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五單元教案

來源:文萃谷 6.34K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五單元教案

關於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五單元教案

教學內容:

區域的故事(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一課)

課程標準:

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關於本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調查,並完成一篇調查報告,應包括調查的問題、人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以及學生經過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要求學生選擇一種自己擅長的方式,描述自己家所在街區或村鎮發生的變化。如通過查閲地方文獻、訪問老人、探訪歷史遺蹟,瞭解本地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討論並列舉本地近年來社會面貌發生的變化,感受區域是在不斷變化的。

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目標:體會到區域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理解人類活動是區域發展變化的主導因素;學會利用對比的方法來了解區域發展變化的歷史;通過概括總結出各種區域變化的特點。

l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模擬考古、虛擬訪問、假想旅遊、查閲檔案等形式,從學習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完成探究區域變化的學習任務,並總結出區域變化的特點以及人類活動對區域變化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區域由小到大、由大到興、新舊交融、由盛到衰等等各種類型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人類活動必須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道理,自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通過聯繫本地區域發展事例,增加熱愛家鄉的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態度。

教學重點:

感受區域的變化,探究變化的原因及影響。教學難點:概括區域變化的特點,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深圳、樓蘭、錫爾弗普盧姆、北京、武漢等城市的相關文字、圖片資料;多媒體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與交流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引入猜一猜老師的家鄉在哪裏?咱們是老鄉。給同學們帶來禮物——飛機票。從武漢出發分別到深圳、樓蘭、錫爾弗普盧姆和北京去。讀圖説出在湖北襄樊拉進與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在懸念中自然引入教學內容。

探究四個區域的變化特點以及影響因素全班分成四個分隊,每個分隊四人一組,大家乘坐時空穿梭飛機從武漢出發分別到深圳、樓蘭、錫爾弗普盧姆和北京執行完成如下任務:

深圳組:小組列好採訪計劃,即準備採訪什麼人或政府部門來了解深圳在人口、用地規模、衣食住行、經濟水平等方面的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並總結出深圳的變化特點是什麼?以及影響深圳變化的因素。

樓蘭組:如果大家去樓蘭考古探索,可能發現哪些文物或遺蹟,從這些文物或遺蹟中你能推想出樓蘭過去是什麼樣的景象嗎,再聯繫現在的樓蘭遺址,大膽猜測樓蘭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對現在的區域發展有何啟示?錫爾弗普盧姆組:如果大家到科羅拉多州檔案館查找有關錫爾弗普盧姆銀礦開發的歷史,檔案上的記錄會是什麼內容呢?如果讓你再補上一筆感想,你會寫點什麼?北京組:大家到北京旅遊十天半個月,你從哪些事物能感受到北京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接受任務閲讀材料小組合作探究創設探究情景。

把教材的文字、圖片現成的結論轉換成學生主動探究的對象,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經驗結合起來,既鍛鍊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認知社會的能力,又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親自實踐的熱情。模擬採訪虛擬考古查閲檔案假想旅遊

彙報總結大家在這些地方進行了認真的探索,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我們不妨把這些經驗放在一起,看看能歸納總結出區域發展的什麼規律不?小結:區域發展一般都有形成、發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過程,人類在區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一個區域是興還是衰,主要看人類的活動是否與區域自然環境相協調,只有人類活動遵循自然環境發展規律,才能保持區域的青春活力。

小組彙報小組間相互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成果,相互學習,豐富對區域發展變化的總體認識,並理解區域發展的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進而樹立人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拓展我們生活在一定的區域裏,區域又是發展變化的,那麼我們的家鄉武漢市又是怎樣的呢?武漢的今昔對比,可以看出武漢也是一個古來而又年輕的城市。結合以上四個案例的經驗和教訓,大家暢想未來的武漢將怎樣發展才能永葆青春?關注家鄉的變化了解家鄉的歷史暢想武漢的未來學以致用,聯繫家鄉的發展,凸現知識的價值。

板書:

身邊的故事

1、正視差異,讓學生個性張揚學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個性化人。每個人的.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從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不相同,“沒有兩個學生是完全一致地思考問題,處理信息的”。“孩子的學習方式就像他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正視差異,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不同,在學生獨特的個性中發現創新的火花,給學生架設各種平台,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個性張揚。

2、主動問答,讓思維張開翅膀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人本主義理論也主張,學習不能由外鑠,只能靠內發。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學習的內容應由學生自己選擇和決定。主動問答指的是學生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或向他人質疑,並相互探討以解決問題。

主動問答提倡學生能問、會問、善問、巧問、質問。肯尼思·呂·胡拂説:“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因為“提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美國斯特爾·G·卡爾漢),“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美國布魯巴克)。人皆有天賦的學習能力,為教師者,必須首先認定,每個學生都有天賦的學習潛在能力。給學生充分空間,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有效生成,讓課堂激情四射生成,相對於預成、既定而言。《辭海》中的解釋是“自然形成”。它反對老師對學生的一味“塑造”,強調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個性化構建的成分。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課堂是活生生的課堂,課堂的主人翁——學生與教師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

課堂無法象電腦般按程序完成所有步驟,課堂中隨時會生成計劃外的東西。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曾經説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理解學生的異見,鼓勵學生的創見,寬容學生的誤見,捕捉回答的亮點。學生不僅是課堂的“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構成和生成者。課堂在互動中不斷生成,課堂在生成中激情飛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