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閲讀心得的優秀範文精選

來源:文萃谷 2.02W

編者按:我們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都會閲讀一些書籍,那在閲讀的過程中你有什麼好的閲讀心得嗎?

關於閲讀心得的優秀範文精選

《周易》中説,“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讀書好處多多,但唯一的缺點是不能讓人得到真正的“痛”,很多時候,我們通常是站在希望的基礎上去眺望將來,如果所站的位置本身錯了,或許會洋洋自得,這可能是閲讀最大的侷限吧。

最近看到一句話,是暢銷書作家顧維剛説的,“低端文人研究道德,高端文人研究藝術與美”,感覺是有一定道理的。

道德,在《萬曆十五年》裏最初接觸,那是美國一位學者寫在後記裏面的,説中國傳統兩千年其實是用道德統治的。後來又在一本經濟類書裏看到,“整個人類的經濟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受道德控制的”,誠然道德影響很深,道德具有情感性、輿論性、有違真實性跟八卦性。

這裏説個悖論,事情要從比爾蓋茨説過的一句話説起,他説追求公平的人有病。我們做事情,遇到了問題,往往是討論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結果,更詳細點呢,就是儲備加準備、調控心態、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可是,追求道德感、公平感這些天經地義的東西,容易導致情緒不穩定,會產生大量的抒發:抱怨、矯情、虛榮、傾訴、逃避......可以預見的是,我們最終還是要回到面對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上來。因為對這些道德感、公平感的追求,佔用了我們的時間,讓我們心情激動,自豪感爆棚,我們沒時間去調動身心去“直面”問題,更沒時間去解決問題了,這就成為了一個悖論:我們是要追求那道德感還是追求結果最優化?只能選擇其一。如果是要追求結果最優的話,學文科的人最需要的是無畏的勇氣,只有擁有勇氣,才會有心力去面對問題,之後才是解決問題。

有一種很可怕的情況出現,那就是一個人選擇了道德感、正義感,可他勇氣又不夠,實力、能力皆不足,於是在內心裏衝佔了道德制高點,整天以道德高尚為樂,以評價別人的道德為生存的價值。這樣的話,就如同心裏有一把熊熊燃燒的火,把自己對自己本事不足的焦慮轉化為對別人道德的高標準高要求,以此來燃燒、消耗自己的上進心。實力不足,自己不夠優秀,還是沉下心來多跟別人學習吧,多關注別人的優點,少關注他人的缺點。這正契合了那句話,道德是要求自己的,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

還有啊,人的藉口往往是具有道德感、正義感的。這也是挺可怕的,因為自己早已經説服了自己,容易自欺欺人,而且很正確。

公平感也是這樣啊,為了公平而憤憤不平,可惜的是一直沒有積累。

其實,其中的關鍵在積累,而且是精確的積累。但是,積累需要很長的時間,外加持久平靜的陽光心態,這樣的條件不容易具備,尤其是人在與人競爭的時候,或者是在應急需要的時候。做一件事,人一旦有了積累,接下來就有了良好的心態,人一旦有了好的心態,就會為長期的積累保駕護航。人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心情不好,就不去積累了,這樣會產生無數次的淺嘗輒止。人一旦有了好的'心態跟積累,就會產生勇氣與自信,會為精確積累提供正能量,而自信呢,又是面對問題的核心力量,只有面對了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這樣才有解決的可能。這呢應該是一個程序吧,或者一套功夫的套路,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框架吧,缺了一步效果就不好。

還有一點就是“精確”,難與易,自己真的需要否,自己會還是不會,應該分的清清楚楚吧,如果不清楚,就容易重複累積,浪費時間不説,還擾亂了一鍋粥。

而要達到精確,何嘗不需要面對呢。

美好的東西,往往大都無用。既美好又好用的東西並不多。但美屬於精神上的東西,實用與否貌似並不重要,但整日流連於美而不去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實際就不好了。自拍也好,醉情於詩歌也好,都是如此吧。

學文科的,其實也會出現一些問題。由於高中在大學聯考語文的詩歌題與閲讀題及歷史題中訓練了大量感同身受的憂鬱情懷,導致面臨一些問題時,往往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吐槽、抱怨、發表感慨,而有的人卻不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不去過多的抒發感情,博得同情,不像一隻鴕鳥那樣,把頭插進泥沙裏,對外界的事情假裝看不見。司馬光砸缸這樣的情境,馬上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説到底,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太low。為了寫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我們可能在心中氤氲出大量的團狀感情,這是好的,也是不好的。

最近,網絡上出現了一個趨勢,就是心靈雞湯在不斷的精細化、科學化、精確化,逐漸的去運用科學及心理學理論、實驗去闡釋雞湯,很多公眾號的文章都是這樣吧。比如,過去説孩子聰明,後來用智商解釋、測量,再後來發現了情商,也許這些都是對的,只是不夠精確而已。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吧,多積累,多學習。

作者|無畏

公眾號:文心寫作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