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

來源:文萃谷 3.75K
《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1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

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説:“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譯文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註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説:“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説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鑑賞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説,他對江南有着相當的瞭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詩其第一首,作者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

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讚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説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説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裏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瞭“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豔;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裏,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豔豔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裏,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繫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繫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於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説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心深處讚歎“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後,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餘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2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譯文] 東風吹拂,楊柳飄落,春天又過去了,多麼感謝懷念那洛城的人兒啊!

[出自] 劉禹錫 《憶江南》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凝舉袂,

叢蘭露浥似沾巾。獨坐亦含顰。

註釋:

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陽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濕。

顰(pín):皺眉。

譯文1:

可惜春天已經匆匆過去了,臨行的時候謝別洛陽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隨風飛舞象是揮手舉袂,一叢叢的蘭花沾滿白露正如浸濕的頭巾,遮住芳顏獨自歡笑又像是含嗔帶顰。

譯文2:

春天即將離去!它深情致謝留戀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隨風輕搖,好似揮手舉袖與春天告別;叢蘭上香露晶瑩,好像灑淚羅巾。一位女子悽然獨坐愁鎖眉心。

  賞析:

這首詞原有作者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樂天春詞,即指白居易〈〈憶江南〉〉詞。

這是一首傷春詞,首兩句感歎洛城春去,寫人與春天的惜別之情;中間兩句,擬人的手法寫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弱柳隨風舞動,彷彿揮袖傷別;蘭草沾着露水,彷彿灑淚辭春。最後一句是“曲終奏雅”,一語道出:面對此情此景,即使獨坐也要發愁。

在短短的五句話中,能寫出這麼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況周頤稱這首詞為"流麗之筆",簡潔明快確實是劉禹錫小詞的一大特色。

這是劉禹錫在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所作之詞。詞人運用擬人手法,將人情物態糅為一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從而將抒情主人公的惜春、傷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來。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讓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來“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個“獨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歎之詞。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來説也有無限依戀之情。她彷彿看到,春天在歸去的當兒,還向她殷勤致意,戀戀不捨的道別。“去也”一詞,感情色彩極濃,詞人用擬人手法將春天人格化,寫出它不忍離去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兩句,詞人仍用擬人手法,描繪出了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柔弱的柳條隨風輕搖,不勝依依,恍如一位妙齡女子正揮手舉袖與春天作別;碧綠的蘭草沾滿露珠,晶瑩閃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別之際淚灑羅巾。“舉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辭,正因為她惋惜春歸,因此才覺得周圍的客觀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樣扼惋歎惜。總之,詞人不寫人惜春,卻寫春戀人,這樣將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寫得婉轉有致,耐人尋味。

“獨坐亦含嚬”,由此詞人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惜別之人——洛城少女。這時,洛城少女正獨自端坐在花盡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額。由詞中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無論是獨吟、獨賦,還是獨思、獨坐都無法排遣內心滿腹的愁緒。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帶給她無限的歡樂或者説曾激勵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闌花謝,歡樂已成為過眼煙雲,理想也最終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對物傷懷,黯然傷神罷了。總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加增添了全詞的抒情色彩。

縱觀全詞,詞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從而寄託了自己盛年難再,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喟歎之情,由此使得全詞情調哀婉,充溢着一種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於綺靡。

《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3

  憶江南詞三首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憶江南詞三首》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時候,江邊盛開花朵顏色鮮紅勝過火焰,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圓之時山寺之中,尋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賞那錢塘江大潮。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吳宮,喝一杯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那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遲早會再次相逢。

  《憶江南詞三首》註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説:“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説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

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

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此詞泛指吳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憶江南詞三首》賞析

這三首詞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繫的,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分析。

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豔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豔、熱烈之美。次句説“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盪漾,碧波千里,詩人更誇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豔的辭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為快。

如果説第一首是對江南春色的客觀的把握,總體的描繪,來表明“江南好”,那麼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説。《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可見這寺中月桂的説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説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於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説,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我們眼前彷彿現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後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蹟,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

  《憶江南詞三首》賞析二

第一首詞中,作者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着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

這首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説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後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性。後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城市。如果説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麼,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並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裏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裏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説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着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後説:“早晚復相逢。”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後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大“聯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佈局的高超藝術技巧。

  《憶江南詞三首》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説:“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4

  憶江南·銜泥燕 唐朝

牛嶠

銜泥燕,飛到畫堂前。佔得杏樑安穩處,體輕唯有主人憐,堪羨好因緣。

  《憶江南·銜泥燕》譯文

銜着泥土的燕子,飛到裝飾華麗的大堂前,佔據着樑間安穩的地方,體態輕盈只有主人伶愛,好姻緣可堪羨慕。

  《憶江南·銜泥燕》註釋

佔得:佔據。

杏樑:用杏樹所做的屋樑,泛指優質木材所做的樑柱。

因緣:指雙燕美好的結合。

  《憶江南·銜泥燕》鑑賞

這首詞借物詠懷,表達了女主人公對美滿愛情的追求。

暮春三月,繁花盛穩,草木葱蘢,一思燕子飛去飛回,匆匆忙忙的銜泥築巢。它們將巢安安穩穩的築在房屋的杏樑之上,終成就了美好的煙緣。而獨處於閨中的女子勒?她看到了築巢的燕子,它們思宿思飛的恩愛情態多麼令她羨慕。

“銜泥燕,飛到畫堂前。佔得杏樑安穩處,”這三句寫燕子築巢,以動態詠物。“銜”、“飛”、“佔”三個動作,便將燕子築巢的全過程完整的寫了出來,一氣呵成。

“體輕唯有主人憐,堪羨好因緣。”這兩句寫閨中思婦的感歎。這首詠物詞並非止於對燕子的描寫,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人公看到結伴而飛的燕子不禁感悟傷神她哀歎自己形單影隻,無人憐愛,羨慕樑間燕子的美好煙緣。

這首小令僅僅二十七個字,卻寫得形神兼備,深隱含蓄,極富情致。語言通俗,感情真摯,帶有濃郁的民間風味。

  《憶江南·銜泥燕》創作背景

乾符五年中進士,中進士兩年後黃巢起義攻破長安,在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為避襄王李媪之亂,先流落吳越,後寄寓巴蜀,過着渡口楊花,狂雪任風吹般的飄蕩生活,這首詞作正是那時所作。

《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5

  憶江南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譯文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憶江南》註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説:“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説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憶江南》鑑賞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着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自,旅居蘇杭,應該説,他對江自有着相當的瞭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説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自,可見江自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詩其第一首,作者泛憶江自,兼包蘇、杭,寫染景。

季詞五句。一開口即讚頌“江自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説明那江自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説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裏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瞭“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自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染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染來”,互文見義。染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豔;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裏,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染江水綠,紅豔豔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裏,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繫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繫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於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説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染景映襯江自染景。季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自染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自來,洛陽的染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染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自“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染意。

花發得比江自晚,水着有區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着不遠。但即使染天已經來臨,這些水着不可能像江自染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自染景,從內心深處讚歎“江自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自好景之後,又不禁以“能不憶江自”的眷戀之情,收束季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自染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餘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憶江南》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説:“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熱門標籤