學生完善補充,使學生在概念方面有些模糊;

三、學生測量長方形周長時,用了過多的時間,以至於最後的“找周長、測周長”的活動沒開展,老師沒把握好時間。如果能開展這個活動,就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4

聽了馮老師的這節課後,我總結了一下幾個亮點:

一、以故事為線索,讓學生通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馮老師首先出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從而引入了兩個圖形,讓學生們觀察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大家的猜測,引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而且在後面的各個環節中都能以這個故事為主線來銜接,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了學生的`合作交流。

在探討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長方形周長=長×2+寬× 2”,“長方形周長=(長+寬)×2”三種策略。馮老師在組織大家進行小組活動中,每一次都有明確的操作要求,更利於大家在操作時能節省時間,而且在比較哪種方法最簡單後能及時總結。

三、練習設計操作性強。

在練習中,馮老師把側重點放在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的訓練上,極大地鍛鍊了學生對圖形的拼接能力,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的讀法要規範,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法。

2、練習設計可以在題型多樣一些,加入實際應用的環節。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5

一磨:

第一次聽王老師講課,講授二年級的《圖形與拼組》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一課,感受到王老師的課堂語言語速適中,語調有力,適合低年級孩子的授課。

在這堂課中,也感受到了二一班孩子的活潑,覺得低年級孩子的活力都可以帶動老師上課的激情了,希望我們的孩子一直保持這份激情,喜歡數學的熱情。

在這堂課中,王老師是讓孩子觀察情境圖,製作鳥巢,開始導入,引發孩子的積極性,引入教學,要想製作鳥巢,需要知道這個鳥巢的各個面的特徵,從而開始平面圖形的研究。採取自我探索與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的研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基本上知識目標達成度很高,基本上每個孩子都得以掌握。

但是,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有幾個地方我個人覺得可以做一下改動,會更好:

首先,低年級的教學,知識比較簡單,但是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的方法以及數學學習的思想很重要,這樣的話對於平面圖形的研究,孩子應該在學完之後懂得研究圖形,是從邊和角的角度來研究,也是先從邊和角的角度來定義的,這個思想必須要孩子明確。

其次,課堂練習的題目,有一個是需要孩子來進行選擇小棒,組成長方形和正方形,如果課件做一下改動,孩子選完之後,可以立即出示圖形,更為直觀,孩子也宜接受。

最後,對於低年級的教學,不僅僅是數學,所有的科目的授課,知識目標達成不成問題,孩子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等等一系列常規的養成,更為重要。

二磨:

今天上午在2、3班聽了王老師的第二次課,感覺這節課比起上節課有了以下幾個亮點:

1、課前準備準備的更充分了,孩子的學具考慮的比較全面,材料準備齊全

2、探究知識的'過程更嚴密了,利用了猜想——驗證——得結論的過程,孩子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有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和學習數學知識的思維。課堂不是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簡單過程,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的去發現規律、總結知識的過程。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時,大膽的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感悟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在探究的過程中,合作學習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學生的思維不斷的碰撞、交流,互相影響,共同進步。

3、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了很多的數學史的東西,擴充了孩子的思路和思維。介紹周髀算法中的“圓處於方,方處於矩”,還有這個西方數學史中的“上帝是按照數學的思維來進行創造世界的”,讓孩子更多更好的瞭解數學史。

4、最後一個環節蒐集了更多的圖形,無論是生活中的圖形還有數學世界裏的圖形,對孩子視野的擴充,以及調動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都很有幫助。

5、注重及時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

在研究邊和角的特徵時,學生用了“量一量”“折一折”多種方法,探索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這種學習的方法要讓學生及時地總結出來,在以後研究圖形的學習中,這種方法加以延伸、拓展,並且能夠自主的運用這些學習方法。

聽課之後,想想講課的過程,也有幾個建議:

1、讓孩子自主利用手中的學具來探究長方形的邊和角的關係的過程,是很好的,但是在這個環節之後,為了更好的讓孩子充分利用探究的過程學到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所以我覺得在小組探究之前,先説明白小組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效果會更好。

2、在探究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的時候,可以先肯定同學們的説法,這樣方方正正的圖形就是正方形,但是呢,一轉折,在來探究是否也符合長方形的特點,最後引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的説法,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6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後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教學過程中,

首先,讓學生説出周長的概念,引出本節課的內容,過渡自然,從而讓學生對周長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其次,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測量出長和寬,然後進行計算,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得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且注重了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説出了各自的計算想法,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

第三,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邊學邊練習的方式,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裏特點。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從學生的口語表達來看,平時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指導不夠,以至於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

2.教學時教師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一節課學生的回答問題只是在大合唱中進行的,教學不夠全員。

3.對於重點知識周長的計算方法抓的不夠實,教學不夠全面。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7

聽了王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這節課質樸文華,耐人尋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始,王老師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複習,為本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然後,出示像鳥巢、天安門廣場這麼大的面積,還能否用擺一擺的方法來量出它們的面積導入新課,讓學生思考你有什麼辦法?輕鬆導課,而真正做到了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再貼近,引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課件出示長 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在本上親自也畫一畫長方形,然後師點撥可以通過擺1釐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擺幾個來求它的面積,從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排數×每排個數,而排數就是長方形的寬,每排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最後得出總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安排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認識的實驗,學生經被啟發,小組討論及個人獨立思考,在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這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分類驗證,確認計算方法

這個發現是否準確無誤呢?這個方法是否對計算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適用呢?我們還要對這個發現進行驗證。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通過一次實驗而發現的,是不能成為科學發現的結論,還必須通過"驗證"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在任何一種發現活動中,新的認識、新的結論不能盲目、草率地斷言,必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教者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既滲透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

四、整理歸納,揭示學習方法。

整堂課的主體性學習,首先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學習“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後者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説更為重要。

五、應用深知、鞏固深化

1、重新計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積。

2、應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本節課教師能充分發揚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學,塑造富有主體性的人,在課堂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巧妙地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特別是教師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採用: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

建議:從這節課中看出學生對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還是不過關,應該讓學生計算的時候先寫上公式,讓學生對公式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然後再讓學生往公式裏代數字這樣就不容易出錯了!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8

一、 真正體現以生為本。

概念課的教學,老師往往通過簡單的講解讓學生掌握此種概念。這是一種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能力。但本節課中,方老師緊扣體驗式學習主題,創建情境,通過兩次小組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引導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過程中獲得積極的體驗,並積極思考。整節課中,老師沒有強加給學生知識,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

二、 利用白板助力數學課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師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教學時,教師利用拖拽、蒙層、克隆、旋轉等功能,展示了長方體的面、稜的特點,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地展現給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內驅力。

三、 製作模型,訓練能力。

方老師創設了製作長方體框架的活動。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通過選擇方案,動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對長方體基本特徵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結論。對正方體的學習也就變得簡單起來,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繫。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9

由於要上六數教研組的公開課,又要與區級的“幾何直觀教學”研究專題相對應,所以我選擇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在“國小數學教學網”找到了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國小吳鼕鼕執教的這一課的教學視頻,趁着雙休日在家好好地揣摩了一下,現對這節課談幾點體會:

1、切一個土豆,理清三個概念。

面、稜和頂點,這三個概念對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課堂上,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面對現成的教具或學具,學生得到的經驗是膚淺的、模糊的。吳老師通過切土豆,讓學生感悟到了面、稜、頂點不是三個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第一刀切下去,學生感受到面是xx的,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x的,數學上的“面”有別於生活中的“面”;第二刀切下去,增加了一個面,兩個面相交形成了稜,立體圖形中的稜不同於x面圖形中的邊;第三刀切下去,還多了一個“角”。一個普普通通的土豆,在吳老師的引導下,面、稜、頂點被一個個神奇地創造出來。

2、獨具匠心,探究“稜”的特徵。

長方體特徵的認知難點在於稜的特徵的認識。吳老師獨具匠心引導學生探究“稜”的特徵。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搭框架,發現顏色相同的稜長度就相等;再通過直覺判斷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明白從一個角度看長方體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9條稜,從而認識直觀圖;最後通過逐次擦去稜,在想象長方體的過程中感知長方體的大小是由從同一頂點出發的三條稜決定的,長、寬、高的認識水到渠成。

吳老師沒有讓學生根據現成的長方體物體總結稜的特徵,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直覺判斷、變式呈現中發現稜的特徵,認識長、寬、高,然後由稜及面,發現面的特徵,體現了由“線——面——體”螺旋上升的認識。

3、簡約的`練習設計,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

在練習時,吳老師讓學生根據看到的冰箱長、寬、高的數據,説一説知道了冰箱的哪些信息的練習,讓學生尋求腦中冰箱的表象與三個數據之間的聯繫。再通過看到一些長、寬、高的數據猜猜是什麼物體的練習,讓學生學會根據長寬高的數據構建出一個整體的長方體模型,然後與選項比對,從而確定答案;也有學生先在腦海裏再現出三個選項的簡約表象,再與長寬高的數據比對。

吳老師這樣的練習設計,看似簡約,但我相信長方體最終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個既清晰又簡約的形象。

所以,在參考了眾多教學設計的前提下,我對吳老師的這節課是大為歎服,教學視頻我是看了N次,最後,我覺得這節課我完全可以模仿着在我們班“仿上”一遍!

國小數學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10

謝辛老師執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師能深入鑽研教材,基本功紮實,教師思路清晰,教學方法得當,問題具有啟發性,層層遞進,感覺很舒服。

課始,通過讓學生回憶學過的x面圖形,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不但讓學生把兩種圖形做一個初步的比較,揭示出長方體是立體圖形,把學生的xxx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課前讓學生xx歸納總結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知識,學生對新知有了初步的認識。課上在老師的引導下逐一展示彙報,學生的回答很精彩,這一環節教師思路清晰,引導有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