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課堂實錄與賞析

來源:文萃谷 3.17W

説到“對話”,一些教師更多地只想到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口頭語言交往,這個理解不能説不對,但不夠全面。新課程將教學的本質定位於交往,把教學過程理解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作為體現交往哲學理念的“對話”,不僅僅是一種調動學生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尊重學生的教育思想;不僅僅是一種激活課堂的教學技巧,更是一種走進心靈的教育境界;不僅僅是指教師和學生通過語言進行的討論或爭鳴,更是指師生之間平等的心靈溝通與交流。這種“對話”要求師生的心靈彼此敞開,並隨時接納對方的的心靈,這種“對話”需要教師的價值引導,這種“對話”更是一種價值引導下的生成。

《月光曲》課堂實錄與賞析

現以《月光曲》教學為例,來銓釋這種價值引導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對話在期待中醖釀】

師:同學們,《月光曲》這篇課文你讀了幾遍?想知道老師讀了幾遍嗎?我反反覆覆地讀、如痴如醉地讀,讀了整整20遍。讀着讀着,心中湧動着別樣的情緒,像潮水般噴薄而出。我寫下了一首詩,想聽嗎?

師:(配畫詩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樂《月光曲》)好,“大詩人”朗誦給你們聽(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

你是月亮女神遺失在人間的孩子。

遍地的荊棘劃破了你的雙腳,

重重的迷霧遮蓋了你的雙眼,

只有音樂淌入了你的心河。

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

指間流淌的音樂化作月光下聖潔的雲彩。

託着你薄薄的身軀慢慢飄升,

你潔白的羽翼輕輕扇動,

回到了温暖花開的天堂……

師:聽着,想着……或許你心中有千言萬語想説、想訴,但難以用言語表達。我知道美麗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説。

生:這詩描繪的圖畫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樣。

生:圖畫裏,月光中的女孩在音樂裏翩翩起舞,顯得楚楚動人。

師:説得也很美。同學們,你們會寫詩嗎?

生:(搖頭)不會。

師:寫詩並不難,老師寫這首詩,靈感來自於課文,激情也來自於課文。大家多讀課文,也能寫詩,而且寫起來會比我更精彩。因為,有人説,兒童是天生的詩人。今天,咱們一羣“小詩人”,再加上我這個“大詩人”(我不謙虛了),定能營造一個詩意流淌的課堂。

師:大家讀了課文,知道這個月光女孩就是──

生:(齊)盲姑娘。

師: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樂就是──

生:(齊)《月光曲》。

師:學習從“疑”開始,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無進。看着“盲姑娘”,聽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麼?

生:《月光曲》是怎樣的?

生:貝多芬為什麼要為盲姑娘彈《月光曲》?

生:《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賞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其中“閲讀期待”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學會擁有寬厚的期待,關注學生的閲讀期待,利用閲讀期待,激發閲讀興趣,提高教學效益。《月光曲》課始,教師以潛心會文後從心中噴薄而出的詩──《月光中的女孩》引領激趣,匠心獨運激發學生讀文作詩的慾望。然而話鋒一轉,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與文本零距離接觸進而生疑。這一過程,教師創設和利用閲讀期待,誘發學生與文本主體對話。這種對話是學生在教師催化下對文本的渴讀,是教師點化下的主動建構,更是教師價值引導下的有效生成。

  【返回傾聽:對話在傾聽中生成】

師:這是一首怎樣的《月光曲》?

生:優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緩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師:你是從哪些語句中讀懂的?

生:我是從這段話中讀懂的──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

師:這是《月光曲》的旋律嗎?

生:不,這是皮鞋匠聽了《月光曲》後的聯想。

師:哦,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讀讀,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優美的?

生:從“微波粼粼、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些詞感受到。

生:還有“水天相接、灑滿了銀光”。

師: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份美的享受帶給大家嗎?

師:同學們,皮鞋匠的想象在音樂中飛翔,《月光曲》就化作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我們也來聯想,默讀這段文字,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哪幾個畫面?

生:第一個畫面:月亮剛升起來的時候,月光照亮了海面。

師:(課件出示:海上明月初升圖)請看,天高雲淡,月亮初升,粼粼銀光,灑遍海面,這一切多麼幽雅寧靜,讓我們柔柔地讀,緩緩地讀。

師:第二個畫面呢?

生:月亮升起來了,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師:(課件出示:月亮穿行)月華似水,雲如輕紗,這一切多麼輕盈飄逸,想一想該怎麼讀?請女同學讀。

師:第三個畫面呢?

生: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

師:(課件出示:月下海嘯圖)風起雲湧,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一切又是那麼雄偉壯麗,想一想該怎麼讀。醖釀一下感情,來,請男同學讀。

師:哪位同學願意走進“音畫時尚”,配樂朗讀這段話。你們推薦一位朗讀水平最高的同學。

(生推薦一女生。)

師:同學們一致推薦你,朗讀高手,來,請你讀一讀。

師:(模仿盲姑娘的語氣)聽,讀得多流利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著名的播音員吧?

(眾笑。)

師:讓我們大家通過朗讀來感受這份美麗。

師:這美妙的音樂如同天籟,我們也身臨其境,欣賞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師:這麼美妙的音樂,貝多芬是獻給誰的?

生:盲姑娘。

師:盲姑娘是他的親人嗎?

生:不是。

師:是他的朋友嗎?

生:也不是。

師:對他來説,是一位陌生的盲姑娘。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竟然為一位素未謀面的盲姑娘創作了一首曠世名曲,盲姑娘的什麼打動了貝多芬?這是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下面,讓我們走進“盲姑娘”。

  【賞析】

合適的對話與交流有“傾聽”與“言説”兩個側面。“傾聽”既是傾聽文本作者的言説,又包括“傾聽”自已(讀者)的言説,作品的意義便產生於兩種“言説”的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説,“傾聽”它包含閲讀文本和從文本中獲得自已(讀者)理解,這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而絕非學生被動地聽別人“讀”課文。所以,以“對話”為指歸的閲讀教學必須重視傾聽文本(作者)的言説,沒有文本,三個主體之間的對話關係便無從建構,對話也就失去了意義。從這個觀點看上述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版《月光曲》的優美,其實是一個“傾聽”(閲讀)文本與“言説”理解的融合過程。“這是《月光曲》的旋律嗎?”“不,這是皮鞋匠聽了《月光曲》後的聯想。”這是傾聽後的領悟,也是傾聽後的理解;“默讀這段文字,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哪幾個畫面?”三個畫面的呈現,更是返回傾聽(閲讀)後的感悟和想象。教學中,學生對《月光曲》的傾聽與言説,還始終伴隨着教師有價值的引導,使得對話不斷地生成並有效在向縱深推進。

  【珍視言説:對話在言説中深入】

師:請大家再讀課文,把寫盲姑娘的句子劃下來,品品、議議,這是怎樣一位盲姑娘?

師:彙報的同學先讀劃下來的句子,再説説你讀懂了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生:一個姑娘説:“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麼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是怎麼彈的,那有多好啊!”她很想把這首曲子學會,很想聽貝多芬怎麼彈,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盲姑娘是個很愛音樂的人。

生:我找的是這句話,姑娘説:“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説説罷了。”我覺得這個盲姑娘很懂事,她讓哥哥不要難過。

師:她真是“隨便説説”嗎?

生:不是。因為,前面她説,“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是怎麼彈的,那有多好啊!”

師:你能聯繫前面的句子來學習,真行!

出示:

盲姑娘( )地説:“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是怎麼彈的,那有多好啊!”

生:羨慕地説。

生:渴望地説。

生:難過地説。

師:盲姑娘把夢寐以求的願望化作了淡淡的四個字“隨便説説”,為的是讓哥哥不要難過。多麼善良、多麼懂事的姑娘。這樣的姑娘真讓人敬佩啊!

生:我找的是這句話,“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我覺得這個姑娘真可憐,她很漂亮,可惜眼睛瞎了。

師:重重的迷霧遮蓋了她的眼睛,只有音樂淌入她的心河。我突然想起一句話:“上帝對誰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他打開一扇窗。”。這樣的姑娘讓人又愛又憐啊!

生:我覺得她很貧窮的,他們家住的是茅屋,點的是蠟燭,鋼琴是舊的,還連音樂會的入場券也買不起。

師:她是貧窮的,但她也是富有的,因為她心中有音樂。

生:我找到了這句話:“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説: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眼睛看不到,但她聽得出彈琴的人是貝多芬,我覺得她很厲害。

師:可見她不僅僅是普通的音樂愛好者,而且──

生:很懂音樂。

師:音樂讓她心明眼亮,一聽便知是貝多芬,貝多芬茅屋遇知音,這樣的姑娘讓人感動。

師:而此時此刻,盲姑娘的心十分──

生:激動!

師:你怎麼感受到的?

生:她説“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用了兩個“多”。

生:還用了兩個“!”。

師:真細心,你從標點中也讀懂了她的感動。

生:還有她説話的時候,用了兩個“您”,也説明她很激動,她説話也疙疙瘩瘩了。

師:對盲姑娘來説,能聽貝多芬的音樂會已是一種奢望,現在貝多芬竟然在親自為她演奏,這是她做夢也不敢想的,所以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説──

生:(齊)“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賞析】

上述所知,傾聽包含閲讀文本和從文本中獲得自已(讀者)理解,這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那麼“言説”是什麼?閲讀行為產生便是言説。這裏既有文本作者對讀者的言説,又有讀者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説”,這也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在此對話之中,文本既是對話存在的前提條件,又是對話形成的資源和憑藉。從這個角度審視課堂,教師讓學生用心傾聽(閲讀)文字版的《月光曲》,品味語言,想象畫面,領悟其中的美麗後,通過“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竟然為一位素未謀面的盲姑娘創作了一首曠世名曲,盲姑娘的什麼打動了貝多芬?”這個問題承上啟下,價值引領,走進盲姑娘。既傾聽文本作者對盲姑娘的言解,又融入自已的思維、思想、情感,言説發自肺腑的感受、理解和發現。這一言説(對話)的過程,既是一個真情眷注文本語言的過程,也是一個真情聆聽文本(作者)心聲的過程,更是一個價值引導下學生主體真情流淌的過程。

【直面心靈:對話在感動中超越】

師:同學們,我們走近盲姑娘,才真正地瞭解了她。她就是月亮女神遺失在人間的孩子,在淡淡的月光中,閃現着聖潔的光芒。她的善良、貧窮、可憐、愛音樂、懂音樂……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也深深打動了貝多芬的心,所以──

生:所以,貝多芬為盲姑娘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師:(播放《月光曲》)讓我們再次聆聽這來自心靈的音樂。

師:(配樂敍述)《月光曲》為盲姑娘而靜靜流淌,盲姑娘的心在《月光曲》中輕輕飄升,她彷彿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

生:深情地配樂朗讀這段話。

師:音樂是奇妙的語言,音樂是心靈的對話,貝多芬僅僅是在告訴她景色很美嗎?下節課,我們將走近貝多芬,去感受音樂家的情懷。

師:(配畫詩文《月光中的女孩》)在優美的音樂中,讓我們輕輕走近《月光中的女孩》。

  【賞析】

些時的對話,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傾聽和言説,它意味着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欣賞,意味着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它意味着交流之後的認可,肯定之中的引導,意味着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以智慧開啟智慧的相互造就。在這樣的“對話”場景裏,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現和弘揚;在這裏,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在這裏,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悦;在這裏,創生着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創生着一種價值引導下的自然和開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